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正> 塑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棉田的应用,使棉蚜(侨居蚜)赖以生存的小生境发生改变,因而其田间消长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明确棉蚜在新的条件下的消长特点,对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据刘绍友、仵光俊等观察,地膜棉田苗蚜比露地显著下降,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塑膜对有翅蚜迁飞有一定驱避作用,迁人有翅蚜量比露地减少65.65—77.1%,因而使田间蚜量比露地下降62.64—93.53%甚至100%;又认为地膜棉地温高生长快,抗蚜力强,因而卷叶株率下降90.48%。而李曼瑞等观察,覆盖棉蚜发生量比露地高0.5—3.2倍。作者1981—1984年观察和试验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棉田棉蚜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戈峰  谢宝瑜 《昆虫知识》1995,32(6):330-332
根据华北棉区8种不同时空类型棉蚜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播种时间、间套作及免耕措施对棉蚜种群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我场对棉花病虫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尽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发挥其控制害虫的作用,做到了8月份以前大面积基本不施用化学农药,以保持生态平衡。为了了解棉蚜天敌的数量、种类及其消长规律,近两年对棉蚜与天敌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兹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棉花蚜虫为害时间长,发生普遍,长期利用农药进行防治已出现利少弊多的现象。由于连续使用化学药剂,棉蚜的抗药性迅速增强,污染环境,杀死棉蚜的天敌,破坏棉田的生态平衡,棉蚜危害年年加重。为改变这一现状,采用棉田间种胡卢巴驱避蚜虫,效果显著。胡卢巴(Trigonella人enum-g。ecumL.)全株具特殊香味,不受棉蚜危害,而且对棉蚜具驱避作用。棉田间种胡卢巴能够增加地面覆盖面积,改善田间生态条件,有利于天敌栖息活动,减少棉蚜危害。据调查间种胡卢巴的棉田有翅蚜发生量一直很少,无翅蚜增长缓慢。”而且,无翅蚜发生高峰期比…  相似文献   

5.
6.
有机农业棉田中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定期目测棉叶上的棉蚜数量,用扫网法同步估测天敌种群数量,对有机农业棉田和常规棉田(对照)中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机棉田和常规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差异显著。在2005年6~8月,有机棉田中棉蚜数量是常规棉田的4.17倍(P<0.05)。瓢虫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分别是常规棉田的3.22倍(P<0.01)和3.70倍(P>0.05);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分别是常规棉田的1.33倍(P>0.05)和3.00倍(P<0.05);食蚜蝇的数量是常规棉田的2.89倍(P>0.05),蜘蛛的数量是常规棉田的3.47倍(P<0.05)。因此,建议在有机农业棉花生产中,采用一些植物源杀虫剂辅助控制棉蚜。  相似文献   

