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加一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T2DM 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40 mg/kg)组,葛根素低、中、高剂量(40,80,160 mg/kg)组,每组10只大鼠;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4周,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和空腹血糖(FBG),末次给药24 h后取血,收集血清,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水平。结果:干预4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降低(P<0.01),FBG,TC,TG,LDL-C,ALT,AST,BUN,SCr,UA均显著升高(P<0.01),而HDL-C 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葛根素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均显著增加(P<0.01),FBG,TC,TG,LDL-C,ALT,AST,BUN,SCr,UA均显著降低(P<0.01),而HDL-C显著升高(P<0.01)。结论:葛根素能够减少T2DM大鼠体重降低幅度,降低血脂、血糖水平,可用于T2DM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常见指标及NAFLD纤维化评分(NFS)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达格列净对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收治的8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T2DM合并NAFLD组),选择同期80例T2DM不合并NAFLD患者为T2DM组。收集腰围(WC)、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NF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FGF-21水平。比较T2DM组和T2DM合并NAFLD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血清FGF-21水平与T2DM合并NAFLD患者其他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影响因素对T2DM合并NAFLD的诊断价值。将8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达格列净组各40例,治疗前后观测各项指标变化,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T2DM合并NAFLD组患者WC、BMI、FINS、HbA1c、TG、AST、ALT、HOMA-IR、NFS及FGF-21均高于 T2DM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FGF-21水平与T2DM合并NAFLD组患者WC、BMI、HbA1c、TG、HOMA-IR、NFS均存在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bA1c、FGF-21、HOMA-IR为影响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BMI、HbA1c、FGF-21、HOMA-IR对T2DM合并NAFLD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以FGF-21的预测效能最佳。治疗后,达格列净组TG、AST、ALT、NFS、FGF-21水平较二甲双胍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血清FGF-21水平为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参与了T2DM合并NAFLD发病及进展,且对T2DM合并NAFLD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相较于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可明显降低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FGF-21水平并改善NFS,具有一定程度的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及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微炎症情况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T2DM患者(T2DM组)和57例DKD患者(DKD组)纳入研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6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标本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对肠道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序。比较3组对象一般资料,血液指标,肠道菌群门水平构成情况,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属差异性,并对患者炎性指标与菌群种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K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KD组患者BMI、舒张压和收缩压增加,TC、TG、LDLC、HbAlc、FBG、hsCRP、IL6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均P<0.05)。3组对象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T2DM组和DKD组患者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蓝藻菌门及放线菌门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和DKD患者肠道毛螺菌属、罗氏菌属、粪球菌属丰度升高,双歧杆菌属丰度降低(t=34.269 2、23.157 8、3.589 7、12.364 8,P<0.000 1、<0.000 1、=0.012 2、=0.036 1)。DKD组患者毛螺菌属和粪球菌属丰度高于T2DM组(t=65.349 2、13.573 1,P=0.021 3、0.001 3)。T2DM组和DKD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肠道毛螺菌属、瘤胃菌科、粪球菌属、梭杆菌属呈正相关,与红蝽菌科呈负相关;血清IL6水平与瘤胃菌科呈正相关,与红蝽菌科、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微炎症程度与肾脏病变和肠道菌群数量密切相关。T2DM与DKD患者在肠道菌群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肠道菌群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喂食槲皮素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引起的代谢通路变化。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T1DM)组、槲皮素低剂量(T1DM+QUE(25))组、槲皮素高剂量(T1DM+QUE(50))组。治疗组给予相应浓度的槲皮素(mg/kg),正常对照组(Normal)与T1DM组给予与治疗组相应体积的空白溶剂,持续喂养8周后收集血样进行乙酰乙酸、糖化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脂等检测,收集肌肉组织样品检测糖原合成酶水平。并以LC-MSMS进行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T1DM组相比,T1DM+QUE(50)组血浆中的乙酰乙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脂蛋白脂酶、总抗氧化能力水平显著上升(P<0.05),其水平相较T1DM组更接近Normal组,而糖化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也有一定改善,但不显著;肌肉中的糖原合成酶蛋白表达亦有显著改善(P<0.05)。