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光质对油菜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用 40 μE·m- 2 ·s- 1 的白光和红光对油菜幼苗照光处理 9d ,结果表明 ,红光促进油菜幼苗的生长 ,使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活性明显升高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下降 ,但对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试验材料, 在7种不同光强(自然光的100%、60%、40%、20%、10%、5%和1%)条件下, 测定并分析菹草的形态指标(株高、叶片数)和生理指标(叶绿素、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对光强条件的响应, 为富营养化水体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 菹草的株高、叶片数、生物量增长率显著上升, 而光强过高(CK组)和过低(1%组)菹草生长受到抑制; (2)菹草叶绿素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 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组和CK组Chl. a、Chl. b、Chl. a+b和Car含量低, 其余各组含量较高; (3)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 菹草根系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20%组、40%组和60%组的根系活力较大; (4)菹草SOD、POD和CAT活性整体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 试验后期1%和CK组SOD含量较高, POD、CAT含量较低。菹草叶片MDA含量在试验过程中不断上升, 抑制菹草的正常生长。自然光照的20%—60%, 菹草生长状况较好; 持续的弱光胁迫将导致植物活性氧代谢失调, 细胞受到伤害, 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实验法,研究了土壤中添加0.0(对照)、0.1、0.3、0.6、1.0、3.0、6.0、10.0和30.0 mg·kg-1Cd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彗星实验对Cd胁迫条件下三七根尖细胞的DNA损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加,三七的成活率、株高、单株复叶数和单株叶面积以及单株根、茎和叶片的干质量及鲜质量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各处理组三七植株的成活率和单株复叶数均高于对照,而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则在Cd添加量较低的条件下高于对照、在Cd添加量较高的条件下低于对照;单株根、茎和叶的鲜质量及干质量在Cd添加量30 mg·kg-1条件下均小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随Cd添加量的提高,三七根系中SOD和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而POD活性总体上逐渐升高;其中,Cd添加量0.6、1.0、3.0和30.0 mg·kg-1处理组的SOD活性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而各处理组的POD和CAT活性总体上均高于对照且在Cd添加量1.0~30.0 mg·kg-1条件下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彗星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三七根尖细胞的彗尾长、尾部DNA相对含量和Olive尾矩均有差异,其中,在Cd添加量较高的条件下各指标均高于对照但差异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在较低水平的土壤Cd胁迫条件下,三七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DNA均没有受到明显伤害,而较高水平的Cd胁迫则对其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根尖细胞DNA损伤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以二倍体马铃薯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不同通气条件下乙烯生理拮抗剂硫代硫酸银(STS)对试管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结果表明:通气条件下培养的试管苗茎高降低,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培养基中附加STS的效果更为明显,无论在通气还是不通气条件下,培养基中加STS的试管苗茎高降低,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均达极显著水平.通气和培养基中加STS的试管苗中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通气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要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培养基中加STS的试管苗中SOD活性提高,POD和CAT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环链虫草Cordyceps cateniannulata对植物促生和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浸种法将环链虫草接种于番茄植物体,在接种后的第30天和60天,通过番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干鲜重指标评价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在接种后第10、20、30、60和90天,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析其在番茄不同组织中的生存情况,使用形态学及DNA序列比对的方法检验所分离菌株与原有菌株的一致性。在处理后的第30天,检测番茄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环链虫草对番茄的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结果】环链虫草可定殖于番茄幼苗且对番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菌株对植株的定殖偏好性分别为根部>茎部>叶部。酶活检测结果表明,处理组番茄叶片防御酶活性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其中POD、CAT、SOD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21%、75.31%和158.59%,MDA含量下降了35.15%。【结论】环链虫草可以通过浸种的方法感染并定殖番茄幼苗的根、茎、叶,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并提高番茄抗氧化酶活性,具有较好的田间...  相似文献   

