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简永兴  王建波  何国庆  李今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1,21(11):1815-1824
为了探讨人为干扰与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比较研究了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近20a来三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讨论了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探讨了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退化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能途径。主要结论是:(1)海口湖、太白湖、武山湖现各分布有水生植物57种、35种和11种,分别隶属于28科42属、18科30属和6科9属,近20a来三湖泊分别有1种、9种和29种水生植物消失。(2)1999-2000年三湖泊各分布有水生植物群丛类型14个、6个和0个;全湖植被覆盖率分别是96.18%,76.17%和0%;全湖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2896g/m^2,177g/m^2和0g/m^2(鲜重),近20a来其分别下降了12.1%,88.3%和100%;武山湖水生植被已完全消失。(3)所有群丛中,以海口湖的“野菱+菱群丛”(Trapa incisa Trapa bispinosa Ass.)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密齿苦草群丛(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Ass.);菹草群丛(Potamogeton crispus Ass.)和和“野菱+菱群丛”为海口湖与太白湖所共有,三者的多样性指数均是海口湖显著高于太白湖。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现状是:海口湖>太白湖>武山湖,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与其所受干扰程度成正相关。(4)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是其具有繁殖能力强的地下根状茎和多数地下越冬块茎。(5)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该湖退化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是消除工厂废水污染的同时,处理好施肥量与透明度的关系、鱼与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梁子湖苦草繁殖体的分布及其萌发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草鳞茎(冬芽)在梁子湖的垂直分布深度与其重量呈显著正相关,而重量也与鳞茎芽数显著相关 (P<0.05).埋藏深度、水分状况和鳞茎本身的大小都显著影响鳞茎的出土能力.去除第一位芽和切碎鳞茎后促进了其余芽的萌发;上年产生的未萌发的鳞茎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也可以很好的萌发,这些可能成为苦草在鳞茎被牧食后,维持种群数量的有效对策.沙质底比泥质底更有利于苦草种子的萌发,但在没有扰动的情况下,幼苗的定植能力在两种基质中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准确评估湿地固碳增汇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选择六种景观类型(湿地洲滩景观包括受人工控制的碟形湖泊常湖池、半人工控制的碟形湖泊蚌湖、不受人工控制的洲滩前缘泗洲头以及岗地景观包括林地、田地和菜地), 湿地洲滩景观在各1 m高程(泗洲头和蚌湖采样高程10-17 m, 常湖池采样高程12-17 m)内的浅土壤采取3个土壤样品, 岗地景观浅层土壤各采取3个土壤样品, 分析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鄱阳湖不同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显著。湿地洲滩浅层土壤(特别是0-10 cm土层)的有机碳随高程梯度变化呈现倒U型变化, 即低海拔与高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较中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低, 泗洲头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3-14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1.56-12.29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0.96-8.19 g·kg-1; 蚌湖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4-15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6.36-23.32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4.14-8.88 g·kg-1; 常湖池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6-17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6.51-18.91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3.83-10.05 g·kg-1。岗地浅层土壤有机碳(特别是0-10 cm土层)田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 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比较六种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泗洲头洲滩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 蚌湖洲滩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六种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一致的现象是土层0-10 cm的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土层10-20 cm的有机碳含量, 说明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富集在土壤浅层的特征。土壤pH值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性, 而土壤含水量、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沉水植物的冬芽是植食性水鸟在越冬期的重要食物。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了解沉水植物冬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越冬植食性水鸟的食物贡献可为水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鄱阳湖典型蝶形湖泊(沙湖)内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和空间分布。调查共记录到两种沉水植物冬芽,分别为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urghii)冬芽。10月份两种冬芽的密度分别为(9.53!1.73)个/m2和(25.78!3.97)个/m2,显著高于4月份的密度(2.52!0.91)个/m2和(4.76!1.17)个/m2(Z=3.712,P0.01;Z=5.738,P0.01);10月份两种植物冬芽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3.07!0.65)g/m2和(5.43!0.75)g/m2,也显著高于4月份平均生物量(0.89!0.35)g/m2和(2.21!0.59)g/m2(Z=3.118,P0.01;Z=3.821,P0.01)。10月份罗氏轮叶黑藻冬芽密度显著高于刺苦草冬芽密度(Z=3.466,P0.01),但4月份两种冬芽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Z=1.677,P=0.09)。丰水期(4—9月)能形成冬芽的两种沉水植物的平均水深分别为(2.63!0.15)m和(2.61!0.12)m。沙湖冬季刺苦草冬芽和罗氏轮叶黑藻冬芽是植食性水鸟的重要食物。估计水鸟越冬期在沙湖摄取两种植物冬芽约1.04×108个,共1.9×104kg。  相似文献   

5.
