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快步麻蜥复合体(Eremias velox complex)分布于亚洲中部干旱区,不同地理居群形态和遗传变异较大。学界长期认为,快步麻蜥在我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veloxvelox)和E.v.roborowskii亚种。前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后者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近年分类地位由亚种提升为种——吐鲁番麻蜥(E. roborowskii)。我们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一万泉附近捕获到3只麻蜥,经过COI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以及外部形态比较,鉴定为快步麻蜥指名亚种。这是首次发现新疆天山以南存在快步麻蜥指名亚种分布,同时也确定为吐鲁番盆地的蜥蜴类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可为研究快步麻蜥的谱系地理格局和演化历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八种麻蜥(蜥蜴科,麻蜥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种麻蜥外部形态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分为4个种组:1)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与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2)快步麻蜥Eremias velox与虫纹麻蜥Eremias vermiculata;3)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与敏麻蜥Eremias arguta;4)网纹麻蜥Eremias grammica.研究表明丽斑麻蜥前额鳞数不稳定;密点麻蜥莎车亚种Eremias multiocelfata yarkandensis可能为独立物种;荒漠麻蜥物种有效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3.
密点麻蜥的生态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在我国有三个亚种,指名亚种E.m.multiocellata分布于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叶城亚种E.m.yarkandensis分布于青海、甘肃、新  相似文献   

4.
丽斑麻蜥     
邹寿昌 《四川动物》1989,8(3):45-4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长江以北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综合介绍以供参考。分类和分布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我国现知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常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南部;后者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相似文献   

5.
戴鑫  曾晓茂  陈彬  王跃招 《遗传》2004,26(5):669-675
报道麻蜥属(Eremias ,Lacertidae) 6种15个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及银分带核型。丽斑麻蜥(E. argus)、快步麻蜥(E. velox)、敏麻蜥(E. arguta)、密点麻蜥(E. multiocellata)、网纹麻蜥(E. grammica )的核型一致:2n=38=36I+ 2m,NF=38;虫纹麻蜥(E. vermiculata) 2n=38=12V+2sI+22I+2m, NF=50。中国麻蜥属的核型可分为3个类型:(1)丽斑麻蜥型(2)山地麻蜥(E. brenchleyi)型(3)虫纹麻蜥型。虫纹麻蜥核型演化有两种可能性(1)经历三倍体阶段,并通过罗伯逊易位形成;(2)通过染色体臂间倒位形成,倒位成因可能和天山山脉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密点麻蜥、快步麻蜥、敏麻蜥、网纹麻蜥、虫纹麻蜥均观察到一对NOR于一对较小染色体对上。雌雄个体中均未发现性异型染色体。Abstract: Based on the Giemsa-dyeing karyotypes and silver-staining bands of 15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localities in China belonging to 6 species of the genus Eremias , We found all species studied have 19 pairs of chromosomes, the size of chromosomes reduces gradually and there are no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ranged pairs of macrochromosomes except the last pair of microchromosome. There are the same karyotype formula as 2n=38=36I+2m with NF=38 in E. argus、 E. multiocellata、 E. velox、 E. arguta and E. grammica; but the karyotype formula of E.vermiculata is different as 2n=38=12V+2sI+22I+2m with NF=50. The NOR are all located on one small pair in female of E. velox, and E. arguta , in male of E. grammica and E. vermiculata ,and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of E. multiocellata. We have not found two or more than two pairs of NOR. Having one pair of NOR may be common in Genus Eremias and also the trait of Eremias. We speculate that the derivation of the karyotype of E.vermiculata had two possible way: one experienced the stage of triploid, and later the Robertsonian transposal of chromosomes; the other way was through the inversions between the arms on the chromosome and the phenomenon of inversions might occur during or subsequently after the upheaval of the Tibet and Qinghai plateau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Tianshan . With regard to the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chromosomes in the lizards [1], the karyotype of E.vermiculata is more advanced. Making specialties of E. vermiculata will help in building the phylogenic tree of Eremias.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of the species studied, the heteromorphic sex-chromosomes were not found.  相似文献   

6.
鸟鹏颖  时磊 《四川动物》2022,41(1):42-51
趾长比是指动物不同趾长的比值,常被认为是早期雄激素或雌激素暴露的标记物之一.本文通过测量新疆敏麻蜥Eremias arguta 3个地理种群的雌雄成体各趾长并计算趾长比,探究不同地理种群趾长及趾长比的两性差异.结果表明,伊犁地区雄性后肢的第2趾显著大于雌性(P<0.05);富蕴县雄性前肢、后肢的第2、3、4、5趾长均显...  相似文献   

