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栖类生物生活史独特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是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开封城市水系的建设直接影响两栖类生物栖息地与两栖类生物多样性.本研究通过设置样线,采用目视遇测法对开封市水系中的两栖类生物进行调查,并采集相应的生境因子变量.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研究了不同生境类型...  相似文献   

2.
甘肃无尾两栖动物的资源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龚大洁  杨莉 《四川动物》2006,25(2):329-331
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共有6科、16属、32种和亚种,在两栖动物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直接威胁着无尾两栖类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其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本文在对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无尾两栖类动物生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从而合理利用无尾两栖类动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四种无尾两栖动物的核型和银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二种角蟾和二种树蛙的核型和银染NOR:无量出角蟾:2n=26(24+2SM),5+8,SC和Ag-NORs位于6q^per沙坪角蟾:2n=26(16M+8SM+2ST),5+8,SC位于1q^per,但Ag-NORs有二对,分别是lq^per和2q^per;黑蹼树蛙:2n=26(24M+2SM),5+8,SC和Ag-NORs在lp^inter;背条跳树蛙;2n=16(12M+4SM),S  相似文献   

4.
月光及光照强度对艾虎微生境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月光及光照作为一种捕食风险对许多动物的微生境利用有明显的影响。野外的无线电遥测资料和室风模拟光照强度的研究表明,艾虎在明亮的月光期明显增加了加平坦灌丛区域的利用时间,灌丛作用一种隐蔽场所减少了艾虎被捕食的风险,艾虎在明亮的月光期增加对灌丛的利用是一种反捕食策略,无论光照强度如何。艾虎对有隐蔽洞道区域的利用程度较高,在无隐蔽物区域采用短时间的活动方式,在有隐蔽物区域采用长时间活动方式。这表明艾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反捕食策略,而不是躲避捕食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风化矸石山坡面侵蚀微生境对植被定居的驱动机制,选取典型矸石山裸坡、细沟、浅沟与堆积体为对象,研究其地表气温、湿度与基质温度、水分等特征及其关系.结果 表明:浅沟侵蚀微生境地表气温日变化较大,不同侵蚀微生境垂直剖面温度日变化规律各有不同,早上温度均表现为由表层至下逐渐升高,中午除浅沟的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  相似文献   

6.
声学通讯是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对无尾两栖动物的配偶选择和成功繁殖起着关键作用。从声学通讯的类型和声谱特征等入手,综述了影响两栖动物声学通讯的3个主要因素:发声器、体内激素及体外激素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激素调控无尾两栖动物声学通讯的作用机理,对无尾两栖动物声学通讯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探讨了环境激素对其影响,以期为无尾两栖动物生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两栖动物是最早应用声讯进行雌雄识别、繁殖和防御的脊椎动物,其发声器官包括喉部器官和(或)声囊.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凹耳蛙不仅具有非常复杂的鸣叫特点,而且能发出超声音频.本文总结了有关凹耳蛙的生物学特点、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指出凹耳蛙在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生态和进化形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附生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结构性成分,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云南普洱市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5种微生境(陡坡、缓坡、高谷、沟谷和山脊)的附生维管植物组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地形数据和其他环境数据,分析了附生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微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鄱阳湖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52个样点的水鸟数量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8种水鸟以浅水生境为主,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以浅水和草洲生境为主,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鹤(Grus grus)以草洲生境为主,白骨顶(Fulica atra)和凤头??(Podiceps cristatus)以深水生境为主,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以深水和浅水生境为主。通过分析水鸟数量与星子站水位的关系表明:鄱阳湖水鸟总数量与水位呈负相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片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进贤区域在水位为8 m左右出现水鸟数量高峰,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丰片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鄱阳湖湿地公园在水位为10~12m时数量最多;各区域水位与不同科及不同种水鸟的分布数量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其分布数量与水位在一些区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树深  费梁 《动物学研究》1996,17(2):173-178
本文对中国5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作了细胞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核型、Ag-NORs和C-带。研究结果表明景东角蟾:2n=26(20M+4SM+2ST),5+8,SC和Ag-NORs位于6p^per,同时呈C-带正染。C-带以着丝点区域正染为主;粗皮角蟾:2n=26(20M+6SM),5+8,Ag-NORs在6q^inter,以着丝点C-带为主,但Nos.12,13有明显的端位  相似文献   

11.