莼菜为世界著名珍稀水生蔬菜,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已有研究显示,可通过冬芽实现莼菜复壮,找出休眠解除的最佳方法是复壮的基本前提。本实验以莼菜冬季型休眠芽(冬芽)为实验材料,通过光照、温度等处理探求莼菜冬芽的休眠解除方法。莼菜冬芽生根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其生根率由全黑暗0%显著增长至(16.0±1.3)%;温度和处理时间对莼菜冬芽生根率、根长、生根根数和含水量有显著性影响。其中,35 °C水浴处理6 h后各项指标均到达较大值,上述指标分别为(96.1±2.8)%、(7.2±0.2) cm、74.5±6.0和(83.6±0.3)%;40 °C(6 h)、45 °C(1、3和6 h)和50 °C(10、20和30 min)水浴处理后莼菜冬芽绝大部分失绿变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冬芽全部腐烂。光照能够促进莼菜冬芽生根;土培生根效果较为显著;适度水浴加热处理能有效解除莼菜冬芽的休眠,35 °C水浴处理6 h为最佳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春冬两季贺兰山岩羊集群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 0 3年 1 1~ 1 2月和 2 0 0 4年 4~ 6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 (Pseudoisnayaur)春冬两季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春季观察到的 2 1 8群 1 3 70只岩羊样本和冬季观察到的 3 1 0群 1 3 3 6只岩羊样本进行了比较 ,发现春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5. 5 7± 5 .3 8)只 ,冬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4. 2 9± 5 . 48)只 ,春冬两季岩羊集群大小季节性变化不显著 (P >0. 0 5 )。贺兰山岩羊在春冬两季 2~ 8只的群所占比例均居多 (春季 :85 . 3 % ;冬季 94 8% )。春季贺兰山岩羊群以雌性群 (4 0 . 3 % ,n =88)为主 ,冬季以混合群(4 9 7% ,n =1 5 4)和雌性群 (4 8 4% ,n=1 5 0 )为主。春冬两季雌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 ,雄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和混合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均无显著性差异。将春季和冬季贺兰山岩羊的雌雄比与雌幼比相比 ,春季观察到的雄性个体偏多 ,冬季观察到的幼体较春季多。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氨基酸氮的组成及含量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集于内蒙古白音锡牧场、陕西澄城、杨凌、宜川和太白山等地不同生态系统的 1 2个土样 ,用 6 mol/ L HCl水解 ,经 H型酸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柱纯化后 ,用 Beckman 1 2 1 MB型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 1 7种常见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有很大差异 ,表现为草甸土壤 (氨基酸含量为 2 2 83.9μg N/ g) >森林土壤 ( 1 733.6μg N/g) >草原土壤 ( 85 6 .3μg N/ g) >农田土壤 (平均为 2 4 8.5± 37.8μg N/ g) ,并且氨基酸氮与土壤全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p<0 .0 1 ) ;在氨基酸中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最大 ,平均为 5 3.99% ,其次为碱性和酸性氨基酸 ,分别为 2 4 .94 %和2 0 .5 9% ,含硫氨基酸最少 ,仅为 0 .4 8% .游离氨基酸以草甸土壤最高 ,为 1 4 .5 8μg N/ g,其它土壤在 1 .1 4~ 8.6 7μg N/ g之间 ,大部分在 2~ 3μg N/ g。游离氨基酸不仅数量低 ,而且种类也比酸解氨基酸少。不管是酸解氨基酸 ,还是游离氨基酸 ,在 0~ 2 0 cm土层的含量均大于 2 0~ 4 0 cm土层 ,从不同土壤样品的平均结果看 ,对酸解氨基酸 ,0~ 2 0 cm土层为96 0 .9μg N/ g,2 0~ 4 0 cm土层为 5 2 8.9μg N/ g ;对游离氨基酸氮 ,0~ 2 0 cm土层 6 .2 8μg N / g,2 0~ 4 0 cm土层 2 .2 2μgN/ g。施用氮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甲螨孳生与铬污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土壤中甲螨孳生的种群数量与土壤铬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于某大型化工厂周围土壤 10 m、1km、10 km及远郊农田土壤设立采样点 ,各采集 5 0份样本 ,每份样本采集 (10× 10× 10 )cm3的土壤 ,置 Tullgren电热分螨器中分离甲螨 ,计算甲螨在不同环境中的密度、丰度、优势属 ;同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化工厂周围土壤及远郊农田土壤样本中的铬含量。结果 :化工厂周围土壤总体甲螨的密度、丰度和优势度分别为 1975 7(131.71± 2 8.34)个 / m2、131.7个 /样本、嗜草甲螨、门罗点肋甲螨 ,远郊农田土壤甲螨的密度、丰度和优势度分别为 984 5 (6 5 .6 3± 18.36 )个 / m2、6 5 .6 3个 /样本、滑菌甲螨、嗜草甲螨、被盖头甲螨、棒菌甲螨、新小奥甲螨、普通尖棱甲螨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化工厂周围土壤及远郊农田土壤总体铬浓度分别为 (0 .2 5± 0 .0 7) mg/ kg、(0 .0 8± 0 .0 2 ) m g/ k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化工厂周围土壤 10 m、1km、10 km、处甲螨的密度分别为 16 4 89(32 9.78± 31.2 2 )个 / m2、2 2 5 7(45 .14± 9.4 5 )个 / m2 、10 11(2 0 .0± 3.33)个 / m2 ,化工厂周围土壤样本的甲螨密度较高 ,与远效农田土壤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相似文献   

9.