7.
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过去资料甚少。1983年6月16日—10月9日,笔者在府谷、神木、榆林、佳县、定边、绥德等县,对两栖、爬行动物做了调查。共捕获两栖纲动物标本572号,隶于5种(亚种),2属2科1目,陕西省新纪录: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共捕获爬行纲标本1001号,隶于11种(亚种),9属6科3目,陕西省新纪录:耳疣壁虎Gekko auriverrucosus、密点麻蜥指名亚种Eremias multiocellatu multiocellata、密点麻蜥叶城亚种E.m.yarkandensis。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新疆境内的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盆地的快步麻蜥5个地理种群共287号标本进行观测,分析其鳞片变异式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亚种分化。根据变异率将鳞片分为三类:1)没有变异,如腹部横列鳞数;2)变异率在30%以下,包括上下唇鳞、颔片数等;3)变异率均超过30%,包括股孔数、股孔间鳞数、腹面横列鳞行数和颔片到领围鳞数等。对8个形态学量度指标及7个鳞片数量指标的差异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各指标均未达到亚种分化的差异显著性标准,暗示研究区域内的快步麻蜥在形态上没有亚种分化。结果表明快步麻蜥东方亚种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9.
201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精河县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察中,采集到麻蜥属(Eremias)标本20余号,经鉴定其中4号为虫纹麻蜥(E.vermiculata),为该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此发现能为研究虫纹麻蜥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地理格局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指名亚种基因组DNA序列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序列片段(CenBank登录号:AF277394),通过PCR方法扩增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和宁夏指名亚种(Microtus fortis fortis)基因组DNA,得到-670bp左右的特异扩增片段。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裁体,进行DNA序列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东方田鼠长江亚种与指名亚种之间该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东方田鼠两个亚种中共发现19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不同的个体在该序列存在广泛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多态性位点多达25个;变换类型包括:转换(G→A、A→G、T→C、C→T)、颠换(G→T、A→T、T→A、C→A)、插入(CA)和缺失(TGTTTT)。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指名亚种两个种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尤其是在146、192、223、224、235位,但两种群间同源性仍高达98%。同时采用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分析方法,对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宁夏指名亚种基因组DNA明显的分为两大组别。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种原因, 麻蜥属的分类仍较混乱.本文对麻蜥属的系统学研究历史做了系统回顾, 从属、亚属、种等各级分类水平叙述了其研究历史, 包括属的建立与订正、物种组成、地理分布特征, 总结了通过外部形态和分子等研究手段, 在分类、系统发育、生物地理等研究层次上所取得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入研究麻蜥属的系统发育、谱系地理和物种形成机制等, 包括该属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隆升、天山隆升及中亚荒漠化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鸨(Otis tarda)两个亚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铸  田秀华  白素英 《生态学报》2007,27(6):2435-2442
大鸨(Otistarda)为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和东方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研究从代表母系遗传特征的mtDNA控制区和代表双亲遗传特征的核微卫星两方面对两个亚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分化进行了分析。指名亚种mtDNA控制区3段序列(CtrIaL/CtrIIoH、L438/H772和LCR2a/HCR8)的单倍型数、Л、δ和К都明显高于东方亚种,更显著高于松辽平原西北部繁殖区。东方亚种3个微卫星(Otmic08、Otmic16和Otmic26)的等位基因数、Ho和He明显低于指名亚种。因此东方亚种的遗传多样性都明显低于指名亚种,甚至低于Madrid种群。两个亚种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分支,证实了两个亚种的系统关系,欧洲指名亚种存在更多的系统分支。  相似文献   

13.
2019至2023年,在四川省珙县(104°50′05″E,27°54′27″N,海拔1 331 m)和叙永县(105°32′05″E,28°13′51″N,海拔1370m)分别采集到2号和4号绒鼠类成体标本。这些标本个体较小,尾长约为体长的41%,形态鉴定属于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对所采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绒鼠属物种序列构建贝叶斯基因树,结果显示:所采标本与滇绒鼠指名亚种(E. e. eleusis)聚为一个支系(贝叶斯后验概率为1.0),遗传距离为0.8%,与滇绒鼠aurora亚种(E.e.aurora)的遗传距离为2.5%。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所采6号标本为滇绒鼠,是该物种在四川省的首次确认分布记录。标本现存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动物标本馆(编号分别为SAF19843、SAF19844、SAF220125、SAF220131、SAF23176和SAF23177)。  相似文献   

14.
刘铸  田秀华  白素英 《生态学报》2007,27(6):2435-2442
大鸨(Otis tarda)为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和东方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研究从代表母系遗传特征的mtDNA控制区和代表双亲遗传特征的核微卫星两方面对两个亚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分化进行了分析。指名亚种mtDNA控制区3段序列(CtrIaL/CtrIIoH、L438/H772和LCR2a/HCR8)的单倍型数、Л、δ和К都明显高于东方亚种,更显著高于松辽平原西北部繁殖区。东方亚种3个微卫星(Otmic08、Otmic16和Otmic26)的等位基因数、Ho和He明显低于指名亚种。因此东方亚种的遗传多样性都明显低于指名亚种,甚至低于Madrid种群。两个亚种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分支,证实了两个亚种的系统关系,欧洲指名亚种存在更多的系统分支。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DNA序列变异显示鸭绿江茴鱼为黑龙江茴鱼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测序获得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和黑龙江茴鱼T.grubii共26尾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以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北极茴鱼指名亚种T.a.arcticus和欧洲茴鱼T.thymallus作外群,构建了茴鱼属部分种分子系统发育树,以探讨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分类地位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4个地理种群(呼玛河、甘河、牡丹江、松花江)间的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仅为0·007~0·015,处于黑龙江茴鱼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变异范围之内(0·004~0·015),明显小于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046~0·062)。以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茴鱼属部分种系统发育树表明,鸭绿江茴鱼未构成独立的单系群,也未与北极茴鱼T.a.arcticus形成亚种关系,而是聚到黑龙江茴鱼种群内部,共同构为一个单系群。研究表明,鸭绿江茴鱼T.a.yaluensis并非有效种,应为黑龙江茴鱼T.grubii的同物异名,可视为黑龙江茴鱼的一个地理生态种群。  相似文献   

