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金丝猴口腔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川金丝猴的口腔进行观察,发现川金丝猴牙齿前后径总的趋向是I1>I2,I1>I2,I1>I1,I2>I2,上犬齿>下犬齿,P4>P3,P4>P3,M2>M3>M1,由于M3多一下次小尖,故M3>M2>M1。I1与I2大小有别,但看不到I2顶端明显变尖的迹象。犬齿的性二型主要表现在上犬齿,且主要表现于与P3、P4前后径的相对大小上。雄性上犬齿与I2的间距明显大。对金丝猴的年龄判断提出以切齿更换,咬合面形态、齿星出现,齿星形态等咬合面磨损规律的口齿鉴定法。对唇游离缘近口角处明显增厚及其性差别,腭扁桃体的大体形态作了描述。此外,对舌、腭、口腔腺也作了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川金丝猴胃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嘉绩  曹福源 《兽类学报》1995,15(3):176-180
本文对川金丝猴的胃进行了观察。其胃呈S形,自胃的左端至第一曲长15cm,第一曲至第二曲长9cm,第二曲以下部长7cm。胃底包括左、右二盲囊,右盲囊可分前、中、后三部。二纵肌带沿胃的大、小弯行,纵肌带间形成两列肠袋样膨大。膨大自胃底向第二曲逐渐变小,第二曲以下为幽门部。胃管由贲门沿小弯伸至第二曲处。贲门周围为无腺区,其余部均有腺体分布。胃小凹明显。此外,对胃的分部、功能、形态成因以及一些结构术语作了  相似文献   

3.
<正>灵长类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雌性往往承担着主要的育幼责任,因此,母亲是帮助灵长类婴儿尽早适应环境并独立生活的重要角色(F?rster and Cords, 2002; Xi et al., 2008; Briga et al., 2012)。对大多数群居型灵长类动物而言,母亲以外的成员也常常参与照料婴猴,该现象普遍存在于旧大陆猴中,  相似文献   

4.
川金丝猴脊神经腹侧支(躯干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川金丝猴脊神经腹侧支(躯干部)的分支分布,并发现川金丝猴无颈袢,无肩胛舌骨肌支,无枕小神经,第1、2腰神经腹侧支发出颅侧髂腹下神经和尾侧髂腹下神经。此外,对颈横神经、耳大神经、锁骨上神经等皮神经与颈皮肌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陈嘉绩  陆桐 《四川动物》2004,23(1):49-52
对3例川金丝猴的内分泌腺作了观察。位于垂体窝内的垂体呈扁圆球形,前后径平均为8.0mm,横径为9.0mm,垂直径为4.5mm;松果体呈扁圆锥形,松果体脚很短,松果体隐窝很小;左肾上腺呈等腰三角形,右肾上腺呈直角三角形;连接甲状腺左、右叶的峡为纤维峡,仅1mm宽;1例川金丝猴有3个甲状旁腺(左侧1个,右侧2个);胸腺右叶较长,伸至颈部形成颈叶。此外,对右肾上腺方位、形态特征的形成也作了讨论。作者认为疣猴类右肾上腺这一特征与它们胃的膨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雌性川金丝猴尿中生殖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戚汉君  浜夏树 《兽类学报》1995,15(2):106-112
用人促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诊断药盒及雌激素诊断药盒,定期测定4只雌性川金丝猴尿中黄体生成素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活性及其与雌激素含量的关系。实验证明,两种人用诊断药盒可以测出金丝猴尿中的促黄体生成素(LH)/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及雌激素(E)的变化情况。基本上反映了金丝猴的卵泡形成、排卵和黄体生成的时间以及妊娠的情况。LH/CG及E,每月有一个大的峰值,其后1-4天内有月经或尿潜血出现。妊娠初期LH/CG急剧上升,持续一个月达到最高峰后即急剧下降。E在LH/CG下降后开始升高,持续3-4个月达到最高峰,高峰下降后半个月左右分娩,分娩后重新升高,但低于原水平。金丝猴的繁殖行为,主要表现为邀配和交配,9-12月频率最高。根据LH/CG曲线的变化可以推断受精的大约日期。  相似文献   

