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言鱼目是近鲱形类的一个绝灭支系,被认为是弓鳍鱼目的姐妹群。预言鱼目化石过去主要发现于欧洲的中三叠世拉丁期和晚侏罗世地层以及新大陆的早白垩世地层。近年来,在云南和贵州的中三叠世安尼期地层中分别发现了一种预言鱼目鱼类化石(强壮鱼和盘县鱼),代表了该目在中国的首次发现。根据产于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244 Ma)海相地层中的6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预言鱼目一个新的属种,三叠复兴鱼(Subortichthys triassicus gen.et sp.nov.)。三叠复兴鱼是罗平生物群中发现的第二种预言鱼目鱼类,代表了预言鱼目最古老的化石记录之一,为研究该目的起源和早期分异提供了重要信息。复兴鱼无疑可以归入近鲱形类,因为它具有近鲱形类两个共近裔性状,续骨与下颌关节以及上颌骨后缘具有凹缺。分支分析结果表明,复兴鱼位于预言鱼目的基部,因为它具有该目的重要鉴定特征,上颌骨具有感觉管,但它不具有其他预言鱼目鱼类的进步特征。特别的是,复兴鱼具有一些独特的性状,如额外肩胛骨3或4对、第三眶下骨特别宽大并与前鳃盖骨前缘相接等。复兴鱼的发现表明预言鱼目鱼类在华南地区(三叠纪时期位于古特提斯洋的东部)的早期分异至少发生在中三叠世早期(安尼期)。  相似文献   

2.
预言鱼目是近鲱形类的一个绝灭支系,被认为是弓鳍鱼目的姐妹群.预言鱼目化石过去主要发现于欧洲的中三叠世拉丁期和晚侏罗世地层以及新大陆的早白垩世地层.近年来,在云南和贵州的中三叠世安尼期地层中分别发现了一种预言鱼目鱼类化石(强壮鱼和盘县鱼),代表了该目在中国的首次发现.根据产于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244 Ma)海相地层中的6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预言鱼目一个新的属种,三叠复兴鱼(Subortichthys triassicus gen.et sp.nov.).三叠复兴鱼是罗平生物群中发现的第二种预言鱼目鱼类,代表了预言鱼目最古老的化石记录之一,为研究该目的起源和早期分异提供了重要信息.复兴鱼无疑可以归入近鲱形类,因为它具有近鲱形类两个共近裔性状,续骨与下颌关节以及上颌骨后缘具有凹缺.分支分析结果表明,复兴鱼位于预言鱼目的基部,因为它具有该目的重要鉴定特征,上颌骨具有感觉管,但它不具有其他预言鱼目鱼类的进步特征.特别的是,复兴鱼具有一些独特的性状,如额外肩胛骨3或4对、第三眶下骨特别宽大并与前鳃盖骨前缘相接等.复兴鱼的发现表明预言鱼目鱼类在华南地区(三叠纪时期位于古特提斯洋的东部)的早期分异至少发生在中三叠世早期(安尼期).  相似文献   

3.
<正> 1984年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桦甸盆地第三系中发现了大量鱼化石,并送交古脊椎所鉴定.桦甸盆地第三纪地层中含有丰富的鱼类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过去曾有过报道(吉林地质1979、第四期),但因未作研究,含化石地层的确切时代长期未能解决.最近采集的鱼化石经初步观察,至少包括三个目:全骨鱼类(Holostei)的弓鳍鱼目 Amiiformes和真骨鱼类(Teleostei)的鲤形目Cypriniformes、鲱形目Clupeiformes.鲤形  相似文献   

4.
徐光辉 《化石》2015,(2):6-7
<正>据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贵州盘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近鲱形类(Halecomorphi)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奇异盘县鱼(Panxianichthys imparilis)。该发现代表了预言鱼目最原始的属种,为研究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提供了重要信息。近鲱形类包括半椎鱼目、预言鱼目和弓鳍鱼目。生活在美洲淡水环境的"活化石"弓鳍鱼是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鲥鱼[Macrura reevesii(Richardson)]属鲱形目(Clupeiforms),鲱科(Clupeidae)、鲥属(Macrura),分布于我国沿海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是著名泂游性经济鱼类。由于其肉味鲜美,自古以来均视为珍品佳肴,因此有关它的记载很多,涉及面很广。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本文特把我国历代有关鲥鱼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供同志们参考。二、名称考证鲥鱼在古代有多种称谓,而且在不同地区还有地方名,现分述如下: 1、鯦、当魱:  相似文献   

