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命科学研究》2016,(2):95-101
运用Western-blot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来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家族成员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在不同生殖特性鲫鲤杂交鱼性腺组织中的表达。研究表明,JNK、ERK在鱼类性腺组织中均有较高量的表达,但在鱼类卵巢和精巢间、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和不同倍性鱼的性腺组织间,JNK或ERK的表达量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而P-JNK在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性腺中的表达量远高于三倍体和四倍体鲫鲤的卵巢组织。此外,JNK和ERK在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早期性腺性原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其中,JNK在10月龄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性腺中的阳性反应强度高于6、8月龄;而ERK在8月龄和10月龄的性腺中的阳性反应则弱于6月龄。结果表明JNK通路可能对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产生不减数配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2代(G2)产生的二倍体卵子在无染色体加倍情况下形成第3代(G3)的雌核发育细胞学行为,G3,G2×散鳞镜鲤和G2×四倍体鲫鲤的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表明:(ⅰ)G2产生的二倍体卵子无需染色体加倍处理,仅在灭活散鳞镜鲤精子激活下,形成了大量G3.(ⅱ)G3和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1代(G1)、G2一样,也表现出杂交特征,并且都是二倍体(2n=100);G2与二倍体散鳞镜鲤和四倍体鲫鲤分别交配形成了三倍体(3n=150)和四倍体(4n=200)鱼;(ⅲ)二倍体G2产生的二倍体卵子在雌核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第二极体排出,排除了二倍体卵子源于第二极体保留的可能.另外,还对二倍体鲫鲤产生二倍体卵子的机制进行了讨论.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杂交克隆品系建立证明二倍体卵子通过雌核发育形式可形成一个能产生二倍体卵子的新型二倍体鲫鲤品系,二倍体鲫鲤产生二倍体卵子的特殊繁殖方式在生物进化和生产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们在鱼类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收到了成鱼增产的明显效果。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领导下,在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帮助下,从1975年开始开展了杂交鲤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党总路綫的光輝照耀下,全国的养魚生产正迅速的向前发展,水面的扩大利用,放养量的增加,魚种的需要也随之增多。苗种的不足已成当前发展淡水养魚生产中的一个矛盾,如何扩大养殖品种,就地培育优良魚种,滿足养殖业的需要,已是养魚生产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鯉魚和鯽魚是同一亞科魚类,其生态习性也甚近似,极其具备通过二种魚的杂交,培育另一种新的品种,由于这种杂交,是屬于科与屬之間的亲緣关系  相似文献   

5.
鲫(♀)鲤(♂)杂交F1代精巢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伏君 《动物学报》2000,46(4):366-371,T002,T003
从超微结构水平研究了以红色鲫鱼作母本和湘江野鲤作父本所得杂交F1代雄性生殖细胞的生长发育。F1代雄性个体的生殖腺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类型:(1)完全能育型,个体能形成正常的精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精子,如双尾精子、双头精子、大头精子(多核精子、双核精子);(2)不完全能育型,有少数精子细胞可以通过变态形成正常的精子,大多数生精细胞从精母细胞到精子是异常的,如核物质不规则浓缩、染色体不等分离;(3)完  相似文献   

6.
刘文骁  陈宏 《动物学杂志》2015,50(3):464-469
通过对全红体色彩鲫(Carassius auratuas)与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的正反交杂交后代进行消化道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以期为建鲤与彩鲫的远缘杂交生产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选择建鲤亲本、彩鲫亲本、鲤鲫F1(建鲤♀×彩鲫♂)和鲫鲤F1(彩鲫♀×建鲤♂)各50条,每组实验鱼日龄相近。每组选5条体重相近的鱼测量肠长和肠重,并制作肠切片,计算肠重指数、肠长指数、肠道皱襞高度、绒毛长、绒毛宽、肌层厚度数据。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中的LSD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以彩鲫作为父本的F1的消化水平高于以彩鲫作为母本的F1,且彩鲫作为父本的F1即鲤鲫F1的消化水平高于两亲本,体现出了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刘少军  罗静  柴静  任力  张亚平 《遗传》2016,38(3):271-272
正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多倍化植物,在有花植物中,大约70%都是多倍体。而在现生脊椎动物中仅有部分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中存在多倍体现象。为何多倍体脊椎动物数目远比多倍体植物较少至今仍是个谜。传统的解释有性别决定障碍、生理和发育限制(特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因素)、基因组休克或者剧烈的基因组重新构建等原因。杂交及多倍化会引发大量的遗传水平的基因组失衡现象,如非正常的四价染色体、剂量补偿失衡、高频率的DNA突变和重组,以及非孟德尔式遗  相似文献   

