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终末期肝病,也是导致慢性肝病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微生物相关多组学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内毒素等在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中发挥主要作用,但这些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影响肝硬化发展的机制依然不明确。因此,根据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几种研究比较深入的微生物代谢物以及其影响肝硬化发展的潜在的作用机制,并简要介绍微生物代谢物治疗肝硬化的方法,以期为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微生物系统,其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代谢机体自身不可消化的物质,产生各种代谢物。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近几年有关肠道菌群代谢物与心脏疾病和代谢紊乱疾病关联的重要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体肠道中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有重要影响。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时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影响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也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检测和调节有助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本文就肠道微生物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关系的研究现状,以肠道微生物为靶标的诊断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策略以及现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常见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典型临床症状。尽管IBS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其发病与微生物-肠-脑轴调控失常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衍生的代谢物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物为切入点,对其在内脏敏感、腹痛、腹泻和精神心理障碍等IBS症状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综述,为以代谢物转化细菌为靶点治疗IBS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人类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微生物系统,长期定植于人类的胃肠道中,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及吲哚衍生物、胆汁酸和三磷酸腺苷等,对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的作用,并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肠道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微生物群的小分子代谢物,发现微生物、代谢物和宿主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而肠道菌群代谢物与IBD密切相关,这为预防和治疗IBD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主要代谢物与IBD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延长健康寿命的跨度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百岁老人存在独特的肠道菌群特征,肠道微生物群是许多年龄相关变化的核心,菌群特征以及菌群基因组成改变都能影响机体寿命。一些饮食和药物要发挥延寿效果也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具有重要的介导和转化作用,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等措施在动物模型中已被明确可以影响机体寿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不仅能产生小分子化合物促进健康寿命跨度的增加乃至延长个体寿命如γ-氨基丁酸、荚膜异多糖酸,还能影响宿主的生物合成代谢如5-羟色胺,甚至间接参与宿主信号通路的调控。目前对于这些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对宿主寿命的影响还没有系统的总结,对肠道微生物影响寿命的证据以及生理机制进行综述,为改善老年期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生长旺、转化快,是自然界超小型的“活化工厂”,其培养方式具有体积小、面积大的优越性。这种小体积、大面积的培养系统具有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产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交换面的优势,使微生物界成为医药卫生研究的重要领域。当今世界,肿瘤依然是人类健康的莫大威胁,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优化仍是研究热点。临床迫切需要发现和发展新的、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代谢相互作用,可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宿主机体中存在"微生物-肠道-大脑轴",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对宿主摄食等行为产生影响。食物中不易被宿主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被肠道微生物发酵可产生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作为信号分子可通过不同途径介导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调控宿主食欲。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宿主食欲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途径与机制,以加深肠道微生物在调控宿主食欲方面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白蚁肠道微生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近年来白蚁肠道微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主要强调白蚁肠道中存在的原生动物、发酵性细菌、固氮菌、螺旋体、同型产乙酸细菌、产甲烷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对白蚁消化木质纤维素类食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机体的肠道黏膜表面存在着大量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共生微生物,其所编码的代谢通路可产生多种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小分子物质。膳食脂肪可经脂解作用形成游离脂肪酸,并在肠道胆汁酸的协助下作为必需营养元素被机体所吸收利用。与此同时,肠道共生微生物既可将宿主来源的胆汁酸转化为多种脱结合胆汁酸或次级胆汁酸,也可将部分膳食来源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为多种异构衍生物。目前,关于肠道共生微生物介导的脂质代谢网络调控宿主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与功能的研究方兴未艾。