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花兰野生种群研究——开花与营养体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安徽省天堂寨自然保护区独花兰野生种群的花果期节律和营养体状态研究表明 ,开花植株占观察样本的 3 7 5 %,个体是否开花与假鳞茎数目、地下茎总体积和叶面积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绝大多数开花个体具有 3个假鳞茎且其总体积通常达 8cm3,叶面积达 3 3cm2 。个体较大的植株开花持续期较长。花葶在花果期具有不同的生长时相 :开花期中止生长 ,幼果期呈逻辑斯谛型生长。面对日益增长的人类采掘风险 ,独花兰开花与大型植株的关联可能是其生活史中影响种群生存的脆弱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S. S. Chien)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了阐明宝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独花兰种群数量、生境特征及其受威胁因子,2021年3月至10月,对该地野生独花兰种群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发现,在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在海拔160~200 m的山坡天然落叶阔叶林下,独花兰种群局限分布在一处东西长300 m,南北宽150 m的狭小区域中。独花兰种群共有218株个体,其中121株开花个体都生长在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160株独花兰都生长在9棵建始槭(Acer henryi Pax)树干基部附近,占独花兰个体总数的73.4%;其中开花个体86株,占开花植株总数的71.1%。宝华山独花兰面临的受威胁因子主要为结实率很低、部分个体生长发育不良、以及假鳞茎被雨水冲出土壤表面。此外,对宝华山独花兰种群的就地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独花兰假鳞茎为外植体,在1/2MS+6-BA 0.5 mg/L+NAA 0.05 mg/L培养基上可诱导不定芽,在MS+6-BA 2.0 mg/L+NAA 0.1 mg/L+香蕉汁100 g/L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在1/2 MS+IBA 0.5 mg/L+NAA 0.5 mg/L+活性炭0.5 g/L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后移栽入透水性好的基质中,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为兰科独花兰属植物。株高16厘米。假鳞茎广卵形,2—3节,肉质、淡黄白色、底部生纤维根,顶端生1叶及花葶。叶具细而长的柄,柄长5.6厘米,具棱;叶阔卵圆形,长11厘米,宽7.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紫红色,中脉两侧各有明显弧状脉3—4条。花葶从假鳞茎顶部出生,直立,独生一朵花,花大,淡紫色。萼片矩圆状披针形,直径4.6厘米。花瓣比萼片略短而宽,唇瓣3裂,唇盘上具5枚附属物。花期  相似文献   

5.
花叶开唇兰营养体的结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相似文献   

6.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近年因生境破碎化和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日渐减少.迄今对独花兰极为有限的研究表明,其结实率很低或根本不结实,其传粉媒介也一直未被发现.2002年3~4月,我们对神农架2个移植居群和5个天然居群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的定点观察,发现雌性三条熊蜂(Bombus(Diversobombus)trifasciatus Smith)、仿熊蜂(Bombus(Tricornibombus)imitator Pittion)和蜜蜂均访问独花兰,但只有三条熊蜂身体粘有花粉块,是独花兰的有效传粉者.三条熊蜂的访问频率很低,在113 h的观察中只有9次访问,但在一个天然居群(population 3)中曾观察到一天4次的最高访问频率;访问主要在12:00~15:00出现,但在花上停留时间很短,不超过10 s.在未被授粉的情况下,独花兰花朵大约3周后自然枯萎,但受粉后3、4 d内即出现一系列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包括花梗逐渐伸长,子房在花梗逐渐停止伸长后开始膨大等,表明花梗伸长可作为结实(授粉成功)的指标.人工授粉实验表明,自花、异花受粉后花梗均伸长,而套袋隔离花的则花梗不伸长,说明独花?兰是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根据传粉者的访问频率、居群中果实的分布,尤其是花距内无花蜜等特征,我们认为独花兰是种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相对于其他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独花兰的自然结实率并不很低(26.98%),这与居群规模小会提高欺骗性传粉兰花结实率这一观点吻合.花粉块的输出数远高于结实数,这说明独花兰存在一定的花粉浪费.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独花兰的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近年因生境破碎化和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日渐减少。迄今对独花兰极为有限的研究表明,其结实率很低或根本不结实,其传粉媒介也一直未被发现。2002年3~4月,我们对神农架2个移植居群和5个天然居群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的定点观察,发现雌性三条熊蜂(Bombus (Diversobombus)trifasciatus Smith)、仿熊蜂(Bombus (Tricornibombus) imitator Pittion)和蜜蜂均访问独花兰,但只有二条熊蜂身体粘有花粉块,是独花兰的有效传粉者。三条熊蜂的访问频率很低,在113h的观察中只有9次访问,但在一个天然居群(population 3)中曾观察到一天4次的最高访问频率;访问主要在12:00~15:00出现,但在花上停留时间很短,不超过10s。在末被授粉的情况下,独花兰花朵大约3周后自然枯萎,但受粉后3、4d内即出现~系列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包括花梗逐渐伸长,子房在花梗逐渐停止伸长后开始膨大等,表明花梗伸长可作为结实(授粉成功)的指标。人工授粉实验表明,自花、异花受粉后花梗均伸长,而套袋隔离花的则花梗不伸长,说明独花兰是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根据传粉者的访问频率、居群中果实的分布,尤其是花距内无花蜜等特征,我们认为独花兰是一种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相对于其他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独花兰的自然结实率并不很低(26.98%),这与居群规模小会提高欺骗性传粉兰花结实率这一观点吻合。花粉块的输出数远高于结实数,这说明独花兰存在一定的花粉浪费。  相似文献   

