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毛虫在重复发生的松林里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松毛虫在重复发生的松林里种群数量的消长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复发生的松林里,轮毛虫的虫口密度会自然地下降到最低状态。其原因主要是天敌和被害松林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敌对抑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起了重要作用,被害松林对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就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在松毛虫的生活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影响其繁殖和地理分布,间接作用于食料植物和天敌的消长,虫体温度的升降和新陈代谢作用等都依外界温度变动而转移。所以掌握了松毛虫发生与温度的关系,就便于我们在自然界调查时分析害虫的消长原因为预测预报正确确定数量变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邱式邦 《昆虫学报》1955,(2):181-190
1936—37年在南京地区观察松毛虫寄生天敌所得的初步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南京地区业经发现的松毛虫天敌有卵寄生蜂3种:赤眼卵蜂、松毛虫长腹卵蜂、平腹小蜂;幼虫寄生蜂4种:松毛虫瘦姬蜂、松与虫红头小茧蜂、花胸姬蜂、黑基瘤姬蜂;幼虫寄生蝇3种:家蚕寄生蝇、大寄生蝇、小寄生蝇;蛹寄生蜂4种;日本黑点姬蜂、黑瘤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另重寄生8种。 (二)卵寄生蜂在防治松毛虫上起了适当大的作用,有时减低寄主虫口达61.24%。3种寄生蜂中以松与虫长腹卵蜂及平腹小峰为较重要。 (三)松毛虫初龄幼虫寄生率最高时可达26%。寄生率的高低及各种天敌的比较重要性与采集寄主材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数日之差,寄生率可截然不同。 (四)松与虫的后龄幼虫遭3种寄生蝇的寄生。寄生率最高可达42%。 (五)松毛虫茧期的寄生率可达38.4%,天敌中以大寄生蝇及日本黑点姬蜂为 最主要。 (六)无论在卵期、幼虫期或蛹期,第2化松毛虫的寄生率均比第1化的为高。此点似说明越冬问题是松毛虫天敌繁殖中的一个关系问题。 (七)几种比较重要的寄生天敌的发生时期和生活习性,本文中根据观察所及,加以记载。 (八)本文中将几个影响松毛虫寄生天敌虫口的因子提出讨论,这些因子包括;重寄生的严重、天敌发生时期与寄主生活史的不相  相似文献   

4.
一.名称和发生概况 松毛虫古称松蚕或野蚕(江苏),在山东和东北一带称松虎或松狗子,湖南湘南一带称毛花虫或毛火虫,(东安方言称松毛虫为火根或火苦斤,称松毛虫蛾为飞蛤),道县称火辣婆、虫婆或泥步,称松毛虫茧为窝子,称松毛虫蛾为飞拨(读黑),其他地区更有种种俗名,充分表示松毛虫在我国发生历史颇古,发生地区也很大,因此,群众对它各个时期都很熟悉。  相似文献   