6.
曹娥江刀鲚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刀鲚(Coilia ectnes)又叫长颌鲚,是一种过河口洄游性小型经济鱼类。隶属鲱形目、鳀科。曹娥江刀鲚产量约占该江中下游鱼产量的20—25%。 刀鲚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对它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7.
预言鱼目是中生代海生近鲱形类的一个绝灭的支系。由于与弓鳍鱼目密切的亲缘关系,预言鱼目在研究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早期预言鱼目的化石证据非常匮乏;直到最近,产于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的强壮鱼是该目中最古老的也是三叠纪唯一的成员。本文根据产于贵州西部中三叠世盘县动物群的两块保存良好的标本命名了预言鱼目一个新的属种,奇异盘县鱼(Panxianichthys imparilis gen.et sp.nov.)。盘县鱼的生存时代略晚于强壮鱼,但它比产于欧洲晚侏罗世和美洲早白垩世的预言鱼目其他成员要早很多。盘县鱼具有预言鱼目的共近裔性状,上颌骨上具有感觉管,但它保留了一些其他预言鱼目鱼类所不具有的原始特征。分支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盘县鱼是最原始的预言鱼目鱼类,为揭示预言鱼目的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强壮鱼和盘县鱼的相继发现表明,预言鱼目的早期分异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8.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11科24属2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与脂鲤目、鲤形目以及鲱形目鱼类相比存在3bp的缺失;(2)鲇形目鱼类各科代表种类形成一单系群;(3)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铫科、粒鲇科和钝头鮠科形成一单系群;而胡子鲇科、刀鲇科、海鲇科、鮰科、长臀鮠科、鲢科、鲇科、棘脂鲿科、鲿科形成一大的单系群;但鳗鲇科的系统位置两种建树方法没有取得一致结果;而其中长臀鲍科与北美的鮰科形成姐妹群,胡子鲇、鮰科、鲇科、鲿科和鮡科是较明显的单系群。  相似文献   

9.
鲥类是鲱科鱼类中最名贵的鱼类,全世界共有31种.我国鲥是鲥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洄游性鱼类,也是世界鱼类的瑰宝.但目前关于我国鲥及其同类名称的某些用法不甚准确.随着鲥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加,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中国鲤科鱼类嗅觉器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嗅觉器官(olfactory organ)是鱼类重要的化学刺激感受器。不少学者研究过鱼类嗅觉器官的功能。在形态方面,国外也有许多研究报道(如Harder,W.1975;Pfeiffer,W.1963),国内对中国软骨鱼类(如孟庆闻等1981a,b)及纯形目Tetrodontiformes(苏锦祥等,1982)鱼类嗅觉器官也作过比较研究。有关中国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嗅  相似文献   

11.
鲱科鱼类消化系统和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鲱科5亚科、9属9种鱼类的消化系统和鳔作了比较研究。鲱科鱼类主食浮游生物、硅藻和有机碎屑。口小。齿小或退化。鳃耙发达,细长数多,具滤食作用。有些种类具咽上器官。胃呈Y型和U型。斑(鱼祭)的幽门胃壁肌肉屡增厚,它们主食浮游植物,肠长而盘曲多。所有鲱科鱼类均具幽门盲囊,鳔分支向前经耳囟延伸至内耳区,有些有后鳔管孔通外界。鳔有3式型和2亚型。  相似文献   

