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吡虫啉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传碧  全金城 《昆虫知识》1998,35(6):346-347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高效内吸杀虫剂。为探讨该药对为害茶树的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pirisugapirisuga(Matstimura)、小绿叶蝉Eflavescens(Fabricus)的防治,效果,近年来笔者用该药对茶小绿叶蝉类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分小区药效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均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方法小区试验是在当年茶小绿叶蝉类第1次发生高峰期进行的。供试茶园为长势一致,4年生无性系福云6号高产封行茶园。按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江苏吴县市农药厂生产)分设35‘42’5393个处理,用40%乐果乳油(上海农药厂…  相似文献   

2.
四种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虫期 6 6 6 7m2 用 70 %杀螟丹 5 0g ,5 8%吡虫啉—杀螟丹混剂A( 1∶4 ) 5 0g,2 2 %吡虫啉—噻嗪酮混剂 ( 1∶4 ) 5 0g ,兑水 75kg,蓬面喷雾 ,对茶小绿叶蝉类药后 7天虫口减退率达 84 5 %~ 93 5 % ,2 0天内维持在 91 6 %以上。 1 0 %吡虫啉用药量偏低 ( 1 0g 6 6 6 7m2 ) ,2 0天的药效仍有 77 2 % ,具速效和持效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灭幼酮防治褐稻虱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锡康  龚才根 《昆虫知识》1990,27(5):269-271
1988年应用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经不同用量、不同施药方法与不同虫龄的防治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每亩用灭幼酮20~30g,于褐稻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喷雾处理,防治效果为85.31~93.92%,残效期30天以上。一次施药即可控制褐稻虱为害,对天敌、作物安全,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省工、省时,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合理用药生态控制茶小绿叶蝉主要措施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合理用药生态控制茶小绿叶蝉主要措施与评价张觉晚,王沅江(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45)PrincipalTechniquesofRationalUseofPesticideforEcologicalControloverTeaGresnLeaf...  相似文献   

5.
范仰东  鲁程远 《昆虫知识》1991,28(5):261-263
<正> 稻飞虱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农药仍为叶蝉散、速灭威、甲胺磷等短效农药,防治方法也以拨浇、喷雨等传统方法为主。为了探索适宜于稻飞虱简化防治和规模防治的施药方法和药剂配方,作者于1982年~1989年先后对叶蝉散、灭幼酮等农药不同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明确为害陕西眉县猕猴桃园的小绿叶蝉族害虫学名和形态特征,对首次发现的优势种多型现象进行描述。【方法】采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族成虫,用相机拍摄相关生态照片;在体视解剖镜下观察标本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对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拍照。【结果】为害陕西眉县猕猴桃的小绿叶蝉族害虫有单片膜瓣叶蝉Membranacea unijugata Qin&Zhang,2011、广道小绿叶蝉Empoasca (Empoasca)hiromichi(Matsumura,1931)和松田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matsudai(Dworakowska,1972);本研究共采集小绿叶蝉族标本685头,其中单片膜瓣叶蝉有深色型(均为雄性)88头,浅色型472头(包括雄性13头、雌性459头),该种标本数占所采标本总数的81.75%,广道小绿叶蝉和松田小绿叶蝉的标本数量分别占标本总数的17.66%和0.58%。【结论】为害陕西猕猴桃的小绿叶蝉族害虫优势种是单片膜瓣叶蝉,其成虫存在多型现象。我国猕猴桃的其他小绿叶蝉族害虫学名有待进一步调查明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国内争议颇大的为害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问题。【方法】通过网捕法采集贵州、重庆、海南、福建4省(区)茶园的小绿叶蝉昆虫标本,在体视镜下根据外部形态并结合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检视了44个茶园2 988号小绿叶蝉标本,共有7种: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烟翅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limbifera(Matsumura)、拟小茎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paraparvipenis Zhang&Liu、广道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hiromichii(Matsumura)、匀突长柄叶蝉Alebroides shirakiellus(Matsumura)、叉突长柄叶蝉Alebroides similis Dworakowska和里偏小叶蝉Asymmetrasca rybiogon Dworakowska,以小贯小绿叶蝉数量最多(98.90%),匀突长柄叶蝉(0.57%)和拟小茎小绿叶蝉(0.335%)次之,其余种类个体数量极少且分布狭窄。【结论】综合分析7种茶园小绿叶蝉的个体数量及分布范围后认为,小贯小绿叶蝉、匀突长柄叶蝉和拟小茎小绿叶蝉为茶树危害种,其中优势种是小贯小绿叶蝉。其他4种小绿叶蝉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是茶树的危害种类。我国大量文献记载的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vitis(G?the)应系误鉴,并非中国茶区小绿叶蝉优势种发生了改变,建议及时更正。  相似文献   

