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戟科野桐属4种6个居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大戟科野桐属4种(含变种)6个居群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其染色体数目为2n=22或2n=44,核型均为1A。核型公式分别为:绒毛野桐2n=4x=44m;白背叶2n=20m 2sm或2n=2x=22m或2n=20m(2sat) 2sm;广西白背叶2n=2x=22m;毛桐2n=2x=22m。其中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广西白背叶[M.apelta(Lour.)Muell.-Arg.var.kwangsiensisMetic.]和毛桐[M.barbatus(Wall.)Muell.-Arg.]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根据野桐属细胞分类学资料推测,多倍化和异基数变异是野桐属属内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清明:初候,桐始华。"桐花盛开,在农历的三月。植物分类上没有叫"桐"的这种植物,但名字中带"桐"的倒不少,比如梧桐、泡桐、油桐、野桐、刺桐、法国梧桐等等。此时节,泡桐类花开满山白、满坡粉、满街紫;油桐花也是白的,不同于泡桐花的漏斗状,而是大朵大朵的。那"桐始华"的"桐"究竟是何种植物呢?野桐属(Mallotus Loureiro)雌雄异株,花开无瓣、花序长条,当不入此典;豆科刺桐(又名象牙红,Erythrina  相似文献   

3.
 对石蒜属( Lycoris Herb. ) 12 种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 (1) 石蒜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端部、中部及基部的轮廓基本呈浅“W”或“V”字型, 有些种的表皮细胞上具有明显的尖刺状乳突; ( 2)石蒜属植物均为异面叶, 叶肉组织有一定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 但二者的厚度、叶肉中所占比例及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 (3) 海绵组织发达、具有大而明显的薄壁细胞或细胞裂溶后形成空腔(分泌腔或气腔); (4) 叶片中维管束数目大多为奇数, 叶脉维管束鞘由薄壁细胞组成; (5) 石蒜属植物横切面上叶缘的形状分为圆弧形和楔形两种类型。石蒜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种间差异, 可为石蒜属植物的种间关系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中学生物学课本和师范学校生物学教材中 ,有关苔鲜植物门的主要特征叙述中讲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欠妥 ,容易和维管植物真正含意上的茎、叶概念混淆 ,若把苔藓植物的茎、叶称为拟茎、拟叶更为恰当。苔藓植物的营养体 (配子体 ) ,大多数种类在外形上有类似茎、叶的分化 ,但不为真正的茎叶。茎虽然可分成表皮、皮层和中轴三部分 ,但无明显的组织分化和分工 ,少数结构复杂的类型如提灯藓属、金发藓属中轴部分出现了输导束和所谓导水细胞 ,“类韧皮细胞”,但还是没有出现类似于维管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木质部 (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湖南双子叶植物1个新记录属、2个新记录种以及1个新记录变种,即中华青牛胆 [Tinospora sinensis (Loureiro) Merrill]、柳叶润楠(Machilus salicina Hance)、广西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var. kwangsiensis F. P. Metcalf)、赛葵 [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Linnaeus) Garcke],赛葵对应的赛葵属(Malvastrum A. Gray)为湖南植物新记录属。入侵植物赛葵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寄生在大戟科、蝶形花科植物上的中国单囊壳属的一个新种及一个新变种:即大戟科野桐上的野桐单囊壳Sphaerotheca malloti Z. Y. Zhao,sp nov; 蝶形花科菜豆上的菜豆单囊壳 Sphaerotheca astragali Juaell var.Phaseoli Z. Y. Zhao var. nov. 上述新分类单位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同时还重新描述了寄生于菊科植物上的棕丝单囊壳Sphaeroth~catusca(Fr.) Blumer。  相似文献   