8.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独属独种兰科植物,仅生长于长江中下游及陕西南部的山地林下及沟谷中,是中国特有兰科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独花兰中分离获得的菌根真菌为对象,应用传统的形态结构鉴别与rDNA ITS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菌株的分类鉴定研究,确定该菌株为兰科菌根真菌之一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研究结果对于全面了解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特征和有效保护独花兰植物资源均具较大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南坡独花兰分布的群落一般位于坡度 1 5~ 45°的阴坡 ,海拔范围为 1 30 0~ 1 70 0 m。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棕壤 ,p H值 5 .0~ 5 .6。9月中下旬独花兰地下假鳞茎萌芽出土并开始展叶 ,1 1月中下旬抽生花葶 ,次年 3月下旬开花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叶片逐渐枯死 ,地下部假鳞茎开始发育 ,9月中下旬假鳞茎发育成熟 ,1 0月下旬至 1 1月上旬果实成熟。独花兰的结实率两年的调查结果差异较大 ,分别为 2 .3%、9.5 %。每株独花兰每年能长出 1~ 3个假鳞茎 ,抽生 1~ 3个叶片和花葶。神农架南坡独花兰主要分布在以化香 ( Platycarya strobilacea)、四照花 ( Dendrobenthamia japonica)、华千金榆 ( Carpinuscordata var.chinen-sis)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下以及以箬竹 ( Indocalamustessellatus)灌丛下 ,群落物种组成中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群落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 ,随着干扰强度的递增 ,独花兰在不同群落中的个体数量有递减的趋势 ,在郁闭的森林下个体数量最大而箬竹灌丛下最小。人为干扰、结实率低、种子萌发困难是导致独花兰濒危的主要原因 ;建立保护区 ,恢复独花兰分布区的森林植被是保护独花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杓兰属植物的开花和结实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桂灵  李鹏  台永东  安德军  寇勇  罗毅波 《生态学报》2010,30(12):3182-3187
作为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兰科植物的开花和结实动态对制定其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07年的数据,对分布于四川黄龙寺自然保护区的5种杓兰的种群开花和结实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所有杓兰种类均是自交亲和物种,但在自然条件下都必须依赖传粉媒介才能成功结实。尽管不同种类的杓兰植物具有不同的开花时间,但统计分析表明杓兰属植物的开花早晚与其结实率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不同的杓兰具有不同的传粉系统而导致的。而杓兰属植物的花期长短与结实率之间却呈显著的负相关,这可能是与杓兰属植物具有典型的欺骗性传粉系统相关的。另外,除绿花杓兰外,其他4种杓兰2003年的结实率明显高于20042007年间的结实率。而2003年一个突出的事件即是发生了SARS导致游客人数显著减少,暗示了人为活动对杓兰属植物成功结实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于1990~1992年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金线莲开花特性进行观察:花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花时间多在午夜,气温22~26℃、相对湿度86%~95%时开花多;高地比低处开花早,后开的花不稔。  相似文献   

