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普遍发生的农业主要害虫之一,一般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卵高峰在6月上旬;第二代卵高峰在7月中旬;第三代卵高峰在9月初,其中第二代和第三代为害棉花较重,往往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虫蛀铃、烂铃,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多种原因,化学防治很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防治途径。 1974年,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兵团、师、所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在1973年引种赤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利用松毛虫赤跟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白僵菌处理地面.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寄生效果,均可达90%左右,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赤眼蜂应掌握在害虫始卵期开始放蜂.5天1次,连放4次,每亩总放蜂量12万头.白僵菌应在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出土始盛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每次每亩用菌剂(100亿孢子/g)2kg.加25%对硫磷微胶囊剂0.15kg.兑水150kg,在树冠下地面喷洒.喷后覆草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柑桔卷叶蛾是杨村柑桔场主要害虫之一,终年为害,尤以4月为害幼果及9月为害将近成熟果而造成大量落果,损失很大。为防治卷叶蛾,本场每年虽用敌百虫20吨以上,也只能基本上控制为害。对生长比较茂密或树干较高的栟柑园,由于喷药很难均匀,往往仍会受害引起大量落果,是造成柑桔减产原因之一。本场柑桔园一般每年使用农药10次左右,主要防治红蜘蛛、锈蜘蛛、卷叶蛾、柑桔尺蠖、潜叶蛾等,由于每次喷  相似文献   

5.
自1882年加拿大最早进行施放试验以来,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害虫有了很大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进行试验研究,并在生产上实际应用。九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早期由于没有掌握规律,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繁蜂寄主卵,只作一些小规模的探索性试验,仅涉及少数几种害虫。本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美国发展用麦娥(Sitotrogacerealella Oliv.)卵繁殖赤眼蜂的技术,很快促进了这一工作的推广。四、五十年代有机化学农药盛行一时,很多国家忽视生物防治,到了五、六十年代,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桃源  杨其佑 《昆虫知识》1991,28(3):160-162
在森林害虫天敌中,松毛虫赤眼蜂是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天敌昆虫。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发现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如防治对象主要是鳞翅目昆虫;效果尚有不稳定现象;幼龄林中利用适宜,中龄林高树林地的效果明显降低,甚至无效果;特别是大量中间寄主来源困难等等。正是如此,国内在研究和应用中发展不平衡,时起时伏。但从大量的实践和连续十多年的应用中,充分地证明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松毛虫防治的应用方面是经济有效的,特别在低虫口的控  相似文献   

