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悬浮适应,使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获得悬浮生长的特性,并可在悬浮培养条件下较快地生长。方法:将CHO细胞以3×10^5/mL接种于100mL的三角瓶内,培养时加入1%小牛血清、1g/LPIuronic F-68、25μg/mL硫酸葡聚糖,培养体积35mL,摇床转速90r/min,每24h离心换液,当细胞增殖为2×10^6/mL时传代。结果:经过悬浮适应,细胞的平均比生长速率由适应最初的0.27/d提高为适应后的0.48/d,最大总细胞密度由适应初期的2.5×10^6/mL提高为适应后的6.3×10^6/mL,目的蛋白活性也由适应前的2781U/mL提高为适应后的8878U/mL,适应后细胞的葡萄糖平均比消耗率为1.42μmol/(10^6细胞·d),低于适应前的2.16μmol/(10^6细胞·d)。结论:贴壁生长的CHO细胞经过悬浮适应,不仅可以在悬浮培养条件下快速生长,而且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用DME:Ham's F12(1∶1)培养液,添加3个水平的表皮生长因子和2个水平的胰岛素,组合成6种 培养体系(CS)分别培养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对细胞生长速度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率进行测定,测得在 添加10μg/mL的胰岛素和40 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体系(CS-5)中:以(1.673±0.185)×105/mL密 度接种细胞,经3.5 d,密度达到6.890×105/mL,其生长速度最快;染色体数目为二倍体细胞的比率75.77%; 核型分析显示,培养的细胞是大熊猫体细胞。综合衡量,CS-5更适合大熊猫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稀牛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存野牦牛遗传资源,采用组织块法建立了3株野牦牛成纤维细胞株。体外培养的野牦牛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强,测定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8.47h,平台期密度为2.08×10^6/mL。经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表达FGFR5,经单克隆培养建立了FGFR5阳性细胞株。F7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二倍体正常核型率为84.33%,核型2n=60,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x、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所建立的野牦牛体细胞株为开展野牦牛克隆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4.
中华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为蒙古高原代表性动物遗传资源,本研究采集中华鼢鼠心、肝、脾、肺、肾、肌肉、气管、剑状软骨和尾尖皮肤共9种组织用于实验,其中气管、肺和剑状软骨3种组织成功建立成纤维细胞系,传了8代,并分析了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实验方法是通过细胞计数法计算细胞的贴壁率、冻存前及复苏后的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制备常规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核型。实验结果显示,中华鼢鼠气管、肺、软骨3种组织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第3~4天出现成纤维样细胞,原代细胞分别在培养第11天、第16天、第17天,达到90%以上汇合。3种组织来源体细胞均显示成纤维细胞特征,气管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最强,24 h贴壁率最高能达到98.10%,肺成纤维细胞与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较弱,24 h贴壁率最高,分别为95.28%和94.88%。3种来源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气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肺成纤维细胞次之、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最弱。气管成纤维细胞和肺成纤维细胞在接种后的第6~7天,进入对数生长期。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在接种后第2~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3种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其中气管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最强,在24孔板的每个孔中,其最大增殖数目为2.435×10~4个,肺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813×10~4个,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521×10~4个。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鼢鼠的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2,30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揭示了该物种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中华鼢鼠适应低氧高二氧化碳洞道生境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及物种进化提供了实验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自主研发培养基QS作为首选培养基用于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过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制备基于自主研发培养基QS和其他3种商业化培养基(X1、X2、X3)的鸡胚成纤维细胞悬液,观察和比较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以Flury HEP株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MOI=0.003),分别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比较不同培养基条件下收获液中病毒滴度和G蛋白含量。