9.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假眼小绿蝉触角上只有一种毛状感器,而且,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两性个体间相似。  相似文献   

10.
小绿叶蝉为果园主要害虫之一.本文选用了10种颜色的黏虫板对桃园小绿叶蝉进行诱集试验.结果表明黄色黏虫板诱虫效果最佳,绿色次之,而淡蓝色、紫色和深蓝色诱虫效果差.不同颜色的黏虫板对蜂类、蜘蛛和瓢虫等天敌均有杀伤作用,另诱集得到其他害虫5种.通过分析不同色板的诱捕生态效益表明:黄色黏虫板最佳,次为绿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寄生茶小绿叶蝉的丝状真菌进行鉴定和分生孢子培养研究。【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构建系统树进行分析,分生孢子培养通过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进行产孢条件优化。【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真菌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 ZareW.Gams。最优产孢条件(质量体积比)为:蛋白胨2%,麦芽糖1%,蚕蛹粉1%,氯化钾0.05%,磷酸氢二钾0.1%,七水硫酸镁0.05%,琼脂1.5%,蒸馏水1 000 m L,25°C。【结论】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序列分析表明,罹病茶小绿叶蝉上的真菌为已知种——渐狭蜡蚧菌,并对该菌株进行了产孢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应用到茶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对3种果树小绿叶蝉及其天敌数量进行t检验得出,樱桃园与梨园之间,小绿叶蝉、异色瓢虫、锥腹肖蛸差异显著、三突花蟹蛛差异极显著,均是樱桃园多于梨园;樱桃园与杏园之间,三突花蟹蛛、草间小黑蛛差异显著,异色瓢虫、锥腹肖蛸差异基本显著,均是樱桃园多于杏园,小绿叶蝉差异基本显著,杏园多于樱桃园;梨园与杏园之间,草间小黑蛛和小绿叶蝉均差异显著,杏园多于梨园。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樱桃小绿叶蝉数量与其天敌个体数量关联度,结果是,关联度较高的天敌依次是锥腹肖蛸、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中华草蛉,与理想优势种天敌数量关联度较高的天敌依次是三突花蟹蛛、异色瓢虫、草间小黑蛛和中华草蛉;利用生态位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是,与小绿叶蝉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的天敌依次是异色瓢虫、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蟹蛛和锥腹肖蛸;与小绿叶蝉两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较大的天敌依次是异色瓢虫、三突花蟹蛛、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综合排序分析,前4位的天敌依次是异色瓢虫、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蟹蛛和锥腹肖蛸。  相似文献   

13.
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蝉幼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蝉幼的氨基酸总含量在17%左右,其中含有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与鸡蛋相近,为一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相似文献   

