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比较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笼养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与白枕鹤Grus vipio的适合度,以期为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提供参考。本文以保护区冬季1月(4周)单笼饲养的丹顶鹤(5♀、7♂)和白枕鹤(3♀、5♂)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质量变化、摄食量和摄食比例、摄入能量需求及能量收支进行种间比较。结果发现,丹顶鹤的体质量下降(9.35%)显著而白枕鹤体质量下降(3.02%)不显著。丹顶鹤和白枕鹤的摄食比例(鲫鱼/玉米)分别为12.70/1和0.93/1。丹顶鹤摄入能量和排出水热能散失实测值均极显著高于白枕鹤(P0.001)。丹顶鹤与白枕鹤单位体质量(/kg)能量收支比较,摄入能量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丹顶鹤的排出水热能散失极显著高于白枕鹤(P0.01)。另外,低温和短光照的胁迫使可摄食鲫鱼和玉米的时间分别在5.5 h和9.5 h以内。结果表明,冬季相同生境中丹顶鹤和白枕鹤的摄入能量需求水平相同,但其能量收支因摄食偏好而出现显著变化。总之,从食性偏好、食物可获得性和能量收支来看,保护区冬季笼养白枕鹤的适合度应该高于丹顶鹤。  相似文献   

2.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圈养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冬季食物通常是冻储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玉米Zea mays.为验证冬初与冬末冻储鲫鱼和新捕鲫鱼的交互替换可能对圈养丹顶鹤摄食需求产生的影响,分别在冬初和冬末将冻储鲫鱼与新捕鲫鱼替换7 d,对分别饲喂冻储鲫鱼(冻储鲫鱼组)与新捕鲫鱼(新捕鲫...  相似文献   

3.
就地保护中实施迁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较为有效的形式。扎龙保护区自1976年筹建以来,就计划并开展了以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种群为平台的孵化、训飞、放飞工作,本文通过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扎龙保护区自建区以来的丹顶鹤孵化、训飞、放飞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建区至今,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种群的年均孵化成功率为77.41%(1981年最高,为100%);孵化成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约为27只(2003年最高,为52只),近10年来基本维持在30~50只之间;训飞规模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基本维持在100~120只之间;放飞规模与训飞规模同步也在逐年提高,年均放飞8只,2009年以来维持在10只以上;放飞野化的丹顶鹤已记录于中国的江苏盐城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韩国铁原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扎龙保护区在丹顶鹤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杨志宏  邹红菲  高忠燕  郭立业  徐慧 《生态学报》2015,35(13):4408-4415
动物主要通过摄入食物和获得食物中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为论证食物获得性对冬季丹顶鹤能量收支的影响及为其越冬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为研究对象,对分别供给鲫鱼、玉米和混合(鲫鱼+玉米)饲喂3组丹顶鹤的能量收支、体重及其行为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丹顶鹤的能量收支受食物可获得性差异影响,鲫鱼、混合饲喂和玉米3组丹顶鹤的能量收支及排泄次数依次降低,玉米组丹顶鹤的体重降低显著(P0.01)及其行为谱中的静息时间分配明显增加。食物的可选择性、环境低温和短光照的交互作用使丹顶鹤的可摄食时间受限,丹顶鹤的能量收支随之发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冬季每日定时、定量供给鲫鱼和足量供给玉米的饲喂丹顶鹤的方法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白枕鹤Grusvipio的巢址选择特征,2007~2009年的4~5月,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样方调查法、因子调查法和因子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对白枕鹤的营巢生境类型和营巢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白枕鹤对营巢生境类型的要求比较单一,仅选择芦苇沼泽;巢址生境特征具有明显的偏好,即(1)距干扰区的距离多在1.5km以上(86.36%),(2)巢周的水深多小于16cm(95.45%),(3)巢周明水面面积多小于200m2(90.90%),(4)巢距火烧地的距离以1.0~2.5km居多(63.64%),(5)剩余苇丛面积多小于200m2(86.37%)、距剩余苇丛距离多大于30m(81.82%)、剩余苇丛密度多小于500株/m2(77.27%)、剩余苇丛高度以大于1.5m的居多(72.73%)。进一步分析表明,白枕鹤对营巢生境特征的要求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火烧地、剩余苇丛、干扰区和水是其营巢的主要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6.
扎龙自然保护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扎龙自然保护区10只雌性成体丹顶鹤在越冬期、繁殖期和迁徙期的20项血液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肌酸肌酶、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钙离子、无机磷和镁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总蛋白、球蛋白和血糖外,研究区雌性丹顶鹤血液中的其他指标均在不同时期之间表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总蛋白、球蛋白和血糖可作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可靠参考值,其他17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年变化动态体现出雌性丹顶鹤在不同生理时期的生理特征和生态适应性.如果以这17项血液生化指标作为雌性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参考值,就必须考虑不同生理时期对其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向海湿地丹顶鹤迁徙动态及其栖息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1997~2003年间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湿地春季丹顶鹤数量和分布数据,分析了丹顶鹤的迁徙动态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2003年间,每年春季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2、25、64、92、72、59和14只;丹顶鹤迁达向海的最早年份为2002年(3月12日),最晚年份为2001年(3月28日),大多年份于3月中旬到达向海;其产卵时间最早的年份为2000年(4月1日),最晚年份为2003年(5月10日),大多年份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在分布上,以2000年丹顶鹤分布点最多(15个),1998年和2003年分布点较少(2个).表明丹顶鹤的迁徙动态随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据此提出了利用洪水资源保护和恢复丹顶鹤等珍稀水禽栖息地的技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鼓藻类植物中国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魏印心  范亚文  刘妍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1):2360-2362
于2011年5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先后3次对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鼓藻类植物调查,并对采集到的57份标本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有6个分类单位为鼓藻类植物中国新记录,隶属于5个属,分别为:微小胶球鼓藻(Cosmocladium pusillum Hilse),中凹鼓藻(Cosmarium medioretusum Coesel),近前膨胀鼓藻锥形变种(Cosmarium subprotumidum var.pyramidale Coesel),双孢辐射鼓藻美国变种[Actinotaenium diplosporum var.americanum(West et West)Teiling],双臂角星鼓藻优美变种[Staurastrum bibrachiatum var.elegans(West et West)Prescott],冠毛多棘鼓藻钩状变种波兰变型(Xanthidium cristatumvar.uncinatumf.polonicumGutwingski)。  相似文献   

