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  李秀玲  李新岗  杨立军  陈辉 《生态学报》2013,33(24):7651-7660
以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油松(Pinus tabuleaformis)(2年生球果和新梢)为研究对象,探讨梢斑螟幼虫对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先期虫害诱导寄主防御的抑制作用,以及虫害诱导的负防御机制。结果表明,双萜松脂酸作为油松球果和新梢的主要组成和诱导性防御物质,梢斑螟虫害后球果双萜松脂酸极显著增加,10 d后降低到正常水平;而新梢虫害后,松脂酸显著增加,后随新梢基础含量而增加,10 d后虫害新梢松脂酸显著高于球果。梢斑螟幼虫以小卷蛾虫害球果、健康球果和新梢等部位为食料,均为梢斑螟5龄幼虫下唇腺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活性最高,极显著高于4龄和3龄幼虫;且同一龄期,小卷蛾虫害球果中的梢斑螟幼虫GO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新梢和健康球果中幼虫酶活性。研究发现,虫害后萜类防御物质随幼虫GOX活性升高呈下降趋势。梢斑螟幼虫RNA和P含量比较发现,取食小卷蛾虫害球果、健康球果和新梢3种食料,均为梢斑螟3龄幼虫最高,5龄幼虫最小,差异极显著;但同一龄期,3种食料发育的幼虫,其RNA和P含量间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小卷蛾幼虫的先期危害,诱导了寄主防御,但后来的梢斑螟幼虫通过下唇腺GOX抑制了寄主的诱导防御,使其生长率与健康球果和新梢中的幼虫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油松球果小卷蛾成虫的产卵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Heinemann)是广泛分布的一种松属球果和枝梢害虫,在我国北方油松良种基地主要危害油松球果。用油松和华山松球果做产卵选择试验,以及2树种球果浸提液对产卵影响的结果表明,油松球果对产卵雌虫具有更强的引诱作用;不同油松球果类型的着卵量结果表明,红色球果类型的着卵量显著高于绿色球果类型,并且同一颜色球果,有刺类型的着卵量多于无刺类型。球果挥发成分结果表明,油松球果挥发成分有6个组分,而华山松球果挥发成分只有5个组分,与油松球果相比,无β-非兰烯组分;油松不同株系类型球果挥发成分只表现出含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造林绿化树种。近年来,云南省祥云县云南松林受到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的共同危害。本文对两种害虫在蛀梢期的危害特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切梢小蠹的发生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成虫蛀梢期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受害程度不同的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的危害差异显著,轻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11.38%,中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36.56%,而重度受害林分则达到59.7%。分析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得知,蛀梢期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云南松林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空间依赖范围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而局部空间连续性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结论】云南松林两种切梢小蠹成虫在蛀梢期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明确两者在该时期存在聚集危害的特性,导致云南松因树梢受到聚集危害变为衰落木,从而有利于成虫蛀干危害和繁殖。本文为探究两种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林中的危害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虫害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次期性蛀干害虫,也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廓清该害虫在秦巴林区不同寄主上的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对于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秦巴林区遭受松材线虫病严重危害的3种主要松树(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armandii和马尾松P.massoniana)进行了冬季疫木野外解析,并在统计不同胸径、不同高度疫木树干上松墨天牛侵入孔和幼虫数量的基础上,采用聚集度指标分析方法,对该害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危害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3种寄主上的危害程度具有显著差异,以华山松受害最重,其次分别为马尾松和油松;越冬幼虫在油松上主要危害皮下1~2 cm的边材;在华山松和马尾松上危害比较多样,以髓心部位受害最重,其后依次为心材、边材和树皮;在油松和华山松上,松墨天牛主要在树干7m以下部分危害,而在马尾松上主要危害树干7m以上部分,且虫口数量均与寄主胸径呈显著正相关.松墨天牛侵入孔和越冬幼虫在不同寄主树干上均呈聚集性分布.本研究揭示了松墨天牛在秦巴林区3种主要寄主上的危害规律,对于进一步开展大尺度地理范围松墨天牛的寄主选择性及危害规律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也为秦巴林区松墨天牛的有效防治和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控制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云南横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辉  吕军 《昆虫学报》2004,47(2):223-228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的主要次期性害虫之一。1980年以来,该虫与纵坑切梢小蠹T. piniperda(L.)一起在中国西南部大量发生,导致数十万公顷云南松林受害。