结果在细胞浓度1×10~6个/mL条件下,4种培养基培养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在形态上均无显著区别;但是自主研发培养基QS和X2的病毒收获液的G蛋白含量在第4天时分别为0.66 IU/mL和0.63 IU/mL,高于X1的0.5 IU/mL和X3的0.3 IU/mL。在第6天时分别为0.92 IU/mL和0.88 IU/mL,高于X1的0.64 IU/mL和X3的0.52 IU/mL,说明基于自主研发培养基QS和X2的病毒收获液在G蛋白含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自主研发培养基QS可以用于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到具有抗炎特性的有益菌,研究者通常将待测细菌的发酵液上清和热致死菌体与TNF-α刺激下的人类结肠腺癌细胞HT29共孵育,并测量细菌是否能够减少HT29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该测试的前提之一是待测细菌的发酵液上清或菌体不杀死或杀死<10%的HT29细胞。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从人母乳中分离得到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两株菌。在研究这两株菌的抗炎能力之前,我们利用MTT法摸索不同浓度的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的发酵液上清和热致死菌体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两株菌的发酵液上清的原液和稀释液对HT29细胞均没有细胞毒性;浓度5×10^5~7.5×10^6cfu/mL的F286热致死菌体、浓度5×10^5~2.5×10^6cfu/mL的F278热致死菌体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低于10%,而浓度1×10^8cfu/mL的热致死F286和F278菌体分别杀死(23±5.3)%和(22±5.3)%的HT29细胞。因此,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的发酵液上清原液、以及浓度5×10^5~7.5×10^6cfu/mL的F286热致死菌体和5×10^5-2.5×10^6cfu/mL的F278热致死菌体可在HT29细胞模型中进行抗炎能力测试。本研究的方法可用于确定其他细菌在HT29细胞模型中进行抗炎能力测试的合理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7.
旨在评价α半水硫酸钙复合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骨修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后期临床实验奠定基础。分别采用兔L929成纤维细胞与材料浸提液以及材料片剂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在不同时段运用倒置显微镜观察,MTT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手段,观察材料对细胞的相容性;进行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肌肉植入实验,骨植入实验等,观察材料对组织的相容性。结果表明,L929成纤维细胞在材料浸提液中生长良好,MTT检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细胞能在材料上黏附并增殖;体内实验表明材料对机体无毒,无致敏性,组织相容性佳。α半水硫酸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表现出的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并优化用于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生物学活性的TF-1细胞增殖法,并应用于重组人NGF和鼠NGF制品的活性检测。方法:将梯度稀释的人NGF国际参考品与TF-1细胞相作用,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建立测定NGF活性的TF-1细胞增殖法;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残留、NGF加样稀释率、TF-1细胞接种浓度、培养时间等多个环节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将建立的TF-1细胞增殖法应用于重组人NGF和鼠NGF的活性检测。结果:建立了用于NGF活性检测的TF-1细胞增殖法;实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无GM-CSF残留的情况下,将稀释至1/4的NGF样品与4×10^5/mL的细胞相互作用,培养48h,可以得到更为典型的的四参数曲线;利用条件优化后建立的检测方法对重组入NGF和鼠NGF各2批样品分别进行4次测定,结果平均值分别为10.01×10^5、10.81×10^5和3.55×10^5、3.30×10^5U/mg,变异系数分别为7.5%、7.2%和7.2%、9.1%,检测结果稳定均一,表明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结论:建立并优化了用于NGF活性检测的TF-1细胞增殖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有效应用于人NGF和鼠NGF制品的活性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荧光素酶标记的人鼻咽癌细胞裸鼠模型,活体成像系统监测肿瘤的生长并与肿瘤的体积进行对比。方法:构建表达荧光素酶基因2(1uc2)的慢病毒载体,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以制备慢病毒,感染人鼻咽癌SUNEl细胞后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表达luc2的细胞株。活体成像设备体外检测不同数量细胞的发光强度,最后以5×10 6个细胞皮下接种BALB/cnu/nu裸鼠,活体成像系统动态记录接种后肿瘤的信号并与肿瘤的体积对比。结果:成功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pLenti.1uc2并包装出慢病毒颗粒,病毒感染后嘌呤霉素筛选6天得到鼻咽癌细胞株SUNEl一luc2。细胞株传代后有稳定的发光强度,且经活体检测的每秒光子数与细胞数成正相关(R2=0.96);活体成像观察发现裸鼠接种第2天接种部位的发光强度就达到3-2×10^8,而且成瘤过程中发光强度的变化与肿瘤大小一致。结论:成功构建适用于活体成像的人鼻咽癌SUNEl细胞的裸鼠成瘤模型,该模型从细胞接种开始即可有效动态监测鼻咽癌皮下瘤的生长及转移,从而为鼻咽癌的成瘤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玻碳电极在活化后,在pH=5.6的柠檬酸-磷酸二氢钠缓冲体系中,在-0.8—0.1V范围内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可观察到明显的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峰电流与扫速成正比。实验表明,VB2在玻碳电极表面有弱吸附现象,VB2浓度与峰电流在1.0×10^-5~2.0×10^-4moL/L之间线性关系较好,最低检测隈为5.0×10^-7mol/L。  相似文献   

11.