5.
刘友樵 《昆虫学报》1963,(3):345-353
我国的松毛虫种类已知的有13种, 是世界上已记载的松毛虫种类最多的国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历年来在国内所收集的松毛虫种类和分布的资料, 结合已知主要松树种类的天然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显示出松毛虫不同种类的地理分布与其寄主植物的天然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例如西伯利亚松毛虫的分布只限制在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的天然分布范围里, 油松毛虫在油松分布区, 赤松毛虫在赤松分布区, 云南极毛虫在云南极分布区以及马尾松毛虫在马尾松分布区等。 由于这些松树种类彼此间的天然分布界限十分明显而基本上少有重迭, 因此试将我国东部地区松毛虫不同种类的地理分布按照其寄主植物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五个松毛虫区: 一、东北部分 北界大兴安岭, 南至安东—沈阳线(相当于全国一月份平均-12℃等温线), 是西伯利亚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兴安落叶松和黄花松天然分布所在地。故名1)西伯利亚松毛虫区。 二、华北部分 北界西伯利亚松毛虫区, 南至淮河流域(相当于全国一月份平均0℃等温线), 是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油松和赤松的主要分布所在。因此可分为2区: 2)油松毛虫区 主要位置在冀热山地和黄土高原东部, 是油松毛虫分布区, 是油松分布所在地。 3)赤松毛虫区 主要位置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 最南直到苏北连云港, 是赤松毛虫分布区, 也是赤松和黑松的主要分布所在地。 三、华南部分 北界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区, 南至南海沿岸, 东到台湾, 西至昌都、波密。松毛虫种类较多, 有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西昌松毛虫等。松树种类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等。从中又可分为2区: 4)马尾松毛虫区 占华南的绝大部分, 东至台湾, 西至大相岭东坡, 西南至贵州毕节, 是马尾松毛虫分布区, 也是马尾松分布所在地。 5)云南松毛虫区 主要在四川西部和云南省境内, 是云南松毛虫、西昌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云南松、思茅松分布所在地。 以上划分不仅可供各地识别松毛虫种类或采取防治时之参考, 而且还可以为进一步发现新的松毛虫种类和探索种下问题以及发生规律研究等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发生消长规律 关于小地老虎的发生数量消长,在前面发生特点中已略述及,即无论它是发生几代的地区,其猖獗为害的世代均为第一世代幼虫,其后各代幼虫群体数量骤减,对作物基本不会造成生产上的损失。为什么出现这种数量骤减现象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一)病原性细菌菌株保存的目的保存病原性细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验证从临床材料分离的病原性细菌的各种性状;也有的是为了研究或生产菌苗而保存菌株,等等。细菌不同于其它生物,其形态特性极为单纯,所以,主要要靠生理生化学、血清学和遗传学的特性进行分类,这就需要性状清楚的标准菌株(type strain)来做为参考对照。但是,生物却具有一种随着逐代相传而发生遗传变异的特性;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按相同机率而发生变异的。细菌的世代期限特别短,所以,应考虑在传代培养中或保存中性质上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必须择择适合保存目的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8.
松毛虫赤眼蜂生物学及其寄主柞蚕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在我省已蓬勃开展。为了进一步发挥赤眼蜂在消灭松毛虫及其它害虫上的作用,我们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tMatsumura)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及柞蚕卵的贮藏利用进行了一些试验。现将部分结果整理于后。 一、寄主柞蚕卵贮藏利用试验 (一)柞蚕茧的冷藏 柞蚕卵是繁殖赤眼蜂的优良寄主,但蚕卵冷藏时间一长就会变质和干瘪,严重地影响到赤眼蜂的寄生效能。为了在繁殖赤眼蜂生产期间始终提供新鲜的寄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赤眼蜂Trichogramma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对底物的亲和力以及对抑制剂的敏感度研究了繁殖寄主对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的影响。柞蚕卵和米蛾卵繁殖的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柞蚕卵繁殖的赤眼蜂羧酸酯酶对α-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的亲和力最高是米蛾卵的2倍以上。繁殖寄主对乙酰胆碱酯酶对底物亲和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米蛾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明显高于柞蚕卵繁殖的种群,而米蛾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种群羧酸酯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柞蚕卵繁殖的种群。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对对氧磷的敏感度明显低于米蛾卵繁殖的种群,而增效磷则正好相反。繁殖寄主对松毛虫赤眼蜂吉林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DDVP和毒扁豆碱的敏感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松毛虫赤眼蜂广东种群和螟黄赤眼蜂中,柞蚕卵繁殖的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DDVP和毒扁豆碱的敏感度明显低于米蛾卵繁殖的种群。  相似文献   

10.
一.绪言 松毛虫是为害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松树被害后丧失针叶,妨碍了树木的正常发育,轻者造成大面积松林枯萎,重者致使树木枯死,从而影响国家工业化建设所需木材的供应和造林事业的顺利开展。几年来在党和政府英明领导下在积极防除方面曾采取了人工捕杀与化学防除等办法,对歼灭松毛虫起了一定效果。至於应用松毛虫天敌消灭松毛虫的生物防除法过去在国内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仍无成熟经验来指导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的修订(枯叶蛾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毛虫类是我国林业上的大害虫,由于这类昆虫在我国和南亚范围的种类丰富,生活习性亦各有差异,常有大发生危害现象,各种针叶树尤其松树,受害严重。也有危害阔叶树的。幼虫是毛虫,成虫一般枯黄色,体形较大,属于枯叶蛾科。据最近研究,这类昆虫,在我国已发现33种,可分四个关系较近的属。即松毛虫属(Dendrolimus Germar,1811),丫毛虫属(Metanastria Hübner,1816),杂毛虫属(Cyclophragma Turner,1911)和云毛虫属(Hoenimnema Lajonquiere,1973)。本文记述了4新种,1新亚种和5新纪录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用相奖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粤西部分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最相关的环境因子是越冬期最低月平均温度.用比较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这几个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生态差异和相似性.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给出各县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年增量.  相似文献   

