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中五味子(五味子科)雄花和雌花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忠  路安民 《Acta Botanica Sinica》1999,41(12):1255-1258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特有种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sphenantheraRehdet.Wils),雄花和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雄花:花被片和雄蕊连续向顶发生,未见有雌性结构的分化,花药的分化先花丝,雄蕊始终螺旋状排列在柱状花托上,雌花:花被片和心皮也为2/5序列连续地螺旋状向顶发生,未见有雄性结构的分化,心皮原基近轴面基部边缘的活动不明显,心皮为对折型:胚珠原基在心皮近轴面上近边缘处发生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已知鹅膏菌属(Amanita)真菌28种。西藏东南部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该属种类的繁殖生长,约有90%以上的种集中分布在这里,同时反映了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布和对高山的适应特征。绝大多数种分布在海拔2500~3500m的森林带。另外该属全部种均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本文还将鹅膏菌属的菌托初步划分为袋状型(Saccate type)、浅杯型(Vadosocupulatetype)、领口型(Collared type)、颗粒型(易碎型Granulate type)、小托型(Microvolvate type)、粉托型(Pulverulent type)等六种类型,并简要讨论了各种菌托类型与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短果大蒜芥(Sisymbrium loeselii L.var.brevicarpum Z.X.An)花蜜腺位于雄蕊基部花托上,属十字花科环状花蜜腺类型中的侧棱环四圆环亚型。蜜腺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分泌表皮上有变态气孔器,蜜腺中部的气孔器呈舟状分布。产蜜组织中的维管束来自于花托中的维管束分支,属较进化的十字花科花蜜腺的亚型类型。蜜腺原基是在花的各部分原基分化后,由雄蕊基部花托表面区域的2-3层细胞,经反分化形成,环状蜜腺发生发育同步,在蜜腺的发育过程中,蜜腺组织中的液泡和淀粉粒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其原蜜汁由维管束提供,运转至产蜜组织,最后由变态气孔泌出。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五味子属(Schisandra)10种96号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和种皮的微观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首次对该属的种皮微观形态特征进行系统报道,并编排有分种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该属的种子宏观形态呈现平滑、细皱纹或瘤状突起,并认为五味子属种子形态可有从平滑到有细皱纹再到有瘤状突起的演化趋势;该属种皮表面微观形态可分为疣状突起型和网纹型。结合其它性状,本文认为网纹型所代表的两种植物应与本属中其它植物建立并列的分类单元。五味子属植物在种子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为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南五味子属花的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林东  林祁  袁琼 《植物研究》2004,24(1):87-92
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中黑老虎(K.coccinea)、南五味子(K.japonica)和狭叶南五味子(K.angustifolia)雄花和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 三种植物花发育早期相似而发育后期出现分异。根据花形态发生早期的相似性, 支持南五味子属为单系起源;根据花形态发生后期的分异状态, 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enus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enus Kadsura)。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短梗南五味子(K.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花的形态, 将南五味子和狭叶南五味子的花与短梗南五味子和披针叶南五味子的花比较, 赞成在南五味子亚属下设南五味子组(Section Kadsura)和南洋南五味子组(Section Sarcocarpon)。根据在狭叶南五味子中观察到的两性花痕迹和在五味子属(Schisandra)东亚五味子(S.elongata)花中观察到的两性花, 本文认为现存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植物的单性花可能由具两性花结构的祖先演化而来。根据五味子科植物柱头与八角科(Illiciaceae)植物柱头的相似性, 不支持将五味子科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柽柳科(Tamaricaceae)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分类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研究观察了中国柽柳科(Tamaricaceae)4属2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为三沟类型,无三拟孔沟类型,形态及外壁雕纹属间差异明显。根据花粉资料,探讨了属间的进化关系和分类地位及本科植物花粉外壁的演化途径。  相似文献   

7.
五味子科植物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23种、6变种和1变型的91份花粉的形态。其中5种、4变种和1变型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该科花粉为单花粉,异极,辐射对称,扁球形至超扁球形,其萌发沟的排列格局在被子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若按萌发沟的数目划分,该科花粉可分为3沟型和6沟型两个类型。外壁为网状纹饰,网眼的大小和网脊的宽度与花的形态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不支持lowski对该科花粉用网眼大小来划分类型的作法,认为对他关于3长沟汇聚的一极即花粉的远极的结论应作进一步探讨;不支持一些学者认为南五味子属Kadsura比五味子属Schisandra原始的观点。根据研究结果可认为,南五味于属的总体演化水平高于五味子属,它们可能是源于共同祖先、沿两条不同的路线平行演化的两个近缘类群。  相似文献   

