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5年8月对湖北万朝山兽类物种多样性、兽类特点、兽类生存环境等做了调查,为万朝山拟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兽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性建议。万朝山有兽类62种,隶属于7目、23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兽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1种;与湖北省其它保护区相比,万朝山兽类生存环境小气候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物种和种群能否长期生存。保护遗传学作为保护生物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探明种群遗传变异和物种濒危的遗传学机制。近40年来,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兽类保护遗传学在遗传多样性和近交水平评估、景观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圈养种群遗传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为濒危兽类带来的威胁依然存在,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濒危物种和种群遗传适应与濒危机制,从而实现对濒危兽类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海南岛大型兽类资源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屿内物种的抗干扰程度低,人类活动会对岛内物种的保护产生很大的影响.海南岛是我国靠近热带的最大岛屿,曾经有着丰富的大型兽类资源.本文综合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研究了海南岛古代和近代海南大型动物的资源情况,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大型兽类资源影响的主要原因:狩猎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人口剧增、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原始森林的减少、热带作物的种植等导致大型动物数量和分布区急剧减少,提出了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合理种植经济作物、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大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宣传力度等方式保护岛内物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调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保护区永红、高卓营、白家湾、沙腔4个保护站片区布设了79台红外相机,对研究区域内兽类资源进行了连续监测,记录到兽类5目16科25种,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前10的兽类分别是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野猪Sus scrof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在时间节律上,小熊猫和大熊猫在秋、冬季活动更频繁且昼夜都在活动,但以白天活动为主;藏酋猴在秋季和夏季有2个活动高峰期且是典型的昼行型动物,而中国豪猪和豹猫在春季活动相对频繁且都是典型的夜行型动物。在空间分布上,藏酋猴分布范围最大,其次是黄喉貂和小熊猫;不同季节,这10种兽类在各个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出垂直迁徙特征。根据红外相机数据反映出的兽类时空分布特征,可以针对保护区珍稀濒危兽类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为保护区开展相关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的建设规划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兽类类群和物种多样,分布范围广,适应于多种生境类型,对栖息地变化特别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近年来推动建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专项网之一,重点对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陆生兽类物种多样性及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兽类监测研究面临的三大根本任务(兽类物种有什么?在哪里?有多少?),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兽类各类群的监测技术规范,制定常态监测计划,全面建设全国性的兽类多样性监测网络技术体系和监测数据公共信息平台。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兽类监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陆生兽类多样性监测网的建设规划,重点介绍该监测网的科学目标、布局、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产品等。本文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陆生兽类多样性监测网建设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推动我国兽类多样性联网监测明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掌握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是各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和保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建立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资源的长期监测机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我们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在龙溪沟和虹口峡谷等区域按公里网格布设了57个监测点,调查地面活动的兽类和鸟类。红外相机累计工作达11,847个工作日,共记录到兽类和鸟类物种61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1种,鸟类3目10科40种,包括猎隼(Falco cherrug)、光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锈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红嘴鸦雀(Conostoma aemodium)和褐鸦雀(Paradoxornis unicolor)7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种。调查到的兽类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和“易危VU” 的物种各3种,被评为 “近危NT”级别的物种有4种;鸟类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物种有1种。本次调查补充更新了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地栖息鸟类名录,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面活动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为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常规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2017—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兴义坡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分析了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主要地栖性物种的活动节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共72种,其中兽类13种,隶属于4目7科;鸟类59种,隶属于6目18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猕猴(Macaca mulatt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13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区域为保护区的核心区(H=2.76)。活动节律分析表明,白腹锦鸡为昼行性动物,花面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等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腹锦鸡和鼬獾日活动节律呈双峰趋势,花面狸和豹猫呈单峰型。本次监测结果可为进一步加强喀斯特森林鸟兽物种保护管理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君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4,23(2):137-141