结合该实验室的相关研究,该文将对共生微生物脂质代谢物与肠道黏膜免疫互作机制的前沿进展进行综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对苷类化合物的体内代谢十分重要,可分泌代谢酶进行脱糖基、脱甲基、脱羟基、水解和氧化还原等反应将苷代谢生成次级苷、苷元或其他代谢产物,从而促进苷类药物的吸收并发挥药效。本文论述了肠道微生物及代谢酶对苷类化合物代谢的意义,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对不同结构类型的苷类化合物的代谢规律及代谢产物,为了解苷类药物的疗效基础、作用机理及利用微生物转化开发苷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肥胖和相关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全球最突出的健康问题之一,肠道微生物已被证明参与肥胖的发展,并可能对肥胖的发展和其干预治疗等提供重要的见解。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肥胖的后果或解释因素,肠-脑轴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联络枢纽。此外,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肠道激素(包括ghrelin)以及迷走神经连接(影响能量消耗和CNS中与饮食行为相关的区域)来影响肠-脑轴,从而改变宿主行为。同时,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和其产物还可以充当信号分子并调节肠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分泌,如GLP1和PYY,从而调节食欲、肠道运动、能量吸收和储存以及能量消耗等摄食相关行为,进而影响肥胖的发展。所以,理解这些信号和激素作用并从药理学方法增强它们,可能为治疗肥胖提供一种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物群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参与机体一系列重要的生理过程。健康微生物群在稳态条件下的一个关键功能是抵抗外界病原体的定植, 称为定植抗性。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 可引起菌群组成的改变和定植抗性的减弱, 从而为病原体在肠道定植提供了机会, 最终导致感染。细菌性肠道感染是全球疾病的主要原因。肠道微生物群提供定植抗性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主要分为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 包括抗菌产物的分泌、营养竞争、肠道屏障完整性和免疫反应。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对肠道病原体的定植抗性。

  相似文献   

14.
代谢物组学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物组学(metabolomics)是继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对代谢物组学的含义,研究方法及流程,特别是其在微生物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包括使用代谢物组学中的NMR技术研究微生物在降解环境污染物中的作用;使用代谢物组学技术研究微生物代谢通量,从而在分析代谢通量的基础上通过代谢工程改变代谢通量,提高目的产物的得率;确定所获得基因库中沉默基因的功能;运用代谢物组学分析方法阐明生物体系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协助我们确定最佳的取样时间及最佳分析组织,设计实验。随后简要对代谢物组学发展动态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是宿主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宿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是饮食诱导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介质,这些代谢产物由微生物直接产生或由环境和宿主中相关分子的代谢转化产生。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化学对话是影响宿主生理的重要环节,对这些代谢途径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微生物代谢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芳香族氨基酸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是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信号分子,在胃肠道和远隔器官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苯丙氨酸与肠道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苯丙氨酸在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中的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些微生物与人类共同进化,协同机体维持免疫和代谢功能。超过100万亿个共生微生物在人体各处定植,包括口腔、皮肤和胃肠道。口腔是人体微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仅次于胃肠道。环境和功能上的差异使得口腔和肠道的常驻微生物群的组成基本不同,并在两个黏膜部位形成独特的微生态系统。新的证据表明,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为研究人类的反应机制打开了新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新的和潜在的治疗方法,包括粪菌移植、益生菌和益生元等,但是确切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影响人体物质代谢、能量的吸收与利用、全身慢性炎症与氧化应激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肠道微生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及临床治疗靶点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最近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帕金森病、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涉及神经内分泌代谢、神经和免疫等途径,肠道微生物稳态经由以上途径参与大脑功能的维持与调控。反之,脑功能的紊乱也会破坏微生物组成以及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微生物-脑轴”近年来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从肠腔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通过靶向特定器官、调控信号通路以及配-受体结合等方式,调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针对“肠-微生物-脑轴”所研发的多种微生物药物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打开了新的窗口,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综述介绍微生物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解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癌等)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脏和肠道通过“肠—肝轴”紧密联系在一起,肝硬化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又会使肝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肠道细菌及真菌菌群失衡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探讨传统中草药对肠道益生微生物的调整作用,重点概述了不同种类与剂量中草药对益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对中草药与肠道益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