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1979年我们曾以小麦品种Funello(A)、泰山一号(B)、宁麦一号(C)、郑州742(D)、74—5254N.P.F.P(E)为雌亲,鉴15-1(F)、偃大72-609-26(G)、大肚黄(日)、濮农3665(J)为雄亲,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20个杂交组合。1981年,在这些组合的F_2代中,发现A×1、C×1、D×1和  相似文献   

2.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5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bicor-8222,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ms(bicor)-80(6)及ms(bicor)-90-110为基本材料,与一批优良小麦品种(系)及部分亲本材料为父本进行测交,获得211个组合,考察其F1育性,结果表明;(1)5个同质异核不育系,除二角型非1B/1R不育系ms(bicor)-90-110与二角型1B/1R不育系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之间平均恢复度差异显著外,4个1B/1R不育系之间平均结实率差异不显著;(2)对同一不育系而言,与不同恢复系测交,其恢复度呈现连续变异;(3)同型非1B/1R不育系较1B/1R不育系恢复度普遍高;(4)对同一恢复系而言,各不育系测交F1的恢复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瓜抗黑星病不同基因源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获得2份抗黑星病黄瓜材料(HX1,Cucumis sativus var.sativus,DI=5;HX5,C.sativusvar.xishuangbannesis,DI=38.7)和1份感病材料(HX8,C.sativus var.sativus,DI=80)。利用上述3份材料构建了2个组合(HX1×HX8,HX5×HX8)的6世代群体(P1、P2、F1、F2、B1和B2),并分别进行黑星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份材料抗黑星病的遗传规律不同。组合HX1×HX8的F1单株表现为抗病,而组合HX5×HX8的F1单株基本表现为感病。HX1对黑星病的抗性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1模型),HX5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C模型)。在组合HX1×HX8中,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B1、B2和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2.51%、98.19%和96.91%,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表明HX1对黑星病的抗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HX5对黑星病的抗性遗传以多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4.
小麦芒基因定位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是位于植物穗上的针状结构,广泛存在于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麦、高粱和大麦中,不同作物芒的结构存在差异.小麦中,芒对提高穗光合效率和产量、防鸟、抗虫及抗逆有重要作用.前人已经对抑制小麦芒发育的主要基因进行了定位和遗传分析,4个主效基因中仅有B1(Tipped1)基因被克隆.本研究基于人工群体云南3号和偃展1号BC3F6群体...  相似文献   

5.
家蚕黄血抑制基因的SSR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霞  李木旺  郭秋红  徐安英  黄勇平  郭锡杰 《遗传》2008,30(8):1039-1042
家蚕黄茧性状主要由3个基因控制, 分别是黄血基因(Yellow blood, Y), 黄血抑制基因(Yellow inhibitor, I)和黄茧基因(Out-layer yellow cocoon, C)。I基因阻止类胡萝卜素从中肠上皮细胞到血淋巴的转运, 是天然黄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基因。利用家蚕雌性不发生交换的特点, 采用黄血黄茧品系KY和白血白茧品系巴格达特(Ba)组配正反交群体(Ba×KY)×KY和KY×(Ba×KY), 分别记作BC1F和BC1M, 根据已经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I基因进行了定位及连锁分析。筛选出3个与I基因连锁的SSR标记。BC1F群中的所有白血个体均表现出与(Ba×KY) F1相同的杂合型带型; 而所有黄血个体带型与亲本KY一致, 为纯合型。利用另一个群体BC1M构建了关于I基因的遗传连锁图, 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38.4 cM, 与I基因最近的引物为S0904, 图距为7.4 cM。  相似文献   

6.
八倍体小大麦新物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均康  汪丽泉 《遗传》1989,11(3):1-4
本研究从[(Tritisum aestivnm c. v.、中国春“Hordeum bulbosum) F,“T.“,“““,c.,·中 国春5B单体]BC,F,连续自交而获得的78个一13C,F,单株中筛选出8株染色体数为%的植株,经细 抱学鉴定,这些植株是2n=8x二56的八倍体小大麦。按其形态差异分成二类、Ap-1.AP-2)o两老 都具有球茎大麦甸伏生长,对白粉病、小麦黄花叶病免疫和蛋白质含量高(2001o)等特性,而且从苗期开 始就表现出强烈的杂种优势。二个八倍体的终变期配对正常。中期I平均每细胞有2.9个单价体和 4.9个棒状二价体。后期和末期出现了高频率的落后染色体和微核。二个八倍体的稳定性分别是80% 和82%.  相似文献   