7.
苜蓿蚜(Aphis medicaginis Koch)是新疆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北疆玛纳斯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在南疆棉区近年来发生虽较轻微,但在1963年由于气候适宜,部分棉田则有渐趋严重之势。据棉农反映:“是四十年来所罕见的”。为此我们在沙雅县托衣堡公社一杆旗大队棉田内进行了初步观察。 一、为害时期 据1963年观察,苜蓿蚜在棉田内为害时间虽短,但来势猛。5月25日只有极个别棉株上发现少数有翅蚜,而6月4日有蚜株率上升到61%,6月14日即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和2个对照棉花品种为研究材料,在棉花苗期组建了棉蚜连续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田棉蚜的种群趋势指数在第1代和第2代均高于对照,第3代则略低于对照;从连续3个世代的棉蚜种群累积增长趋势指数分析,转基因棉“国抗22”上的种群累积增长指数为5.40,比对照“泗棉3号”上的高1.21%,转基因棉“苏抗103”和“中抗310”上的种群累积增长指数较对照“苏棉12”上的也分别增加49.54%和65.79%。比较各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发现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田寄生性天敌的控制指数大多数小于各自的对照棉田,而天敌捕食等其他一些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在常规对照棉田与转基因棉花品种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戈峰  丁岩钦 《生态学报》1995,15(4):399-406
本文以能量为统一单位,以生理学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计算世代重叠的棉蚜种群能流参数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播种时间、间套作、免耕和化学防治处理的棉田生态系统中棉蚜种群的生产力、摄入量及生态学效率。结果表明:(1)棉蚜种群能量生产的98%来自于伏蚜时期,而苗蚜与秋蚜不足2%;(2)播种期推后,苗蚜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减少,而伏蚜、秋蚜的生产力、摄入量增加;套间作,使苗蚜、秋蚜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减少,伏蚜种群的生产力、摄入量增加;(3)化学防治对棉蚜种群生产力、摄入量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强度依农药品种及施药次数而异;(4)各类型棉田棉蚜种群的同化效率与净生态学效率变化幅度较小,而摄入利用效率变化幅度较大。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棉田棉蚜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此项工作是在1974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两年来,随着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使这项研究工作密切地与生产相结合,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整个工作受到上级部门的关心和重视,得到了全校师生、工人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新乡地革委气象台农业气象试验站也给予密切配合,使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陕西关中棉区棉盲蝽种群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64,(3):297-310
本文以陕西关中棉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绿盲爆(Lygus lucorum Mever-DQr)、苜稻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三点盲蝽(A.fasiaticollis Reuter)和中黑盲蝽(A.suturalus Jak.)四种盲蝽为对象,进行了数量变动的研究与分析。 文中依据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结合8年的田间观察资料,对棉田内四种盲蝽混合种群与单种种群的消长曲线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根据分析结果,文中采用了盲蝽混合种群作为分析的对象,并提出棉田内盲蝽混合种群的消长曲线是受蕾铃期间降水量与降水期的影响,根据降水量与降水期的不同,其曲线变动可分为四个波动型,即前峰型、中峰型、后峰型与双峰型。由于峰型不同,即表示着该年的旱涝分布与棉株受害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前峰型属前涝后旱型,亦即蕾期为害型:后峰型属前旱后涝型,亦即铃期为害型;双峰型属涝年型,亦即蕾铃两期为害型;而中峰型则属旱年型,亦即蕾铃两期受害均轻型。 文中依据棉株不同生长阶段中影响盲蝽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作用因素的分析结果,提出分析棉田盲蝽种群的变动应分为蕾期与铃期两阶段,由于棉株生长阶段不同,在这两阶段中影响盲蝽的主导作用因素亦不同,蕾期的虫口增长是受早春虫口基数与6月降水量两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而铃期的虫口增长则系受温湿度组合作用的结果,根据上述分析,文中提出了适用于本棉区的蕾铃期盲蝽预测式:  相似文献   

12.
棉蚜在棉田中的发生和扩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田中的棉蚜是由棉蚜的越冬寄主植物上迁移而来,这已由试验证明。但当棉蚜到达棉田以后,如何由少成多地扩散开来,造成棉田的灾害,是我们防治棉蚜工作中极需了解的问题。大家知道当早期治了极少数的棉蚜便可以防止了它的大批发生,更重要的是免得棉株受害影响产量。由於棉蚜的繁殖力强大,在短期内便可由少成多由点及面,往往使人不易察觉它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同时便可以搅乱了我们的防治措施,而造成我们工作中的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1983年棉花蕾铃期棉蚜发生情况。从7月上旬到9月上旬发生量超过往年同期的10倍。绘出了蚜虫数量的对数值和生理时间关系图,描述了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年龄结构变化及其与寄生率变化的关系。在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Ⅰ龄若蚜占百分比下降表明成蚜生殖力下降。高密度组Ⅱ龄若蚜百分比下降,表明Ⅰ龄若蚜死亡率增大。高密度组成虫比例下降是因为有翅若蚜比例高。上述年龄结构变化和寄生率关系密切,表明蚜群下降到低水平时寄生率上升不完全由于寄生蜂增殖,而Ⅰ、Ⅱ龄若蚜比例下降、有翅若蚜增加和高龄若蚜比例上升中是重要原因。棉株不同位置棉蚜寄生率没有差异。寄生率和单位面积内的蚜虫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1991年4月—7月在河北省北京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的棉花地进行苗期棉蚜(Aphisgossypii)的田间抽样调查,共收集到24组抽样数据。用泰勒幂法则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棉花苗期棉蚜为聚集分布。利用每样方(株)虫口不超过数阈值T(分别为0,1,2…9,10,15,20,30)头蚜虫的植株比例(PT)与种群密度(m,头/株)的关系,拟合经验关系式ln(m)=a十bln[-ln(PT)],通过对不同数阈值T的回归决定系数(r2)、种群的回归估计方差(Var(m))和抽样精度(用d估计)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蚜虫在数阈值T为15时,回归估计方差最小,回归决定系数和d值最大,因而T=15为该蚜虫的理想数阈值;而小的T值尤其是T为O时,由于产生太大的回归估计方差,很小的回归决定系数和d值即抽样的精度极低,因而不宜在实际中应用于棉蚜的二项式抽样设计。  相似文献   