7.
茭白和茭笋,与水稻同属稻族,但隶属于菰属或茭白属(Zizania),美洲常把菰属植物称之为“野稻”或“水生稻”。在菰属植物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原产于东亚的落花茭白(Z.caduciflora),其因真菌寄生而膨大的嫩茎可供蔬食,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北美水茭白(Z.aquatica,=宽叶茭白Z.latifolia)和得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野桐属(Mallotus)雌雄异株的进化和传粉机制,对白背叶(Mallotus apelta)野生居群的性系统和传粉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白背叶居群均由雌性(F)、雄性(M)和少数两性(B)个体组成,平均性比为1:0.66:0.18(F:M:B);3种性别植株的基径大小差异不显著;雌株与两性植株的单花胚珠数、单果结籽数和自然结实率无显著差异;雄株与两性植株的花粉萌发率、花粉组织化学和花粉微形态特征也无显著差异,但雄株的单花花粉量是两性植株的1.26~1.63倍,且差异显著;雌株的异交结实率为96.67%,两性植株的异交结实率为76.00%,两者差异显著,说明居群内雌株的潜在种子生产力明显高于两性植株;野外观察到雄株和两性植株上的雄花具有访花者而雌株没有;雌株经套网处理后结实率超过30%而套袋处理不结实。这些表明白背叶具典型的亚雌雄异株性系统,雌株和雄株的适合度均高于两性植株;雌株以风媒传粉结实,两性植株可能兼有风媒和虫媒传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土壤增温调节中亚热带森林更新初期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全球变暖提高了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影响仍然不清楚。由于亚热带森林植物的碳储量巨大,因此了解全球变暖对亚热带森林植物生长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加热电缆模拟土壤增温(+5℃),探讨中亚热带森林几种主要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生长及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显著增加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山油麻(Trema dielsiana)和东南野桐(Mallotus lianus)的高度,但黑莎草(Gahnia tristis)高度显著降低。增温显著增加木本植物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而草本植物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增温对整个群落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模式无显著影响,但木本植物总生物量在各器官之间分配随温度发生改变,增温显著提高木本植物枝生物量比(BMR),降低干生物量比(SMR),而叶生物量比(LMR)和根生物量比(RMR)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细根占总根系生物量比率。结果表明木本植物能够通过调节生物量分配模式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和草本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宁洁  陈小红  刘洋  张健  杨万勤 《生态学报》2014,34(15):4313-4323
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了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不同林龄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现明显的波动性,5a时林下物种总数最小,14a时达到最大;灌木层中梨叶悬钩子(Rubus pirifolius)在各林龄林分下都占有较大优势,中龄林(14a)林分下枹栎(Quercus serrata)、野桐(Mallotus japonicus)占绝对优势,成熟林(37、39a)则以梨叶悬钩子和展毛野牡丹(Melastoma normale)为主。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为各林龄林分下草本层中的优势种。灌木和草本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林龄增加均呈现早期波动,中期下降,后期增加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随着林龄的增加,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出现波动,幼龄林(3、5、8a)群落间共有种较少,到了成熟林阶段(37、39a),群落间共有种增多,林下植物的群落相似系数较大,达到62.1%,说明成熟林林下植物种类较为接近,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生境对卷柏属(Selaginella)植物微观形态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南七仙岭采集的7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孢子叶的叶表皮形态以及小孢子形态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并计算气孔器大小、气孔密度、孢子大小等,比较分析其微观形态的区别及微形态与生境间的关系,为卷柏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同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与孢子叶在叶表皮形态上具明显差异,尤其是孢子叶上的气孔与营养叶相对较小且稀疏,与孢子叶的繁殖功能相符合。(2)不同种卷柏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叶缘刺、气孔和瘤状突起上,表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卷柏属植物种间区分的依据。(3)卷柏属植物的小孢子形态稳定,纹饰多样;部分种间的小孢子形态相似,但可通过纹饰类型、裂缝的曲直进行区分。(4)琼海卷柏的小孢子具有独特的网状纹饰,暗示其具有独特的演化途径。(5)卷柏属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特征、瘤状突起特征,小孢子的颜色、纹饰,与海拔、生境的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南10种杜鹃属植物叶片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已报道的中国45种杜鹃属植物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叶表皮毛被与鳞片在该属植物中的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的8种植物叶背面具毛被却无鳞片结构,杜鹃花亚属的2种植物叶背面均具鳞片结构。(2)基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对55种杜鹃属植物进行聚类分析显示,有鳞片杜鹃与无鳞片杜鹃分别聚为2类,聚类结果与杜鹃属植物在亚属水平上的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表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在杜鹃属植物各亚属的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从亚组水平看,55种杜鹃属植物的聚类结果对云锦杜鹃亚组、有鳞大花亚组、露珠杜鹃亚组具有较好的分类学界定,但在三花杜鹃亚组、高山杜鹃亚组、大理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树形杜鹃亚组存在明显的交叉现象,表明叶表皮覆被物特征不足以作为这些亚组在分类处理上的关键性状。(4)该研究聚类结果表明,糙叶杜鹃与其他有鳞杜鹃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糙叶杜鹃归并到杜鹃花亚属。  相似文献   