7.
以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组合芥酸含量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a)和显性效应(ha)分别为-4.718 0和4.419 5;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4.005 8和2.023 7;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差异较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占第一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的65.98%;2对主基因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绝对值在0.338 7~3.694 1),其中第一对主基因显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jba)较大,为3.694 1.B1、B2和F2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83%、44.76%和87.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29%、41.21%和0,F2代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在早期世代对芥酸含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利用瘤茎形状有较大差异的4个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自交系作为亲本配置了2个杂交组合,并以瘤茎形状指数作为度量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衍生后代家系群体P1、P2、F1、B1、B2和F2瘤茎形状进行了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杂交组合y203×b145的瘤茎形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遗传率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59.89%、26.18%和54.14%;而瘤茎形状在杂交组合y92×b146中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B1、B2和F2家系群体中,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2.44%、58.06%和63.1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0.42%、4.36%和1.26%。这些结果表明,对瘤茎形状改良时要以主基因利用为主,且宜在中高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黄瓜果肉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份西双版纳黄瓜和2份普通黄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配制2个杂交组合,并构建4世代群体(P1、P2、F1、F2).分别采用目测分级、色差仪测定a值和b值以及HPLC方法测定β-胡萝卜素含量等4个指标,研究黄瓜果肉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F2群体的果肉色相关指标呈单峰偏态或双峰分布,表现为主基因+多基因的数量遗传特征.多世代联合分析表明,黄瓜果肉色遗传基本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组合8个果肉色相关指标最优模型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76.0%~99.3%,多基因遗传率较低,为0~23.7%.对黄瓜橙黄果肉色的选择应在分离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10.
株高是油菜重要的株型改良性状之一。油菜株高对提高油菜的产量、抗倒伏能力和机械收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株高性状差异较大的半矮杆新种质10D130和常规品种中双11进行杂交,构建6世代遗传分析群体(P1、F1、P2、B1、B2、F2),以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组合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D130?中双11号组合株高受到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模型)。其中,株高性状加性效应值为-8.58,显性效应值为7.44.在B1、B2和F2 3个分离世代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3.52%、0.91%和17.8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0.05%、68.05%和39.35%。10D130半矮杆遗传分析揭示在该材料的运用上不仅要考虑主基因的作用、还要考虑多基因与环境对株高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抗白粉病甜瓜品种MR1与感白粉病新疆地方品种新密1号为亲本,构建BC1P2和F2群体,研究白粉病菌Px1B(P.xanthii race 1B)的抗性遗传规律.以BC1P2与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BSA(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发掘多态性信息,并开发分子标记进行抗性基...  相似文献   

12.
普通丝瓜始雌花节位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始雌花节位有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配制‘五叶香丝瓜’ב短圆筒丝瓜’(L1×L2)和‘短圆筒丝瓜’ב蛇形丝瓜’(L2×L3)2套组合,通过调查P1、P2、F1、B1、B2和F2植株的始雌花节位,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始雌花节位遗传规律。结果显示:L1×L2始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2×L3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L1×L2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 多基因)分别为66.13%、51.29%和68.27%,L2×L3组合的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 多基因)分别为82.02%、64.87%和65.62%;L1×L2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3.43%、48.69%和31.73%,L2×L3组合B1、B2和F2群体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27%、55.40%和34.38%。结果表明:普通丝瓜始雌花节位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较低的始雌花节位)不太可能通过杂种优势来实现;始雌花节位遗传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1Ax1、1Dx5是对小麦面包烘烤品质有重要影响的优质亚基。将转基因小麦株系与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常规杂交并快速筛选后代,以选育含有外源优质亚基的主栽小麦品系。方法:将分别含有1Ax1、1Dx5亚基的转基因小麦株系B102-1-2、B73-6-1与3种普通小麦主栽品种鄂恩1号、鄂麦12号、日喀则8号常规杂交,用不连续SDS-PAGE方法鉴定12组杂交组合(正反交)F1代311颗籽粒的HMW-GS。结果:不连续SDS-PAGE分析大量子代带型,能够快速鉴定筛选出具有优质亚基的株系,转基因获得的外源优质HMW-GS基因在大部分F1子代中能够共显性遗传。结论:常规杂交育种能使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进主栽小麦的基因组中,进一步分析后代遗传的稳定性和遗传规律就可以培育出优质的新品种;不连续SDS-PAGE快速筛选优质亚基的株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通报》2005,40(1):55-56
细胞生物学B1.B2.B3.B4.1.A,B,C2.A,D,GB5.B6.5'UACGCCGAC-3'B7.B8.B9.B10.植物解剖和生理学B11.B12.与内质网结合的核糖体1),2),3),6),7),9)细胞质核糖体4),5),8),10),11),12)线粒体酶染色体谷胱甘肽还原酶11苹果酸脱氢酶15半乳糖激酶7ABC -D-E F pH净电荷迁移方向1 1A50C9-1B12-2BABCDEF711391.42.12G1H5.10I1.6J9K8.11种系基因型缺少乳糖有乳糖1I-OCZ Y-誘誘2I OCZ-/I O Z 誘3I-P OCZ Y /I P-O Z Y-誘誘4ISP O Z Y-/I-P OCZ-Y 12345678910B E K D F I J A C G12345678910- - --- B13.B14.B15.…  相似文献   