6.
曲丹  王慧梅  任洁 《植物研究》2015,35(4):623-627
以迷迭香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详细研究了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细胞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同时对不同蔗糖浓度处理的悬浮培养细胞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糖处理中,30 g·L-1的蔗糖、70 g·L-1的麦芽糖及40 g·L-1的葡萄糖最有利于迷迭香悬浮培养细胞生长。30 g·L-1蔗糖和70 g·L-1麦芽糖处理中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率分别为74.08%和72.33%,高出40 g·L-1葡萄糖处理接近3倍之多。30 g·L-1蔗糖处理的悬浮培养细胞迷迭香酸含量高出70 g·L-1麦芽糖处理228倍,略低于40 g·L-1葡萄糖处理。在不同蔗糖的处理中,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迷迭香酸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高浓度的蔗糖有利于悬浮培养细胞迷迭香酸的积累。在高浓度的蔗糖处理中,悬浮培养细胞H2O2和MDA含量明显增加,同时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也明显增强,表明高浓度的蔗糖产生了渗透胁迫,这种渗透胁迫虽不利于迷迭香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但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综合迷迭香悬浮细胞的生长率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我们最终得出30 g·L-1的蔗糖最有利于迷迭香悬浮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以白皮改良蒜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一氧化氮气体(0.1、0.5、1.0 μmol·L-1)在无氧环境中对大蒜进行熏蒸。并使用TPS 1便携式光合仪结合Farquhar和Sharkey的理论测定或计算NO处理蒜苗的相关光合指标,同时测定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含量。发现与1.0 μmol·L-1 NO气体处理相比,0.5 μmol·L-1 NO处理的蒜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提高、而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降低,说明0.5 μmol·L-1 NO处理下蒜苗光合速率高于1.0 μmol·L-1 NO的处理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而且0.5 μmol·L-1 NO处理提高了蒜苗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表观羧化效率(CE)和光合能力(Ao)及Rubisco含量,说明外源NO处理提高了蒜苗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能力和碳同化过程中羧化酶羧化效率。与对照相比,1.0 μmol·L-1 NO处理降低了蒜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同时气孔导度、胞间隙CO2浓度、表观量子效率、Rubisco含量、羧化效率和光合能力均降低,而气孔限制值升高,说明1.0 μmol·L-1 NO对蒜苗光合作用的抑制既有气孔因素,也有非气孔因素。而0.1 μmol·L-1 NO处理各项指标与对照无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9.
摘要:研究恒定均匀磁场对小球藻生长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磁处理在0.01T表现出促进生长的显著作用,从0.2T~1.2T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抗氧化酶系统的关键酶SOD,CAT,POD酶活性在较低磁感应强度时应激性升高,然后随磁感应强度的升高而降低;非酶体系的GSH对磁处理响应不明显,Caro含量普遍有较为明显的降低,可见磁处理造成了小球藻中的活性氧伤害,影响了小球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磁处理对红壤酶活性和牧草(苏丹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生物效应即外加磁场或磁处理对生物的影响,是生物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磁学和环境磁学中正在开拓的领域[1]。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磁学和分子、量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发展的需要,磁生物效应的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磁生物效应机制的探讨和研究由宏观走向微观,由单纯的物理和化学效应观察走向生物生理和生化的研究。当前,磁生物效应研究逐渐向各学科渗透,一方面为磁处理技术在各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另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磁生物效应的微观机制。本文着重研究了磁…  相似文献   