8.
苦草属植物体外部形态相似,叶线行或带形,野外难以直接鉴定到种,而雄花雄蕊数目、果实和种子的显微结构是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物种的鉴别性特征之一。苦草属物种的雄花小,仅有1.5 mm,人工解剖雄花观察方法难以实现雄花雄蕊数目的识别;本研究采用雄株雄佛焰苞水培预培养技术获取自然开放的雄花并利用解剖学显微镜对3种苦草属植物雄花、果实和种子进行了解剖观察和研究。显微结构观察表明,苦草(V. natans)雄蕊1枚,果实圆柱形,表面光滑,种子无翅,具纵条纹;刺苦草(V. spinulosa)雄蕊2枚,果实三棱形,棱上具刺,种子具翅;密刺苦草(V. denseserrulata)雄蕊2枚,果实三棱圆柱形,表面光滑,种子无翅。依据文献,密刺苦草、刺苦草、长梗苦草(V. longipedunculata)和安徽苦草(V. anhuiensis)是安徽苦草属新分布记录种,其中长梗苦草和安徽苦草是分布于安徽的新种。  相似文献   

9.
小花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 L.)花蜜腺位于雄蕊部花托上,仅有2枚侧蜜腺,属十字花科侧蜜腺类型中的侧半环亚型,其2枚密腺均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分泌表皮上有变态气孔器,产蜜组织中有维管束分布,属较进化的十字花科花蜜腺亚型类型。蜜腺原基是在花的各部分原基基本分化完成后,由花托表面及雄蕊基部区域的1-2层细胞,经反分化形成,在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组织中的液泡和多糖物质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其原蜜汁在产蜜组织中加工合成,最后由表皮细胞和变态气孔泌出。  相似文献   

10.
邬志荣  林祁 《植物研究》2008,28(2):155-16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 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苔纲(Hepaticae)植物雌性生殖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谦  吴玉环  李微 《植物研究》2009,29(1):6-11
以比较形态解剖学方法,对苔纲 (Hepaticae) 植物雌性生殖苞的结构及其不同成分起源进行了研究。首次把苔纲雌性生殖苞(Perichaetium)分为蒴帽型(Calyptra type)、蒴萼型(Perianth type)、鞘萼型(Coelocaule-perianth type)、茎鞘型(Coelocaule type)、蒴囊型(Perigynium type)、总苞型(Involucre type)和托生总苞型(Carpocephalum involucre type)等雌苞类型,并指明其中蒴帽型雌苞(Perichaetium of calyptra type of Hepaticae)最简单,为演化原始类群,托生总苞型雌苞(Perichaetium of carpocephalum involucre type of Hepaticae)演化最高级。还首次提出了雌苞演化示意图和“苞图式”表示苔类的雌苞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羊蹄甲属中国特有种的花粉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羊蹄甲属植物11种中国特有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粉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少数还有合沟;花粉均具半覆盖层,表面纹饰有皱波状、皱波状-穿孔、疣状、孔穴-穿孔、穿孔-网状。依据Larsen(1975)的划分,这11种植物的花粉隶属于Integrifolia型、Glauca型和Curtisii型,我们根据花粉纹饰的差异在Integrifolia型下进一步划分了Auma亚型和Paucinervata亚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干旱区柽柳科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干旱区柽柳科(Tamaricaceae)植物3属7代表种的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表明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可为本科植物的分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种子表皮毛着生的类型并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表皮毛可分为Ⅰ型表皮毛和Ⅱ型表皮毛,前者着生于种子表面,包括红砂属(ReaumuriaL.)和柽柳属(TamarixL.)植物的一些种类;后者着生于种子顶端的芒柱上,包括柽柳属一些种类和水柏枝属(MyricariaDesv.)植物。(2)表皮毛的演化趋势是由Ⅰ型表皮毛向Ⅱ型表皮毛转化。(3)红砂属处于本科的原始地位,水柏枝属较为进化,柽柳属是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本属内亦存在许多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大戟科麻疯树属三种植物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麻疯树J. curcas L.、佛肚树J. podagrica Hook.和棉叶麻疯树J. gossypifolia L.花器官发生。结果表明: 麻疯树、佛肚树和棉叶麻疯树花萼原基均为2/5型螺旋发生。在同一个种不同的花蕾中, 花萼的发生有两种顺序: 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远轴面非正中位的1枚先发生。5枚花瓣原基几乎同时发生。雄花中雄蕊两轮, 外轮对瓣, 内轮对萼。研究的3种麻疯树属植物雄蕊发生方式有两种类型: 麻疯树亚属麻疯树的5枚外轮雄蕊先同时发生, 5枚内轮雄蕊后同时发生, 佛肚树亚属佛肚树和棉叶麻疯树雄蕊8-9枚, 排成两轮, 内外轮雄蕊同时发生。雌花的3枚心皮原基为同时发生。麻疯树属单性花, 雌花的子房膨大而雄蕊退化, 雄花的雄蕊正常发育, 子房缺失。根据雄蕊发生方式, 支持将麻疯树属分为麻疯树亚属subgen. Jatropha和佛肚树亚属subgen. Curcas。  相似文献   