14.
15.
室内研究了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雌蛛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1龄幼虫和小绿叶蝉Em-poesca flavescens成虫、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和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的2龄幼虫对茶尺蠖卵、1龄幼虫的选择捕食作用。对试验数据应用Ivelev指数、Jacobs指数和Manly指数及Murdoch作图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草间钻头蛛对茶尺蠖1龄幼虫和小绿叶蝉成虫的选择性不明显,选择性不因猎物数量的增加而转移。而大草蛉和中华通草蛉对茶尺蠖卵均有明显的正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16.
灭幼脲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秋雁  仇序佳 《昆虫知识》1991,28(3):180-181
<正> 灭幼脲(Diflubenzuron,TH-6040)是一类高效低毒并有一定选择性、而又比较广谱的新型杀虫剂。因为它的杀虫效应比较慢,为区别于普通杀虫剂,有人提议称之为制虫剂。关于它对昆虫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国内近年虽有不少有关综述,但一般只认为,灭幼脲主要作用于昆虫的体壁,抑制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昆虫的蜕皮变态受阻而死亡。尽管有不少工作证明灭幼脲是抑制了几丁质合成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茶园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格局,探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差异和扩散特点及其与茶园景观格局的关系。【方法】以福建省安溪县为研究区域,在运用ArcMap10.5和R软件包raster分析研究区域景观组成和结构的基础上,选取周边景观格局不同的18个茶园采集茶小绿叶蝉(530个个体),基于23个微卫星位点对这些个体进行PCR扩增和基因型测定,采用ARLEQUIN 3.5.2, FSTAT 2.9.3和R软件包adegenet 2.0.0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采用STRUCTURE 2.3.4和R软件包adegenet 2.0.0中的DAPC程序分析其种群遗传分化;利用BAYESASS 3.0.4估算种群间最近几代的迁移率;同时利用景观遗传学的统计方法Mantel、距离矩阵多元回归模型(MRM)和一般线性模型(GLMM)将茶小绿叶蝉种群遗传分化与景观组成和景观结构的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供试18个茶小绿叶蝉种群的23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9~52,等位基因丰富度(AR)为3.686~4.397,基因多样...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刺探行为,进而筛选合适的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作为评判茶树抗感性指标,遂比较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黄观音等11个国家级和特色茶树良种对该叶蝉抗感性,并解析茶树抗感性与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使用刺探电位仪检测了该叶蝉在这11个茶树品种上的多种刺探行为及其参数、以聚类分析等方法解析各品种上EPG参数而判断每品种对于叶蝉的抗感性;再以HPLC检测茶叶主要成分,分析抗感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程度。结果如下:(1)进一步明确了代表该叶蝉在茶树上取食行为的7种EPG波形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即Np、A、S、C、E、F和R波,解析了各种波形的特征和出现规则,认为E波、F波以及未确定生物学意义的R波是抗性相关波。(2)在5h测试期间,叶蝉在黄观音和龙井43品种上的刺探次数最多,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上的次之,铁观音和安吉白茶上的最少;E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铁观音和黄牡丹上最长,乌牛早和安吉白茶上次之,紫鹃上最短;F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黄观音上最长,紫鹃、龙井43和宁波黄金芽上次之,金观音上最短。(3)以刺探次数、韧皮部取食波E波历期、韧皮部取食困难波F波历期为指标,将11个品种聚为2类,即第Ⅰ类:安吉白茶、乌牛早、紫牡丹、中茶108、黄牡丹和铁观音;第Ⅱ类为黄观音、龙井43、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抗性强弱为:第Ⅱ类第Ⅰ类。(4)从感性至抗性品种,儿茶素类含量明显升高,且儿茶素总量与E波历期显著负相关(P为深入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刺探行为,进而筛选合适的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作为评判茶树抗感性指标,遂比较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黄观音等11个国家级和特色茶树良种对该叶蝉抗感性,并解析茶树抗感性与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使用刺探电位仪检测了该叶蝉在这11个茶树品种上的多种刺探行为及其参数、以聚类分析等方法解析各品种上EPG参数而判断每品种对于叶蝉的抗感性;再以HPLC检测茶叶主要成分,分析抗感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程度。结果如下:(1)进一步明确了代表该叶蝉在茶树上取食行为的7种EPG波形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即Np、A、S、C、E、F和R波,解析了各种波形的特征和出现规则,认为E波、F波以及未确定生物学意义的R波是抗性相关波。(2)在5h测试期间,叶蝉在黄观音和龙井43品种上的刺探次数最多,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上的次之,铁观音和安吉白茶上的最少;E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铁观音和黄牡丹上最长,乌牛早和安吉白茶上次之,紫鹃上最短;F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黄观音上最长,紫鹃、龙井43和宁波黄金芽上次之,金观音上最短。(3)以刺探次数、韧皮部取食波E波历期、韧皮部取食困难波F波历期为指标,将11个品种聚为2类,即第Ⅰ类:安吉白茶、乌牛早、紫牡丹、中茶108、黄牡丹和铁观音;第Ⅱ类为黄观音、龙井43、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抗性强弱为:第Ⅱ类 > 第Ⅰ类。(4)从感性至抗性品种,儿茶素类含量明显升高,且儿茶素总量与E波历期显著负相关(P < 0.05);咖啡碱、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皆未与E波、F波历期明显相关。认为:E波和F波历期以及刺探次数可作为茶树抗感性的主要参数;R波可能与韧皮部取食抗性相关;儿茶素类是抗性相关物质。研究可为深入探讨茶树抗虫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茶树叶蝉一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葛钟麟 《昆虫学报》1991,34(2):206-207
近两年屯溪茶校程观泰与杭州茶科所朱俊庆二同志,先后寄来在茶园中发现的一种叶蝉标本,均称在茶树上刺食叶片,目前尚不严重,但在该二地区普遍发生,要求鉴定学名。经研究此系一新种,隶属于同翅目,叶蝉总科,乌叶蝉科(Gyponidae),乌叶蝉属(Penthimia Germar,1821)。现将此新种记述于下。模式标本存于安徽农学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鉴定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成虫水状唾液蛋白中的细菌蛋白,解析叶蝉唾液的细菌种类.[方法]利用自制的收集装置和Parafilm膜夹营养液法对叶蝉成虫唾液进行收集,经超滤浓缩和电泳分离后,使用膜辅助样品制备技术法(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FA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