食物资源的利用是无尾两栖类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策略和食物资源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总结近年来本领域的理论成果与发展动态,并对我国的研究现状和未来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秋冬季节淡水大米草(Spartina densiflora)沼泽中野生豚鼠(Cavia a perea)的丰度、繁殖和微生境利用,以及其对当地植被和棉鼠类(Sigmodontine)啮齿动物的影响。野生豚鼠喜好S.densiflora覆盖度高的生境。繁殖个体(成体)主要利用矮草为主的斑块,幼体则主要利用禾本科植物为主的斑块。结果说明,野生豚鼠微生境的利用受捕食风险和食物种类的影响。在淡水沼泽中,野生豚鼠的丰度、繁殖、体重和微生境利用没有季节性变化,它们对植物的取食和活动跑道的建造对植被结构和同域的啮齿类动物没有负面影响。通过对具有中度季节性变化的淡水生境中的豚鼠种群和具有高度季节变化的草地和路边中的豚鼠种群进行比较,表明野生豚鼠的种群动态以及豚鼠种群对植被和与其共生的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都受到冬季植被盖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烛台虫实(Corispermum candelabru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的典型沙生植物,通过研究根系对生境的响应机制有助于理解沙生植物对于环境胁迫的适应性。本实验对生长在沙丘不同微生境(丘间地与沙丘迎风坡相连的过渡带、迎风坡底部、迎风坡中部、坡顶和背风坡)的烛台虫实采用挖掘法分层获取地下根系,进行烛台虫实根系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烛台虫实的根系主要集中于0~10 cm层且主要由直径为0~1 mm的根系组成。沿着过渡带到沙丘顶部的方向,烛台虫实地上、地下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和组织密度均逐渐减少,但背风坡的这几项指标有所增加;比根长、比表面积的变化则呈现相反趋势。根系的各项指标与沙丘不同微生境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在过渡带风沙干扰较低、水分状况较好的环境,虫实可以通过根系的大范围生长进行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当处于沙丘顶部风蚀沙埋强烈、水分匮乏的环境时,虫实通过较高的资源吸收利用效率获取足够的养分,维持生存。烛台虫实可以通过根系的合理配置适应不同类型的沙地微生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红脂大小蠹危害程度不同的3个地区的球孢白僵菌种群,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分析了各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9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ISSR引物用于扩增分析。68株球孢白僵菌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973,Shannon指数(Is)为0.4488。旬邑、宜君、古交3地白僵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525,基因流(Nm)为9.0255;而来源于土壤、红脂大小蠹、蛀屑和树皮的白僵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1449,基因流为2.9508。各球孢白僵菌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多样性水平,旬邑种群和红脂大小蠹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地理分布种群间的差异不如分离基质种群间的差异明显,地理分布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而分离基质种群间的基因流较低,遗传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皇甫川流域4种人工植被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杨树(Populus simonii)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苔藓植物结皮层物种组成及微生境藓类结皮层形成发育特点。发现苔藓植物8科、15属、23种,优势种双色真藓、真藓和土生对齿藓相对盖度和占各样地苔藓植物总盖度的95%以上。真藓、双色真藓和土生对齿藓在4种人工林地最薄结皮层个体高度分别在0~(0.93±0.04)、(0.72±0.03)~(1.82±0.04)和0~(2.82±0.08)mm,种群密度在0~(11.08±0.28)、(2.30±0.23)~(20.08±0.55)和0~(29.56±1.07)株·cm-2;最厚结皮层个体高度分别在(3.23±0.09)~(6.55±0.12)、(5.99±0.08)~(11.64±0.11)和(7.71±0.11)~(22.05±0.23)mm,密度在(64.34±1.54)~(400.12±2.87)、(216.23±3.23)~(356.27±2.19)和(32.27±0.99)~(236.03±2.48)株·cm-2;结皮层厚度、优势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高度在不同样地之间有明显变化;依据物种分布、微生境藓类结皮形成发育特点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人工促进藓类结皮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几种有尾两栖动物部分器官的机能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有尾栖动物种类多,分布广,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价值。