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槲皮素喂食主要干预鞘脂的代谢与合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花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120例肝源性糖尿病(HD)患者,其中46例行OGTT试验,检测了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ISI),HOMA-IR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PG/FINS)评估胰岛素抵抗,并与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17.5%)HD患者有三多一少糖尿病典型症状.OGTT结果显示HD组空腹血糖低于T2DM组(P<0.05);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显示T2DM组和HD组胰岛素分泌呈高峰延迟型,HD患者各时段胰岛素及C肽水平高于T2DM患者(P<0.05,P<0.01).HD组的FPG/FINS及HOMA-IR低于HD组,ISI高于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血糖大部分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9例病例均死于肝病并发症.结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肝源性糖尿病重要的发病机制.肝源性糖尿病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临床症状不典型,短期不良预后主要与原发慢性肝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特征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目的观察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STZ注射的SpragueDawley(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代谢特征、病理学以及胰岛分子生物学变化。方法4周龄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Control)9只,普通饲料喂养。(2)高脂组(HighFatchow,HE)9只,高脂饲料喂养,为普通饲料中添加20%脂肪(猪油和蛋黄粉各50%)和20%蔗糖。(3)糖尿病组(DM)18只。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STZ(40mg/kg)。所有大鼠做灌胃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放免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胰岛β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胰岛素表达量,RT-PCR测定胰腺β细胞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显著高于Control组和HE组大鼠(P<0.01),空腹血清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胰岛β细胞吸光度(A)显著低于高脂组大鼠(P<0.05),降低11.6%。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区占胰岛百分比显著低于Control组和HE组,分别下降31.9%(P<0.05)和43.1%(P<0.01)。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E组(P<0.05)。STZ注射后48h(基线值)大鼠FBG水平的分布情况为A组(FBG<10.0mmol/L)占7/18;B组(FBG10~19.9mmol/L)占5/18;C组(FBG≥20mmol/L)占6/18。STZ注射后9d的OGTT结果与基线值相比,B组OGTT值总体变化最小,A组FBG的变异最大,达到25%。结论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STZ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模拟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以及血脂异常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补充樟芝对力竭运动后大鼠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本研究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控制组(C)、力竭运动组(E)、樟芝组(A)和樟芝力竭运动组(AE)4组。依照大鼠每公斤体重每天投予0.3 g樟芝,为期四周;E及AE组以渐增式力竭运动模式跑至力竭。记录运动时间并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葡萄糖(glucose,GLU)、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研究显示E组的AST及ALT活性显著高于C组,Glu、TG及TC浓度显著低于C组,ALT活性显著高于AE组。A组的Glu浓度显著高于C组。AE组运动时间及Glu浓度显著高于E组。因此补充樟芝菌丝体能提升大鼠耐力运动时间,并减缓因力竭运动所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NAFLD和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A组),单纯NAFLD患者100例(B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C组),并选取同期来该院检查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chemerin、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肝功能、炎症因子、应激反应指标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差异,分析血清chemerin水平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按照A组、B组、C组以及对照组的顺序,患者血清chemerin、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空腹血糖、胰岛素及HOMA-IR水平逐渐降低,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chemerin水平与血清ALT、AST、MDA、CRP、TNF-α、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水平呈现正相关,与SOD、GSH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hemerin水平可通过对胰岛素抵抗、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机制进行调节,参与NAFLD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发展,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胆总管结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常规剂量组(BMc组);胆总管结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高剂量组(BMh组);胆总管结扎+0.9%生理盐水注射液组(BN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BN和Sham组以生理盐水30 mg/kg/日腹腔注射,BMc组以异甘草酸镁30 mg/kg/日腹腔注射,BMh组以异甘草酸镁60 mg/kg/日腹腔注射。术后不同时间对各组大鼠眼眶取血并获得血清。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结果:BN、BMc和BMh组大鼠在胆管结扎后血清中ALT和AST指标明显升高。随着梗阻时间的增加,BM和BMh组大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均明显低于BN组(P0.01),但两组之间并无明显区别。手术后BN、BMc和BMh组大鼠在胆管结扎后血清中D-Bil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1),但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各组间D-Bil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对肝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水平变化以及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T2DM患者64例,其中初诊T2DM患者32例(T2DM组),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32例(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三组血浆FGF-21水平以及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血浆FGF-21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脂、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水平的关系。