7.
川金丝猴脊神经背侧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叙述了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脊神经背侧支的分支分布,并发现第4-7腰神经背内侧支有纤细分支于背侧正中线附近穿出供应皮肤,同时发现第1颈神经具有背侧根及脊神经节。此外,本文对背内、背外侧支的分布规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群体生活利弊并存,有利的一面是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和提高了优势资源共享度,不利的一面是时刻面临群内资源竞争。等级关系是群居非人灵长类物种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源调节方式,制约着优势资源在个体间的分配。为了探讨川金丝猴群的优势资源占有规律与社会等级的关系,本研究以秦岭北坡中段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玉皇庙村的一个人工投食川金丝猴的4 个一雄多雌单元(OMU)内成年雌性为研究对象,从2009 年9 月至2010 年1 月通过设计同心圆,以优势资源区域占有频次、时间等参数指标计算获取程度,从而对该猴群成年雌性的等级关系进行判定。结果证实取食和休息阶段的等级顺序基本上一致,通过Spearman 相关性非参数检验将投食和休息时的等级顺序与早期采用取代行为判定结果进行比较,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利用优势资源占有确立单元内雌性等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野外操作和数据统计上更简单易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判定雌性等级,或许能为野外投食和笼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雌性等级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川金丝猴肠,肝,胰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绩 《四川动物》1997,16(4):178-181
对川金丝猴(Rhinioithecusrozxellane的肠、肝、胰作了观察。小肠全长284.0-296.0cm,其中十二指肠9.0-12.0cm,呈V形,余为空回肠。大肠长约120.0-130.0cm;无阑尾;升结肠短,仅7.0-8.0cm,横结肠19.0-20.0cm,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达80.0-90.0cm。肝分背、腹侧二部,腹侧部又分作上、下二部。胆总管开日于十二指肠上部。胰呈T形,胰头为十二指肠降、升部围绕,胰管由胰头发出,开口于十二指肠升部。对个体间的差别、盲结肠发达程度的相关因素、肝叶愈合与进化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婴儿吸乳偏好以及母猴携抱偏好发育过程,对具有不同生育背景的出生一周的婴儿吸乳偏好和母亲携抱偏好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对32 对母婴(7 个初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25 个多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的雌性携抱婴猴偏好行为,及其婴猴的吸乳偏好行为进行了记录。经对比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初次生育雌性的婴儿在吸乳时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偏好(t(6) = - 3.731,P = 0.010),再次生育雌性的婴儿没有出现群体水平的吸乳偏好(t(24) = 0.854,P = 0.402);初次生育的雌性会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携抱偏好(t(6) = - 3.890,P = 0.008),再次生育的雌性没有群体水平的偏好方向存在(t(24) = 1. 955,P = 0.062);同母婴儿绝大部分(8/9)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吸乳偏好(N1 = 8,N2 = 1,P = 0.039)。这表明,再次生育经历会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新生婴儿的吸乳偏好进而影响雌性的携抱偏好。  相似文献   

11.
马国瑶 《四川动物》1991,10(1):39-40
甘肃省共有灵长类三种,即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猕猴(Macaca mulatta)和短尾猴(M.arctoides)三种。其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猕猴,主要分布在天水(党川)、徽县(太白、大河)、两当(云坪)、康县(太平)、武都(裕河)和文县(铁楼)。其次为金丝猴,分布于文县(丹堡、上丹堡、刘家坪、店坝、范坝)、武都(盘地、三仑、草河、枫相)和康县(三河坝)。短尾猴仅见于文县的碧口、店坝、范坝乡一带。产区集中于省东南部的秦岭山脉西延部分。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以人工植被为主,除阳坡有部分常绿阔叶林外,主为农耕区,海拔1100—2…  相似文献   

12.
应用聚类分析法鉴定川金丝猴头骨产地及其地理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根据14个定量性征指标的数据,应用5种系统聚类方法,对采自四川境内的若干金丝猴头骨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了基本一致的分类结论,根据这个分类结果,确定了三例产地不详的金丝猴头骨的原产地,并探讨了川金丝猴的地理演化.  相似文献   

13.
Fisher判别分析法在川金丝猴亚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焱  汤强 《生物数学学报》2003,18(2):238-242
根据川金丝猴头骨标本的性征指标数据,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对川金丝猴的亚种进行了判别分类.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养下金丝猴繁殖的观察研究 Ⅰ.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我国稀有的珍贵特产动物,笔者在多年观察金丝猴的繁殖行为的基础上,又于1986年8-9月在北京动物园,对金丝猴的交配、爬跨行为进行了专门观察,发现金丝猴发动性活动的一些特点,并在交配爬跨时,雄性金丝猴有卷尾现象。其交配行为与叶猴和猕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用改进的LH体外生物测定法,测定了一只川金丝猴两个月经周期的晨尿LH含量。结果表明LH峰分别出现在各月经周期的第16天和第11天。LH峰的平均水平为100.0±9.0 miu/ml尿[以人促黄体素(hLH)69/104作为标准],是滤泡期LH平均水平的6倍,黄体期LH平均水平的4倍。提示川金丝猴月经周期LH的分泌情况与人和猕猴的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6.
人女性生殖器官和胎盘组织的凝集素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ABC法和PAP法系统研究了9种凝集素对子宫、卵巢、输卵管、乳腺和胎盘绒毛等5种组织的标记状况,发现大豆素(SBA)只与子宫内膜被覆上皮而不与子宫内膜腺体上皮结合;蓖麻素-1(RCA-1)则恰相反。胎盘绒毛合体细胞滋养层游离缘呈线状麦胚素(WGA)结合阳性,而细胞滋养层麦胚素(WGA)标记可为环细胞膜阳性。当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妊娠期和乳腺由静止期向泌乳期进展时,麦胚素(WGA)、双花扁豆素(DBA)、花生素(PNA)等凝集素在腺细胞游离缘的结合明显增强。此外,麦胚素(WGA)、花生素(PNA)、蓖麻素-1(RCA-1)等在子宫内膜、乳腺、输卵管、卵巢等组织的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细胞都有较高的结合。间质中纤维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也与麦胚素(WGA)、花生素(PNA)、荆豆素-1(UEA-1)及刀豆素(ConA)等呈阳性结合。作者探讨了上述女性生殖器官和胎盘组织的凝集素标记特点、相互关系、共同规律及可能具有的生理生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