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差异和样方法等手段,对浙江省马尾松林针叶(针叶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中龄常绿阔叶林和近熟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53科105属170种。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数、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以针阔叶混交林最低,估计跟先锋物种的消失和后期物种的出现这一更替有关。随着演替的进行,各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其中针阔叶混交林和中龄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马尾松与近熟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群落主成分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果。群落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尤其是乔木层的组成上;针阔叶混交林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一个群落,但它与其它群落间的相似性较高,并已储存了常绿阔叶林中的大部分物种,对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秦岭南坡植物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群落典型分布区域设置45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统计分析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这一演替序列过程中草、灌、乔3层的物种组成和α物种多样性动态。结果表明:(1)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3种群落共有维管植物312种,隶属于73科183属,其中草本植物136种,灌木(含木质藤本)98种,乔木78种;油松林群落包含52科117属190种,松栎混交林群落含有60科95属129种,锐齿栎林群落则为50科109属178种。(2)沿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群落演替序列,草本层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丰富度呈"V"形变化趋势;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其中松栎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研究表明,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展总体上呈现单峰型变化,与中期物种多样性假说一致;物种多样性可能仅仅是群落稳定的一个基础或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幕阜山地处中亚热带-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通过对其典型样地的调查,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作为测度指标,研究了幕阜山地区森林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有21个森林群落类型.其中常绿阔叶林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均为灌木层相对高于乔木层,乔木层相对高于草本层;在落叶阔叶林中,其丰富度指数的趋势为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而在草本层与乔木层间是波动的,多样性指数的趋势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针叶林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表现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即灌木层的丰富度相对较高,其次为草本层,乔木层的相对较小.在其他群落类型中,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则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另外,从总体上看,各种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地带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在群落调查以及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暖温带地区、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亚热带地区以及热带地区的典型地带笥植被不同群落类型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这4类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表现在热带地区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为最高,然后依次是亚热带地区、秦蛉地区和东灵山地区;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以亚热带地区为最高,其次是秦岭地区,热带地区的则仍高于东灵山地区;灌木层  相似文献   

5.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森林群落各层片之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15个群丛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各群丛多样性变化规律.(2)各群丛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均匀度最小,大多数森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比较接近.(3) 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之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性(P<0.01).(4)群丛3(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美蔷薇-东方草莓群丛)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3,P<0.05);群丛8(白桦+山杨-灰栒子+美蔷薇-中亚苔草群丛)乔木层和灌木层呈显著负相关(r=-0.458,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5);群丛11(白杄-中亚苔草+烟管头草)的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49,P<0.05).  相似文献   

6.
贵州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6年调查基础上, 结合已有资料, 研究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群落特征、水生植被分布现状及群落演替规律, 探讨驱动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 草海现有水生植物67种, 隶属28科40属, 水生植物优势群落22个。与1983年相比, 草海水生植物无论是在优势种还是优势群落上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挺水植物群落组成由1983年以莎草科植物为主演变为现在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在草海环湖消涨区、航道、码头等地已形成入侵趋势, 部分区域种群密度可达70株/m2。草海水生植物生物量30年来呈上升趋势, 2016年各类型水生植物的总生物量是1983年的4.1倍。相关资料表明, 人类活动、鸟类迁徙、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外来入侵物种都对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和群落演替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群落演替与结构特征演化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28  
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的研究对于加速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3种演替森林群落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与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子午岭林区群落自然进展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以及个体密度均呈降低趋势。该区森林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而高位芽植物比例较低。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空间成层现象明显,并发育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群落各层主要优势种的水平分布均表现为均匀连续分布状态,而多数非优势种则为零星分布特征。(3)茶条械在该地区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建议作为人工造林树种考虑。  相似文献   

8.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朱锦懋姜志林郑群瑞蒋伟(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210037)(福建省建瓯市林委,353100)SpeciesDiversityintheForestCommunityofWanmulinNatureRe...  相似文献   

9.
浙江仙居俞坑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采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标对浙江省仙居县俞坑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生境优越的常绿阔叶林为高,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植物。在群落垂直结构中,木本植物等2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第1层。物种丰富度以木本第3层最大,草本层最小;而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则以木本第2层最大、草本层最小。木本植物各层次、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标在群落各样地间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结合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研究了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8—2009年近20年间斧头湖水生植物种类和优势种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些对干扰较为敏感的种类如睡莲已经消失,原来的优势种如微齿眼子菜、密齿苦草和轮叶黑藻等变为亚优势种或伴生种;同时出现一些人工栽培外来水生植物。斧头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自然演替到目前阶段人为控制下的人工演替,群落演变剧烈,其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群丛数量和结构以及水生植被总生物量均变化明显,经历一个多(高)—少(低)—多(高)过程。研究表明围网养殖、刈割、引种等人为活动、水生植物生活史、繁殖策略以及水位波动等自然因素可能是引起斧头湖水生植被演变剧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坝王岭热带天然要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植物群落学和植物种群学的研究方法,从数量和质量 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海南岛坝王岭热带天然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⑴该地区不同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类组成差别较大,彼此之间的物种相似性水平低;⑵相对于低地雨林而言,该地区的山地雨林物种数量较多,物种均匀度较高,主要优势种的优势程度较弱;⑶在优先考虑物种稀有性的前提下,根据各物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分布情况,可将该地区的植物物种分为珍稀濒危种、特  相似文献   