8.
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染色体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精巢细胞直接制片法观察了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和二倍体红鲫、湘江野鲤精母细胞染色体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配对情况 ;作为对照 ,观察了上述四种鱼肾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在精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 ,异源四倍体鲫鲤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形成 10 0个二价体 ,没有观察到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 ;三倍体湘云鲫精母细胞形成 5 0个二价体和 5 0个单价体 ;红鲫和湘江野鲤精母细胞分别形成 5 0个二价体。肾细胞检测表明异源四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4n =2 0 0 ;湘云鲫为 3n =15 0 ;红鲫和湘江野鲤分别为 2n =10 0。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布情况与肾细胞染色体检测结果相吻合。具有四套染色体的异源四倍体鲫鲤在减数分裂中只形成 10 0个二价体 ,而不形成 2 5个四价体或其它形式 ,为产生稳定一致的二倍体配子提供了重要的遗传保障 ,也为人工培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能够世世代代自身繁衍下去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三倍体湘云鲫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二价体、单价体共存 ,同源染色体在配对和分离中出现紊乱 ,导致非整倍体生殖细胞的产生 ,为湘云鲫的不育性提供了染色体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和市场变化 ,使得传统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三倍体鲫鱼和鲤鱼湘云鲫、湘云鲤的优良品质和养殖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传统鲤、鲫鱼相比较 ,湘云鲫 (鲤 )鱼具有 :(1 )生长快 .湘云鲫比普通鲫鱼生长快 2~ 3倍 ,当年鱼苗可长到 0 .5kg/尾 ;湘云鲤比普通鲤鱼快 2 0 %~ 30 % ,当年鱼苗可长到 0 .75kg/尾 ;(2 )不繁殖后代 .由于湘云鲫与湘云鲤均是三倍体鱼 ,不能繁殖 ,可以在任何养殖水域放养而不会产生后代和干扰其它鲤鲫鱼类资源 ;(3)抗逆性强 .湘云鲫和湘云鲤具有耐低氧、低温、耐粗饵、抗病的…  相似文献   

10.
潘光碧 《遗传》1990,12(5):10-14
本研究将鲤鲫移核鱼进行有性杂交,使其遗传性状得到改良,效果显著。实验材料为鲤鲫移核鱼F2 ♂(简称移核鱼)和散鳞镜鲤♀,经杂交获F1(简称颖力)无论当年或二冬龄颖鲤均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尤其优于移核鱼。当年颍鲤个体增重平均比双亲快47%,比移核鱼快67%;群体增重平均比双勤快109%,比移核鱼快140%。模糊数学聚类分析表明,颖鲤及其反交在体高、体厚、头长等性状均偏向移核鱼,尤其偏向其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11.
红鲫(♀)×湘江野鲤(■)杂交一代生殖腺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以红色鲫鱼作母本和湘江野鲤作父本所得杂交一代(F_1)生殖细胞的生长发育。实验证明:(1)F_1雌性个体的生殖腺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完全能育型,占总数的44.3%;另一是发育不正常的类型,属两性嵌合体,占总数的55.7%。外观为雌性个体的两性嵌合体卵巢,既有卵细胞,也有精细胞。(2)F_1雄性个体的生殖腺出现三种不同的状况,一是完全能育型,只占总数的4.67%,可以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形成的全部发育过程;二是不完全能育型,占总数的61.7%,有少数精子细胞可以通过变态形成精子;三是完全不育型,这种类型包括有两性嵌合体(20.63%)和非两性嵌合体(13%),都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证实,鲫(♀)、鲤((?))杂交所得的杂交一代(F_1)雄性个体,有部分是能育的,并已成功地获得了第二代(F_2)和第三代(F_3)。  相似文献   

12.
为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需求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结合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原位生境调查,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构建产卵环境诱发野生亲鱼自然繁殖, 解答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环境需求。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发生与水温、水深、流速、光照及底质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卵石河床质较细砂等底质环境可显著提升自然交配诱导率及繁殖效果; 在合适的底质条件下,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适宜条件: 水深为0.15—0.2 m、流速为0.2—0.4 m/s、水温为10.8—14.3℃; 15D﹕9L比例的光周期有利于促进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发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 水深≥0.45 m、流速≥0.8 m/s、温度≥17℃或≤6℃、全光照等环境中未观测到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 这些被认为是其自然繁殖环境的限制条件。研究阐明了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野生亲鱼自发产卵繁殖的环境需求, 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技术, 为自然产卵场生境调查评估、改进人工繁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受精细胞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成熟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精子通过受精孔进入卵内。精子入卵以来,受精孔立即被受精塞堵住。受精后8min,受精卵出现明显的精子星光,同时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即将排出第二极体;13min时,精子头部开始膨胀,趋向核化;18min时,雌雄原核均已形成,并向胚盘中央靠近;23min时,雌,雄原核开始接触;33min时,雌,雄原核完全融合成为一个合子核;38min时,受精卵开始第一次卵裂,53min后分裂形成两个子核。该研究证明异源四倍体鲫鲤和大多数二倍体鱼一样,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受精方式为单精受精。  相似文献   

