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FOXO3a(forkhead box O3a)的活性改变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携带突变激活FOXO3a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TM(triple mutant)-FOXO3a和阴性对照腺病毒载体Ad-GFP体外感染人脐血来源的EPCs。观察EPCs形态学改变,CCK-8分析转染后EPCs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FOXO3a蛋白、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7kip1以及CDK2的表达水平。结果:构建了的2种腺病毒相关载体被成功转染。形态学改变方面,Ad-TM-FOXO3a组EPCs细胞生长缓慢,集落不明显;Western blot和CCK-8结果显示,Ad-TM-FOXO3a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PCs增殖被抑制,FOXO3a与p27kip1蛋白过表达,CDK2表达下调。结论:FOXO3a可能通过上调p27kip1蛋白表达,下调CDK2表达,以抑制EPCs增殖。  相似文献   

2.
观察FOXO3a(forkhead box O3a)沉默或过表达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构建了沉默型Ad-shRNA-FOXO3a和突变型Ad-TM(triple mutant)-FOXO3a重组腺病毒载体。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分离人脐血来源的EPCs(CD133+CD34+),并进行体外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将上述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EPCs并观察转染效率与细胞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分析FOXO3a蛋白表达变化;细胞计数与MTT法分析FOXO3a沉默或过表达对EPCs增殖的影响。成功构建了Ad-shRNA-FOXO3a、Ad-TM-FOXO3a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脐血来源EPCs。Western blot提示,Ad-shRNA-FOXO3a转染EPCs后明显抑制了FOXO3a蛋白的表达;Ad-TM-FOXO3a转染EPCs后明显增加了FOXO3a蛋白的表达。结合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与MTT法实验结果提示,有效沉默FOXO3a明显促进了EPCs增殖;FOXO3a过表达明显抑制了EPCs增殖。人脐血来源的EPCs中,FOXO3a参与了细胞增殖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携带BABL/c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后,对可溶性VEGFR-3蛋白分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从BABL/c小鼠胎盘组织中扩增VEGFR-3(1-3Ig)的编码基因,并通过重组PCR技术在基因的N端加上人CD33的信号肽。将该基因片段亚克隆入腺病毒表达载体(pDC316-IRES-EGFP),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验证后,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细胞以产生重组腺病毒。将构建好的携带有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通过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上清液中可溶性VEGFR-3蛋白的分泌及其对VEGF-C的中和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带有信号肽的BABL/c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质粒,并获得高滴度的携带有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重组腺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后,可使转染细胞分泌可溶性VEGFR-3蛋白,该蛋白具有中和VEGF-C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制备了携带BABL/c小鼠VEGFR-3(1-3Ig)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用该病毒转染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可使其分泌可溶性VEGFR-3,该蛋白在体外具有中和VEGF-C的作用,这为临床抑制肿瘤淋巴管新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溶瘤腺病毒CNHK500体外转染内皮祖细胞,评估其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通过溶瘤腺病毒CNHK500转染内皮祖细胞,构建携带CNHK500的内皮祖细胞,并将内皮祖细胞和CNHK500分为三组,即CNHK500组,转染CNHK500的内皮祖细胞组和内皮祖细胞组,分别感染肺腺腺癌细胞A549,用MTT法检测不同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成功的分离并培养、鉴定内皮祖细胞,并完成CNHK500对内皮祖细胞的转染,CNHK500滴度为2.0×107 pfu/m L,其中CNHK500组肺腺癌细胞A549的存活率为(75.54±5.46)%,转染CNHK500的EPCs组肺腺癌细胞A549的存活率为(80.81±3.69)%,EPCs组肺腺癌细胞A549的存活率为(98.13±2.98)%。结论:本实验首次成功的将CNHK500转染内皮祖细胞,并应用于肺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中,这将有助于为肺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一个崭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对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存能力的改变及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从人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选取传代后第3代EPCs作为研究对象,以终浓度分别为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300μmol/L和400μmol/L的过氧化氢处理内皮祖细胞12 h,同时设立正常处理对照组。CCK-8法检测各组内皮祖细胞生存能力的差异;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内皮祖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p5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浓度为50μmol/L、100μmol/L和15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组中细胞存活能力逐渐增强,促凋亡蛋白Bax、p53随之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则显著上调;在浓度为200μmol/L、300μmol/L和40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组中细胞生存能力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逐渐减弱,促凋亡蛋白Bax、p53表达水平逐渐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下降。结论:过氧化氢对内皮祖细胞存活能力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53表达的影响均呈双相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电磁辐射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肾脏疾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6d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平均功率密度为65mW/cm2,时间20min的电磁辐射对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同等剂量全身照射大鼠,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从大鼠骨髓能成功分离培养获得EPCs。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大鼠接受全身照射后各时相点无明显组织学改变,但超微结构显示在照射后3h后开始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足突肿胀,12h后出现部分足突融合。结论:电磁辐射导致EPCs生物功能显著减弱,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电磁辐射可能与起肾脏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电磁辐射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肾脏疾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6d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平均功率密度为65mW/cm2,时间20min的电磁辐射对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同等剂量全身照射大鼠,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从大鼠骨髓能成功分离培养获得EPCs。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大鼠接受全身照射后各时相点无明显组织学改变,但超微结构显示在照射后3h后开始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足突肿胀,12h后出现部分足突融合。结论:电磁辐射导致EPCs生物功能显著减弱,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电磁辐射可能与起肾脏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免疫磁珠分离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法(1.077)和差速贴壁法,这3种方法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均可分离到一定的目的细胞。分离到的目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分化、成熟、发育为内皮细胞。在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鉴别区分,使用CD34+/CD133+/KDR+鉴定为内皮祖细胞,同时使用内皮祖细胞吞噬D il-ac-LDLFITC-UEA双阳性的方法也可鉴定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10.