7.
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慧 《昆虫学报》1978,(4):457-467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害虫生物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赤眼蜂的应用就很突出,南自两广,北到黑龙江都有所发展。据初步统计,1976年赤眼蜂的应用面积已达1,000万亩,成绩非常显著。然而在繁蜂、放蜂及防治效果等方面,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对赤眼蜂的作用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如果分析一下国外的情况,可以发现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就国内外赤眼蜂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讨论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即:对应用赤眼蜂的评价,提高防治效果的技术关键和繁蜂寄主卵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自从豪沃德和费士克(Howard & Fiske,1911)首次释放微小赤眼蜂防治棕尾蛾以启,不断有人试图广泛应用于其它害虫。但由于大量繁殖的寄主卵不易获得,而一直停留在试验阶段。1927年美国弗兰德斯(Flanders)研究成以麦蛾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后,在三十年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田间试验与应用。至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0余年的大面积试验、示范.肯定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果.放蜂区卵的校正寄生率达70%左右.效果优于化学防治。从夏玉米田寄生卵块中回收蜂种结果看出,在放蜂期12—15天内,橙毛虫赤眼蜂所占的比率为68.9%.证明释放的与收回的基本上仍是同一蜂种,但放蜂结束后蜂种结构发生了倒置变化。同时探明了松毛虫赤眼蜂的种型、放蜂时间、放蜂置、田间生态环境、玉米螟卵置等诸因素与防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高粱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饲用、制糖及酿酒用作物,其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推广非常有限。本研究连续2年在河北省衡水高粱种植区,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Matsumura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的试验示范,以期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高粱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经济和可靠的害虫防治手段。【方法】赤眼蜂防治试验和化学防治试验分别在两个村子的高粱田内进行。通过统计植株被害率、田间捕食性天敌的丰度及高粱产量等参数,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进一步评价其生态和经济效益。【结果】赤眼蜂防治在减轻植株被害率和提高田间捕食性天敌丰度等方面优于化学防治,同时也实现了高粱的增产增收。与化学防治相比,2019年,赤眼蜂防治显著降低了高粱叶片被害率,田间捕食性天敌的丰度提高了3.96倍,产量略有提高,害虫防治成本相对更低,差额净收入增加了305.47元/hm2;2020年,赤眼蜂防治显著降低了高粱穗部被害率,田间捕食性天敌的丰度提高了2.66倍,产量增加了1 392.5 kg/hm2;2020年,赤眼蜂防治显著降低了高粱穗部被害率,田间捕食性天敌的丰度提高了2.66倍,产量增加了1 392.5 kg/hm2,单位面积防治成本虽略有增高,但综合起来,差额净收入却增加了3 644.05元/hm2,单位面积防治成本虽略有增高,但综合起来,差额净收入却增加了3 644.05元/hm2(19.90%),增收效果显著。【结论】与化学防治相比,松毛虫赤眼蜂不仅防治害虫效果更好,而且增加了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天敌的丰度,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高粱害虫是一种可行、高效并极具竞争力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掌握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Matsumura的发育规律,以保证出蜂期和田间害虫产卵盛期相吻合,提高防治效果;我们在25℃恒温下系统地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于柞蚕卵中各虫态发育情况。结果卵至成虫经12天可发育为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235日度(松毛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为5℃)。为便于判断其发育情况和温度的关系,经镜检把其发育进度分为十二个等级(见表1及图)。 参照表1和图,我们就可从实际记录的有效积温中知道松毛虫赤眼蜂虫态的发育进度,或者通过显微镜下挑检观察其虫态特征,即可判断出虫态的级别,根据害虫产卵盛期及天气情况,便可算出出峰期,必要时作不同温度的调节,使出蜂与害虫产卵盛期相吻合。为了验证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对5月中旬几批寄生卵进行自然温度下系统观察,证明是可行的(表2)。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赤眼蜂产卵行为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树生  何俊华 《昆虫知识》1991,28(2):103-105
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米蛾的产卵及辨别寄主的行为。文中对产卵行为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观察表明,该蜂有“学会”辨别寄主的过程,对自身及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且与寄主隔离并不影响其辨别力。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羧酸酯酶的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由时间进程曲线确定了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测定中的最适反应时间为40min。对两种赤眼蜂单头羧酸酯酶活性的测定表明,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主要分布在0—1OD/(mg·min)之间,而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主要分布在1-4OD/(mg·min)之间。比较两种赤眼蜂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比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高。对氧磷对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差异,而对氧磷对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磷酸三苯酯(TPP)。该文还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羧酸酯酶部分性质与两种赤眼蜂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人工繁殖和散放赤眼蜂来防治害虫的工作,近年来在我国不少省、市、自治区已广泛推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可作为综合防治某些害虫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据了解,有些地方还存在某些技术问题,使防治害虫的效果有时不够理想;如繁殖过程中蜂种退化,繁殖失败等等。若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一防治方法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将我们历年来在这一工作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初步解决办法总结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一、种蜂的采集和培养 (一)采集和试养 赤眼蜂种类颇多,其外形虽然十分相似,且多为多寄主的寄生蜂,但它们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赤眼蜂触角板状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玲美  关敦肃 《昆虫学报》1990,33(3):319-322
以扫描电镜观察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触角板状感器呈穹形长板状隆起在触角的表面.在透射电镜下感器的横切面是一个角质多孔的长圆顶结构,两侧的角质内陷而将感器分成一个中央管和两个侧管.中央管较短,宽为0.7微米,而侧管不明显.树状突远端部分的少量分枝在中央管内成纵行排列,继而分出大量分枝到达圆顶的顶部,每一分枝中包含一根神经小管.感器外部的角质孔板厚为0.19—0.25微米,嗅孔细管位于孔室中,它和树状突分枝的膜相接触.板状感器由神经细胞体、树状突的近端部、纤毛区、树状突的远端部及其分出的分枝等组成.树状突的远端部分横过感器的纵轴呈90°角进入中央管,其分枝到达感器圆顶的顶部.从超微结构研究,它有嗅孔细管存在,说明板状感器有嗅觉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赭色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是马尾松、黄山松和海岸松的大害虫。近年来我场对此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还利用虫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了繁殖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及解除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为繁殖寄主,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滞育诱导及解除条件进行研究,以解决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和大面积应用中面临的的中、长期储存问题。【方法】通过观测不同发育阶段(寄生柞蚕卵在26℃培养40、96和144 h)、滞育诱导温度(10、13和16℃)和诱导时间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影响,确定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条件;通过观测滞育诱导温度和滞育后的贮藏温度对滞育解除的影响,确定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解除条件。【结果】在松毛虫赤眼蜂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其进行持续的低温刺激均能使其导入滞育,但以小幼阶段(26℃培养40 h)开始效果最佳,寄生卵在26℃培养40 h后,转入10℃和13℃下连续诱导31 d,滞育率可达100%和99.12%。滞育诱导温度和滞育后的贮藏温度对松毛虫赤眼蜂解除滞育所需时间和解除滞育后的羽化出蜂率有较大影响,10℃诱导滞育后置于1℃冷藏的赤眼蜂解除滞育所需时间最短,解除滞育后的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更高,更耐储存。此条件下冷藏约30 d开始打破滞育,在正常发育下温度下羽化出蜂,60 d羽化出蜂率达到95.24%,冷藏4个月后羽化出蜂率仍在60%以上,单卵出蜂数高于50头。【结论】松毛虫赤眼蜂最佳滞育诱导条件为26℃培养40 h后,转入10℃连续低温诱导31 d;最佳滞育解除条件为1℃低温储存,但储存期不能超过4个月。  相似文献   

19.
<正>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等林业害虫是浙江省的主要生防措施。由于繁蜂的中间寄主——柞蚕卵每年由东北调运,因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扩大赤眼蜂中间寄主的来源已是我省生物防治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各级领导和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利用米蛾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的试验工作。现分别将米蛾的人工饲养,米蛾卵的繁蜂技术和林间应用效果等三方面的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1981年笔者去西藏采集调查期间,于8月底在拉萨市郊(海拔3660米)的西藏农科所的一片草地上,网扫采到一头雌性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该蜂虽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