9.
佛坪自然保护区食竹鸟兽种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2004年采用检查死亡个体的胃或嗉囊内容物、新鲜粪便和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采食的3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食竹的鸟兽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采食的主要食物资源。除大熊猫外,采食这两种竹的鸟兽有38种,隶属6目14科,其中鸟类9种,兽类29种。大量采食、中等采食和少量采食竹类的物种分别为1种、5种和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6%、12.8%和84.6%。39种鸟兽均采食竹笋,其中32种只采食竹笋。黑熊和野猪是食竹笋量比较大的大型兽类,羚牛、鬣羚和斑羚3种牛科动物全年都采食竹类,其中以羚牛对竹叶的采食量最大。这些食竹鸟兽一方面直接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特别是竹笋,另外也会间接地影响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法,对扎龙自然保护区6种雀形目鸟类(黄喉鹀、黄眉柳莺、黄胸鹀、虎纹伯劳、麻雀和灰头鹀)的4个血液蛋白位点[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腺苷脱氨酶(Ada)]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研究区6种鸟类在这4个血液蛋白位点上均存在多态性,这6种鸟在Ada座位上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变异性;黄眉柳莺的群体遗传变异较大,灰头鹀的群体稳定性相对较高;这6种鸟可划分为两大类,黄喉鹀、黄胸鹀、灰头鹀和黄眉柳莺聚为一大类,麻雀和虎纹伯劳聚为另一类,这与6种雀形目鸟类的实际分类地位基本相符;研究区较高的体温调节价和取食压力并未导致6种鸟类血液蛋白的遗传结构产生较大变异,可能是由于该地区雀形目鸟类与外界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从而缩减了其群体遗传上的变异和分化.  相似文献   

11.
就地保护中实施迁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较为有效的形式。扎龙保护区自1976年筹建以来,就计划并实施开展了以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种群为平台的孵化、训飞、放飞工作,本文通过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扎龙保护区自建区以来的丹顶鹤孵化、训飞、放飞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建区至今,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种群的年均孵化成功率为77.41%(1981年最高,为100%);孵化成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约为27只(2003年最高,为52只),近10年来基本维持在30~50只之间;训飞规模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基本维持在100~120只之间;放飞规模与训飞规模同步也在逐年提高,年均放飞8只,2009年以来维持在10只以上;放飞野化的丹顶鹤已记录于中国的江苏盐城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韩国铁原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扎龙保护区在丹顶鹤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半散放丹顶鹤越冬日活动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5年1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和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察半散放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越冬行为,发现在迁徙丹顶鹤的越冬地盐城保护区,雌雄成体丹顶鹤多数日间行为(包括觅食、运动和修饰行为)无明显差异,而其行为与亚成体丹顶鹤存在一定差异。与盐城自然保护区相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雄性、雌性及亚成体丹顶鹤日间的觅食、运动、修饰、静栖等行为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它们分别采用了相同或不同的行为对策来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