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海南尖峰岭的无声囊泛树蛙Polypedates mutus膀胱内检获多盘虫属Polystoma单殖吸虫1新种,以宿主种名命名为无声囊泛树蛙多盘虫Polystoma mutus sp.nov.。新种以后吸器长相对于虫体全长较小(1.0:7.9~1.0:8.2),锚钩形态,具9根生殖棘等特征而区别于近似种。本种为海南岛多盘虫属单殖吸虫的首次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2.
李家堂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6,25(1):12-16,F0002
本文选择宝兴泛树蛙模式标本产地四川宝兴居群(背部有斑点和无斑点两种类型)、大瓦山居群、瓦屋山居群,也选择了被命名为昭觉泛树蛙的模式标本产地四川昭觉的居群,共两种泛树蛙4个居群的5类52号标本,进行染色体组型、次缢痕及Ag-NORs研究。本文结果主要有三:1、首次报道宝兴泛树蛙地模标本的染色体组型,且证明背部有斑点与无斑点个体在染色体学方面没有显著区别;因此将过去文献上对宝兴泛树蛙色斑的描述作了补充。2、对昭觉泛树蛙昭觉居群的研究,证实吴贯夫与曾晓茂(1994)关于昭觉居群是与宝兴泛树蛙形态虽然相似,但染色体特征之间有极显著差别的另一个种,但按照“优先权律”,本文正式恢复刘承钊根据昭觉燕窝塘标本命名的胡氏泛村蛙学名的有效性,同时将吴与曾命名的昭觉泛树蛙学名作为前者的次定同物异名。3、本文所研究的宝兴泛树蛙属于广泛分布的种,建议有必要补充其它居群(如四川巴塘居群)的染色体学资料,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是否尚有隐存种(或亲缘种)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记述采自云南省屏边大围山的树蛙科Rhacophoridae泛树蛙属一新种-屏边泛树蛙Polypedates pingbianensis sp.nov.。新种与蛾眉泛树蛙P.omeimontis近似,但有明显区别,新种无声囊及声囊孔,峨眉泛树蛙具单咽下内声,声囊孔长裂形。  相似文献   

4.
1996 年5 月在云南普洱采到11 号树蛙科标本, 经研究鉴定订为新种普洱泛树蛙, 在形态上它与杜氏泛树蛙相近, 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张家界发现白线树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17年7月,采用样线法对位于湖南张家界市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时,在天子山景区茶园采集到1号两栖类雄性成体标本(图1)。经分类鉴定为树蛙科(Rhacophoridae)的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属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沈猷慧等2014)。该标本经10%的甲醛溶液固定后,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研究两栖类物种雌雄间的形态差异,不仅有助于理解物种两性异形的模式与机制,而且对其繁殖策略、繁殖投入和进化选择压力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以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校园永久池塘内的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为实验对象,共61只(♀12,♂49),测量其头体长、头长、吻宽、前肢长、后肢长等12项形态特征及体重来研究该物种的两性异形,并收集窝卵数和孵化数据分析雌性繁殖能力。结果表明:斑腿泛树蛙具有显著的两性异形,且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眼径、胫长和鼻间距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头体长、头长、吻宽、吻长、眼间距、前肢长、后肢长、前臂及手长、足长和体重均具有显著差异;斑腿泛树蛙雌性个体产卵和孵化率受季节影响显著,其中4和5月窝卵数最多,6月卵孵化率最高;雌性怀卵数量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依据上述结果,本研究推测生育力选择是造成斑腿泛树蛙两性异形的主要因素,雌性个体通过增大个体体型来增加怀卵量,从而提高繁殖输出;斑腿泛树蛙繁殖期受季节影响,为更好地适应雨季的提前或推迟,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延长式繁殖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6—2018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时,采集到数只泛树蛙属Polypedate物种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凹顶泛树蛙Polypedates impresus和布氏泛树蛙Polypedates braueri,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何晓瑞 《四川动物》1999,18(3):99-100
1996年5月在云南普洱采用11号树蛙科标本,经研究鉴定订为新种普洱泛树蛙,在开矿上它们杜氏泛树蛙相近,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树蛙科动物并记树蛙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对树蛙科动物的特征加以简要介绍。其次对近年在海南岛野外工作期间采集的树蛙科动物一种18雄3雌加以研究,在对其外部形态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它们隶属树蛙属,又将其中雌雄各一号的肩带及前肢制成双色骨骼标本,发现其肩胸骨基部深分叉,指骨末节游离端分叉甚深且呈“Y”形,证明它们确系树蛙属动物无疑。经详细研究和比较,确定它们是树蛙属中的一个新种,现对此新种进行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10.
云南四种树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无尾目:树蛙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4种树蛙(峨眉泛树蛙,黑点泛树蛙,无声囊泛树蛙和棕褶树蛙)垢核型,C-带及Ag-NORs它们具有相同的二倍体数(2n=26),除无声囊泛树蛙是6+7,其余均为5+8核型模式,种间SM的数目和顺序,次缢痕和Ag-NORs相互间有所差异。黑点泛树蛙Nos.3,12为SM,Ag-NORs位于10p^finter,峨眉泛树蛙Nfos2,3,4,6.9为SM,随体和Ag-NORs在12  相似文献   

