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桡足类种类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坝前茅坪至归州的西陵峡段由激流型河流生态系统演变为相对静水的水库型生态系统。桡足类是河流、湖泊、水库中重要的浮游动物类群,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浮游动物的研究中备受重视[1—7]。20世纪50年代三峡水库论证时也曾对其淹没区小水体的桡足类进行过调查,并对建库后的桡足类的种类组成进行了预测,但当时在未成库区干流中没有采集到桡足类[8]。作者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坝前段(茅坪至归州)的桡足类进行研究,以期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中桡足类的演替、水环境管理、第二和第三阶段蓄水后桡…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综考队从四川等地采回浮游生物标本一批,经镜检,发现其中有两种桡足类系国人首次采获*。中国淡水桡足类志中有关这两个种的描述均引自外国文献。为获得我国自己的资料,特将此两种稀见桡足类绘图描述并讨论如下。一、小巧瘦猛水蚤Bryocamptus(Bryocamptus)minutus(Claus,1863)雌性体长0.53毫米。体圆柱形,头胸部的中部略比其它部份为宽(图1)。额不大,顶端钝圆。体节后缘无锯齿,各节背部均有一些微细的感觉毛,分布不甚规则。生殖节由两节组成,中部两侧有小刺列。腹部各节两侧皆有小刺列。肛门板后缘具有排列整齐匀称的、顶端分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鮡属鱼类上的寄生桡足类鳋科一新种——匙刺鳋Ergasilus cochlearius sp.nov.并对新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对海洋桡足类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艳艺  黄小平 《生态学报》2010,30(4):1042-1049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初级消费者,重金属污染对其影响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海洋生物甚至人类。综述了近20 a来重金属对桡足类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重金属对桡足类的毒性和生理效应,重金属在桡足类体内蓄积及桡足类体内重金属的食物链(网)传递。并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桡足类体内致毒重金属的存在形式,重金属食物暴露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机理,以及重金属对桡足类生活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凯  李坤明  洋雯  李敏  吕德亮  林强 《生态科学》2015,34(6):105-110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研究对象, 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差异, 并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分叉小猛水蚤较小拟哲水蚤种群密度优势明显(P<0.01), 更适合北方室内养殖, 盐度可能起主要作用; 水体亚硝态氮最为重要, 在桡足类种群的快速增长期, 其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水体磷酸盐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可持续培养, 换水量不要超过水体总量的1/3; 本研究所采用复合饲料和养殖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北方室内大规模、高密度和可持续养殖。  相似文献   

6.
桡足类滞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首次提出用滞育指数对桡足类滞育能力进行相对量化处理 ,并对 10 2种桡足类的滞育能力同迁移能力、体长、栖息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学分析 ,初步得出了滞育在桡足类中的分布规律 :在桡足类中滞育与迁移呈负相关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置换 ;个体较小的桡足类一般具有较强的滞育能力和较弱的迁移能力 ,个体较大的桡足类一般具有较弱的滞育能力和较强的迁移能力 ;淡水桡足类一般比海洋桡足类具有较强的滞育能力。最后探讨了这种分布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分2个航次采集珠江口桂山岛海域表层沉积物,首次研究珠江口海域桡足类的休眠卵潜在补充量。结果显示:该海域桡足类休眠卵呈不均匀分布,2011年7月沉积物休眠卵潜在补充量介于1.7×105—1.0×107卵/m3之间,平均值为2.1×106卵/m3;2012年8月沉积物休眠卵潜在补充量介于8.9×104—4.3×106卵/m3之间。呈现防波堤外深水区防波堤内养殖区防波堤外浅水区的分布格局。统计分析显示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量和沉积物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水深和沉积物含水量是影响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量的重要因素。休眠卵不同冷藏时间萌发结果发现:萌发持续时间介于10—36d之间,休眠卵萌发类型均为同步萌发型。萌发休眠卵种类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表明沉积物中休眠卵是上述两种桡足类水体种群的重要补充。筛绢网孔径50—200μm之间休眠卵萌发量占总萌发量的93%,表明采用50μm和200μm筛绢网来分离桡足类休眠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昌江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探讨海域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海南西部昌江沿岸水域21个测站、4个季度月调查所获的浮游桡足类样品数据, 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调查共鉴定出桡足类44种, 隶属4目17科24属, 其中秋季25种, 冬季23种, 春季22种, 夏季23种。