12.
应用指示种预测森林管理对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指示种分析方法,研究了会同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从357个林下种中鉴定出显著性指示种94个,并构造新的指示种数据集,检验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的关联,评估指示种对林下植被管理效应的预测潜能.结果表明: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关联(Mantel r=0.898),指示种数据集很好地预测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回归分析,R2>0.74);指示种很好地预测了群落组成对森林管理的响应(ANOVA,F>16.79);非度量多尺度排序(NMDS)以及K-means聚类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森林管理的样地类型,指示种数据集的识别能力和源群落数据集是一致的.从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在森林类型的识别上,指示种数据集和源群落数据集有一致性规律,作用几乎相同,因此森林评估可以利用指示种代替源群落预测森林管理效应,以减少森林全面调查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
海拔梯度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吊罗山245~1 130 m海拔内的6个热带天然林样地进行植被调查,从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和叶性质等方面分析沿海拔梯度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湿度升高、人为干扰减少,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组成以及Margalef、Shannon-Wiener、Simpson、Pielou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格局;中海拔群落水热条件最为适宜、人为干扰适中、α物种多样性最高。(2)随海拔升高,优势种重要值占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格局,且优势种具有明显的更替现象,中海拔群落呈现低地雨林与山地雨林的过渡性质。(3)群落间S?rensen群落相似度和海拔高度差呈显著负相关(P<0.05)。(4)区系组成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热带区分布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温带区分布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  相似文献   

14.
探讨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与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关联,有助于构建结构-性状-功能的研究脉络,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为群落结构优化配置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森林草灌、灌木、灌乔和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为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和植物功能性状、生态化学计量测度,研究其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1)乔木阶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依次达8.62、2.41,表明伴随着群落演替,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增加。(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仅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未呈显著相关(-0.644),其余均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促进或抑制作用。(3)叶片厚度与其余指标,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功能性状、化学计量之间均未呈显著相关,比叶面积(SLA)仅与土壤N∶P呈显著正相关(0.742),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较弱。(4)SLA为灌木阶段的272.13 cm2/g为最大,δ13C值在演替后期略高,草灌、灌木阶段倾向于受N、P共同限制,说明随演替进展,植物的适应策略和资源利用对策等均发生了一定的调整,表明植物和环境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变关系。(5)该区森林培育时,应构建完整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片,提高生态系统对养分矿化、转化和循环等的自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山东孔林三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宁  吴兆录  宋会兴   《广西植物》2006,26(3):257-260
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了山东孔林三种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动态。发现麻栎林、侧柏林和麻栎灌丛等调查样地中,植物物种数量分别为38种、50种和46种,乔木及幼苗个体数分别为3950、2700、14550株/hm2,灌木个体数分别为17625、20925、6900株/hm2,草本个体数分别为29325、54025、45125株/hm2。孔林的植物群落演替顺序为麻栎灌丛—侧柏针叶林—麻栎落叶阔叶林。任其自然演替会影响孔林文化圣地的氛围,需要适当的人工干预。  相似文献   

16.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can shed light on assembly processes, but the focus o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research thus far has been on mature ecosystems. Here, I present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of phylogenetic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succession. In a replicated chronosequence of 30 sites in northeastern Costa Rica, I found strong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at multiple scales: species present at local sites were a non-random assemblage, more distantly related than chance would predict.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was evident when comparing the species present at each site with the regional species pool, the species pool found in each age category to the regional pool or the species present at each site to the pool of species found in sites of that age category. Comparing stem size classes within each age category, I found that during early succession, phylogenetic overdispersion is strongest in small stems. Overdispersion strengthens and spreads into larger size classes as succession proceeds, corroborating an existing model of forest successio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succession leaves a distinct signature in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7.
李新荣 《生物多样性》1999,7(4):291-296
俄罗斯平原针-阔林过渡带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类同于许多类型的过渡带,即群落的过渡带(针阔混交林)比相邻群落(针叶林和阔叶林)具有更高的多样性。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其特殊的过渡性。在该过渡带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并不证明群落稳定性的增加。因此,在探讨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关系时,综合包括均匀度在内的多个指数才可能作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