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付宁 《生命世界》2008,(12):68-70
2008年10月6日,诺贝尔奖评选活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当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以表彰他们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进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综合相关资料,简要分类介绍诺贝尔奖中与分子生物学有关获奖者及其杰出成就,供相关专业同行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物技术世界》2008,(2):90-90
诺贝尔奖得主琳达·巴克及其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声明,宣布撤销六年前在该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而来自中国的邹志华,则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相似文献   

4.
神经科学是21世纪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诺贝尔医学有生理学奖是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突出成就的最高评价。在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年周年之际,神经科学已在神经元、神经活动、信号转导、感觉和知觉、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发育等研究水平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并获得近近二十项诺贝尔奖。预测了今后神经科学可能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分析了我国神经科学发展的现状和研究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是当今科学界的最高奖励,是科学研究中最杰出成就的象征。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都是科学界的精英,他们做出的贡献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凡的作用。本文介绍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植物生理学  相似文献   

6.
1901~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所属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东方 《生命科学》2004,16(6):421-430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言设立的科学奖。自1901年开始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69年又增设经济学奖。本文将1901年到2004年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以所在单位由多到少排序。由于一个奖项可以多至三人,因此人数比奖项多。个别获奖者同时属于两个单位,也就列了两次。  相似文献   

7.
昆虫学研究的Internet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维萍  黄原 《昆虫知识》2002,39(5):397-400
互联网的发展给昆虫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该文简要介绍了Internet以及在昆虫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并从虚拟图书馆、数据库、在线工具、网上期刊、课程网站以及个人网页 6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昆虫学研究的Internet资源  相似文献   

8.
法医昆虫学的历史,现状及今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胡萃  马玉坤 《昆虫知识》1995,32(3):184-186,183
  相似文献   

9.
历年来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贝尔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的遗言设立的科学奖,自1901年开始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69年又增设经济学奖。本文例举了1901-2005年研究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全部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及其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10.
英特网与昆虫学研究的信息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中华  沈佐锐 《昆虫知识》1998,35(2):114-119
在对英特网(Internet)计算机网络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利用目前流行的两个工具软件Netscape和Internet in a BOX在网上获取有关昆虫学研究信息资源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网上世界范围内有关昆虫学研究信息服务站点和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获取这些信息的地址等。这对昆虫学家们有效访问Internet信息资源,将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基因相关研究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俊明  肖丙秀 《遗传》2005,27(1):101-109
基因是能够表达和产生基因产物(蛋白质或RNA)的DNA序列。到2003年为止,因为研究基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共有51人,其中获生理学或医学奖44人(占生理学或医学总获奖人数178的24.72%)、化学奖7人(占化学总获奖人数123的5.69 %)。文章从6个方面对此作了评述:果蝇是基因研究的良好材料;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为基因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基因调控研究阐明了基因的许多功能;遗传学中心法则造就了11位获奖者;基因工程技术使人们有可能改造和利用基因;基因特性的深入研究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许多生命现象。Abstract: Gene is a DNA sequence which can be expressed and produces gene products (protein or RNA). By 2003, there are 51 Nobel Prize owners related to gene studies. Among them, 44 persons ar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ccount for 24.72% of total 178), 7 persons are in chemistry (account for 5.69% of total 123). The paper reviews them in following 6 aspects: Drosophlie melanogaster is a good material for gene study; the double helix model of DNA structure provides a hard foundation in gene study; the studies on gene regulation illuminate many functions of gene; genetic central dogma researches created 11 Noble Prize laureates; gen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make possible to modify and use genes; and the thorough studies of gene characteristic made us easier to understand many lif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2.
胡勤学  黄鑫  杜涛 《生命科学》2008,20(6):837-842
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艾滋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文简述了艾滋病毒的发现及25年来在HIV起源、致病、治疗和预防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陈忠 《生物学杂志》2004,21(6):8-10
介绍了三位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及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过程,同时简介其与人类疾病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与 2005 年诺贝尔医学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 Robin Warren 和 Barry Marshall 两位坚韧不拔且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科学家 . 奖励他们所做出的非凡的和出人意料的发现: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  相似文献   

15.
Over the past 200 years, there have been countles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at Yale University. However, one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discovery with profoundly important and broad consequences happened here in just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2009, Thomas Steitz, the Sterling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physics & Biochemistry,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along with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of the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Ada E. Yonath of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teitz's important discovery, the techniques his laboratory used to study the ribosome, and the impact that this research has had, and will have, on the future of biological and med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王长林  陈岩  魏力军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1):2123-2127
“普通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基础课, 它覆盖了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但是该课程内容繁多, 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 枯燥无味; 部分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物重复, 致使学生对普通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代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明星故事、科研历程、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到普通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新颖性, 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美国的两位科学家Agre和MacKinnon ,因他们在细胞膜物质转运通道蛋白质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分享 2 0 0 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Agre发现了水通道 (waterchannel) ,并且解释了水通道对水分子的选择性通透等重要特性 ;MacKinnon确立了K 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并且详细地阐明了其离子选择性等功能机制 .两位科学家把他们对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高度敏感性与科学的方法论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们从化学基础研究出发 ,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后基因组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Irwin Rose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文章简单介绍了该现象的科学发现历程,并讨论了该科学发现历程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DNA损伤修复机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 DNA糖基化酶(UNG); Modrich重建了错配修复的体外系统,从大肠杆菌到哺乳动物深入探究了错配修复的机制; Sancar利用纯化的UvrA、UvrB、UvrC重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关键步骤,阐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分子机制.DNA损伤是由生物所处体外环境和体内因素共同导致的,面对不同种类的损伤,机体启动多种不同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保护基因组稳定性.这些修复机制包括:光修复(light repairing);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 DSBR).其中DNA双链断裂修复又分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 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两种方式.本文将对上述几种修复的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In 2015, the Chinese pharmacologist, Tu Youyou,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as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u's discovery and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world to know more about TCM as a source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is article, the value of TCM is evaluated from an ethical perspecti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an, bian, yan, lian’ are explored in the way they promote acces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for TCM. The article also examines how the increased use and prevalence of TCM reflects the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ethical values of TCM and their increasing attraction in meeting major challenges to medicine and health systems currently and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 discusses safety issues within TCM, which is a controversial area, and also comments on some shortcomings and challenges which pose difficulties for more widespread and greater uptake of TCM-derived clinical 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CM is generally safe if it is used according to TCM theory and where such applications are cognizant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CM. TCM has important bioethical values which may inform potential measures for meeting challenges facing global health care systems and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it can have an increasing role in improving human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