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对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胚胎移植及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于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复苏胚胎移植的R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组(A组,38例)、安慰针刺组(B组,34例)及空白对照组(C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于治疗前后检测子宫内膜容受性超声学指标,包括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血管血流指数(VFI)、内膜血流指数(FI)、阻力指数(RI),比较三组胚胎移植及妊娠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大于治疗前及B组、C组,VFI、FI高于治疗前及B组、C组,RI低于治疗前及B组、C组(P0.05)。三组移植胚胎数、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胚胎着床率高于B组、C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RIF患者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着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对中晚期宫颈癌TP化疗患者血清IL-2、IL-10、TGF-β1水平及阴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于本院接受TP化疗的83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TP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L-2、IL-10、TGF-β1水平,阴道菌群分布情况,致病微生物阳性检出率和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2水平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两组治疗后血清IL-10、TGF-β1水平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治疗后观察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升高(均P0.05),对照组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棒状杆菌属水平相对丰度上升而对照组下降(均P0.05);观察组白假丝酵母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加德纳菌、拟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水平相对丰度下降而对照组上升(均P0.05);两组致病微生物阳性率均下降(均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可提高中晚期宫颈癌TP化疗患者临床疗效,调节患者免疫应答水平,有效改善患者阴道菌群平衡,降低患者阴道致病微生物阳性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而液基细胞学检查阴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8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52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HPV转阴率及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69%)高于对照组(6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7,P=0.026)。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及多样性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微生物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乳杆菌定植率高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能明显提高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转阴率,其中促进阴道微生态恢复平衡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小剂量甲硝唑对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阴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妇女予以甲硝唑片0.2g/次,3次/d,口服,连用1周。观察组在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结束后再加用乳酸菌活菌胶囊0.25g/次,1次/d,阴道放置,连用1周。治疗结束后2周复诊,比较两组妇女的临床疗效、阴道乳酸菌检出率及产H_2O_2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妇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2,P0.05);观察组妇女阴道乳酸菌检出菌落≥1/2面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51,P0.01);观察组妇女产H_2O_2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12,P0.01)。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小剂量甲硝唑治疗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的疗效确切,能明显升高阴道乳酸菌数量及活性,纠正阴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阴道菌群与子宫脱垂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心募集的30例子宫脱垂患者(研究组)和3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利用细菌16S rDNA扩增技术分析两组对象阴道菌群的组成特点,并利用LEfSe及LDA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结果 在属水平上,绝经前人群阴道Oribacterium、Xanthomonadaceae_unclassified在研究组的相对丰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绝经后人群阴道Finegoldia、Paracnuella、Clostridium_ⅩⅧ 在研究组的相对丰度大于对照组,Alterileibacterium、Ileibacterium、Microbacteriaceae_unclassified在研究组的相对丰度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阴道菌群丰度指数(Sobs、Chao、Ace)及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InvSimps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绝经前人群阴道菌群Sobs、Chao、Shannon、Invsimpson指数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乳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符合本研究相关标准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用甲硝唑进行阴道准备。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个月时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1次/d,2粒/次,10 d/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不处理。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分级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FSFI分值。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度分级均显著减少,以Ⅰ级为主;术后3个月时以Ⅳ级为主。(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均升高,阴道菌群失衡率均降低,pH值均降低,FSFI分值均升高(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阴道pH值、FSFI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低于对照组,FSFI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3)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为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0.022)。结论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以术后2个月最为明显,给予乳杆菌干预能促使被破坏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减少术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栓对妊娠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乳酸菌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门诊治疗的妊娠晚期BV妇女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1粒/晨,1次/d)联合甲硝唑栓(1粒/晚,1次/d)阴道给药,对照组予以单纯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治疗,用法与用量同观察组,两组疗程均为10d。治疗结束后1周复诊观察阴道乳酸菌数量,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妊娠结局及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生率。结果 1周后复诊,观察组患者阴道乳酸菌数量多于对照组(χ2=24.44,P0.01);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4.27,P0.05);早产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95,P0.05)。