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2016年11月2日,搭载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港拔锚启航,开始"一船四站"的环南极航行。作为新华社随队记者,我知道未来的161天将是一场通向地球尽头的特殊旅程。出发近一个月后,某个清晨,海面上开始出现密集的浮冰,气温变得异常寒冷。当第一座冰山出现在船舷的左前方时,船上的人开始意识到,南极快要到了。  相似文献   

2.
正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南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特有的生态环境,突出了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南极大气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南极地区,通常指南纬60以南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南极是一块被海洋包围的冰雪大陆,与北极是一片由陆地包围的冰雪海洋绝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薛祚紘教授于1990年12月2日~1992年4月6日参加我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克服重重困难,对考察队越冬队员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理和心理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特请他撰写了这篇文章,介绍了南极考察的方方面面,还提供了一组照片(封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极地考察起步是不平衡的,曾经重南极而轻北极。不仅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而且自1984年以来,每年都派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对比而言,我国的北极考察要弱一些,至今没有设考察站,也很少组队前往北极。我国作为北半球国家,相对来说北极列我国的影响要大于南极,仅气候影响就非常明显。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我国的北极考察被提上日程,有的组队到达北极点,有的科学家乘船赴北极冰区考察。现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又进入中国考察队视野,已经成为中国北极考察基地。2001年10月,新华社记者张继民随科学探险队到达了斯瓦尔巴德群岛,感于北极独特的风情,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特刊出。  相似文献   

5.
经国家农委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批准,植被方面1980年进行新藏青甘交界地区的补充考察。中国百万分之一植被图植被区划编辑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主办这一考察工作。这一工作得到新疆农委、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关怀,在考察过程中并得到所经过的州、县有关领导机关的支持。新藏青甘交界地区植被考察队由八人组成,于7-8月进行了野外考察。这次考察由乌鲁木齐出发,经库尔勒、若(?)等州  相似文献   

6.
冰中巨禽     
南极的茫茫冰川极少向科学考察队公开自己的秘密。正因为如此,南极冰川的每一发现都成了科学界的一件大事。本世纪初,瑞典考古学家获得了南极曾经有茂盛植物的直接证据。考察队在南极冰原中发现有古老榕树、月桂和针叶树干的化石。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巨禽的骨骼化石。此消息轰动一时,但无法设想巨禽的大小。在南极联合考察期间,美国、新西兰的科学家们又发现了鸟嘴的化石。一些科学家认为,现代最大的鸟类与其远古祖先相比似乎成了麻雀。美国的某家杂志对模拟的巨禽形状做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0月至11月,新疆和田地区政府组织了"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队",对克里雅河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段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标本和资料。2019年8月28日至9月12日,在和田地区政府的继续支持下,考察队沿着克里雅河溯源而上,进入昆仑山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18日~8月14日,由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组成新疆两栖爬行动物考察队,对南北疆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野外考察。本次考察共采集标本328号,经鉴定共23种,分隶11属7科,其中两栖纲2科2属4种,爬行纲5科9属19种。本次调查还发现了一些蜥蜴和蛇种的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此次采集大量鸟类标本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初步结果,这此标本是由中苏动植物综合考察队于1956年在云南省采集的。这个综合考察队是在苏联动物学和植物学工作者的参加下,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全部工作分两队进行的:一队是以黑河上游的景东农村为基地的固定分队(5—6月),另一队为南部游动分队。第二分队于4月初到6月底,在靠越南边境的勐拉、金平、蒙自、河口、屏边及大围山山地进行工作。此外,少量的标本是采自昆明近郊,石林名胜区和长湖(位于昆明以东120—130公里)。  相似文献   

10.
经苏联高教部批准由莫斯科大学主持的“全苏植物形态建成学术会议”于1959年11月12日至17日在莫斯科大学举行,借以纪念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100周年。参加会议的有苏联各大学,各农学院,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各植物园,各选种站及  相似文献   

11.
1984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在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Fildes peninsula南端,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建立了长城站。留守站长吕培顶于1985年2月5日在长城站前长城海湾潮间带,捡拾由风浪打上岸的4条长带状动物。1986年1月20日至3月5日吴宝铃和黄凤鹏在长城海湾及其附近的智利马尔什基地和苏联别林斯高晋站海摊,又采到4条标本,其中一条最大的长达7米。经我们解剖研究后,鉴定为原索动物门Protochordata,海鞘纲Asicdiacea,复海鞘亚纲Synascidia,肠殖目Enterogona,棒鞘科Clavelinidae的长带海鞘Distaplia cylindrica(Lesson)。长带海鞘属现只有两种,我们在南极仅采到一种。  相似文献   