11.
洪飞  虞磊  韩杰  方杰 《动物学杂志》2024,59(2):225-232
安徽树蛙(Zhangixalus zhoukaiyae)与丽水树蛙(Z. lishuiensis)自发表以来一直存在分类争议。为进一步探讨这两个物种的分类问题,本研究在浙江省和安徽省交界处(浙江淳安-安徽黄山)开展了长期的野外监测,采集到张树蛙属标本5号,并将该5号标本与安徽树蛙及丽水树蛙模式产地标本进行形态学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上述5号标本形态差异小,与安徽树蛙及丽水树蛙模式标本进行比较后,未发现显著形态学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样本与安徽树蛙和丽水树蛙模式标本序列聚成一单系支;本研究样本与安徽树蛙模式标本遗传距离1.3%,与丽水树蛙模式标本遗传距离0.8%。基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厘清了丽水树蛙和安徽树蛙的分类争议,丽水树蛙可能是安徽树蛙的同物异名,它们应为不同的地理种群,彼此之间尚未达到种间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树蛙科动物的特征加以简要介绍。其次对近年在海南岛野外工作期间采集的树蛙科动物一种18雄3雌加以研究,在对其外部形态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它们隶属树蛙属,又将其中雌雄各一号的肩带及前肢制成双色骨骼标本,发现其肩胸骨基部深分叉,指骨末节游离端分叉甚深且呈“Y”形,证明它们确系树蛙属动物无疑。经详细研究和比较,确定它们是树蛙属中的一个新种,现对此新种进行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13.
斑腿泛树蛙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玲 《生物学通报》2003,38(12):49-50
1观察的目的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隶属树蛙科、泛树蛙属。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常栖于树林、稻田及池塘附近,主食农、林业害虫。它的繁殖习性比较特殊,不像一般蛙类产卵于水中;而与大泛树蛙等树栖蛙类一样,在水外产卵,受精卵在水外发育,蝌蚪孵出后,掉落水中继续生长发育,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营树栖生活。对它这种特殊的繁殖习性,前人的研究、报道不多,广大群众知之更少。为了向群众宣传、普及该蛙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保护这种动物资源并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资料,笔者从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白线树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陈红  曾强  吕红军 《动物学杂志》2010,45(3):159-162
2009年8月,在实验室整理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标本时,发现有两个标本形态特征不同。经鉴定,该标本为白线树蛙(R.leucofasciatu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徐大德  李军  李方满 《四川动物》2007,26(3):647-651
报道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将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5个时期,在室温(26±1)℃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128.58h。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发育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6.
依据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采自浙江丽水的树蛙属物种订为一新种——丽水树蛙Rhacophorus lishuiensis Liu,Wang and Jiang,sp.nov.。新种丽水树蛙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较小,雄性体长34.2~35.8 mm,雌性体长45.9 mm;2)鼓膜直径大于眼径之半;3)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伸贴体达眼后角;4)背面光滑,无明显疣粒;5)生活时背面绿色,无斑或散有稀疏的浅蓝绿色细点;6)咽喉部白色,虹彩黄色;7)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第一指基部具浅黄色婚垫。依据线粒体基因12S rRNA、tRNAval和16S rRNA共2 038 bp序列以贝叶斯法构建树蛙属41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新种丽水树蛙为一个独立的支系,并与绿背树蛙(R.dorsoviridis)支系以高支持率形成姐妹群(后验概率1.00),支长较长。  相似文献   

17.
广东韶关发现白线树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8年9月9日,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只树蛙(图1),经鉴定为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雌性亚成体,隶属于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树蛙属,为广东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黎振昌等2011)。该标本经无水乙醇浸泡固定后,现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动物标本室(GDNL2018090901)。  相似文献   

18.
湖南宜章发现两栖动物侏树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4月和2017年5月,在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思坑(24°56′57.51″N,112°59′18.21″E,海拔1 342 m)采集到小型蛙类6只,均为雄性成体,经鉴定为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树蛙属(Rhacophorus)的侏树蛙(R.minimus),属于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测量了6只个体的14项外形特征量度数据,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与同属另外8种的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目前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正>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隶属树蛙科Rhacophoridae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其模式产地在广西金秀大瑶山,分布于福建、广西和越南(费梁等,2009)。目前,该物种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数量较少(费梁等,2012),已被列为近危物种(NT;IUCN,2004)。John等(2000)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红吸盘棱皮树蛙的蝌蚪和卵,是该物种在广东省的新纪录。曾昭驰等(2017)在江西省也发现了红吸盘棱皮树蛙,并根据该物种在各地区的分布,估算了其在全国的潜在分布  相似文献   

20.
繁殖性状替代(RCD)是指为减弱种间的繁殖干扰而产生的性状进化现象。重叠分布的物种通过繁殖性状的分化降低繁殖干扰,维持种间界线,是物种应对种间繁殖干扰的重要策略之一。无尾两栖类的求偶/择偶过程主要依赖声音通讯,本研究以声音通讯为手段研究背条螳臂树蛙Chiromantis doriae鸣声的RCD过程和机制。背条螳臂树蛙和侧条费树蛙Feihyla vittata分别属于树蛙科Rhacophoridae螳臂树蛙属Chiromantis和费树蛙属Feihyla,但二者形态特征相似、繁殖期重叠、鸣声频率接近、求偶信号彼此遮蔽,因此二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繁殖干扰。同域/异域背条螳臂树蛙的鸣声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背条螳臂树蛙的求偶鸣声包含4~8音节,对鸣声提取8项声音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反映时域特征及调频特征的主成分PC3在同域/异域分布的种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另2个主成分在同域/异域分布的种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比较同域/异域种群间的音节特征,对音节主频、音节时长和音节间隔3个参数进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音节主频和音节时长在同域/异域种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音节间隔在同域/异域种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同域分布的背条螳臂树蛙鸣声频率更低、时长更长、调频更明显,有助于拉大与侧条费树蛙主频高、时长短的单音节鸣声间的差异。背条螳臂树蛙在鸣声特征上存在RCD现象,证明非近缘物种也可产生RCD,拓展了RCD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