本文报道了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地区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横坑切梢小蠹年生活史为一代,前后两代在冬春季有部分重叠。成虫羽化于4月下旬开始陆续,5 月下旬结束。成虫羽化后即飞到树冠上蛀食枝梢,直到11月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在此期间,每头成虫可以蛀食4~6个枝梢。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没有越冬习性。繁殖期从11月至次年3月。成虫主要在已经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木的中、下部产卵。繁殖期较纵坑切梢小蠹约迟1周。由于横坑切梢小蠹从枝梢到树干对云南松持续危害,对树木的危害性较在其它地区更为严重。横坑切梢小蠹利用受到纵坑切梢小蠹蛀害的树木繁殖产卵,加强了蠹虫对云南松树的危害,加速了受害树木的死亡进程。横坑切梢小蠹的上述生物生态学特征是该虫对云南松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从横坑切梢小蠹虫体和虫坑中检测到伴生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is。横坑切梢小蠹对该菌的带菌率在蛀梢期为11.5%;在蛀干中期约为10%~26%。  相似文献   

6.
油松人工林球果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用实测油松人工林平均木球果生物量的方法,来研究不同立地条件、测树学因子与油松人工林球果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油松球果生物量以山脊、阳坡最多,阴坡次之,山洼最少;油松球果生物量与林木生长级之间呈正相关;在单株林木的树冠部位上是以上、中部的球果生物量最多,下部最少,向阳面显著多于背阴面。胸径、树高与球果生物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并推导出预测油松球果生物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松梢挥发物与松梢隐翅虫之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本文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对松树健康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马尾松、火炬松、黑松虫害梢对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都显著高于对照,其中马尾松虫害梢对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最强。对健康梢、一、二年生马尾松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结果表明,雌成虫选择顺序为: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二年生虫害梢一年生虫害梢;雄成虫选择顺序:二年生虫害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一年生虫害梢。总体上,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都明显选择虫害梢,对健康梢有一定的驱避性。本文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松梢隐翅虫成虫林间扩散行为、探索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病原物开展微红梢斑螟生物防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油松球果小卷蛾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球果小卷蛾是松类的球果及嫩梢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陕西省乔山、黄龙、秦岭,巴山等林区均有分布,已知寄主植物有油松、马尾松、华山松及白皮松等。其中以油松受害最为严重,被害的当年生球果提早枯落而不能成熟;先年生球果多干缩枯死,无子粒:当年生嫩梢常枯枝秃顶,继而干形弯曲,不能长成通直良材,这样,既严重影响森林更新及造林用种,又严重威胁树木生长发育及木材利用价值。 该虫在陕西省乔山林区年只一代,以蛹越夏过冬。翌年4月中旬为蛾始发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达盛发期。蛾盛飞时刻在傍晚19时30分至20时30分。卵散产,主要产于先年生球果上,间或产于嫩梢及针叶上。卵期14天。幼虫始孵期在5月上旬,中旬达盛孵期,6月上、中旬幼虫始老熟,吐丝下地在枯枝落叶层及杂草丛下结茧化蛹,准备越夏过冬。 该虫发生在海拔1,900米以下的松林内,而在1,9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尚未见其踪迹。其发生为害规律是:低海拔重于高海拔,山下部重于山中、上部,纯林重于混交林,疏林重于密林,幼、中龄林重于近、成、过熟林,结实好林分重于结实不好及未结实林分。该虫的发生期是阳坡先于阴坡,低海拔先于高海拔,并与植物物候相关,如幼虫孵化始、盛期,正是油松开花始、盛期,也是进行化学防治的大好时机。 防治措施:营造混交林;改疏林为密林,提高林分郁闭度:人工摘除虫害果,集中处理,杀死幼虫;化学防治,可用25%DDT乳剂或50%可湿性DDT的200—400倍液,于幼虫孵化初、盛期各喷一次,灭虫保果作用显著;飞机洒药防治,以25%DDT乳剂10倍稀释液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松阴吉丁Phaenops yin KubáňBíly(鞘翅目:几丁甲科)对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的危害情况,了解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偶然性暴发成灾的原因及规律,探讨该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通过林间采集、解剖受害木段以及实验室罩笼饲养等方法,调查了松阴吉丁的发生现状,包括油松的受害情况和受害症状、天敌生物等,并结合历史文献和北京地区近2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虫偶然暴发的原因。【结果】松树死亡率约为30%,受害株率约为60%,发现两种主要寄生性天敌始刻柄茧蜂Atanycolus initiator(Fabricius)和赤腹深沟茧蜂Iphiaulax impostor(Scopoli)。【结论】该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偶然性暴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持续高温干旱和降雨量减少导致的油松长势衰弱有关。建议结合气象变化及时预测预报松阴吉丁的发生,通过补水降温、清理枯枝、保护天敌、合理用药等综合治理措施调控该害虫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0.
