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hina's rich floral diversity includes more than 33 000 vascular plant species, representing approximately 10 percent of all known plant species. Over half of these species are endemic to China. However,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30 years and continuous population growth have seriously damaged plant resources in the wil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ndangered species. There are nearly 4 000 to 5 000 higher plants that are now threatened or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To help halt the loss of Chinese plant diversity,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 has developed a China programme and opened its first office based in Guangzhou in 2008. This office works along with Chinese partners aiming to secure Chinese plant diversity through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pproaches with reintroduction/population reinforcement, engage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capacity building in horticulture and environmen tal education and public outreach.  相似文献   

2.
中国含笑属新植物(英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Species M. foveolatae Merr. ex Dandy simillima, sed differt ramulis petiolisque sparse pilosis, foliis subtus subglabris vel pubescentibus, floribus albis. Arbor 8—16 m alta, gemmis cylindricis, circ. 1.3 cm longis, brunneo-tomen-tosis, ramulis fusco-brunneis vel flavo-brunneis, sparse pilosis ct lenticellatis. Folia coriacea, oblonga vel late oblonga, 16—20 cm longa, 8.5—10.5 cm lata, apice cuspidata basi rotundata vel obtusa, supra glabra, subtus subglabra vel pubescentia;  相似文献   

3.
王喜龙  王程旺  李剑武 《广西植物》2019,39(9):1227-1232
中国西藏墨脱县位于东喜马拉雅和印缅交界地区,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文通过对中国西藏墨脱的科学考察,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2个新记录种,即西藏牛角兰(Ceratostylis radiata)和格当石豆兰(Bulbophyllum psychoon),并提供了描述和图片。西藏牛角兰花为纯白色,花辐射对称,唇瓣3裂,茎长2~2.5 cm,明显区别于该属内其他种。格当石豆兰与齿瓣石豆兰(Bulbophyllum levinei)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格当石豆兰的花瓣卵形,先端锐尖。凭证标本分别保存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XZ)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E)标本馆中。2个新记录种原分布均在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地区,在中国西藏的发现说明了中国西藏墨脱的植物区系和原分布地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印证了中国西藏墨脱属于亚热带地区,且2个新记录种的分布海拔超出了原分布地范围,开花的时间也相对推迟。此新记录种的发现对摸清该区植物种类和丰富中国西藏植物区系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creasingly relies on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dealing with large-scale primary data.Up-to-date information on biodiversity is critical for the proper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any area.The first step towards conservation should be to compile an authoritative species inventory or checklist.Catalogue of Life:Higher Plants in China(CNPC) is an ongoing biodiversity informatics project with the aim to integrate existing higher plants inventory data,and provide access via an internet based web service to public user an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The CNPC,for the first time,provides integrated and authoritative taxonomic information on higher plant species found in China,and this database will be permanent,free and continously updated.Presently,a total of 34 377 speci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database.Among of them,16 620 species are only found in China.Taxa are classified into 432 families and 3 941 genera.The CNPC will b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scientists working on Chinese flora,an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to achieve the targets set under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研究,将Gastrochilus fuscopuntuatus和Oberonia pumila分别处理为Gastrochilus pseudodistichus和Oberonia insularis的异名;将Gastrochilus somai处理为一个独立的种;并报道了中国兰科4个新记录种:毛唇石豆兰Bulbophyllum gyrochilum、独龙石斛Dendrobium praecintum、高山阔蕊兰Peristylus superanthus和狭瓣大苞兰Sunipia angustipetala。  相似文献   

6.
菱科(Trapaceae)仅菱属(Trapa L.)1属,该属是典型的水生多型植物,中国乃至全球以往的分类处理分歧很大.基于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栽培观察,对菱属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性状作了系统评价.果体大小和果冠变异稳定,可以用于属内种的划分,果喙大小和角的数目则可以用于种下变种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菱属作...  相似文献   