水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水牛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传代培养方法。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原代生长较慢,需12天左右方可汇合形成单层,而酶消化法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原代生长相对生长快,仅需8天便可汇合形成单层。两种方法传代细胞的生长速度相似,仅需4-5天就可汇合形成单层。通过体细胞的核型分析发现,成纤维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的核型变化不大,66.67%~81.67%的细胞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各代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水牛成纤维细胞均能稳定地进行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12.
茉莉酸甲酯对水稻幼苗光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2.5×10-4mol/L茉莉酸甲酯(MJ)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在处理后第2天即表现出RuBP加氧酶活性的明显升高,至处理后第4天,叶片中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也升高,同时叶片中的乙醇酸累积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经α-HPMS预处理后的幼苗叶片材料中,这种乙醇酸累积量升高的程度更大,表明2.5×10-4mol/LMJ处理能促进水稻幼苗光呼吸的增强,但2.5×10-7mol/LMJ处理对叶片中乙醇酸的累积和光呼吸过程中的有关酶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构建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乳腺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共培养模型,探讨MSC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含荧光基因第三代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感染人类脐带分离提取的MSC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以单独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分别设立对照,2种乳腺癌细胞分别与MSC共培养,检测乳腺癌细胞在MSC作用下增生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结果MSC在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第3天共培养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数高于单独MDA-MB-231培养组[(5.50±0.71)×10^3个比(1.63±0.41)×10^3个],培养至第7天,两组间MDA-MB-231细胞数差异进一步增大[(81.25±7.40)×10^3个比(26.25±4.15)×1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共培养后MSC促进乳腺癌细胞表达干细胞特有标记物CD90,MCF-7从共培养第2天CD90表达率(1.38±0.30)﹪升高至第9天(92.45±2.04)﹪。在共培养中MSC围绕肿瘤细胞集落方式生长,在形态上变长,并发现一种新型混合细胞(hybrid融合细胞)同时表达绿色和红色荧光,且对化疗药物更敏感。结论MSC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伴随MSC形态学改变和hybrid融合细胞出现,乳腺癌细胞获得MSC特有CD90表达。  相似文献   

14.