结果:T2DM组及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空腹血浆FGF-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空腹血浆FGF-21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和对照组(P0.05)。空腹血浆FGF-21水平与T2DM患者FPG、Hb A1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WHR、舒张压、Hb A1C是影响血浆FGF-2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浆FGF-2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明显降低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血浆FGF-21可能作为T2DM病情和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益生菌与药食同源材料补充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4种抗结核药联用所致小鼠肝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4种抗结核药建立肝损伤模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生菌联合药食同源材料组方。持续灌胃2周后每组随机抽取5只小鼠处死取材。剩余小鼠停止抗结核药灌胃,仅继续给予组方灌胃1周。检测血清中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5只小鼠脾脏免疫细胞亚群比例。提取结肠内容物DNA,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各组肠道菌群构成。结果 益生菌联合药食同源材料可显著减轻抗结核药联用导致的小鼠ALT、AST、TC及TBiL水平的增加,同时缓解抗结核药联用导致的小鼠脾脏CD3+ T、CD4+ T细胞的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乳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略有增加,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第...  相似文献   

12.
以高脂饲料配合链脲佐菌素(STZ)致大鼠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研究酸味中药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对T2DM大鼠血糖、氧化应激、脂代谢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均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五味子组显著降低T2DM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升高肝糖原;调节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代谢平衡,能降低T2DM大鼠肝脏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升高T2DM大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肝糖原,从而改善肝脏糖脂代谢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酸味中药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均有改善T2DM高糖高脂状态的功效,以五味子对T2DM高糖高脂状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收的88例T2DM患者,按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4,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对照组(n=44,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胰岛素(FINS)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T2DM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机体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高脂饲料配合链脲佐菌素(STZ)致大鼠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研究酸味中药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对T2DM大鼠血糖、氧化应激、脂代谢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均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五味子组显著降低T2DM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升高肝糖原;调节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代谢平衡,能降低T2DM大鼠肝脏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升高T2DM大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肝糖原,从而改善肝脏糖脂代谢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酸味中药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均有改善T2DM高糖高脂状态的功效,以五味子对T2DM高糖高脂状态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型糖尿病(DM)并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并发症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非糖尿病多次因眼科相关疾病住院(住院次数≥2)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第二次住院时的发病年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GLU)、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rin,GS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尿素(urea)、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血清尿酸(uric acid,UA)、甘油三酯(triglycet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清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与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显著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P=0.038;95%CI:1.101~26.325)、糖化血清蛋白(P=0.003;95%CI:1.017~1.082)、尿酸(P=0.167;95%CI:0.994~1.032)、甘油三脂(P=0.023;95%CI:1.774~2228.179)、胆固醇(P=0.029;95%CI:1.317~166.317)水平是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尿酸、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是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尿病不同发展阶段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变,指导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方法:57例行OGTT体检者,分为NGT、IGT、IFG+IGT、新诊断T2DM四组,并行IVGTT,采用HOMA-IR评估胰岛素敏感性,采用葡萄糖处置指数[DI1=HOMA-β/HOMA-IR,DI2=ΔI30/ΔG30/HOMA-IR,DI3=MBCI×IAI,DI4=AIR0-10/HOMA-IR]及AUCINS/HOMA-IR评估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IGT、IFG+IGT、新诊断T2DM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IGT、IFG+IGT、新诊断T2DM组DI1逐步降低(P<0.05);NGT、IGT组DI1无统计学差异(P>0.05)。