7.
无性生殖在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常通过各种无性繁殖体来完成。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常被用来辅助鉴定一些不育的藓类植物。本文通过对38种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体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无性繁殖体在不同的藓类植物之间已经过多次演化;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在种内是相对稳定的,且与其着生位置、配子体的分枝方式密切相关,而与植物的系统位置以及生境并无直接的关系;无性繁殖体的颜色与其胞壁的厚度以及表面纹饰密切相关。此外,无性繁殖体的产生常常与假根、原丝体有共存关系。在研究中发现,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体主要包括原丝体芽胞、无性芽胞(叶生芽胞、中肋芽胞、枝生芽胞)、芽体、假根芽胞和假根状块茎;其中原丝体芽胞和无性芽胞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报道1个广东兰科植物新记录属:长喙兰属(Tsaiorchis),5个新记录种:江口盆距兰(Gastrochilus nanus),尾唇羊耳蒜(Liparis krameri),小沼兰(Malaxis microtatantha),长轴白点兰(Thrixspermum saruwatarii),长喙兰(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9.
番荔枝科(Annon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木兰目(Magnoliales)中较进化且物种数最多的科。目前的系统发育研究将番荔枝科划分为4个亚科,即蒙蒿子亚科(Anaxagoreoideae)、澄光木亚科(Ambavioideae)、番荔枝亚科(Annonoideae)和排石木亚科(Malmeoideae),有107属,2 400多种,中国原产21 属约110 种。番荔枝科泛热带分布,是热带植物区系的优势类群,中国云南盈江位于云南省最西部边境,与缅甸东北部接壤,并与印度的东阿萨姆较近,植物区系处于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热带生物区系向东亚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热带北缘性质,在植被地理和生物地理上十分重要,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热点地区。该区的热带雨林是印度阿萨姆和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向东和向北扩散分布的边缘类型,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在纬度和海拔分布上的极限类型。该文报道了采自中国云南省盈江县,引种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番荔枝科哥纳香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皱叶哥纳香 [Goniothalamus sesquipedalis(Colebr. ex Wall.)Hook. f. & Thomson]和长梗哥纳香(G. peduncularis King & Prain)。Flora of China将盈江哥纳香(G. lii X. L. Hou & Y. M. Shui)处理为云南哥纳香(G. yunnanensis W. T. Wang)的异名,基于活植物观察、馆藏标本和文献研究,该文对盈江哥纳香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澄清,将其处理为长梗哥纳香的异名。皱叶哥纳香原记载产于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地,长梗哥纳香仅产于缅甸,该文对它们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彩色图版以便于鉴别。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哥纳香属2个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番荔枝科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云南热带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以及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植物区系的关系增加了例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告(英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36个种或变种的染色体数目,按张宏达的分类系统涉及到了4个亚属、11个组,其中2个种进行了不同居群的观察。结果表明(详见表1),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都是x=15。在自然界,染色体倍性变异从2倍体到8倍体均有,但多数种为2倍体。我们观察的这36个种或变种中,2倍体种有22个,4倍体种3个,6倍体种10个,8倍体种1个。这一系列的多倍性变异,主要表现在种间。此外,同种不同居群间也有不同倍性的变异。例如C. forrestii在不同居群间有2倍体、4倍体和6倍体。而且各个不同倍性的植株表型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异,估计是同源多倍体或称种内多倍体。  相似文献   

11.
罗马尼亚白垩纪植物群以压型植物化石为代表, 其他植物化石类型则包括碎屑和搬运的类群, 并缺乏角质层和孢粉学记录。以压型为代表的白垩纪植物群主要分布在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几个盆地(包括Ha?eg、Rusca Montan?和Ruc?r盆地)、特兰西瓦尼亚(特兰西凡尼亚盆地)和多布罗吉亚(巴巴达格盆地), 在东喀尔巴提亚山脉也有少量分布。这些植物群的时代从Cenomanian到Maastrichtian, 其分类多样性包括蕨类植物(木贼类、真蕨类)、 裸子植物(松柏类)和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从古植物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罗马尼亚白垩纪植物群属于欧洲省Eurosinian地区, 分布在特提斯地区的北部框架上, 唯一的成煤植物群分布在Rusca Montan?盆地。  相似文献   