13.
荨麻科荨麻属植物狭叶荨麻 (Urtica angustifolia)和宽叶荨麻 (U.laetevirens)是东北山区、半山区习见的野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海拔 400— 800米的林中及林缘湿地、灌丛间、碎石坡上及山野多荫地。因其植株茎叶具有蛰毛,且蛰人后痛不可忍,引起被蛰部位皮肤出现过敏性症状,山区老百姓叫它“蝎子草”。同时,也有人习惯称狭叶荨麻为“蛰麻子”,宽叶荨麻为“哈拉海”,并有进山要防“瞎蠓、小咬、草爬子、哈拉海、蛰麻子”之说。   荨麻的茎直立,株高约 50— 150厘米,叶对生,披针形或圆状披针形叶,三条主脉,粗锯齿状叶缘…  相似文献   

14.
陈曦  邢怡  王蒙  殷华  张大维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0):2035-203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黑龙江悬钩子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悬钩子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无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下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或深波纹。(2)表皮毛类型有单细胞直立不分支、卷曲不分支,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四种类型。(3)气孔器均分布于下表皮,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形;气孔外拱盖单层、内缘平滑或不规则波状。研究表明,黑龙江悬钩子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学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对种间的划分和鉴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石蒜属12种植物叶片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石蒜属(Lycoris Herb.)12种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1)石蒜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端部、中部及基部的轮廓基本呈浅“W”或“V”字型,有些种的表皮细胞上具有明显的尖刺状乳突;(2)石蒜属植物均为异面叶,叶肉组织有一定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但二者的厚度、叶肉中所占比例及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3)海绵组织发达、具有大而明显的薄壁细胞或细胞裂溶后形成空腔(分泌腔或气腔);(4)叶片中维管束数目大多为奇数,叶脉维管束鞘由薄壁细胞组成;(5)石蒜属植物横切面上叶缘的形状分为圆弧形和楔形两种类型。石蒜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种间差异,可为石蒜属槽物的种间关系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太阳神”是百合科龙血树属植物千年木(Dracaena deremen-sis)的矮生栽培品种,又称密叶  相似文献   

18.
世界著名观赏树种——珙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英文称为“Dove-tree”(鸽子树),是特产于我国的单型属(Monotypic genus)植物;属于种子植物,珙桐科(Davidiaceae),珙桐属(Davidia)的落叶乔木。原属紫树科(Nyssaceae),珙桐属,因与紫树科另外两属特征上有显著的不同,现已独立成珙桐科。珙桐只一种,并有一变种: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vat. vilmoriniana(Dode)Hemsl.],特产于湖北省神农架山地。  相似文献   

19.
描述一种采自湖北上泥盆统弗拉阶黄家蹬组中的石松植物。该植物茎轴纤细。叶基纺锤形,螺旋排列。叶线形,叶缘具刺。具顶生的孢子叶球。其孢子叶匙状或披针形,边缘具刺。孢子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植物茎具原生中柱。原生木质部呈小脊状位于中柱边缘。后生木质部管胞由梯纹分子组成,在加厚棒之间没有类似“威廉姆逊纹”的连接物。该植物与采自湖南中泥盆统基维特阶的Longostachys(Zhu,Huand Feng) Caiand Chen可比较。它们在茎轴、线形和具刺的叶、纺锤形和螺旋排列的叶基、匙状披针形的孢子叶,以及叶、叶基和孢子叶的度量等特征方面均非常相似。两者在解剖特征上存有差别,即当前植物不具次生木质部,不具髓,后生木质部加厚棒之间不具连接物。考虑到现有特征并不足以建立新属种,暂归入cf.Longostachyssp.  相似文献   

20.
醉鱼草缀园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醉鱼草属植物家族中,有不少种类具有芳香美丽的花朵、秀丽的叶片和优美的株形,因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广泛用于庭院绿化、盆栽观赏以及切花生产。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已将醉鱼草属观赏植物开发成商品花卉,培育出许多比野生种更美丽的栽培品种,其中大叶醉鱼草(Buddlejadavidii)是开发利用最为深入的种类,由它培育出的“蓝花大叶醉鱼草”、“白花大叶醉鱼草”等优良品种也已引入我国栽培。全球的醉鱼草属植物约有1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约有40种。在醉鱼草属植物资源中,多数种类具有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前景。通常具观赏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