11.
大蒜生产主要靠无性繁殖 ,因此 ,进行大蒜体细胞胚发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蒜体细胞胚发育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 ,其中较高浓度的维生素B1 及还原态氮源可能有利于胚胎发生 ,而大蒜体细胞内含物则不利于胚胎发生。此外 ,对大蒜体细胞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认为系统开展体细胞胚发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建立悬浮培养体系以及进行大蒜体细胞胚无性系变异的研究等 ,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大蒜种质产量和品质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0个大蒜品种为供试材料,依据数值分类学的性状选择原则,分别于大蒜生长期和采收后进行农艺性状指标的采集。估算40个大蒜品种16个农艺性状及4个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并以前3个主成分和遗传相似性系数为基础,分别作二维散点图和系统聚类分析。40份大蒜品种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根据品种性状主成分表现,评选出性状优良的大蒜品种共10个。在聚类图中,在0.14的遗传相似性水平上可以把40份品种分成4类,即由5份种质组成的类群Ⅰ;由28份种质聚成的类群Ⅱ;由改良蒜等4份种质组成的类群Ⅲ,及苏联蒜等3份种质组成的类群Ⅳ。全部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07~0.64之间,很好地揭示了品种类群间存在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蒜花序轴离体培养器官发生途径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品种‘三月黄’(Allium sativum L.cv. Sanyuehuang)花序轴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对其器官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大蒜花序轴离体培养不经过愈伤组织,通过器官直接发生途径形成不定芽,其不定芽起源于大蒜花序轴维管组织韧皮部一侧周围的皮层薄壁细胞,属于外起源;皮层薄壁细胞经脱分化后,由最先形成的拟分生组织发育为茎尖分生组织,然后环绕其形成叶原基,茎尖和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定芽;大蒜花序轴离体培养发生的不定芽与花苞中自然形成的营养芽发生部位一致。不定芽通过壮苗、生根培养可正常生根形成植株,如果继代培养周期超过21 d,鳞茎形成率可达90.56%。  相似文献   

15.
基于表型性状的中国大蒜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资源圃保存的212份大蒜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分析表明我国大蒜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丰富。主成分分析表明,29个性状可以归并为反映植株生长发育、产品特征和产量构成的8个主成分;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将所有资源分为特点明显的2类5亚类。为了避免质量性状在种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与产量相关的鳞茎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4.83%,第一主成分中鳞茎重、鳞茎直径、鳞茎高和鳞芽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主坐标排序将所有资源分为6类。通过综合评价,将大蒜鳞茎产量分为6个级别,筛选出单产大于15 t/hm2的资源3份。  相似文献   

16.
外源一氧化氮供体对几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0、0.1、0.3、0.5、0.7、0.9mmol·L-1共6种浓度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豌豆、黄瓜、玉米和刺槐种子及其砂培幼苗后的结果表明:0.1~0.3mmol·L-1SNP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幼苗的根长、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SNP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明显受抑制,不同植物受抑制程度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大蒜是重要的调味蔬菜,大蒜辣素的含量是评价大蒜品质的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样品处理、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完善的大蒜辣素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方法:使用UPLC BEH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1∶1,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体积为1μl,流速为0.3ml/min.大蒜辣素在2.04 ~ 510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 =0.9991).利用建立的方法对212份大蒜鳞茎的大蒜辣素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供试212份大蒜资源的大蒜辣素含量差异显著,含量分布在0.82% ~3.01%之间,最高含量与最低含量之间相差近4倍.  相似文献   

18.
大蒜化学成分的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环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大蒜(Allium sativum L.)新鲜鳞茎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并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环己烷萃取物中共检出112个成分,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环己烷萃取物总量的80.08%;在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检出86个成分,鉴定了26个化合物,占乙酸乙酯萃取物总量的56.70%;在正丁醇萃取物中未检出挥发性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检出109个成分,鉴定了2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3.58%.大蒜95%乙醇提取物的环己烷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大蒜挥发油中皆以含硫化合物为主.在环己烷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阿霍烯的含量分别为生药的0.00395%和0.00145%,大蒜中阿霍烯含量达0.00540%.  相似文献   

19.
用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分析光暗条件下生长的大蒜DNA甲基化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用8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43条带,完全一致的带型240条,不一致的103条。在不一致的条带中,光照条件下相同的47条带与黑暗条件下相同的带型有差异,与黑暗相比光照下出现的去甲基化带28条,有56条差异带在2个处理内个体间也有差异。总的趋势是光照引起大蒜DNA去甲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