NGT、IGT、IFG+IGT、新诊断T2DM组DI2、DI3、DI4逐步降低(P<0.05)。IFG+IGT、新诊断T2DM组OGTTAUCINS/HOMA-IR逐步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NGT组(P<0.05);NGT、IGT组OGTTAUCINS/HOMA-I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GT阶段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1相、早期相分泌功能的下降同时存在。IFG+IGT阶段胰岛素1相、早期相分泌进一步下降,并出现基础相、2相分泌的减少,胰岛素抵抗加重不明显。新诊断T2DM阶段胰岛素各相分泌进一步减少,胰岛素抵抗加重不明显。(2)在T2DM发生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较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为明显。(3)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1相、早期相分泌功能的下降是T2DM的预测因子。(4)IFG+IGT阶段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代谢清除率(metabolic clearance rate,MCR)与血清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7例T2DM患者,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血清脂质的水平。将T2DM患者按MCR值分为低MCR组(63例)、高MCR组(64例),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评价MCR、HOMA-IR与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T2DM患者BMI、TG、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高于参考值;T2DM患者低MCR组Hb A1C、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NEFA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MCR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r=0.215),与TC、TG、LDL-C、Hb A1C、NEFA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r=-0.191,-0.380,-0.216,-0.587,-0.356)。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MCR降低,与Hb A1C与血清NEFA水平呈负相关。MCR不仅能评价胰岛素抵抗,而且能反映机体糖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糖代谢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T2DM患者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8)与研究组(n=49),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生存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评分、生理评分、社会关系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安全性较好,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肠肝轴探讨加味消脂利肝方(简称消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雌雄随机将28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消脂方组和阳性对照组,模型组10只,其余每组6只。适应性饲养后,通过高脂饲料诱导法(high-fat feed,HFD)建立SD大鼠NAFLD模型。持续6周后,模型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L/kg灌胃,消脂方组给予消脂方7.8 g/kg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0.15 mg/kg灌胃,实验持续2周,同时给予高脂饲料。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血脂(TG、TC、HDL-C、LDL-C)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油红O染色)观察及肠道内容物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各组大鼠血清TG、TC、LDL-C、HDL-C、ALT、AS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864,P<0.001;H=13.078,P=0.004;H=13.508,P=0.004;H=13.132,P=0.004;F=19.565,P=0.004;H=13.049,P=0.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LDL-C、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P=0.011、P=0.005、P<0.001、P=0.012),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0),肝组织脂质沉积增加(P=0.028),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P=0.014)。与模型组相比,消脂方组NAFLD大鼠血清TG、TC、LDL-C、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P=0.031、P=0.042、P<0.001、P=0.029),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20),同时改变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的多样性(P=0.026),调节菌群的相对丰度。结论 消脂方通过肠肝轴调控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调节血脂异常改善肝损伤,从而抑制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归脾汤(GPT)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归脾汤低剂量组(Gpt 7.52 g/kg)、归脾汤高剂量组(Gpt 15.04 g/kg),阳性对照药曲美他嗪组(Trimetazidine,2 mg/kg)。应用饲喂高脂饮食联合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药15 d后,各组再次腹腔注射ISO 3 d,随后大鼠进行心电图检测,取材,检测血液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葡萄糖(GLU)的变化,HE及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血清TC、AST、CK、LDH和GLU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CollagenI和CollagenIII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心肌受损严重。TG,HDL-C,LDL-C和ALT变化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归脾汤低、高剂量组和曲美他嗪能抑制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下移,降低血清中TC、AST、CK、LDH和GLU水平(P<0.05),降低心肌组织CollagenⅢ的表达(P<0.05),减轻心肌病理损伤程度,归脾汤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ollagenⅠ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归脾汤具有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尤以高剂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