12.
“无人区”里考古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北高原,藏语把这个地区叫“羌塘”,意思是北方的高地。它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平均海拔为4500米。高原缺氧、干旱(年平均雨量不超过200毫米),年平均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0℃,最低在-40℃以下,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湖水盐化,植被稀疏,人难以生活,故有“藏北无人区”之称。广袤的羌塘,是科学上的处女地,为揭开其奥秘,唤醒沉睡的宝藏,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了藏北分队,决心进山探宝,对这个地区进行多学科的考察。1976年6月9日藏北分队从班戈县色哇区出发,不畏艰险,开始了“无人区”里的综合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李建立  李丕鹏 《四川动物》2005,24(3):260-262
2004年7月20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资助、赵尔宓院士组织领导,李丕鹏教授任总领队,由全国9个单位的13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IUCN——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2004——西藏考察队”,分别对藏北、墨脱、藏东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活动也是自1973年以来对西藏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4.
曹流 《古生物学报》1992,(5):584-584
为期6天的第6届国际南极地球科学讨论会1991年9月9日-13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议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共同组织,由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承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原苏联等21个国家300多名代表.我国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组织了以上海中国极地研究所副所长颜其德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12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其成员一半来自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另有金庆民、匡福祥和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代表提交的论文计276篇,安排在会上作口头报告的167篇,展览109篇.  相似文献   

15.
尽管南极被认为是远离人类污染的净土,但近年来不断发现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和全/多氟化合物等传统和“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存在于南极的非生物及生物环境中,由此引发了全球各国对南极生态系统的不断关注。POPs性质稳定,能够久存于环境中,并具有毒性,易富集于生物体内并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为了解南极和南大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本文以南大洋典型食物链为主线并结合南极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极海洋食物链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POPs的研究现状,并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研究前沿和热点提出了展望。研究显示,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污染程度最低的地区,但过去几十年有关南极海洋生物中POPs的类型不断增加,表明该地区受到地区内/外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加。零散的研究数据以及各异的技术方法使得目前仍无法阐析POPs沿食物链传递的机制。有关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动态的长期监测与评估计划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于1963、1964和1966年连续在新疆天山南北麓的陆相盆地地层进行考察,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有关材料大部分都已研究完毕并陆续刊出。本专刊是新疆古生物考察之三。它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六篇文章,报道了准噶尔盆地  相似文献   

17.
1959年,我和同志们一道在参加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期间,曾对珠峰地区的动物和“雪人”进行过考察。我想就此谈谈个人对目前国内外关于“雪人”和“野人”争论的一些看法。先让我从这次考察所收集的主要事实谈起吧! 扎西的枪声 5月17日,我们进入珠峰北坡最大的一条河谷——扎卡曲河谷,绒布寺座落在海拔5100米的东侧山坡上,  相似文献   

18.
《动物学报》2005,51(2):i001-i002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科研机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前身为成立于1957年的“中南地区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1960年由考察队员成立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动物研究室。1984年经广东省科学院同意,国家濒管办下发(84)濒办字4号文,决定在动物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承担华南地区濒危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及有关工作,其科研业务由国家濒管办指导。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那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哈默率领的考察队最近在离南极650公里的南极大陆的一座山上,2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恐龙的遗骸。他们收集到的化石属于同一恐龙的个体,一带下颌的头骨,一块肩胛骨,部分脊椎骨,一些肋骨和四、五块趾骨。从头盖骨的形态和大腿骨的结构看,它是一中等大小食草类恐龙,大约7.5米长,据推测,这种恐龙行动灵活。在发现的化石中间,考察队还找到一枚长50毫米的牙齿。牙齿有尖锐的牙尖和锯齿形的牙嵴,这是食肉类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认为这枚牙齿可能是肉食龙在吃草食龙时失掉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中国动物学会与中国解剖学会于11月10日下午二时在中国协和医学院邀请苏联专家贝柯夫教授作“苏联在神经形态学的成就”的报告,全文载本期194页。本会又于11月11日下午二时在中国科学院生物楼大礼堂邀请苏联专家雅洪托夫教授作“苏联四十年来昆虫学发展”的报告。这次报告会是与中国昆虫学会、北京农业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听众极为踊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