2002年8月、10月、2003年1月对冶勒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研究。表明冶勒保护区迄今发现有兽类7目25科62属91种,国家Ⅰ级保护5种,Ⅱ级保护18种,四川省重点保护的兽类有7种,属于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兽类27种,我国特有物种29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并出现南北交错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2003~2005年对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64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2种,古北界种类30种,广布种2种。保护区兽类有11种分布型,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保护动物20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兽类31种。保护区兽类的特点是大型兽类如白唇鹿、水鹿、林麝、马麝、黑熊、马熊等资源非常丰富,种群数量大、密度高,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小型兽类资源丰富,有较多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兽类的分布现状,2015-2017年对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野生兽类共62种,分别隶属8目19科44属。园区内兽类呈现出物种多样性高,珍稀濒危物种多,特有种多的特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兽类物种多样性G-F指数为0.77,表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处于很高水平。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个物种受威胁(极危、濒危和易危),比例为32.26%,远高于国家整体水平;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种29种,占46.77%。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青藏区,在地理分布型上,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东洋界成分为辅,以古北界高山型成分最多,有25种,且资源量大,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兽类以适应高寒气候的特殊种类为主。3个园区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长江源园区与澜沧江源园区为共同关系,黄河源园区与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为密切关系。近些年,三江源地区的兽类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国内外认可,本研究结合园区生物多样性和区系特点,根据保护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监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山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一些特有动植物类群。由于高山地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该区域物种的分布及其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但以往的调查多集中在中段,对南段的高山地区仍缺乏研究。因此,为了解该区域的鸟兽多样性本底、现状,以及大中型兽类和地栖鸟类的季节变化动态,本调查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沿高黎贡山山脊海拔3 100 ~ 3 700 m区域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分别选择南斋公房、北斋公房和大脑子3个监测区域,有效相机工作日9 359台日,共调查记录到24种鸟类(3目11科)和19种兽类(5目14科)。其中,鸟兽物种相对多度较高的前3种依次为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鸟兽物种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物种数少、秋季和夏季多,全年以8月最高;动物活动强度同样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种间差异。鸟类和兽类的物种丰富度季节变化与活动强度变化,可能与动物沿海拔梯度的垂直迁移和高海拔食物资源的波动有关。将本次调查结果与中段调查数据比较,鸟类Beta多样性的周转大于嵌套,而兽类是嵌套大于周转,说明两地物种组成差异以鸟类为主。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动物垂直迁移和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中,并实施高黎贡山高山生态系统的全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物种编目是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的基础,为制定、实施保护计划及开展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提供数据支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按公里网格法,在布龙州级保护区内设置了137个位点,总监测日为10 675d,拍摄照片19 757张。获得独立有效照片数为984张,其中70.8 %为兽类,27.6%为鸟类,1.6%为人。经鉴定,可以识别兽类5目10科17种,鸟类4目9科14种,其中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物种各有3种和10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4、1种。本次调查兽类记录物种数较多的是食肉目和偶蹄目,分别为4和5种,相对丰富度指数以野猪和赤麂较高;鸟类记录物种数最多的是雉类(4种),白鹇和原鸡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本次调查进一步完善了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中大、中型兽类和地栖性鸟类的物种资源编目,为后续的科研、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本底资源。  相似文献   

14.
动物多样     
现今,观鸟活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知,实际上观兽在国外也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生态旅游方式,最著名的莫过于在肯尼亚及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的稀树草原上所开展的观兽活动,想必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对相关场景都不会陌生.兽类大多于晨昏活动,加之其感觉敏锐主动回避人类,在野外见到实体的机会十分难得.2012年7月,我们在汗马内进行的短短一周的考察中,以目击实体或观察痕迹的方式,一共记录了4目8科14属14种兽类.而在9种目击到的兽类当中,就有超过一半(5种)是国家保护动物或受胁物种,这种短时间内的目击概率在国内的自然保护区中是不多见的.汗马无疑是观赏兽类的绝佳场所! 汗马作为以典型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及区内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庇护了一些寒温带针叶林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兽类,目前已知有3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它们是:貂熊、紫貂和原麝.