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调查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高危因素及预后,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用美国国家院内感染监测(NNIS)规定的统一标准系统,对2007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人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综合性ICU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调查。结果CRBSI感染率为13.2%(23例次/174),感染密度为12.0/1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的个数、CRBSI发生前抗生素应用个数、导管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RBSI发生前抗生素应用个数≥3(OR=6.335)和中心静脉置管个数〉1(OR=5.981)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RBSI组的病患粗死亡率、呼吸机日、住院总费用、药费、ICU内住院日、总住院日和平均日花费均高于非CRBSI的病患(P〈0.05)。结论该院CRBSI发生率高,感染密度大,多个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抗生素应用频繁是CRBSI的高危因素。CRBSI者的预后及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明显高于非CRBSI者。必须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外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外科ICU 2010年1月~2011年8月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例,根据血培养和导管培养结果分为CRBSI组和非CRBSI组,统计CRBSI的发病率、致病菌;比较CRBSI组与非CRBSI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249例中心静脉置管病例,CRBSI发病率为8.41例次/千导管日,病原菌分布为G+菌4例,G-菌9例,真菌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 3.298,95%CI 1.070~10.168,P=0.038)、APACHEII评分(OR 1.137,95%CI 1.067~1.213,P=0.000)、完全胃肠外营养(OR 1.117,95%CI 1.023~1.219,P=0.014)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留置时间、APACHEII评分、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表单式记录方法,记录置管前手消毒、置管时机、置管部位、置管顿次、置管时间、穿刺点护理、输液接头、敷料选择等内容.结果 通过对64例置管患者的—预,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8%,其危险因素主要与置管技术、无菌原则、插管部位、使用时间、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的发生难以避免,针对其危险因素,采用表单式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醒操作者及维护者在置管前的准备、置管中的配合及置管后的护理方法,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李兰进 《蛇志》2012,24(3):272-273
目的观察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以进一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12月重症医学科(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评价控制效果。结果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由9.8%逐渐降低至无相关感染病例发生。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切实提高各级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意识,有效地控制重症医学科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PICC置管患者,总结归纳导管给药和置管护理后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规范导管护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果 PICC置管后有6例发生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致拔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在各项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防止交叉感染,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CRBSI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5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3.95%,革兰阳性球菌占40.13%,真菌占5.92%。药敏结果显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利福平、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 加强CRBSI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CRBSI的早期诊治和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CRBSI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情况。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5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3.95%,革兰阳性球菌占40.13%,真菌占5.92%。药敏结果显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利福平、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加强CRBSI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CRBSI的早期诊治和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起中心静脉置管后菌血症暴发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防治措施,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肿瘤内科4例患者在2008年8月4日-8日期间因中心静脉置管后菌血症暴发流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例患者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和治疗室台面等均分离出产酸克雷伯菌,且药物菌谱完全一致。结论此次产酸克雷伯菌引起的菌血症为局部暴发流行。部分人员无菌观念淡薄、无菌操作执行不严可能是引起此次感染的主要原因。提示中心静脉置管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感染症状,应考虑中心静脉置管因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等,为预防和控制院内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8年7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4例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情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暴发原因以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4例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均存在基础疾病、有机械通气史、存在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静脉或动脉置管前后均使用碘伏消毒、曾使用广谱抗生素、输血制品,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均是发热。药敏方面,医院感染暴发的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患儿对唑类及5-氟胞嘧啶均耐药,但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经拔除血管置管、减少或者避免广谱抗菌药的应用,根据药敏使用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抗真菌等积极治疗,1例患儿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患儿顺利出院。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可知,留置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留置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唑类及5-氟胞嘧啶耐药的患儿使用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的分布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ICU及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患儿的年龄分布、菌株来源、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ICU和普通病房分别分离出82株和429株铜绿假单胞菌,年龄均小于2岁(70.73%和69.23%),以痰标本来源(80.49%和64.80%)为主。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于普通病房,对其余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房。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菌55株(67.07%),泛耐药菌44株(53.66%),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26.81%,3.26%)(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ICU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加强耐药性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对临床医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3年至2007年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3年至2007年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07年间所有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五年间大肠埃希菌的总分离率变化不明显,但其阳性分离率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5.02%增至2007年的6.26%;其在泌尿生殖道标本(尿液标本和尿道分泌物标本)的分离率最高(50.5%),其次是呼吸道标本(36.66%);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最高(20.7%),其次是普外科(18.3%),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46.6%;大肠埃希菌对12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5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结论大肠埃希菌的临床总分离率没有明显变化,但阳性分离率有呈上升趋势,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13.