16.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 (Thomas, 1911) 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四纪晚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川黔地区中低海拔环境,然而国内外主要的数据库和专著均显示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分布区较为狭窄,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本文通过检视国内外主要动物博物馆馆藏标本,结合课题组近十年来的野外采集,对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分化进行研究,综合利用采集记录和博物馆馆藏数据对这一物种的分布范围进行修订。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一物种具有3个遗传支系。安氏白腹鼠指名亚种包含于四川盆地周边山脉与华中、华南支系,安氏白腹鼠哀牢山亚种分布于云南西南及藏东南支系。基于头骨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已产生显著的分化。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从中国西藏东南地区到秦岭,甚至武陵山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环境均有分布,但与第四纪晚期这一物种的化石分布记录相比,现生种群分布海拔已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7.
大石鸡亚种分化及一新亚种描述(鸡形目,雉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地理分布、形态差异、分子进化证明了我国特有种大石鸡Alectoris magna分化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A.magna magna和兰州亚种新亚种A.magna lanzhouensis subsp.nov..对新亚种与指名亚种的形态进行了比较.测新亚种12个和指名亚种7个样本的mtDNA控制区486个碱基,两个亚种间无共享单倍型,其间基因交流受到限制;新亚种各取样种群间共享一种单倍型,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新亚种序列变异0.27%,而指名亚种为0.91%,其间差异显著(t=1.77,p=0.046<0.05);两个亚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3,约50万年前它们分歧进化.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8月6日~11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市进行野外调查,于大河北乡南刘杖子村田地边缘的山麓(40°48'02.3″N,118°54'11.4″E~40°48'09.5″N,118°54'11.6″E,海拔约693 m)采集到蜥蜴标本3号,另于居民住宅附近低矮丘陵顶部(40°48'02.5″N,118°54'02.9″E,海拔811 m)采集到蜥蜴标本1号。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山地麻蜥E.brenchleyi,为辽宁省蜥蜴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标本室,编号为SYNU13090016~SYNU13090019。  相似文献   

19.
Song R  Dong F  Liu LM  Wu F  Wang K  Zou FS  Lei FM  Li SH  Yang XJ 《动物学研究》2011,32(3):241-247
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各亚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分歧。该文测定了棕颈钩嘴鹛10个亚种20个样本的完整线粒体Cyt b和ND2基因序列(共2184bp),以棕颈钩嘴鹛(P.ruficollis)和灰头钩嘴鹛(P.schisticeps)为内群;栗背钩嘴鹛(P.montanus)、棕头钩嘴鹛(P.ochraceiceps)、红嘴钩嘴鹛(P.ferruginosus)和剑嘴鹛(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为外群,通过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推断法,构建了棕颈钩嘴鹛亚种间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棕颈钩嘴鹛是并系群,灰头钩嘴鹛聚合在其内部;棕颈钩嘴鹛可分为3个地理支序,即中国西南部支序、中国东南部支序和中国中部支序;棕颈钩嘴鹛亚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特征不完全一致,并澄清了一些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甘肃仓鼠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8年Allen发表采自甘肃卓尼的甘肃仓鼠(Cansumys canus)以来,对其分类地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不同学者从形态学和生态学方面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为了确认Allen所命名的甘肃仓鼠的分类地位,本研究利用形态性状和遗传性状,比较研究了甘肃、宁夏标本(包括模式产地标本)与华北、东北大仓鼠标本共计169只。结果显示:甘肃、宁夏地区标本身体及头骨量度与大仓鼠指名亚种、东北亚种间大多无显著性差异;地理分布连续,其间无隔离,也无地理重叠;生态特征与华北、东北的大仓鼠相似;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甘肃、宁夏地区种群与大仓鼠东北亚种种群关系较大仓鼠东北亚种种群与指名亚种种群关系更近;单倍型演化关系显示,指名亚种种群和东北亚种种群分别独立地由甘肃种群单倍型衍生而来,并且三个种群单倍型之间的分歧较浅,没有形成种上的分歧程度。据此,甘肃、宁夏地区“甘肃仓鼠”应为大仓鼠甘肃亚种[Cricetulus triton canus(Allen),19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