12.
梳唇砂仁 新种 图1 Amomum thysanochililum S. Q. Tong et Y. M. Xia, sp. nov. Species labello flavo, mediano baltis 2-rubris e medio ad basem instrueto A. scarlatino H. T. Tsai & P. S. Chen similis, sed lamina oblongo-lanceolata, ligula integra, 1.1—1.5 cm longa, labello attenuato-obovato, bracteis membranaceis, corolla lobis linearibus differt.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巨丰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最高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国具有世界最高的山系和许多不同的生物栖息环境,跨古北和东洋两界。这些特征可用来说明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高特有性,迄今中国已报道的昆虫种类约为45000种。特有成分明显多于周边国家。特别是西南山地和热带地区,特有成分比例很高。人类干扰,栖息地丧失、森林减少和污染等迫使未知数目的种类处于濒危状态或已灭绝。本文提出了中国昆虫保护的建议,包括:鉴别优先保护对象,开展濒危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监测栖息地和多样性的丧失,编制珍稀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数据库,建立昆虫保护区,开发昆虫人工饲养和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臂猿的分布(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南部分布着3种长臂猿,它们是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白掌长臂猿(H.lar)和黑冠长臂猿(H.concolor)。黑冠长臂猿在我国境内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H.c.concolor),白颊亚种(H.c.leucogenys)和海南亚种(H.c.hainanus)。这些种类目前只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的海南岛,但在五十年代初也生活在广西的西南部。这些地区是长臂猿属分布区的东北边界。 同它们在中南半岛的地理特征相一致,中国的3种长臂猿的分布区不相重迭,以两条大江为界。白眉长臂猿栖居在云南怒江以西,白掌长臂猿生活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地带,黑冠长臂猿占据澜沧江以东。但是有一处,即黑冠长臂猿的云南保山瓦窑分布点例外,该地的标本收藏在动物研究所。 对于黑冠长臂猿海南亚种的文献记述存在不确切之处。现有较多的标本表明,海南亚种的雌性个体头冠部具有界限明显的黑色大斑块;成年雌性个体背毛呈浅棕灰色或较鲜亮的赭黄色;背中部毛较长,在40—75毫米之间。 我们所研究的标本收藏在以下单位: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福地自然历史博物馆,复旦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动物园(活体),中山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植物遗传转化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达到能够通过简单的遗传控制手段研究具有新表现型的植物,甚至达到进入商业化的程度。这些手段包括植物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技术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和树种改良的一些实用方法。尽管采用农瘤杆菌和鸟枪法等技术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如何开发具有能够得到控制表达的转基因高产植物方面,在如何使所得到的转基因植物远离遗传危害等方面,目前的转化系统遇到了极大的技术挑战。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于将新基因稳定地导入120多种不同植物的核基因组。本文将讨论这些遗传转化系统所需的生物学要求和实际应用方面的需求、基因转化和转基因表达的研究策略、遗传转化植物的鉴定以及转基因植物与大众的认可。本文将分为七个部分加以讨论:一、导言;二 、基因转化到细胞里的方法;三、植物遗传转化策略;四、植物遗传转化的鉴定;五、植物遗传转化的实际应用;六、转基因植物与环境;七、未来植物遗传转化的需求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细胞凋亡的ELISA检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TUNEL方法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苯胺灵诱导的玉米根尖细胞死亡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苯胺灵能诱导玉米根尖细胞发生主动性的细胞凋亡,具有细胞凋亡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即细胞核浓缩并形成核碎片、染色质边缘化及DNA特异片段化等(Fig.1)。首次利用ELISA方法在群体水平上对这种细胞凋亡进行了进一步检测。结果表明:动物细胞研究常用的ELISA方法同样也适合用于植物细胞凋亡的检测。在凋亡前期,随着凋亡过程的进行,细胞质中的OD值逐渐上井(Fig.2)。剂量实验表明,0.2mg/mL苯胺灵最适合于诱导细胞凋亡(Fig.3)。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凤仙花科106份样本材料、3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种内稳定,对于种间及属间关系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上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垂周壁的式样种间差异明显,各分类群间有明显的界限,是种间界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上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的分类学价值,基于上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将研究的36种代表植物划分为5个类型。下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虽更为多样,种间差异显著,可用于种间界定,但对于属下划分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性状。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宏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较弱,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性较强,关系更为密切。同一地理分布区域内的种类宏观形态特征虽然差别明显,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似乎也反映了叶表皮微形态这一性状受环境饰变的影响比较明显。综上所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凤仙花科的系统发育,尤其是凤仙花属种间界定提供有价值的分类学佐证  相似文献   

18.
该文报道了国产杜鹃花科(Ericaceae)一新记录种,即埃氏越橘(Vaccinium eberhardtii Dop)。该种隶属于越橘属(Vaccinium)南烛组(Vaccinium sect. Bracteata),与同属于该组的南烛(V. bracteatum)和海岛越橘(V. wrightii)近缘,但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花序梗、花梗、萼筒无毛,花冠球状坛形,药室背部明显具2个距,与后者的区别在于花梗较短,短于苞片,药室背后的距直立,长超过药管的一半。据文献记录,该种原来仅分布于越南中部和泰国,此次发现该种的分布范围可以北延至中国的广西东兴市的沿海地区,不仅丰富了越橘属分类、分布的数据,也为今后该属的分类学修订提供了新资料。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和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中。  相似文献   

19.
菱科(Trapaceae)仅菱属(Trapa L.) 1属,该属是典型的水生多型植物,中国乃至全球以往的分类处理分歧很大。基于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栽培观察,对菱属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性状作了系统评价。果体大小和果冠变异稳定,可以用于属内种的划分,果喙大小和角的数目则可以用于种下变种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菱属作了分类处理,承认了细果野菱(T.incisa)和欧菱(T.natans) 2个种,并将欧菱划分为6个变种,对其中4个变种作了新的组合。将10个种名和12个变种名处理为异名,并对5个名称(Trapa amurensis,T.bispinosa,T.dimorphocarpa,T.japonica,T.manchurica)作了后选模式标定。  相似文献   

20.
为防治一些重要农业害虫 ,转基因Bt作物已在许多国家商业化种植。在发展Bt作物的初期 ,未经改造的Bt基因被直接用来转化作物。但由于BtmRNA的不稳定 ,不适当的剪切以及译后变异 ,Bt在作物上的表达水平往往很低且不稳定。后来 ,科学工作者对Bt基因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造或人工合成 ,从而使其在植物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本文着重总结了这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过程。其内容包括未经改造的Bt基因在植物中表达低的原因以及改善Bt毒蛋白表达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