钱塘江干流(清渚江至七堡江段)软体动物的定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是对钱塘江干流清渚江至七堡江段软体动物定量调查的结果。标本经鉴定计有 1 6种 ,其中腹足纲 1 1种 ,瓣鳃纲 5种 ,优势种为河蚬。该江段软体动物的全年平均生物量为 ( 1 1 4 5± 1 0 0 2 )g m2 ,密度为 ( 64 5 2± 1 1 80 )个 m2 ,其中河蚬平均生物量为 ( 1 0 9 5 3± 1 6 96)g m2 ,密度为 ( 3 6 45± 6 3 6)个 m2 。探讨了该江段河蚬的主产区和河蚬种群内分布的类型 ,提出了软体动物渔业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植物生长季节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嵩草草甸覆被下草毡寒冻雏形土的 CO2 释放速率。其结果表明 :CO2 释放速率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排放速率多出现在 1 4 :0 0~ 1 6:0 0时 ,最小排放速率在 6:0 0~ 8:0 0时。植物生长季日最大振幅为 797.75mg/m2·h,最小振幅 1 97.33mg/m2·h。CO2 排放白天大于夜晚。不同物候期 CO2 释放速率不同 ,其顺序为草盛期 >枯黄期 >返青期。生长季土壤 CO2 释放速率的范围是 4 41 .72 mg/m2 · h± 1 55.2 9mg/m2· h,最大日均值为 681 .0 6mg/m2 · h( 7月 1 6日 ) ,最低值 1 76.65mg/m2 · h ( 6月 1日 )。退化草地土壤 CO2 释放速率明显低于未退化草地 ,生长季平均日均值低 1 37.4 7mg/m2·h。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 CO2 排放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土壤5cm、1 0 cm、1 5cm、2 0 cm、30 cm地温均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关系。温度是影响土壤 CO2 释放速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enzyme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id phosphatase, monoamine oxidas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cultures of dissociated spinal cord,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cerebellum remov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studied. The neurons differentiated in vitro have morphological and cy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ormally developing neur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it is argued that in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the histo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the neuroblasts at the time of the explant may start and bring to an end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neurons even under conditions extrem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can be interpreted as factors of developmental origin responsible for covariation among measured variables. Several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link the possession of such constraints to subsequent evolution.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e compare developmental factors across selected taxa of cotton rats, genus Sigmodon. Three factors explain well the covariation among orofacial measurements: (1) responses to body size variation, (1) coordinated growth of traits of the occluding-tooth complex, and (3) responses to musculoskeletal interactions. Sigmodon taxa share these factors, but differ in the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of factors, and the unique variances of individual traits. Patterns of covariation among measurements of the neurocranial complex reflect responses to body size variation, and perhaps also responses to fetal brain growth. While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ross taxa in factorpattern,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of factors, or unique variance of measured neurocranial variables, the neurocranium is only weakly constrained. We doubt that even the relatively stronger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orofacial complex would prevent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becaus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nces and covariances of factors, and in levels of unique variance of individual traits can provide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or selection to act in different Sigmodon taxa.  相似文献   

16.
17.
TILLING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是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应用的一种反向遗传学技术。它能高通量低成本地在EMS诱变群体中鉴定出发生在特定基因上的点突变。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EcoTILLING技术则可发现种质资源中的SNP位点及小插入或缺失多态性位点。水稻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也是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有丰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可以利用的基因组研究模式植物。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在育种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基于特定基因的种质资源鉴定、EMS诱变育种、及水稻功能标记开发等方面论述了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综述了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在被子植物中多胚苗材料的种类很多,而只有特定起源的多胚苗材料在作物杂种优势固定中才具有比较大的实用价值。关于被子植物多胚苗的发生机理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定论。单倍性、二倍性和多倍性多胚苗在作物育种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