宿生陆地棉经济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引进抗虫陆地棉品种的基础上,对5个品种二年生及其一年生栽培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二年生棉平均皮棉产量1510.56kg·hm-2,比其一年生棉平均增产14.57%;二年生棉的棉纤维品质性状与其一年生棉的基本一致,部分性状优于其一年生棉。在供试品种中,中928 F1和湘杂棉3号的二年生棉皮棉产量分别为1845.42kg·hm-2,1689.63kg·hm-2,棉纤维品质优良,产量构成因素匹配好,可在冬季无霜或轻霜地区进行二年生栽培并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云南松纯林树冠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同域共存的3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切梢小蠹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他小蠹的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同域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2.
甘伪小眼夜蛾Pseudopanlis kansuensis Chen\,油松吉松叶蜂Gilpinia tabulaeformis Xiao\,丰宁新松叶蜂Neodiprion fengningensis Xiao et Zhou是哈思山林区新发现的3种主要食叶害虫.前两者为新种,取食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 Carr)针叶,后者为甘肃新纪录,取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针叶.此3种害虫发生后,传播迅速,危害严重.林木受害后,枝梢枯萎,生长减弱,林相残败,严重区成片死亡.因此,为了保护好哈思山珍稀的水源涵养林,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应生产急需,作者在3种害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害虫的化学防治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入侵种红脂大小蠹在我国逐渐向北扩散至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同时在林间发现,相对于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其更偏好危害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本文主要分析我国7种松树挥发性物质以及新发生地红脂大小蠹对其中主要物质的行为选择.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法和气相色谱——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Hartig)是中国云南地区两种危害松属Pinus L.植物的钻蛀性害虫,常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上共同危害,通过蛀梢和蛀干为害造成树木衰弱死亡,生态破坏,带来经济损失。【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树木解析,对两种小蠹在"梢转干"及"干转梢"时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梢转干"时期之后,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主干中下部,云南切梢小蠹分布在主干中上部;侧枝上主要分布着云南切梢小蠹,而横坑切梢小蠹数量很少;5月中旬进入"干转梢"阶段,两种小蠹同时进入羽化期,云南切梢小蠹在6月1日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则比其晚10 d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两种小蠹成虫转梢危害后随机分布。两种小蠹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发生期较长,在云南松上分布范围较广。两种小蠹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小,在云南松上的分布趋于分离,对空间资源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而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在云南松的生长季节能同时危害,且发生期较一致,危害期长。【结论】两种小蠹在空间生态位上的种间竞争强度较小,而在时间生态位上的竞争较大。通过研究比较两种切梢小蠹时间及空间生态位的特性及差异,为遥感监测云南松林的生物灾害提供了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种油松球果害虫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 Hein.)、油松球果螟(Dioryctria mendacella Stgr.)、松梢螟(D.splendidella H.S.)是油松上三种重要害虫。在陕西分布广泛而危害严重,尤其在桥山林区,连年猖獗成灾,极其严重的影响森林更新及造林用种。但是,这几种虫由于体形小和隐蔽的生活方式,过去研究较少,特别是前两种国内迄今尚无正式报导,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易分辨,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混乱现象,影响数据精确度和结论的正确性,甚或使防治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便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现将这三种害虫的主要外部形态和为害征状分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东北地区红松 Pinus koraiensis Hakai上的小居松大蚜 Cinara minoripinihabitans Zhang,sp.nov.及红松大蚜 Cinara pinikoraiensis Zhang,sp.nov.,以及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上的油松大蚜 Cinara pinitabulaeformis Zhang et Zhong,sp.nov.