本文对中国有尾类与经济开发和人工养殖有关的重要器官的形态学研究概况进行了述评,为深入研究和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植物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对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今中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为例,通过总结建设过程中自然生境的恢复与重建、现状植物保护和开发的经验,探索郊野公园设计建造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为今后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原有绿地的绿化改造等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微生境因子对苔藓结皮的物种分布和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为探明其作用途径和影响程度,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苔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线法调查了8种微生境中苔藓结皮的物种分布和发育特征,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植物冠层覆盖、坡向和坡度对苔藓多样性和苔藓结皮发育的影响途径并量化了其影响系数。结果表明: 1)与无冠层相比,冠层覆盖使苔藓的Patrick、Shannon、Pielou和Simpson指数分别降低了63.4%、66.6%、91.0%和68.3%,但使苔藓结皮的厚度、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0.5、0.2和1.3倍;2)北坡样地的4种苔藓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南坡分别提高了0.6、0.9、5.6和0.9倍,而3种苔藓结皮发育指标分别提高了0.3、0.3和0.6倍;3)坡度从14°增加到34°,4种苔藓多样性指数分别降低了59.8%、84.1%、57.3%和68.0%,而3种苔藓结皮发育指标分别降低了15.2%、25.0%和16.5%;4)3种微生境因子对苔藓多样性和苔藓结皮发育的影响程度为冠层覆盖>坡向>坡度,其主要影响途径因微生境因子不同而存在差异。综上,植物冠层覆盖、坡度和坡向分异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显著影响了苔藓的物种分布和苔藓结皮发育,因此,在利用苔藓结皮进行荒漠化治理时应充分考虑微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活动密集的"五一棚"区域,设置固定监测样线,定期收集大熊猫在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中的活动痕迹和生境数据。通过路线监测和样地调查,"五一棚"区域拐棍竹和冷箭竹为海拔梯度分布,2700 m以下为拐棍竹林,2300~3600 m之间为冷箭竹林;冷箭竹的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呈镶嵌耦合分布,从而有利于大熊猫的季节迁徙、食物转换和面对冷箭竹的开花枯死和自然更新。2012年9月—2013年11月的监测数据表明野生大熊猫主要生活于更新竹林中,利用率达到91.94%,且不同月份之间具有波动性(P<0.05)。比较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的微生境结构,发现两者之间除小部分变量之外(坡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竹笋密度、成竹密度、种群密度和枯死竹密度),其余各变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竹子质量(地径、株高和生物量)达到大熊猫选择利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对阿拉斯加东南部温带雨林中有关栖息地关系的预测,我们于1999年和2000年8-9月以及1999年和2000年4-5月研究了亚历山大群岛加氏(Clethrionomys gapperi)和肯氏鹿鼠(Peromyscus keeni)种群。我们测量了26个植被和结构特征以检验林隙老龄生长林、多时代老龄生长林、采伐前壮龄(23岁)生长林和泥炭混交针叶林的丰富度与微栖息地利用的相关性。微栖息地利用随季节和栖息地而变化,但加氏与林下落叶灌木覆盖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肯氏鹿鼠利用的微环境的林地有较少的苔藓,但是林隙与抓获加氏的概率有直接关系。两种鼠在两个季节的密度与林下腐朽的倒木直接相关。春季的肯氏鹿鼠密度说明加氏密度变化的62%,说明肯氏鹿鼠密度变化的89%。我们的结果印证了早期对阿拉斯加东南部肯氏鹿鼠在各种栖息地尤其早期的演替林中兴旺时的研究;但偏离了西部地貌中肯氏鹿鼠种群在晚期演替针叶林中达到最高密度的普遍结论。与北美西北部其它地区的种群不同,加氏能持久生活在上层被砍伐的雨林板块中。泥炭针叶混交林对两种鼠的繁殖种群几乎没有贡献,因而不可能减轻对多产的老龄生长雨林大规模皆伐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