Eye and Tissue donation has the capacity to transform lives, yet the vast majority of potential in-hospital donors are not recognised. Studies which describ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pecific units or wards in determining the size of the donor pool are limi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map the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Eye and Tissue donors within the study hospital. A 12-month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patient deaths at the study hospital was undertaken. The ability to donate corneal, heart valve, bone and skin tissue was investigated.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potential donors if they met specific age criteria and had an absence of contraindications based on electronic database search. There were 985 death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Deaths occurred under the care of 26 separate clinical units, and within 28 unique wards and treatment spaces. Four hundred and forty nine (45.6%)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eye or tissue donors. The majority of potential donors occurred in ICU, Emergency and palliative care units. Of the subset of 328 deaths ≤ 70 years, the frequency of potential tissue donors was 55% (n = 181). ED and ICU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potential donor than other wards (86 and 77%, p < 0.01). The current study has identified the ED, ICU and PCUs are being important sites for potential Eye and Tissue Donors within our hospital. These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focus for future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eye and tissue don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奇异变形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分离的非重复奇异变形杆菌的药物敏感性、临床分布,回顾性分析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2013年该院共分离107株奇异变形杆菌,以分离自尿液最多,其次为痰液;来源最多的是外科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体外药敏显示:奇异变形杆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敏感性良好,敏感率达85%以上;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80.4%;对头孢呋辛、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超过30%;对呋喃妥因耐药率为99%。其中21株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对包括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在内的其他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与亚胺培南敏感株基本相仿。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引起院内获得性感染主要发生在入住ICU、外科术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留置各类置管和梗阻性尿路疾病的患者,可引起泌尿系统、皮肤创面、腹腔、血流、生殖道等部位感染,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及局部感染症状。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该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奇异变形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等抗生素敏感性良好。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对其他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亚胺培南不敏感奇异变形杆菌所引起院内获得性感染主要发生在入住ICU、外科术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留置各类置管和梗阻性尿路疾病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161株屎肠球菌;用WHONET5.6软件分析耐药率变迁。结果临床分离的1161株屎肠球菌,在同期分离的1944株肠球菌属中占59.72%。主要分离自尿液和血液,分别占40.91%和26.87%;主要分离自外科病区、内科病区、ICU和儿科病区的菌株,分别占29.37%、25.15%、13.95%和13.53%;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4%、0.94%和1.85%。结论屎肠球菌在临床的分离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多药耐药和高耐药现象相当严重,目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仍然是治疗肠球菌属引起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连续七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的动态分布及耐药情况变化,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及暴发流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 20NE和VITEK2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判定按照2005版CLSI的标准,药敏结果分析采用WHONET5.3。7 a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 220株,主要来源于病房的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细菌数逐年增加,连续7 a监测了14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从2003年起ICU病房成立后,ICU病房分离的PA数占总数的30%以上,引起总体耐药率的明显增加。动态监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对临床治疗其引起的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定植菌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以及去定植措施的效果。方法对入住ICU的患者进行多重耐药定植菌筛查,观察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将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防控制措施,试验组加上安尔碘Ⅲ去鼻腔MRSA、口服金双歧去肠道产ESBLs肠杆菌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定植菌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对比两组去定植效果。结果ICU多重耐药菌定植率为31. 16% ;多重耐药定植菌筛查阴性患者医院感染率为7. 56%,阳性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5.47% (P 〈0.01);对照组医院感染率为20.79%,试验组医院感染率为22. 22% (P 〉0. 05);对照组定植菌医院感染率为4. 95% ,试验组定植菌医院感染为0( P 〈0.01);对照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定植自行清除率为26. 31% ,试验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去定植率为80. 95% (P 〈 0. 01)。结论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口服金双歧去肠道产ESBLs细菌干预措施有效,安尔碘Ⅲ去鼻腔MRSA效果需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防治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的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等情况,分析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并分析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ICU烧伤感染患者中有33例发生脓毒症,发生率为38.37%;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占54.55%),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42.42%);单因素结果分析发现,烧伤至入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吸入性损伤、首次手术时间以及烧伤面积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手术时间>2d、TBSA>50%是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烧伤感染患者易发生脓毒症,首次手术时间>2d以及TBSA>5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温州市永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和普通ICU病区患者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及耐药性的差异,为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神经外科ICU和普通ICU病区五年来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并运用统计学软件Whonet 5.4进行耐药分析。结果五年来该院神经外科ICU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23株来自痰液,占51.68%;52株来自尿液,占15.97%;38株来自血液,占21.85%;12株来自脓液,占5.04%;8株来自引流液,占3.36%。而普通ICU病区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64株来自痰液,占41.72%;68株来自血液,占22.52%;53株来自尿液,占17.55%;35株来自引流液,占11.59%;12株来自脓液,占3.97%。对药敏结果分析发现,神经外科ICU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大部分高于普通ICU分离株,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低于普通ICU分离株。结论该院神经外科ICU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及耐药性与普通ICU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不同ICU病区分离菌株的抗生素选择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