14.
鲤、鲫肌肉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鲤鱼Cyprinus carpio L.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属鲤形目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池塘、湖泊和水库等淡水水域中,是华北地区人民的主要食用鱼类,因此对鲤鱼鲫鱼的形态、解剖学、饲养、繁殖的研究是相当普遍的,所以对鲤鱼、鲫鱼进行生化成分的分析确实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近年来,国内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天津地区鲤、鲫鱼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鲤鱼和鲫鱼的肌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  相似文献   

15.
1975年初,省科委委托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我县召开的“淡水鱼类新品种推广座谈会”,大大加深了我们对鱼类新品种的认识。在该所的支持下,我们又引进了杂交鲤,在望天湖养殖场、策湖养殖场、响水河水库和十月大队等湖、库、塘堰进行试养。    相似文献   

16.
杂交鲤的推广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57-160
1975年初,省科委委托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我县召开的“淡水鱼类新品种推广座谈会”,大大加深了我们对鱼类新品种的认识。在该所的支持下,我们又引进了杂交鲤,在望天湖养殖场、策油养殖场、响水河水库和十月大队等湖、库、塘堰进行试养。从试养结果看,杂交鲤具有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7.
王为先  莫鑫泉 《遗传学报》1990,17(2):110-115
才文报道鲤鱼、鲫鱼DNA复性动力学研究结果。它们均由快、中、慢速复性3个组份构成。鲤鱼DNA中Cot<1×10(-1)的复性组份占7.5%,1×10(-1)1×10~2的复性组份占75%;鲫鱼DNA中Cot<5×10~(-1)的复性组份占22%;5×10~(-1)1×10~2的复性组份占70%。它们都没有明显百分数的迥折序列组份;快速复性组份的拷贝数低于10~6,相当于中度重复序列1;中、慢速复性组份则分别为中度重复序列Ⅱ和原拷贝序列。在快速复性部份,鲤鱼与鲫鱼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此外,本文还就鲤鱼和鲫鱼的DNA复性动力学与鲤鲫移核鱼(cyc(?))F_3进行了比较。鲤鲫移核鱼DNA的复性动力学特征与其细胞核供体鱼(即鲤鱼)是相似的。这说明异源细胞核与胞质的结合没有导致核内DNA基因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人为调节涨水过程促使家鱼自然繁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祥胜 《生态学杂志》1990,9(4):20-23,28
在自然情况下,家鱼产卵活动除要求适宜的水温条件外,还需要所处江河涨水的刺激。而人为调节涨水过程就是为满足其繁殖条件所采取的一种人为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安全性是转基因鱼走向市场的瓶颈,通过转基因四倍体鱼同转基因二倍体鱼杂交获得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构建了青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和青鱼生长激素(GH)基因精确连接的"全鱼"基因pbcAbcGHc;并采用显微注射法将pbcAbcGHc导入异源四倍体鲫鲤受精卵.对照养殖结果表明,150日龄的转基因异源四倍体鲫鲤原代(P0)的体重及体长明显大于对照组.选择60尾P0代转基因异源四倍体鲫鲤,采用PCR方法检测出外源青鱼GH基因在P0代转基因四倍体尾鳍基因组DNA中的整合率为90%;对20尾雄性P0代转基因四倍体精液样本的PCR检测发现,13个样本具有外源青鱼GH基因的整合.在一尾生长速度显著的P0代转基因四倍体鲫鲤的肌肉、肝脏、肾脏和卵巢组织中可检测到外源青鱼GH基因的转录.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P0代转青鱼GH基因异源四倍体鲫鲤,为建立转青鱼GH基因异源四倍体鲫鲤纯系和研制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鲢、鲤和鲫肝细胞原代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一类淡水水体中危害很严重的生物毒素(Biotoxin),由微囊藻毒素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1.已知微囊藻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微囊藻毒素对动物肝脏组织的损伤,如口服或腹腔注射毒素,引起肝组织结构破坏、肝出血甚至肝坏死,但用整体实验动物或器官研究微囊藻毒素毒理学较难深入,因此建立毒理学实验模型十分重要.肝脏作为动物体内最重要的解毒器官,是研究微囊藻毒素毒理学的主要对象.一般毒理学实验都采用肝脏原代培养细胞,因为原代培养细胞生理生化及遗传特性稳定,适于研究外界毒物的毒性、毒理及肝细胞对毒物的应答和解毒机理.本实验通过对鲢(Hypophthalmichthy molitrix Carier et Valencienines)、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肝脏原代细胞培养,以建立稳定的毒理学实验模型,为微囊藻毒素毒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