检测内皮祖细胞数量及VEGF表达水平在子痫前期患者和健康孕妇外周血循环间的差异,探究二者与子痫前期发病间的关系,为追溯子痫病病因和寻求子痫病发病的生物学指标提供依据。选取于本院就诊治疗的子痫前期患者和健康孕妇各30例,分别记为患病组和健康组。抽取外周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用CD34、CD133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VEGF表达水平。子痫前期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健康孕妇组,VEGF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健康孕妇组,所有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减少,VEGF表达减少,这可能是子痫前期患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通过贴壁培养法培养出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并在0 d、6 d、10 d流式鉴定早期内皮祖细胞,在第8周流式鉴定晚期内皮祖细胞。结果:通过体外贴壁扩增培养,从小鼠骨髓细胞中成功培养出EEPC(早期内皮祖细胞)和EOC(晚期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VEGFR2+的EEPC比例从最初的0.08%能够增长至70%;EOC大约出现于3-4周,5-8周时呈现指数增长,具有典型的内皮细胞鹅卵石样形态,表达CD31、VEGFR2等内皮细胞表面标志而不表达CD34、CD133等干细胞表面标志。结论:确立了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种具有较强增殖能力的前体细胞,血管损伤或者缺血会刺激骨髓EPCs动员,迁移、归巢于相应的靶位,然后分化为内皮细胞(ECs),从而参与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因此,EPCs的成功发现为缺血性和血管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但是EPCs存在动员率低、靶向性较差和功能不全等问题。大量研究显示细胞因子对EPCs的动员、归巢、增殖和分化等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能改善EPCs的功能活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细胞因子来提高EPCs功能变得非常重要。现总结了近年来细胞因子对EPCs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作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内皮祖细胞(EPCs)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工程血管以及组织工程化组织的血管化因目前内皮种子细胞扩增能力和生物活力的不足而受到限制。EPCs(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胚胎期,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来源于血岛内共同的祖先细胞;出生后,EPCs存在于骨髓,并可被转移至外周血,参与缺血组织的血管重建和血管的内膜化。因此EPCs有望成为今后组织工程内皮种子细胞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高脂血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降脂红曲制剂血脂康胶囊对高脂模型大鼠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Wistar大鼠高脂饲料30 d,造成高血脂大鼠模型,灌服血脂康胶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血脂康治疗组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应用EGM-2MV进行体外培养。以4~6代EPCs为靶细胞。采用Edu标记技术、CCK-8检测法、粘附能力测定试验、改良的Boyden小室、Matrigel法、荧光定量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EPCs增殖、粘附、迁移、体外成血管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高血脂模型组大鼠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炎症因子MCP-1表达则高于对照组;与高脂模型组EPCs比较,血脂康可明显促进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下调MCP-1的表达。结论:高脂状态下大鼠EPCs的增殖、粘附、迁移及成血管等生物学功能受损,血脂康能调整脂质代谢,改善高脂血症大鼠EPCs功能,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 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BM/EPC)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获取Lewis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分化为MSC和EPC。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建立后3天,将0.8mlD-Hanks液注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对照组(n=6);将8×106个骨髓MS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MS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106个EP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EPC组(n=6)。细胞移植后3周行缺血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获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MSC组与EPC组侧支血管数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EPC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MSC组,二者均高于对照组;MSC组与EPC组小动脉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内皮祖细胞移植均能够明显促进血流重建,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优势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但现在困扰人们的问题是作为其术后并发症之一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病率仍然很高。大量的研究证实,内膜增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提高受损内膜再内皮化的速度是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一个重要措施。新近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能参与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促进受损血管内膜的再内皮化,因此,在防止支架内再狭窄中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因此,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支架术后再内皮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