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灭幼脲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秋雁  仇序佳 《昆虫知识》1991,28(3):180-181
<正> 灭幼脲(Diflubenzuron,TH-6040)是一类高效低毒并有一定选择性、而又比较广谱的新型杀虫剂。因为它的杀虫效应比较慢,为区别于普通杀虫剂,有人提议称之为制虫剂。关于它对昆虫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国内近年虽有不少有关综述,但一般只认为,灭幼脲主要作用于昆虫的体壁,抑制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昆虫的蜕皮变态受阻而死亡。尽管有不少工作证明灭幼脲是抑制了几丁质合成酶  相似文献   

2.
3.
4.
灭幼脲对粘虫不育作用的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霈  王宗舜 《昆虫学报》1993,36(4):396-408
通过一系列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化学测定,研究了灭幼脲在粘虫Mythimna seporata(Walkcr)雌蛾体内及其所产卵内的作用及影响。 灭幼脲(50ppm)经雌蛾连续取食后,卵巢中DNA、RNA的合成及卵巢对血淋巴中蛋白质的吸取均被促进, 卵巢细胞核中DNA、RNA及蛋白质的含量均比正常雌蛾增加,卵巢发育及卵子形成亦被促进,产卵量正常。粘虫生殖系统未受灭幼脲的抑制。胚胎发育阶段细胞核及线粒体中DNA的含量均因雌蛾取食灭幼脲而降低,但胚胎发育并不中断,幼虫分化可达黑头期。灭幼脲导致粘虫所产卵不能孵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幼虫分化过程中体壁及气管系统的形成受到严重抑制。体壁皮细胞缩小呈扁平形,无细胞核,连成线状,有断裂;原表皮缺乏或极薄。虫体内无气管分布。幼虫死于卵壳内。灭幼脲的不育作用和直接杀卵作用实质上都是对正在分化幼虫中几丁质合成的抑制。本文对灭幼脲的毒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新农药灭幼脲Ⅲ号在好气水环境中的降解与代谢。在避光条件下,观察了灭菌组与实验组中灭幼脲Ⅲ号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消长过程,比较了它的化学水解与微生物降解的差异。在室内模拟好气系统中,研究了母体化合物在水体中的残留动态和生物降解半衰期,及其初期主要代谢途径的转化产物,同时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扫描,以及特征有机质谱图,对灭幼脲Ⅲ号的两种主要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在室内好气环境中较易水解,而且水中微生物的存在能加速它的降解,母体化合物在水体中初期代谢主要途径为分子中的苯甲酰碳与脲氮键首先开裂,生成邻氯苯甲酸(CBA)和对氯苯基脲素(CPU)。  相似文献   

6.
实验选用甘氨酸-氢氧化钠(pH9±0.01)缓冲溶液,草鱼或鲤鱼肝脏匀浆液经低速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酶,反应系统中加入CCU后在25℃保温5h,用醋酸乙酯萃取代谢产物,用TLC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用HPLC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测定,证明有对氯苯基脲素CPU产生。为进一步证实代谢产物为CPU,用能给出绝对光谱定性数据的紫外检测器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对标样及斑点中测定的组分进行扫描,从光谱学上证明了产物是CPU。当加入专一性酯酶抑制剂后,酶活性被抑制89-99%,证明酯酶在CCU的降解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阿维灭幼脲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阿维灭幼脲生物复合剂对3-4龄的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用机率分析法求得马尾松毛虫的死亡率与阿维灭幼脲剂量对数—机率直线,建立毒力回归线。研究表明,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对3-4龄幼虫的致死中稀释浓度为49.6倍液,即LC50=5.04 mg.L-1;阿维灭幼脲悬浮剂与尿素混合剂对3-4龄的致死中稀释浓度为52.5倍液,即LC50=4.76 mg.L-1;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10倍稀释液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LT50为0.57 d,到50倍稀释液时LT50为7.35 d;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与尿素混合剂10倍稀释液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LT50为0.71 d,到50倍稀释液时LT为6.13 d,随着浓度稀释倍数的增加,致死中时间延长。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灭幼脲Ⅲ号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在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内用灭幼脲Ⅲ号作的喷药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不仅直接影响鳞翅目昆虫的物种组成主多样性水平,而且对膜翅目昆虫(主要是蚂蚁)和蜘蛛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有间接影响。在时间过程中,施药区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的多样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如对照区大,膜翅目和蜘蛛的多样性水平则有较大程度的上升,因此林内昆虫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由于药剂对蚜虫种群无影  相似文献   