两组胎膜早破、新生儿黄疸、产褥感染和低体重儿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诱发VVC2例(3.64%)和8例(14.55%),观察组VV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6,P0.05)。结论妊娠晚期BV患者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和甲硝唑栓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能增加阴道乳酸菌数量,纠正阴道菌群紊乱,减少VVC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早产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对菌群失调早产患者阴道菌群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龙华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及分娩的菌群失调先兆早产患者80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硝呋太尔制霉素软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6 d。停药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pH值、乳酸菌菌落数、H_2O_2检出率,记录两组患者分娩结局。结果研究组用药后pH值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用药后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原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6,P0.05);阴道乳酸菌菌落1/2面积检出阳性研究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00,P0.05);产H_2O_2阳性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1,P0.05);分娩时对照组复发率高(χ~2=20.093,P0.05);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χ~2=6.263,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对菌群失调的早产患者阴道菌群、改善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玉婷  吴润香 《蛇志》2022,(4):516-520
目的 观察温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对改善辅助生殖技术(ARF)中子宫内膜容受性(ER)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ARF的不孕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温针灸联合中药(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行ARF。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分布、子宫内膜形态,并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LH、FSH、E2、P水平均升高,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PI、RI均有下降,子宫内膜厚度升高,治疗组的PI、RI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子宫内膜血流分布及形态均有改善,治疗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种植成功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调整阴道菌群失调在预防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无症状单胎妊娠晚期孕妇45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菌群失常组138例和菌群正常组312例。菌群失常组根据患者的自愿行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112例(治疗组),未行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26例(对照组)。观察并比较菌群正常组和菌群失常组、治疗组与对照组PPROM发生率。结果菌群失常组孕妇138例中发生PPROM 8例(5.80%),菌群正常组孕妇312例中发生PPROM 3例(0.96%),菌群失常组孕妇PPROM发生率明显高于菌群正常组(χ2=7.46,P0.05)。治疗组孕妇112例中发生PPROM 3例(2.68%),对照组孕妇26例中发生PPROM 5例(19.23%),治疗组孕妇PPROM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77,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阴道菌群失调与PPROM发生关系密切,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调整阴道菌群失调可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妊娠妇女发生生殖道感染,降低PPROM发生率,减少其对母婴造成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例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前与分娩后6周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分娩前后产妇的阴道pH值、乳酸杆菌检出率。根据患者意愿将未患有阴道炎的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每天1次,每次1粒,连用10d,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分别在分娩后3个月、6个月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阴道pH值及乳酸杆菌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及细菌性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疗效。结果分娩后6周产妇的阴道pH明显高于分娩前(P0.05),而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低于分娩前(χ2=73.87,P0.01);产妇产后6周阴道炎患病率为11.0%,分娩后3个月与分娩后6个月,两组产妇阴道pH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较治疗前增多(χ~2=20.15、36.27,3.88、6.30,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增多幅度大于对照组(χ~2=3.98、8.66,P0.05或P0.01);分娩6个月后观察组细菌性与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χ~2=24.79,P0.01)。结论产妇产后会出现阴道菌群紊乱,阴道pH上升,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阴道炎患病率上升,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干预治疗能有效的平衡阴道菌群,减少产妇产后阴道炎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对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晚期单胎孕妇,筛查出阴道微生态失调180例。根据是否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分为观察组132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孕妇睡前温开水冲洗外阴后于阴道后穹窿处放置乳酸菌阴道胶囊2粒,连用10d。10d后行阴道微生态检查,仍异常者再治疗10d。对照组未进行用药干预治疗。观察并评估观察组治疗后阴道pH、乳酸菌阳性率及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的变化,并比较两组PPROM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阴道pH(3.84±0.14)较前(4.72±0.16)明显下降,乳酸菌阳性率(90.15%)较前(0.00%)明显上升,阴道分泌物清洁度较前明显好转(χ2=2.35、P0.05;t=216.66、t=210.12,P0.01);观察组孕妇132例中发生PPROM 3例(2.27%),对照组孕妇48例中发生PPROM 6例(12.50%),观察组孕妇PPROM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5,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调与PPROM发生关系密切,乳酸菌阴道胶囊可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环境,降低PPROM发生率,对预防PPROM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克霉唑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妇科于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2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两组:单一克霉唑组和乳酸菌阴道胶囊与克霉唑联合组,每组各有51例患者,单一克霉唑组仅予以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而乳酸菌阴道胶囊与克霉唑联合组同时予以克霉唑及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好转率、临床治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乳酸菌阴道胶囊与克霉唑联合组的症状好转率、临床治愈率高于单一克霉唑组,其疾病复发率低于单一克霉唑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克霉唑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效果优于单一克霉唑组,并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即用药安全性相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疗效及对阴道微生态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4例宫颈HR-HPV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阴道微生态、炎症因子、HPV-DNA病毒载量、HPV-DNA转阴情况,观察两组的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9.36%)高于对照组(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阴道分泌物pH、Nugent评分则低于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或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HP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HP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HR-HPV感染患者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可促进阴道微生态恢复,有效控制HR-HPV感染,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咪康唑栓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对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VV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咪康唑栓400mg/晚,1次/d,阴道给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乳酸菌阴道胶囊0.25g/晨,1次/d,阴道给药,两组疗程均为10d。治疗结束后2周复诊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阴道乳酸菌数量的变化,并比较其母婴结局。结果 2周后复诊,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4.23,P0.05);观察组乳酸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χ2=59.66,P0.05)。观察组早产、胎膜早破和产褥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胎儿窘迫和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康唑栓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妊娠期VVC患者的效果好,能增加阴道乳酸菌数量,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并可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其早产、胎膜早破和产褥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孕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菌群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接受治疗及分娩的BV患者136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甲硝唑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甲硝唑治疗。持续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乳酸菌计数情况、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分娩结局。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062、P=0.029);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0、P=0.154)。两组患者的阴道乳酸菌计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179、P=0.047),研究组患者的乳酸菌计数正常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6.103、P=0.013)。用药期间,两组患者皮肤瘙痒、下腹疼痛、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1、1.007、0.208,P=0.559、0.316、0.649)。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心律失常。研究组患者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χ~2=4.087、4.561、3.765、4.121,P=0.043、0.033、0.049、0.042)。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0、2.944,P=0.154、0.086)。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优化孕晚期BV患者阴道菌群、改善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烯丙雌醇片联合利托君治疗先兆流产效果。方法:选择2023.5月~2023.10月的92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利托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烯丙雌醇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的阴道出血、腹痛、宫缩消失时间,对比两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子宫血流状态,对比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保胎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孕酮、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水平明显升高,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明显较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保胎成功率较对照组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烯丙雌醇片联合利托君可明显缩短先兆流产的临床体征改善时间,改善内分泌指标水平及子宫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黄体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预处理改善IVF结局。方法:男性因素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68例,分两组:(1)实验组:IVF前自然周期月经第12天地屈孕酮30 mg/日、14天,3个月;(2)对照组:IVF前无干预。IVF前测血CA125,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排卵后一周(垂体降调日)再测CA125并取子宫内膜行ER、PR、HOXA-10mRNA检测。HCG日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比较临床资料及结局、症状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HCG日对照组子宫内膜厚于实验组。实验组子宫内膜A型血流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型子宫内膜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IVF前两组CA125均高于参考值,但无明显差异(P>0.05)。垂体降调日复查CA12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实验组子宫内膜ER、PR、HOXA-10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分泌期子宫内膜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VF治疗中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用黄体酮预处理在位内膜,可以降低血CA125,有利于转变子宫内膜组织类型、减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子宫内膜血流、增加子宫内膜ER、PR、HOXA-10 mRNA表达,改善在位内膜容受性,缓解症状疼痛,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奥硝唑对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73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即分为3组,试验组:奥硝唑胶囊0.5 g/(bid ·5 d)+乳酸菌阴道胶囊0.25 g/7 d;对照组Ⅰ:奥硝唑胶囊0.5 g/(bid·5 d);对照组Ⅱ:乳酸菌阴道胶囊0.25 g/7 d;各组治疗连续两个疗程.结果 各组治疗结束后,有效率:试验组为96.7%、对照组Ⅰ为90.9%、对照组Ⅱ为89.7%,试验组与对照组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13.3%,低于对照组Ⅰ、Ⅱ(P<0.05)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与奥硝唑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妊娠结局、性激素和焦虑抑郁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IVF-ET RIF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1例,常规治疗)和研究组(61例,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通元针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性激素和焦虑抑郁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孕酮、雌二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子宫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I)、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血流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更厚(P<0.05)。治疗后,研究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元针法用于IVF-ET RIF患者,可有效调节人体性激素,缓解焦虑抑郁心情,改善妊娠结局,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