13.
一.湖南省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基本情况 1954年根据湖南省林业厅调查统计,全省发生松毛虫害的地区面积达4,869,630亩。它的分布除湘西高山地区尚未发现外,其他各专区都有发生:计衡阳专区有道县、零陵、祁阳、宁远、东安、衡山、祁东、衡阳、江华、衡南、常宁等县。郴县专区有宜章、耒阳、安仁、酃县、新田、嘉禾、永兴、蓝山等县。常德专区有益阳、汉寿、澧县、桃江、石门、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属变异较复杂, 过去文献上的记载比较紊乱, 本篇着重以各虫期的形态特征为主, 修订记载了我国严重为害松柏科的6种松毛虫, 计:西伯利亚松毛虫(Dendrolimus sibiricus Tschetv.), 赤松毛虫(D.spectabilis Butler), 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 Walker), 铁杉毛虫(D.superansButler), 云南松毛虫(D.latipennis Walker), 和思茅松毛虫(D.kikuchii Mats.), 同时记述了2个新种, 计:油松毛虫 (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和西昌松毛虫(D.xichangensis Tsai et Liu)及1个新亚种:赭色松毛虫(D.kikuchii ochraceus Tsai et Liu)。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新种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很近似, 但其♀成虫前翅较狭长, 中横线与外横线为白色, 亚外缘斑列内侧有白色斑;外生殖器小抱针长度约为大抱针的1/2;♀外生殖器侧前阴片接近圆形。卵壳上内层室和中层室壁很薄, 外层室中央凹下部分呈不规则条状。幼虫毛片束发达, 片状毛小, 先端极少有齿状突起, 无贴体倒伏鳞毛。 新种西昌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比较近似, 但成虫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之间明显形成褐色宽带;♀外生殖器前阴片愈合成一块。卵壳表面无花斑。幼虫胸部背面无明显毒毛带, 但体侧有黑丛毛。根据以上几点, 显然和其他两种松毛虫有区别。 新亚种赭色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极近似, 只是体色显著呈深赭色, 地理分布、寄主植物亦与原种有别, 因此定为新亚种。 此外, 文中制有各虫期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宿主域与交叉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6年从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上首次发现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D. spectabilis cytovirus 1,DsCPV-1)以来,先后从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赤松毛虫、德昌松毛虫D. p. tehchangensis、文山松毛虫D. p. Wenshangensis和落叶松毛虫D. superans上发现了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CPV)。病毒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分析表明,这些松毛虫CPV的不同分离株均属于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cytovirus 1)。这些松毛虫CPV病毒可以感染鳞翅目10科35种昆虫,其中对多种昆虫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良好的杀虫效果,可以从中筛选替代宿主生产松毛虫CPV杀虫剂,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松毛虫CPV接种某些昆虫后病毒的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发生了改变,可能是异源病毒诱发了宿主自身潜伏型病毒的感染复制。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虫普遍发生在我国华东、华中和华南的丘陵地区。根据作者等1955年在湖南省调查研究结果,感觉到它的发生动态和松林的受害程度有密切关系。巴尔达鲁耶夫(B.O.oapyeB)1955年在苏联动物学杂志第34卷第4期发表的“西伯利亚松毛虫(Dendrolimus sibiricus Tschetw.)的生殖力与食料专门化”一文,就更进一步证实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17.
祝汝佐 《昆虫学报》1955,(4):373-392
在苏联应用黑卵峰防治松毛虫,得到成效之後,中国松毛虫的生物防治问题引起国内各方面的重视。要采用生物防治应首先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了解自然界天敌的种类、分布情况、防治效率、在生活上和环境条件上存在那些缺点及问题,才会对症下药得到正确有效的利用方法。国内过去对於生物防治的调查研究做得很少,就作者现有资料,在发生松毛虫的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台湾、福建、  相似文献   

18.
气空中的真菌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致敏原,其生长繁殖多受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使真菌在空气中的含量、分布不同,使真菌性过敏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为了解牡市空气中真菌的种类、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9.
生物历史和人类学资料等揭示,生物演化和人类进化是2种不同的改变形式,遵循不同的规律:生物演化以物种结构修改适应环境,环境变化主导物种演化,演化无方向性,它维持了物种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进化是脑和工具意识突破,即出现"依靠工具"意识,它带来了工具进步性方向改变,并产生了人体适应工具、文化等的结构修改以及人的环境关系性质改变。论述了生物演化基本规律和人类进化独特性、"演化"和"进化"的区别、人类进化的"转折点"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生境的松林中,人工补充寄主卵都能提高寄生效果。但林地生境不同,寄生率有明显差异。在松阔混交林中补充寄主,其寄生率比对照提高5.5—16.2倍。植被稀疏的纯松林效果较差,补充的寄生率比对照提高3.0倍。 卵蜂种群消长随季节温度而变化,全年以5月中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两个寄生高峰。卵蜂种群与松毛虫种群的消长存在较明显的相依关系,卵蜂种群随着松毛虫种群的消长而消长。施药对卵蜂种群有较大影响,施药区比对照区的寄生率约降低一倍。在混交林中填充寄主卵,能促进卵蜂种群世代延续。在逐步改善林地生境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补充寄主,可以代替人工繁蜂放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