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圈养的13头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检测,发现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与其他动物有较显著差异,厌氧菌的检出率及检出量相对较低,其优势菌为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氏菌,其次为乳杆菌及粪链球菌。同时,本文还着重探讨了上述结果在大熊猫疾病防治及消化生理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大熊猫的主食竹类粗纤维含量很高,而大熊猫自身的消化系统不能降解纤维素。现已从大熊猫的肠道正常菌群中鉴定出涵盖7个菌门的22种菌,相关的研究证明大熊猫的肠道正常菌群能降解纤维素。大熊猫肠道中的假单胞菌产生的漆酶能对竹纤维中的木质素进行氧化,使纤维素得以暴露,梭菌属、淀粉芽胞杆菌等产生的纤维素酶将其降解成大熊猫可利用的糖类。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拥有肉食性动物典型的消化系统,却以竹子为唯一的食物来源,这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实际上孕育了其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菌种分离,发展到深入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代谢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的预测。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大熊猫肠道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因素,包括饮食的改变、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健康状况的波动。同时,本文还总结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功能,旨在为深入研究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探索新的方法来改善和平衡大熊猫的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而助力大熊猫种群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大熊猫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种群面临着传染病和栖息地破碎化等持续威胁,其中生殖系统的细菌感染和菌群失衡会影响大熊猫生殖健康,严重者可导致流产,是引起大熊猫繁殖障碍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精液与包皮分泌物样本的菌群组成情况及分离培养潜在致病菌开展研究。[方法] 通过采集13份大熊猫包皮分泌物和12份精液样本,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细菌培养及PCR鉴定的方法,确定样本中的细菌种类。[结果] 菌群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细菌丰度在大熊猫包皮与精液中均为最高;在属水平上,不同时期的雄性大熊猫包皮的菌群可能会发生改变,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Dolosicoccus是Ⅰ期包皮样本中最丰富的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分别为15.45%和12.40%;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是Ⅱ期包皮样本中最丰富的微生物菌群,相对分度分别为37.94%和9.68%;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是精液样本中最丰富的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分别为14.40%和12.88%。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精液样品高于Ⅰ期包皮样品和Ⅱ期包皮样品,Ⅰ期包皮样品和Ⅱ期包皮样品之间无显著差异。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得到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在内的多种潜在性致病菌。[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大熊猫精液和不同时期包皮分泌物的菌群组成,其优势菌属存在差异,大熊猫包皮与精液中存在潜在性致病菌,这可能对大熊猫的生殖系统健康带来威胁,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7.
8.
妊娠妇女阴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31例非妊娠健康妇女、31例早期妊娠妇女、31例中期妊娠妇女和31例晚期妊娠妇女的阴道菌群,就乳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和肠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测定阴道分泌物的PH。结果表明,妊娠妇女的阴道乳杆菌和酵母菌多于非妊娠妇女,而葡萄球菌和肠杆菌却少于非妊娠妇女。乳杆菌是阴道菌群中最重要的成员,妊娠时的生态优势地位更加突出。乳杆菌在阴道的生物屏障和酸性环境的维持方面起主要作用。乳杆菌可能是预防和治疗产道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的理想的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通过对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肠道菌群及阴道菌群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其结构、多样性、相关性以及BV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今后治疗BV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BV患者11例(BV组),健康者9例(C组),留存阴道分泌物及新鲜粪便进行16S rDNA基因检测分析。 结果 C组阴道菌群以乳杆菌属为主,BV与加德纳菌属、普雷沃菌属、Sneathia、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阿托波菌属、Shuttleworthia、巨型球菌属密切相关。BV组肠道、阴道菌群丰富度均高于C组。Alpha多样性分析中C组和BV组肠道菌群、阴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组间比较,χ2值为29.137, P=0.000结论 BV阴道菌群与肠道菌群具有相关性,BV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比例和多样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12.
圈养大熊猫在兽舍与半野外条件下的行为和习性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03年7月8日~2004年7月7日,用聚焦动物法和点取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首次进行放归前期野化培训的两岁龄大熊猫双胞胎之一“祥祥”,及其对照个体大熊猫双胞胎之二“福福”(生活在传统兽舍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定性分析。X^2适合度检验表明:1.在不同的环境下,大熊猫的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取食、机械行为、人为干扰和寻食行为所占时间不同;人为活动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不同。2.行为多样性指数不同。3.在不同环境下,大熊猫的生态习性也是有差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竹子的利用;二是对不同区域的利用。培训结果表明,影响将来放归的重要因素是圈养条件下形成的机械行为和对人及人工食物的依赖性。因此,在将圈养出生的大熊猫真正放归野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定性与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的分离率75.44%,平均活菌数均值(log10~n±SD)7.2810±1.1618。常见的阴道乳酸杆菌种的分离率及活菌对数值为:嗜酸乳杆菌(33.3%,7.6883±1.4076),唾液乳杆菌(10.53%,6.4949±1.4254),乳酸乳杆菌(8.8%,8.0687±1.7102),德氏乳杆菌(7.0%,8.1134±0.6311),赖氏乳杆菌(7.0%,7.3349±0.9052)。揭示这几种乳杆菌可能是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属的重要成员,其生理学意义及种类、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西段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调查分析了白水江保护区西段白马河保护站李子坝至邱家坝区域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该区域大熊猫喜欢选择海拔高于2500 m的中高山的山脊、坡的上部活动;喜欢在坡度21°~30°的半阴半阳坡活动;喜欢原始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喜欢乔木平均胸径大于50 cm,竹子高度大于2 m、盖度大于75%,生长类型为簇生,生长状况好竹林中活动;对坡形、乔木郁闭度、水源的选择差异不显著,几乎是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16.
岷山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003年生物多样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岷山山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种群和面积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到2003年底,在该地区已建立了20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从2003年开始,岷山1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通过监测,了解了岷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情况,以及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情况,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监测活动还提高了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议今后将自然保护区监测工作纳入自然保护区日常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18.
19.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大中型伴生兽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小相岭山系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大中型兽类的种类、主要遗留痕迹的鉴别特征以及对大熊猫的影响;统计了大熊猫伴生动物的样线遇见率,反映了不同伴生动物的相对数量。本文对进一步研究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的伴生动物,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