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短葶飞蓬云南三个种群的核型与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通过核型和等位酶分析,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研究材料来自丽江,昆明,邱北,核型分析表明,这3个种群都为二倍体种群(2n=2x=18),以丽江种群为例,短葶飞蓬核型为2n=2x=18=6m 10sm(2SAT) 2st,10种酶的等位酶分析表明,短葶飞蓬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遗传一致度高(I=0.9172),遗传距离小(D=0.0876),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大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三倍体短葶飞蓬的发现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野生居群的短葶飞蓬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在云南省大理苍山、腾冲杨家坪的二倍体野生居群中,发现有三倍体个体的存在。苍山居群的两种核型分别为2n=2x=18=4m 10sm 4st,2n=3x=27=6m 12sm 9st;杨家坪居群的两种核型分别为2n=2x=18=6m 10sm 2st,2n=3x=27=3m 15sm 9st。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表型的分析,认为短葶飞蓬可以采取多倍体育种方式获得更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运用压片-透明法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它们与花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短葶飞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花序和花蕾形态变化与减数分裂、雄配子体的发育时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花蕾的长度可有效确定该花蕾中减数分裂与雄配子体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4.
李鹂  党承林 《生态学报》2007,27(2):571-578
通过野外观察,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短葶飞蓬自然种群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如下:短葶飞蓬具头状花序,由外围舌状花及中央的管状花构成。种群花期一般为4~7月份,一个花序的花期约为19~25d。管状花单花花期一般为7~10d,聚药雄蕊,先熟,药室内向开裂,成熟的花粉散于花药筒中。花开后花柱快速伸长,导致雄蕊伸出花冠,同时将药筒中的花粉粒“推”出药筒,形成花冠、药筒、柱头三者在空间上的分离。花序中不断有小花开放,同一花序内的小花间具相互传粉的机会。杂交指数≥4,判断繁育类型属于异交,部分自亲和,需要传粉者。P/O值约为1373,判断繁育类型属于兼性异交。套袋实验证明短葶飞蓬异花授粉,虫媒,蜂、蝶为主要传粉者。在自然状况下,短葶飞蓬结实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花粉竞争。此外,短葶飞蓬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植株,为遗传育种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5.
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的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鹂  党承林 《生态学报》2007,27(2):571-578
通过野外观察,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短葶飞蓬自然种群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如下:短葶飞蓬具头状花序,由外围舌状花及中央的管状花构成。种群花期一般为4~7月份,一个花序的花期约为19~25d。管状花单花花期一般为7~10d,聚药雄蕊,先熟,药室内向开裂,成熟的花粉散于花药筒中。花开后花柱快速伸长,导致雄蕊伸出花冠,同时将药筒中的花粉粒“推”出药筒,形成花冠、药筒、柱头三者在空间上的分离。花序中不断有小花开放,同一花序内的小花间具相互传粉的机会。杂交指数≥4,判断繁育类型属于异交,部分自亲和,需要传粉者。P/O值约为1373,判断繁育类型属于兼性异交。套袋实验证明短葶飞蓬异花授粉,虫媒,蜂、蝶为主要传粉者。在自然状况下,短葶飞蓬结实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花粉竞争。此外,短葶飞蓬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植株,为遗传育种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6.
苏文华  张光飞  周鸿  闫海忠  周睿 《生态学报》2010,30(4):1109-1116
依据嵌套分层设计原理制定野外调查取样方案,以药用资源植物短葶飞蓬不同产地93个自然种群310份植株样品的灯盏乙素和咖啡酸酯含量的嵌套方差分析,探讨次生代谢有效成分含量在产区间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短葶飞蓬有效成分含量存在空间差异,最低含量产区的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分别只是最高含量产区的52.1%和41.8%,但不与产地间的空间距离远近完全一致;同一产地短葶飞蓬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有一定的年际差异,但高含量产地与低含量产地是相对稳定的;作为优质药材的基本产地单元,自然地理区划单元比行政区划单元更科学;短葶飞蓬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与植株含N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符合"碳/氮营养平衡假说"的预测,但植株含N量的变化只能解释短葶飞蓬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不同产区间约30%的变异。植物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空间变化是药用植物地区间遗传变异和生长地环境生态因子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用自然地理区划单元为产地单元更客观。确定药材的"优质产地"可作为保障药材有效性的科学管理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中国云南姜科Zingiberaceae一新种——苍山象才参Roscoea cangshanensisM.H.LUO,X.F.Gao&H.H.Lin。该种与大理象牙参R.forrestii Cowley在体态上相近,但唇瓣深裂成2裂片,每个裂片再2裂,基部收缩成具白色条纹的柄,叶片较狭窄,(2-)7-24×1.5-2.5cm,叶片基部狭缩成叶柄状而不同。该新种叶片基部狭缩成叶柄状,唇瓣倒卵状楔形,长2.5-3.5cm,宽2.5-3.0cm,基部收缩成具白色条纹的柄,与长柄象牙参R.debilis Gagnep.相似,但苞片非管状,较短,长5-15mm,隐藏于叶鞘内,花冠管较长,10-12.5cm,唇瓣深裂成2裂片,每个裂片再2裂,可与后者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叶万辉  孙宝良 《植物研究》1994,14(4):357-358
本文报道了飞蓬属(Erigeron L.)1个新变种,即黑龙江飞蓬E.komarovii Botsch.var.heilongjiangense P.H.Huang et W.H.Ye.  相似文献   