15.
大突肩瓢虫5ynonycha grandis(Thunberg)在云南开远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蔗茎老叶鞘内越冬.日均温26.6~27.8℃下,卵期3~4天,幼虫期9~12天,预蛹期1天,蛹期4~5天,成虫产卵前期20~25天,1个世代历期37~46天;日均温24.5~25.5℃下,卵期5~9天,幼虫期14~21天,预蛹期1~2天,蛹期5~8天,成虫产卵前期25~30天,1个世代历期45~55天.(第4代)(越冬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全代历期长达250余天.成虫、幼虫均捕食甘蔗绵蚜.大突肩瓢虫田间种群动态:6月初开始在蔗田出现,8~10月种群数量明显增长,11月间形成高峰,12月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棉蚜繁殖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1—1983年在棉花苗龄一致、棉蚜试验基数一致、隔离天敌动物及有翅蚜条件下,利用4—7月份的棉田不同温、湿度条件,研究了棉田温度对棉蚜繁殖速度的影响。结果证明:棉田五日平均温度(以下简称温度)17.6—24.0℃,棉蚜繁殖速度最快,五日内繁殖21.9—46.0倍;温度低于和高于此范围,达12.7℃和25.0—31.2℃时,棉蚜繁殖速度减慢,同期分别繁殖4.2倍和6.3—19.2倍。同时证明:在伏期7月份当温度在上述适温范围内时,棉蚜繁殖速度快,而当温度高至26.7—30.9℃处于适温范围以外时,其繁殖速度同样减慢,同期繁殖4.5—19.2倍。由此说明,确利于棉蚜繁殖的适温范围大体为17—24℃;棉蚜繁殖在5月份苗期和7月份伏期的适温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棉田草蛉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蛉成虫和幼虫能捕食粮、棉、果、树、蔬菜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的多种虫态,是较有利用前途的天敌昆虫。为了摸清各种因子对棉田草蛉种群数量的影响,为保护和利用草蛉提供依据,我们从1974至1976年先后在汉阳、天门、广济、襄阳等县,对草蛉的田间生态作了一些调查和观察,现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8.
棉田蜘蛛群落的组成及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7年对山西太谷棉田的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蜘蛛7科、17种、群落主要成分是星豹蛛和草间小黑蛛;对7种棉田主要蜘蛛的时间、空间及时空二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星豹蛛和草间小黑蛛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和重叠值均较大,说明这2种蜘蛛不但发生时间长,而且分布范围广,是棉田蜘蛛的优势种;根据生态位重叠值,利用模糊聚类法将7种棉田主要蜘蛛划分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19.
棉田棉铃虫卵估值抽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岩钦  陈玉平 《生态学报》1985,5(2):136-146
由于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构属负二项分布,并且它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特征系上部卵量明显较下部为多,这样,本文应用了二阶抽样技术代替当前国内采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允许误差为10%时,每株抽取上部15个叶蕾,每块棉田共抽60株棉株。 抽样单位的大小对于抽样的时间消费与抽样精确度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定最适的抽样单位也是很重要的。本文根据棉铃虫卵在田间个体群平均占据的面积大小,提出一次调查6抹(2行×3株/行)棉株较单株为优。即在棉田中每次调查6株,共调查10次 新的抽样方法较当前国内应用抽样法,提高效率2.2—2.6倍。  相似文献   

20.
棉田烟粉虱种群动态及杀虫剂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罗志义  章伟年 《昆虫学报》1989,32(3):293-299
本文记述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各龄若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1977—1984年八年的田间种群动态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烟粉虱是上海郊区常发性棉田害虫,但密度较低,为害不重,除棉花外还为害大豆等作物.烟粉虱从7月上旬在棉田出现,8—9月为发生盛期.一般年份有三个高峰日,每年高峰日出现有一定规律.烟粉虱田间种群积累增长数和10℃以上积温呈S形曲线相关,文中给出不同数量类型年份的相关曲线,可以用于预测种群增长趋势.10月下旬以后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调查中发现二种寄生蜂寄生若虫,对粉虱种群有一定影 响.在每年用药7—9次的常规用药田块粉虱种群可以被压制到较低水平,但寄生蜂也全部损失,在每年用药3—4次的控药田块,虽粉虱数量较多,但寄生蜂数量也有上升趋势,而影响粉虱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