10.
灭幼脲引起两种幼虫表皮组织病变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灭幼脲引起黄粉(虫甲)(Tenebrio mclitor)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中毒征象和组织学病变.低剂量能引起幼虫蜕皮障碍,但看不到明显的组织学病变.高剂量处理,不仅引起了严重的中毒征象,而且伴有明显的组织学病变:内表皮生长停滞,真皮细胞排列异常,在内表皮和真皮细胞之间出现附加层和球状颗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较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12种蚊幼虫上颚形态和鉴别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种库蚊和按蚊、伊蚊、阿蚊及杵蚊各属代表种的4龄幼虫上颚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概述了上颚的外部形态,并提出了各蚊种的鉴别特征.指出幼虫上颚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讨论了上颚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通过对上颚结构和取食方式的比较研究,从生物学角度,提出蚊科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柯昭喜  蒲蛰龙 《昆虫学报》1989,32(2):176-183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4种库蚊和6种其他蚊属的幼虫颅壳、呼吸管及尾节的体表微细结构,发现在颅壳上的微棘排列成多角形,在呼吸管和尾节上的微棘则排列成直线.这些微棘在不同区域排列有变化,但在固定的区域却很稳定,具有种内稳定性和种间差异,可以作为分类特征.本文共对20种蚊幼虫的体表微棘图式进行了描述,并以组为单位,对同组内各近似种的微棘图式进行比较和小结,提出它们的区别特征,用于鉴别近似种;根据体表图式,对库蚊个别种类的分类位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讨论了体表微棘的起源及其分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镜对原鉴定为cf. FrenelopsishoheneggeriSchenk的青海化隆早白垩世河口群的标本重新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并与我国已知的有关的掌鳞杉科化石以及Frenelopsishoheneggeri的波兰 (模式产地 )标本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标本的表皮构造与Frenelopsishoheneggeri完全不同,而与Pseudofrenelopsispapillosa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5.
果成熟果实呈黄色长卵形是典型的核果。其外果皮呈革质,中果皮呈肉质,内果皮呈骨质表面有纤维。内果皮包被着种子形成一个大而扁的核。种子扁形,种皮很薄,子叶呈多胚或单胚。通过对果果实结构各个层次的扫描电镜观察,为其贮藏保鲜及繁育栽培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报道寄生于福建海水养殖鱼类高体蜥的玫氏新本尼登虫(单殖吸虫纲,分室科)的扫描电镜观察。虫体体表无棘,前吸器和后吸器盘状。副甲片、前钩和后钩位于鞘内,副甲片尖状,前钩和后钩弯钩状,边缘小钩呈辐射状排列于后吸器边缘。  相似文献   

17.
18.
白额鹱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报道白额鹱卵壳的壳膜、孔锥层、海绵层、表层等的超微结构,并对卵壳元素进行TN-5500能谱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动物学杂志》1994,29(5):8-10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卫氏并殖吸虫体表乳突,小鼠体内滞育童虫见有大、小两型丘状乳突;位于口吸盘周缘的12个乳突和腹吸盘内缘的6个外缘的12个乳突,相对稳定。猫体内虫体,除丘状乳突外,还见有花瓣状乳突存在,后者见于虫体背、腹面,散在分布。62日龄成虫,口吸盘周缘6个乳突外周,还有10个乳突分布,腹吸盘周缘仍保留着6个乳突。两种宿主体内虫体乳突的数量,均随虫随增长而渐少。结果提示:1.无论小鼠体内处于发育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