共三新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段木栽培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子实体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生长年限对段木栽培桑黄子实体营养、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年限对上述10个指标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在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上,一年生极显著高于两年生、三年生,粗脂肪为三年生高于二年生、一年生,氨基酸总量则是二年生的高于一年生和三年生。氨基酸中,亮氨酸、异亮氨酸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一年生最高、三年生次之,二年生最低。在多糖含量上,二年生最高,三年生次之,一年生最低;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FRAP),均为一年生最高,二年生次之,三年生最低;三萜含量,一年生和三年生较高,而二年生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总黄酮、总酚含量显著正相关;粗纤维含量与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黄酮、总酚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FRAP活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氨基酸含量、三萜含量与其他指标均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段木栽培桑黄子实体质量控制、质量标准评价和桑黄产品进一步开发原料的选择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早白垩世到老第三纪渐新世这段时间的松科化石球果的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总结。松科化石球果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幼稚到系统、成熟的发展过程,现在将松科化石球果分为三个属:Pityostrobus、Pseudoaraucaria 及Pinus。其中Pseudoaraucaria及Pinus为两个自然属,Pseudoaraucaria已经绝灭。Pityostrobus作为一个器官属,包括那些在松科中分类位置不明的球果。对松科化石球果进行细致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演化关系的探讨上:对于Pinus,主要探讨这个属内各个亚属、组、亚组之间的演化关系;对于Pityostrobus和Pseudoaraucaria,通过绝灭类型的分析,探索松科内各个类群(包括绝灭的)的演化关系进而完成进化树是研究的主要方向,现在这方面已有了Pinus中心说及Pseudoaraucaria分支说两个假说。  相似文献   

19.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油松(P. tabuliformis)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的天然二倍体杂交种, 是为数不多的与亲本种没有严格生殖隔离的同倍体杂交种。为了检测3个种在油松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特点, 为高山松成种机制提供数据, 选取了代表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遗传多样性的25个种群, 在油松生境下对比分析了苗期11个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 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生长发育指标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差异显著, 主要变异存在于种间及种内群体间; 出苗率、2011年11月和2012年10月的封顶率、二年生苗在2012年10月的保存率等指标的种间方差分量较大, 种内变异较小, 是体现种间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油松在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最好, 总体适合度高于云南松和高山松; 云南松在封顶率和保存率上都居于最低值, 大部分一年生苗木到11月底仍未出现封顶现象且黄苗比例最高, 二年生苗的存活率为0, 表明云南松在油松生境下适合度最低; 高山松除了在紫苗比例上表现出超亲优势外, 大部分性状居于亲本种之间。此外,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山松祖先种群在适应性上表现较好, 具有在油松生境下发展的潜力; 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高山松种群及东南部的康定种群对油松生境的适应性较差。研究揭示出生态选择在高山松的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贮藏红松种子距离的初步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0月,应用线牌标记红松(Pinus koreansis)球果,采用人工放置实验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鼠(Sciurus vulgarls)贮藏红松种子距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堆被松鼠发现并捕食的时间不一致,放置在人为干扰较强地点(旅游步道边)的红松球果最后被搬运走,但各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均在放置10 h内全部消失.新球果(2006年)和旧球果(2005年)均被松鼠捕食并贮藏,但松鼠优先选择搬运新球果.实验共放置人工标记的球果110枚,当场被取食的球果8枚,其中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当场取食4枚新球果,松鼠当场取食4枚,均为旧球果;其余102枚球果被搬运并贮藏.以放置点为圆心,以300 m为搜索半径,共回收标志球果47枚,回收率为4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