15.
杨宝军  窦全文  刘文轩  周波  陈佩度 《遗传学报》2002,29(4):350-354,T001
利用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Giemsa 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从普通小麦-大赖草Lr.2、Ir.7异附加系辐射后代中选育出2个纯合易位系:(1)易位系NAU618(MS142-3),2n=44,易位染色体由大赖草Lr.7染色体的大部分(约5/6,包括着丝粒)及小麦染色体1A短臂的一部分(近端1/3)组成,外源染色体片段的长度约占易位染色体总长度的4/5;(2)易位系MAU601(MS101-4),2n=42,易位染色体由小麦染色体4B的整个短臂和4B长臂近着丝粒部分(1/3)及大赖草Lr.2短臂的绝大部分组成,外源染色体片段占易位染色体长臂的1/2。对易位系进行的双端二体侧交分析证交易位所涉及的小麦染色体分别为1A和4B。连续3年单花滴注法进行的田间赤霉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大赖草异源异位系MAU618(MS142-3)对赤霉病的抗性与抗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相仿,易位系MAU601(MS101-4)对赤霉病抗性低于苏麦3号,但明显高于感病亲本中国春。  相似文献   

16.
以不结球白菜抗小菜蛾材料508为母本(P1)、以感虫材料114为父本(P2)构建了包括P1、P2、F1、F2、BC1P1和BC1P2的6个世代群体,通过人工网室鏊定各世代群体的抗虫性,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析法分析了不结球白菜抗虫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508×114组合中,感虫对抗虫表现部分显性,抗虫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在BC1P1、BC1P2和F2群体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21%、25.87%和76.05%,为有效利用抗虫资源和挖掘抗虫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花生种子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花生种子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油花生新品种SPI056(P1)和低油花生新品种花育17(P2)及其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为材料,应用P1、P2、F1和F2 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种子含油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种子含油量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2 55%.  相似文献   

18.
脱水应答转录因子CBF1的克隆与转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发表的小麦(T.aestivum)转录因子CBF1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AF376136),设计引物从小麦品种‘京花1号’叶片中克隆出该基因,用拟南芥RD29B基因为启动子构建含CBF1基因的逆境诱导表达载体pBAC127F(6 967 bp),以‘99-92’、‘5-98’、‘104’和‘轮选987’等冬小麦品种(系)的幼穗和幼胚为材料,基因枪转化该表达载体。经筛选与植株再生,共获得14株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株系。这14个株系经PCR分析和点杂交检测,最终确认了5-98-40、5-98-41这2个株系为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拟南芥RD29B启动子调控下的转录因子CBF1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  相似文献   

19.
以4份高粱不育系和5种类型苏丹草为亲本,按照NCⅡ设计配制成20个杂交组合,分析各组合及亲本的表型值和中亲及超亲优势并筛选出8个优势强的组合为试材,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杂种与亲本苗期叶片基因差异表达类型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表现及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1)12对引物共扩增出315条TDFs,杂种与亲本间基因表达类型有:单亲表达一致一型(P1F1型)和二型(P2F1型)、杂种特异表达类型(F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P1型)和二型(P2型)、双亲共沉默类型(P1P2型)和杂种亲本表达一致型(P1F1P2型)7种。(2)在差异展示类型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中,有效分蘖数与P1F1型(0.726**)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鲜重与P1P2型(0.659*)、叶长与P2型(0.647*)呈显著正相关,成株期叶片数与F1型(-0.81**)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与中亲优势相关分析中发现,单株鲜重与P1(0.695*)、P2(0.637*)呈显著正相关,单株鲜重与P1F1P2型(0.743**)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P1P2型(-0.619*)呈显著负相关。在与超亲优势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穗长与P2F1型(0.732**)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P2F1型(-0.731**)以及P1P2型(-0.731**)呈极显著负相关。(3)差异展示类型P1F1、P2F1、P1和P2是显性效应类型,共占总检测的91.4%。差异展示类型F1和P1P2表现超显性,共占总检测的4.8%,说明各个性状的杂种表现主要受到的是(超)显性效应影响。(4)对8个与高丹草杂种优势相关的TDFs进行回收及BLAST分析均得到同源核苷酸,并且找到7个同源蛋白,这些蛋白质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将克隆测序获得差异片段的核苷酸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丹草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和提高高丹草强优势组合的筛选效率以及种质资源的创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P25自交系抗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玉米南方型锈病免疫自交系P2 5和感病自交系F3 4 9及F1、F2 、B1和B2 为材料 ,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P2 5的抗病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自交系P2 5的抗病基因为一主基因 ,表现为加性效应 ,没有检测出多基因 ,其在F2 、B1和B2 群体的遗传率分别为 81 88%、38 14 %和 5 5 1%。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 ,以组合P2 5×F3 4 9的F2 :3 家系作为构图群体 ,构建了玉米SSR遗传连锁图谱 ,并将玉米抗南方型锈病基因定位于 10号染色体上 ,与phi0 5 9标记的遗传距离为 5 8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