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6月-2011年8月,利用一字型、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4种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兽类独立照片(independent photograph,IP)共2551张,能识别物种的兽类IP有1240张,占整体IP的48.6%,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松鼠科以外的啮齿动物)IP1167张,占45.8%;无效IP144张,占5.6%。所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共有14种,隶属4目9科,其中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鬛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在种-监测日曲线当中,4种监测模式随监测日的不断延长,兽类种类大体呈现半年左右趋于稳定的规律,建议监测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较为合适。研究发现,兽类IP和单相机拍摄率在一字型、十字型和随机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海拔垂直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海拔垂直型由于相机分布均匀,在拍摄种类、拍摄率等各项监测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其他3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姜广顺  李京芝 《兽类学报》2021,41(5):604-613
目前全球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有效的评估与科学的保护是阻止濒危物种走向灭绝,保持其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本文针对我国的食肉类、有蹄类、灵长类、小型兽类、海洋兽类5个类别的濒危兽类,综述了其栖息地评估与保护研究进展的现状和成果,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以期为栖息地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梳理出系统、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对其理论和技术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国濒危兽类栖息地评估和保护研究应走向整体化、定量化、智能化,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的“精准化”发展方向,为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陆生兽类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3月~2007年9月期间,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实地涮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盐城自然保护区的陆,七兽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报道兽类共31种,分属6日13科.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3种:I级1种,Ⅱ级2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牛兽类10种;有4种兽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种兽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种兽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对盐城自然保护区陆牛兽类资源的生态分布和保护现状等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该区陆牛兽类资源数量减少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家山自然保护区(105°28′~105°40′E,32°50′~32°56′N)属秦岭西段的南坡山地。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4年10~11月,对该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包括灵长类、食肉动物和偶蹄动物)的资源、区系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23种大中型兽类,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5种和9种。它是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金丝猴和猕猴在此同域分布,大熊猫和羚牛四川亚种也分布于此地,该保护区是这4个珍稀濒危物种的一个新分布区。区内的23种兽类中没有古北界的区系成分,而属于东洋界成分的兽类有17种,占73.9%;其余6种为广布种,占26.1%。分析该区域23种兽类的生态分布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别有16种、20种和12种动物活动。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000 m以上、500~1000 m、500 m以下的物种分别有5种、13种和5种。区内不同海拔带的兽类物种数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比较平稳,没有表现出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第6届国际兽类学大会(ITC6)将于1993年6月4—10日在澳大利亚Sydney召开。本届大会下设20个专题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包括:早期哺乳类、海洋哺乳类、有袋类的演化、哺乳动物系统分类、消化生理学、蝙蝠生物学、灵长类生物学、猪科生物学、栖息地选择、食虫类生物学、南部大陆动物地理学、濒危物种的保护、干扰生态学、干旱地区的兽类、热带地区的兽类、温带地区的兽类、兽类种群生物学、繁殖生理学、疾病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以及野生动物管理。每个专题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都将进行相关的板报交流。每天安排5—6个专题报告和4个专题讨论。大会期间,将组织一次游览和野餐活动,与会代表及随从人员届时可考察澳洲哺乳动物和灌丛栖息地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李映灿  陈治文  黄广传  彭超  张洪茂 《生态学报》2021,41(18):7189-7203
对海岛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和研究,可为更好地保护海洋和海岛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依据。2018年4月-2019年12月,利用样线法、铗夜法等对西沙群岛东岛、永兴岛等岛屿的鸟类、小型兽类资源进行了4次调查,结合历史记录数据对其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分析。调查共记录到小型兽类3种,臭鼩(Suncus murinus)见于林灌丛,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flavipectus)见于房舍区;共记录到鸟类13目26科65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新记录到鸟类29种;广布型鸟类34种,古北界鸟类20种,东洋界鸟类11种;冬候鸟28种,留鸟23种,旅鸟6种,夏候鸟5种,迷鸟3种;东岛鸟类物种数高于永兴岛,但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较低;雨季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旱季;东岛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红脚鲣鸟(Sula sula)中国唯一的繁殖地,应加强保护。与1974年和2005年报道的数据对比,本次调查记录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留鸟物种数最多。结果反映西沙群岛小型兽类种类较少,主要分布在房舍区及其附近的林灌从;暗示小型兽类带入、扩散等可能与人为活动相关,其生态效应予以重视和长期监测。西沙群岛鸟类物种有丰富度较高、候鸟占比高、季节和年份间差异明显、留鸟物种数有所增加、为红脚鲣鸟唯一的繁殖地等特点。西沙群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候鸟和留鸟的保护,尤其是红脚鲣鸟的保护十分重要,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