16.
黄红慧  李景照 《广西植物》2018,38(2):210-219
该研究对地质时期樟科植物花化石的主要类群,即Androglandula、Lauranthus、Mauldinia、Neusenia、Perseanthus和Potomacanthus属分别从属和种的形态特征、分布、地层以及系统意义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现代樟科植物从地层和分布、花序类型、花部形态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樟科植物在中晚白垩纪期,已经起源于劳亚古陆的中纬度区域。(2)樟科植物的花序类型为Mauldinia属的侧生花序类型和假伞形花序类型。(3)花为3基数的两性花,花被片6枚排列为2轮,雄蕊12或6,排列为4、3或2轮,最内轮雄蕊不育,第三轮雄蕊基部常见一对附属腺体,雄蕊药室瓣裂,4或2药室,雌蕊为单心皮。(4)花被片上常有大量的油细胞、并列型气孔器和单细胞毛。该研究结果中樟科花化石的发现,为樟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了古生物学的证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7.
泽泻科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泽泻科11属27种代表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系统描述了该科及各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基础上,将泽泻科植物的花粉划分为3种类型,即少果泽苔草型、慈菇型和泽泻型。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的比较,并依据泽泻科植物祖先类群的花粉具有船形、具单沟萌发孔、花粉外壁具明显的刺状纹饰、覆盖层完整无通道等特征,作者认为泽泻科植物花粉形态的如下演化趋势是明显的:由船形演化为卵球形、球形和多面体球形;由单沟萌发孔经过一无孔的中间类型演化为散孔类型;孔膜由光滑演化为具颗粒和小刺;萌发孔不内陷进化到内陷;花粉粒外壁的刺状纹饰逐渐过渡为颗粒状纹饰或者消失,以及覆盖层由无通道到具细通道和通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沙拐枣属(Calligonum L.)1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按扫描电镜下的外壁纹饰分类,该属花粉可分为4种类型,即:网纹-穴状具圆形或近圆形网眼、网纹-穴状具多角型网眼、网纹-穿孔和网纹-穿孔或小沟渠。它们的演化趋势是从前面类型依次向后面类型演化。根据花粉内孔的形状,沙拐枣属植物花粉可区别于蓼科其它属植物三孔沟类型花粉。  相似文献   

19.
用显微观察技术对苔类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生殖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新观察包括:(1)生殖托具有明显的背腹分化,被认为是叶状体为适应有性生殖而高度特化的直立枝;(2)雌托盘的9~11个指状裂瓣中边缘两个稍不同,除了两个边缘裂瓣外的其他裂瓣间具雌苞。托柄具有背腹之分,雌托柄背面具光合组织,并向两侧扩展形成纵沟,雌托柄的腹面具2条被鳞片重叠覆盖相互平行的纵沟,内具假根;(3)与雌托柄不同,雄托柄外观平滑,背面无光合组织及纵沟。观察发现,伞状的雌托能滞留水分,并沿雌托柄的纵沟缓慢释放连续的水流,游动精子沿着纵沟内的水流到达雌托下面的颈卵器。上述观察表明地钱生殖托的结构是对有性生殖的一种适应,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地钱受精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蒿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黄土高原32种蒿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蒿属植物花粉形态具有高度一致性,支持传统的属级分类。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Ⅰ型:小刺密集,刺基部膨大,覆盖层有细小颗粒。Ⅱ型:小刺密集,刺基具显著膨大,几乎密集相连。Ⅲ型:小刺密集,刺基明显膨大状,覆盖层光滑。Ⅳ型:稀疏小刺,覆盖层光滑;轮廓线较光滑或微刺状。Ⅴ型:稀疏微刺,覆盖层有小颗粒;轮廓线较光滑,萌发沟细长,孔扁长。蒿属植物不同种花粉的大小、形状、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及边缘形态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对蒿属植物种间鉴定分类及古植物孢粉鉴别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