本次调查共发现优势种6种, 分别是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椭形长足水蚤(Calanopia elliptic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优势种以近岸暖水种居多。浮游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最高, 达409 ind./m3; 秋季次之, 为144 ind./m3, 春季为55 ind./m3, 夏季最低仅为17 ind./m3。其丰度的平面分布显示: 秋、冬季节分别在海区中部和南部形成明显密集区, 春、夏季节则大致呈现由外海向近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春、夏季的均匀度指数(J')明显高于秋、冬季。本调查反映出该海区的桡足类群落具有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 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 桡足类种群受海域水温和硅藻的影响明显, 受盐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桡足类与硅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捷  李超伦  张展  陶振铖 《生态学杂志》2005,24(9):1085-1089
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是近年来海洋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降低了桡足类的产卵和孵化成功率。其可能原因在于硅藻大量繁殖后由于缺乏某种关键营养物质或自身产生某种抑制物阻碍了桡足类繁殖过程。但目前现场、室内实验结果不一:室内实验结果显示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多不饱和酸(PUFAs)。而现场实验结果则表明硅藻可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小分子量的醛类)阻碍桡足类卵的孵化。由于目前对这种硅藻.桡足类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不清楚,如果这一现象在自然海区中普遍存在,传统上关于“硅藻-桡足类-鱼类”的海洋经典食物链观点势必存在极大的缺陷。文章介绍了这一问题的目前研究进展和将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霍乱传染源的微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霍乱弧菌表面具有粘附性,并能降解甲壳质,在河口水中能牢固地粘附于浮游动物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表面上分解甲壳质而延长生命活动,借此在河口底层越冬,由此提示墨氏胸刺水蚤可能成为人以外的传染源。该宿主与霍乱孤菌的微生态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沈先生是我国甲壳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共发表研究论文和专著96种,研究对象从低等的鳃足纲、桡足纲到软甲纲中的十足目、端足目和等足目。研究的重点在解放前主要为蟹类,解放后逐渐转到海鱼体上的寄生桡足类和淡水中自由生活的桡足类。尤其在淡水桡足类研究方面,在学生和  相似文献   

12.
1957年春夏之间,我们从渤海湾沿岸各地的鱼类标本上采得五种鱼虱科的寄生桡足类,其中有四种是属於疮痂鱼虱属(Lepeophtheirus),一种是属於鱼虱属(Caligus)。查我国文献,关於疮痂鱼虱属,只有喻兆琦於1932年曾从烟台的星蝶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 Schlegel)的鳃上发见过一种长腹疮痂鱼虱Lepeophtheirus lon-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出现的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与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都严重地影响Ⅰ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其密度越大,Ⅰ期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就越低(P<0.01); Ⅲ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可捕食桡足类无节幼体,且捕食量随着无节幼体密度增加而变大(P<0.01);Ⅴ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容易捕食到近亲真宽水蚤而很难捕食到细巧华哲水蚤;蟹苗池中大眼幼体的产量与育苗初期池塘中桡足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桡足类密度下大眼幼体收获量差异极显著(P<0.01).提出了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桡足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渤海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 8月至 1 993年 5~ 6月在渤海调查过程中取得了大量海洋浮游生物样品 ,从中获得 80 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真刺唇角水蚤标本 ,经分析得出 :真刺唇角水蚤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 ,主要摄食小型桡足类 (占其食物组成的 76.4% ) ,其中小拟哲水蚤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 ( 74.7% ) .此外 ,它也摄食少量硅藻类 ( 2 3.0 % )、甲藻类 ( 1 .1 % )、金藻类 ( <0 .1 % )和纤毛虫类 ( 1 .5% ) ;其食物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达 30 .7% ,其种类更替率达 40 .3% ,并显示出硅藻类自春至冬逐渐增高而桡足类逐渐降低的规律性 .其摄食强度以春季为最高 ,秋季居第二位 ,夏季居第三位 ,冬季最低 .  相似文献   

15.