12.
小慈姑的开花状态、传粉机制与交配系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自然种群中对沼生植物小慈姑(Sagittaria potamogetifolia Merr.)的开花状态和传粉过程作了观测,并用同工酶遗传标记法定量估测了其3个种群中5个样本的异交率。该种为中心媒传粉为主的虫/风 媒兼性传粉机制,访花昆虫的飞行距离多在0-2m范围内,并与花序密度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异交率(-/^/t)为50.0%-92.8%,表明该种为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ixed mating system)。对雌雄同株的小慈姑而言,异交率与各种群花期植株密度无关,异交水平取决于种群中开花花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植株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ang et Wang)、麻栗坡兜兰(P. malipoense S.C.Chen et Tsi)和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12个RAPD引物在2种兜兰中共扩增出131条带.对4个硬叶兜兰群体的检测表明其物种水平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 71.6%,Nei 的基因多样度(h)为 0.217 1,Shannon多样性指数 (I) 为 0.330 1;4个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水平为 PPB = 45.2%,h = 0.145 7,I = 0.220 4,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在总遗传变异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31%,略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在物种水平上,麻栗坡兜兰的PPB为49.5%,h为0.117 4,I为0.176 4,均大大低于硬叶兜兰.对11个独花兰群体采用16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19条带.物种水平PPB=76.5%,h=0.194 1,I=0.305 8;在群体水平上,上述3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37.2%、0.119 7和0.181 0,均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45.27%,遗传分化明显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导致3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偏低而群体间遗传分化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片断化.研究结果为兰花保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索默  毕玉芬  王鸿泽  唐敏  叶广 《生态学报》2016,36(19):6170-6177
莲瓣兰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2013年和2014年8月至10月,在云南省西北地区选取了28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在滇西北海拔为1380—2557 m的区域均有分布;莲瓣兰叶片数、花葶长、花瓣长、花瓣宽、萼片长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长(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宽(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5),叶长(P0.01)。随着野生莲瓣兰分布地海拔的升高,株型矮化,形态变小;年均温越高、空气湿度越大的分布地,莲瓣兰叶片越长、越宽,植株越高,花葶越长;分布地辐射强度越大,莲瓣兰叶片越短,植株越矮,根系越发达。野生莲瓣兰居群间的叶长、叶宽、株高、根长及花葶长度的变化较大,变异系数超过了15%,表明其存在着较大的形态变异,生态适应幅度变宽,且植株矮化严重,需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研究结果阐明了滇西北海拔、温度等生态因子对野生莲瓣兰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保护野生莲瓣兰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兰科植物对生境的要求较高,温带地区分布的兰科植物非常有限。利用实地定点观察,样方设置等方法对长白山区进行杓兰属植物的物种、生境及物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区天桥岭长2 km,宽1 km,海拔300~500 m的山沟内集中分布着4种杓兰属植物,其中杓兰组物种均具有较高的花色多样性,杓兰属植物的开花期集中在6月4~13日。  相似文献   

16.
野生五唇兰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兰科植物根部的内生真菌在兰科植物的整个生活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不同生境不同类型的兰科植物内生真菌菌群的多样性, 作者于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 以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作为实验材料, 对不同生境、不同形态的五唇兰植株根部的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附生于石上及生于杂木林或灌丛中、叶背绿色及叶背紫红色的五唇兰植株新鲜营养根段中共分离出83株内生真菌, 鉴定为19个属, 其中包括培养基筛选实验中分离出的30株14属。镰刀菌属(Fusarium)(24.1%)和丝核菌属 (Rhizocto-nia)(14.5%)为优势属。两种叶色的五唇兰内生真菌群落丰富度较为一致; 而两种不同生境中的五唇兰内生真菌群落丰富度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附生于灌木的五唇兰内生真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远高于附生岩石的。研究结果表明五唇兰内生真菌多样性更多地受生境的影响而不是受植株形态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文心兰‘milliongolds’品种分株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对其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照)相比,200 mg/L GA3和GA3(200 mg/L)+6-BA(25 mg/L)处理能使文心兰的花期显著提前;单一的6-BA处理使花朵变小,但花芽分化率提高;GA3+6-BA处理使花朵变大,花葶长度增加;喷施200 mg/L和250 mg/L PP333可使文心兰花期推迟,不同浓度PP333可以使花葶矮化;在假鳞茎形成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花梗第一间距粗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花杓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花杓兰(Cypripedlium flavum P.F.Hunt et Summerh.)植株的根进行了一个生长周期的采集和切片观察,发现黄花杓兰具有相应的菌根结构,菌丝的存在状态在各物候期有所不同,可分为5个时期:(1)4月份联通菌丝时期;(2)5月份菌丝团时期Ⅰ;(3)6、7月份无菌丝团时期I;(4)8、9月份菌丝团时期Ⅱ;(5)10月份无菌丝团时期Ⅱ。可以看出,在植株生活转变期,根细胞内出现菌丝团;在植株完成正常的生命过程中,真菌营养是光合营养的补充;真菌菌丝团也作为植物营养的储存器,菌丝团消解释放营养供给植株。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菌根真菌与黄花杓兰的共生关系的一个方面:植株通过联通菌丝沟通各个细胞的物质交换,菌根真菌利用植株体内物质完成生命活动,菌丝团消解,使真菌所储藏的营养物转化,为植株所利用。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人工温室于3种培养温度(20℃/15℃、15℃/10℃、10℃/5℃)条件下,分析独蒜兰生长开花进程以及假鳞茎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于20℃/15℃(模拟原生地开花期自然温度)处理下,独蒜兰进入初花期的时间比15℃/10℃、10℃/5℃处理下分别提前24d和53d,花期分别延长了4d和6d。(2)独蒜兰的花色以10℃/5℃处理较深,但该处理中有哑蕾出现。(3)老假鳞茎生长开花过程中,20℃/15℃处理的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15℃/10℃和10℃/5℃处理先升高后降低;3种温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均在花期含量最高,且10℃/5℃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研究认为,20℃/15℃和15℃/10℃培养温度均有利于独蒜兰的生长和开花;独蒜兰休眠的假鳞茎不需要经过低温诱导解除休眠,随着温度上升,相应的生长发育进程就会启动。  相似文献   

20.
~~北方野生花卉珍品——密花舌唇兰@马玉心$牡丹江师范学院生物系!黑龙江157012 @崔大练$牡丹江师范学院生物系!黑龙江157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