9.
1植物名称大花象牙参(Roscoea humeana). 2材料类别潜伏芽.  相似文献   

10.
自然杂交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对植物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自然杂交现象,除了传粉、形态等传统手段,还需要分子水平的证据.本研究利用HAT-RAPD技术,对姜科象牙参属植物的自然杂交现象进行分析,运用主坐标分析和杂交指数分析对疑似杂交个体进行鉴定,探讨HAT-RAPD技术在分析和鉴定杂交个体方面的可行性.结果显示,HAT-RAPD方法比传统RAPD扩增的条带更稳定、清楚、容易统计,同时主坐标分析和杂交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形态介于大花象牙参(Roscoea humeana)和早花象牙参(R.cautleoides)的个体是两者的杂交后代,且与大花象牙参的亲缘关系更近.以上的结果表明HAT-RAPD技术可以用于自然杂交的分析,并且由于其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将成为一种非常适合分析和鉴定杂交个体的分子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从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全株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分得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erigeside Ⅰ (1)、γ-吡喃酮-3-O-β-D-[6′-(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吡喃葡萄糖苷(eriges ide D, 2)、erigeside A (3)、erigeside B (4)、erigesi de Ⅱ (5)、 7-O-β-D-吡喃葡萄糖-6-甲氧基香豆素(6)、 icariside B2 (7)、 blumenol C 葡萄糖苷(8)、 (+) -丁香树酯醇 O-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野黄芩苷甲酯(10).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化合物7的绝对构型.2是一个新化合物,7、8和9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6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介绍野生药用植物灯盏细辛的主要特征、特性、化学成分、药效及功能和栽培技术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灯盏细辛中酚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Van.)Hand-Mazz)的乙酸乙酯部分首次分离得到5个二咖啡酰基的酚类化合物(1 ̄5)和9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erigoster A(1)为一全新骨架的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1H-NMR,^13C-NMR,2D-NMR和FAB-MS等)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4.
云南灯盏花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运用RAPD (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技术对云南灯盏花 (Erigeronbrevis capus) 6个居群进行分析 ,研究其遗传变异及遗传结构 ,用外类群紫菀对比分析其亲缘关系。随机挑选 16个引物在 6个居群中共产生 2 33条DNA片段 ,其中 192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 ,约占 82 4 0 %。多态位点百分比PPB、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物种水平分别为 82 4 0 %、 1 82 4 0、 1 30 0 5、0 1896、 0 30 2 1;居群的平均值分别为 5 4 2 3%、 1 5 40 1、 1 2 6 91、 0 16 0 7、 0 2 4 6 0。灯盏花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 0 346 0 ,有 6 5 4 0 %的变异来自居群内 ,6个居群的遗传一致度较高 ,在 0 90 37~ 0 972 3之间 ,平均为 0 94 10。利用UPGMA对 6居群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丘北居群 (YB)和文山居群 (YX)亲缘关系最近 ,小哨居群 (Y )和新平居群 (YA)次之 ,丘北居群 (YB)和腾冲居群 (ZA)亲缘关系最远。遗传关系与各居群地理分布区间的距离大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药用植物灯盏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药用植物灯盏花的特征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栽培技术,以及灯盏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该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用石蜡切片法对灯盏花从花原基分化到胚胎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灯盏花从初孕花序至头状花序的直径(d)在2.8~3.1 mm时为花器官分化期,包括花原基分化期、花萼与花冠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以及分化完成期4个阶段;灯盏花花药4室,药壁发育属双子叶型,绒毡层细胞属于变形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子房下位,1室,单珠被,薄珠心,胚珠倒生,胚囊发育为蓼型;珠孔受精,属于有丝分裂前类型,胚乳发育为细胞型,胚胎发育应属紫菀型.  相似文献   

17.
灯盏花花药培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灯盏花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植株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灯盏花花药愈伤组织培养以附加60 g·L-1蔗糖较好,B5和MS培养基相比较,MS培养基较适宜,在MS+NAA 1.0 mg·L-1+BA 0.5 mg·L-1+蔗糖60 g·L-1的培养基中,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36.03%。将愈伤组织转移到MS+6-BA 1.0 mg·L-1中继代增殖后,经芽苗分化、生根后可得到完整植株。再生植株根尖细胞经细胞学鉴定存在单倍体。  相似文献   

18.
灯盏细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野生高含量灯盏花的叶片为外植体,在7个不同浓度NAA和BA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及生根的培养,确定了灯盏花快繁体系的最适培养条件:(1)初代培养基:(MS 6-BA)0.5 mg·L-1 NAA0.1 mg·L-1;(2)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 6-BA)2 mg·L-1 NAA0.7 mg·L-1;(3)生根培养基:(2/3MS NAA)0.5 mg·L-1 IBA0.8.  相似文献   

19.
灯盏花根茎叶表面消毒法后,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灯盏花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染色和芽胞染色,结果表明:灯盏花根内生细菌的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多于叶和茎,紫外辐射极显著减少灯盏花叶和茎中内生细菌的数量.76 %和54 %的灯盏花内生细菌为G~+细菌和含芽胞的细菌,紫外辐射增加灯盏花叶和茎中内生G~+细菌和含芽胞细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