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与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1984年2月至1985年2月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及优势种数量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在淀山湖共获得11种浮游桡足类,隶属2目5科10属;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可以把这儿种桡足类划分成4种类型,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在湖泊敞水区的浮游桡足类,年数量变动曲线有春季、夏季以及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季、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中华窄腹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近邻剑水蚤这4个优势种制约了桡足类群落总数量的季节消长。浮游桡足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有4次高峰,春季及秋季高峰出现时间迟于总数量高峰,其原因是数量高峰期桡足类群落中含有约80—90%的幼体,幼体成长之后方能达到生物量高峰期。本文还就影响浮游桡足类群落数量、生物量的生态因子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桡足类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桡足类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桡足类的数量分布与变动.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桡足类在整个长江河口区的平均数量相对不大,为76ind/m3,但却占同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95.61%;1999年丰水期桡足类平均数量为254ind/m3,占同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84.29%;2000年枯水期桡足类平均数量为97ind/m3,占同期浮游动物总数量的84.46%.从优势度看,1999、2000年枯水期主要优势种为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1999年丰水期主要优势种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则在枯、丰水期均为优势种.从种类数看,桡点类在1999年、2000年枯水期均为14种,1999年丰水期为枯水期的近2倍,达25种.对于长江河口主要桡足类而言,华哲水蚤的季节变化明显,适宜生活在盐度较低水域.虫肢歪水蚤数量年际变化较大,其适盐范围比华哲水蚤较宽、较高.真刺唇角水蚤的适盐范围与虫肢歪水蚤相似且更高一些,但该种在枯水期数量较少,丰水期数量较多,变化显著,更适宜在较高温时生长.火腿许水蚤适盐范围宽,能适应很大范围盐度变化,枯水期数量少,丰水期数量大,较高温度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马口鱼和宽鳍鱲的鳃上发现的寄生桡足类1新种丹江鳋.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丹江鳋与鳋属的其他种类有很多共同特征,尤其是与博氏鳋和膨大鳋.与其它所有鳋属种类不同的是丹江鳋的第2触肢内缘光滑无刺,及其楔形第2节的外缘呈明显的弧状.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为标记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膨大鳋相比,博氏鳋与丹江鳋的亲缘关系更近些.无论是形态还是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丹江鳋为鳋属1个独立的新种.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桡足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云南省的桡足类区系,迄今只有Brehm(1921,1923,1930)报导了昆明滇池,大理洱海和丽江等地的桡足类9种Chappuis(1936)报导了云南Yungning附近的猛水蚤3种。张玺与易伯鲁(1945)曾记载了昆明滇池的桡足类21种。萧之的(1950)曾叙述了大理洱海的桡足类5种。至于本省其他地区的桡足类尚无报导。  相似文献   

19.
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捷  李超伦 《生态学报》2004,24(11):2664-2670
硅藻作为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组分 ,一直被看作是桡足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近 10年来许多现场和实验室研究表明 :硅藻 ,特别是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的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目前 ,对于抑制作用的机制存在着两种假设 :硅藻细胞缺乏某种关键营养物质或自身产生某种有毒物质阻碍了桡足类繁殖过程。大量的室内实验发现 :关键营养物缺乏使桡足类产卵率降低 ,对于硅藻细胞化学组成的分析表明这种物质可能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浓度硅藻是否会产生毒性物质影响桡足类孵化率则存在很大的分歧。许多室内和野外实验证据显示当硅藻浓度很高时 ,桡足类孵化率显著降低 ,表现为大量未孵化的卵和畸形无节幼体。对硅藻溶出液的分析发现其中含有的不饱和醛类可能正是阻碍胚胎发育的物质。但也有一些室内和现场实验的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硅藻和桡足类之间都存在这种抑制作用。目前研究结果大多来自于室内实验 ,在自然海区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不清楚 ,但是如果这一现象在自然海区中普遍存在 ,传统上关于“硅藻——桡足类——鱼类”的海洋经典食物链观点势必存在极大的缺陷。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目前研究进展和将来工作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马口鱼和宽鳍(鱼巤)的鳃上发现的寄生桡足类1新种丹江鳋。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丹江鳋与鳋属的其他种类有很多共同特征,尤其是与博氏鳋和膨大鳋。与其它所有鳋属种类不同的是丹江鳋的第2触肢内缘光滑无刺,及其楔形第2节的外缘呈明显的弧状。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为标记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膨大鳋相比,博氏鳋与丹江鳋的亲缘关系更近些。无论是形态还是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都支持丹江鳋为鳋属1个独立的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