肾脏纤维化分为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ar interstitial fibrosis,TIF),而TIF过程与肾损伤具有密切的关系。TIF是由于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造成的,肌成纤维细胞是TIF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该过程被成纤维细胞激活,涉及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1-2]。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涉及细胞增殖、肿瘤发生与转移的调控。β-catenin是Wnt信号途径的关键分子,在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mg/mL KCl促进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5或10mg/mL NaCl、5或10mg/mL MgSO4、5或10mg/mLKCl、10mg/mL H2PO4和1mg/mL CaSO4抑制菌丝生长;0.8mg/mL的MnSO4和CuSO4以及0.5mg/mL FeSO4、0.2或0.5mg/mL CoCl2和0.2、0.5或0.8mg/mL ZnSO4促进菌丝生长;0.5或0.2mg/mL CuSO4、0.2或0.5mg/mL MnSO4及0.8或0.2mg/mL FeSO4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PP和维生素B1可促进菌丝生长,在含有10μg/L维生素B6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维生素C试用浓度较低(50μg/L)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吲哚丁酸、吲哚乙酸、奈乙酸对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0.1、0.5或1.0μg/L赤霉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和方法 :用MTT比色 ,AgNORs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 )银染结合图像分析以及抗Ⅲ型胶原单抗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γ 干扰素 (γ IFN)和地塞米松 (Dexa)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和结论 :①培养第 3d ,2 5 0× 10 3u/L的γ IFN和 10 0mg/L的Dexa对正常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 4 3 %和 3 3 % ;而培养第 5d ,相同浓度的γ IFN对 0 .0 5和 0 .10mg/L肝素刺激的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 3 4%和 4 0 % ;②照后 3d或5d ,两种抑制剂对肝素刺激的正常和照射成纤维细胞增殖均显示明显抑制作用 ;③ 2 5 0× 10 3u/L的γ IFN和 15 0mg/L的Dexa对成纤维细胞AgNORs合成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在肝素组其AgNORs颗粒数分别为对照值的60 %和 71% ,而AgNORs 3个定量参数的均值分别为对照值的 61%和 65 % ;④培养第 3d ,上述两种浓度的抑制剂对肝素组Ⅲ型胶原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抑制率分别为 62 %和 66%。  相似文献   

17.
碳源对K.fragilis LFS-8611β-D-半乳糖苷酶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碳源对脆壁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fragilis)LFS-8611生长、β-D-半乳糖苷酶合成的影响及碳源对该酶合成的诱导作用。脆壁克鲁维酵母(K,fragilis)LFS-8611生长与β-D-半乳糖苷酶合成同步。该菌株生长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半乳糖,乳糖次之。菌体生物量和酶活力随着培养基中乳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乳糖浓度为12mg/mL,菌体生物量和酶活力达到峰值,分别为5.84g/L、19,12U/mL。半乳糖和乳糖对β-D-半乳糖苷酶合成具有诱导作用。诱导物浓度对β-D-半乳糖苷酶的诱导合成有较大影响。半乳糖诱导以山梨醇为碳源预培养的K.fragilis LFS-8611细胞合成β-D-半乳糖苷酶的最适浓度为10mg/mL。  相似文献   

18.
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的体系,在镰孢菌孢子浓度10^6/mL、农杆菌OD600=0.15—0.20、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mL的条件下共培养36h转化率最高,可达60—120个/10^6个孢子。共获得转化子1000多个,连续转接5代能够稳定遗传。PCR验证潮霉素B抗性基因已整合进转化子基因组DNA中,部分转化子表现为生长和形态异常。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研究该菌的致病机制和功能基因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样因子(IGF-I)对绵羊毛囊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胰岛素样因子(IGF—Ⅰ)对毛囊形态影响及生长调控机理作了初步研究,分别采用0.1ng/mL、1ng/mL、10ng/mL、100ng/mL浓度梯度和对照组,结果表明10ng//mL IGF—Ⅰ对毛囊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生长速度为0.26mm/d,对其作毛囊生长长度与培养关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培养前8d毛囊生长长度与培养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该试验仅从细胞水平上对体外培养毛囊生长及形态进行了研究,初步证实了IGF—Ⅰ有刺激毛囊生长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新生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改良方法及细胞鉴定。用胰酶消化组织块结合的方法提取新生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并纯化细胞,对肺成纤维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并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选用改良法获得的细胞,3 d后可见组织块周边有少许细胞,5 d后组织块周围有大量细胞爬出,生长迅速,10 d接近融合。经改良后的方法纯化细胞,细胞活性状态较好的为3~5代,5代以后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对第3代肺成纤维细胞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形态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阴性表达。MTT法检测第3代细胞于3~5 d处于对数生长期。胰酶消化组织块结合法是一种可靠快速的肺成纤维细胞分离纯化的培养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得到具有典型形态特征且活性较好的肺成纤维细胞,初学者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