12.
《四川动物》2021,40(3)
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10种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卵透明带蛋白(ZP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初步探讨了这些鱼类ZP2基因的重复结构域变异与产卵习性的相关性。序列分析表明,10种鲤形目鱼类ZP2基因cDNA序列长度差异较大(1 254~1 734 bp),其编码的氨基酸保守结构域集中在N端信号肽序列、三叶草结构域和ZP结构域,变异集中在N端重复结构域中,不同物种的重复单元和重复次数不同,其中产漂流性卵和产沉性卵鱼类的重复结构域不含重复单元或重复单元重复次数较少(2~5次),而产粘性卵鱼类的重复结构域中通常含有多次重复单元(7~19次)。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鲤形目鱼类中,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鳊Parabramis pekinensis的相似性最高(99.7%),斑马鱼Danio rer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的相似性最低(71.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鲤形目鱼类的ZP2氨基酸序列聚为一个单系,其中斑马鱼单独聚为一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位置,与其他鲤形目鱼类形成姐妹群。10种鲤形目鱼类ZP2蛋白的二级结构成分和三维结构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进化选择压力分析结果表明,ZP2基因在鲤形目鱼类中受到正向选择,可能对其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6年9月和12月、2007年3月和5月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单位时间的渔获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09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45种,占40.18%),其次是鲉形目(12种,占10.71%)、鲱形目(10种,占8.93%)和鲽形目(10种,占8.93%),主要由暖温种和暖水种组成,并且暖水种和暖温种在各断面渔获量中所占的比例随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各断面主要鱼种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种类外,以小型中上层鱼类(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等)和底层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i等)为主,各断面优势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的50%以上,主要鱼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85%以上。渔获物的营养级主要分布在4.2—4.5、3.0—3.3和3.6—3.9,各营养级渔获量随时间和断面的不同有所变化。鱼类长度谱主要集中在3—24 cm,由南向北长度谱逐渐增大。各断面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与底层温度和深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鱼鳔     
魚鰾是魚类內脏中的一个气囊,大部分魚类均具有这一器官。在我們食用魚类中,经常可以见到。但是,也有一些魚类无鰾,例如,食用鱼类中的比目魚类、鯊魚、鰩类(甫魚),全是无鰾的种类。有一些魚类,由于生活习性的特殊,鰾呈萎缩退化,或完全特化。如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鳔很小,完全包被在一个骨膜壳中。因此:魚鳔的形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9个航次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于11目、34科、53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7种),其次是鲉形目(7种)和鲽形目(6种)。春季优势种包括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鲱衔(Callionymus benitegur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矛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0.8%;夏季包括矛尾鰕虎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鲱衔和短吻红舌鳎,占总渔获量的68.1%;秋季包括矛尾鰕虎鱼、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鳀(Engraulis japonic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斑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复鰕虎鱼,占总渔获量的87.1%。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以秋季最高(22.63kg/h),其次是夏季(16.75kg/h),春季最低(1.29kg/h)。春季(5月)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0.69kg/h,为1959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春季(5月)的0.3%、0.3%、1.7%和541.2%,鱼类资源量虽有所回升,但总体呈大幅下降的趋势。鱼类种类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但是以渔获尾数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夏季最大,春季最小,以渔获量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则相反,且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表层盐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者对硬骨鱼类的GH的季节变动及神经内分泌调控有一定的研究,其中在鲤科和鲑鳟鱼类研究的较为深入,近来一些学者对鲇形目的胡子鲇科、(鱼危)科[1]和鲇科[2]做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H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理与鲤科鱼类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鲟形目鱼类是一类在鱼类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古老濒危鱼类 ,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演化关系为世人瞩目 .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包括中国特有鲟形目鱼类在内的 1 2种鲟形目鱼类的mtDNA ND4L和ND4基因 ( 70 3bp)的序列 ,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 .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得出了如下结论 :( 1 )鳇属可以归并到鲟属 ;( 2 )达氏鲟与中华鲟的亲缘关系最近 ,很有可能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型 ;( 3)环太平洋地区的鲟科鱼类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 4)ND4L和ND4基因是进行鲟形目鱼类系统演化研究很好的遗传标记 .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鲇鱼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称黄嘎、昂刺、黄腊丁等,隶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颗鱼属(Pelteobagrus),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是一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的优质淡水鱼类,也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介形类化石在油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颇为发育,剖面完整,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其中含有丰富的化石,如介形类、叶肢介、腹足类、瓣鳃类、植物、少量的爬行类、昆虫及鱼类等。尤其是介形类化石分布广泛,数量多,保存很好。通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工作,古生物工作者对白垩纪地层中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从纵向上建立了14个介形类化石组合(表Ⅰ),为区域地质勘探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起了一定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20.
广西河池地区鱼类资源调查及两支流的鱼类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4年至2008年间,对广西河池地区的柳江水系和红水河水系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依据实际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记载,这两水系中分布的鱼类共有185种,分别隶属于9目21科107属。较以前调查,新增种类21种,包括1新属19新种。柳江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34种,分别隶属于8目19科8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鲈形目鱼类次之,鲇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仅1—3种。红水河水系分布的鱼类共有157种,分别隶属于8目20科101属。其中,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鲇形目鱼类次之,鲈形目鱼类第三,其他目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红水河水系的鱼类多样性较柳江水系丰富,其主要原因为红水河流经区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河流众多而且流域面积广,水量充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