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脓毒症患者中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 receptor 1,sTREM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衡的相关性。将2016年5月-2019年6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脓毒症组,同期收治的未并发脓毒症患者50例纳入非脓毒症组,同期到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肠道菌群α多样性、肠道菌群含量,以及血清sTREM1、PCT、NFκB水平的差异,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类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血清sTREM1、PCT、NFκB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中sTREM1、PCT、NFκB水平与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呈负相关(P<0.05),与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果提示,脓毒症患者中血清sTREM1、PCT、NFκB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柳萍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4):444-446, 450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肠道菌群及血清干扰素(INF) γ和白介素(IL) 4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50例在我院就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哮喘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全部入选对象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并检测血清INF γ、IL 4水平,比较两组对象各指标水平差异。 结果 哮喘组患儿肠道肠杆菌和酵母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1 7、2.432 4、2.386 0、2.391 2,P=0.023 6、0.018 7、0.021 3、0.020 5)。哮喘组患儿血清INF γ水平为(18.69±3.32 )ng/L,低于对照组的(69.82±15.26)ng/L;而IL 4水平为(82.94±16.85)μg/L,高于对照组的(16.99±4.0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11 4、7.270 5,P=0.000 3、0.000 2)。 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异常,应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80例FC患儿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体检中心检查的无胃肠道疾病的3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研究组患儿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度组(52例)和重度组(28例)。比较各组儿童肠道菌群数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及血清脑肠肽指标[一氧化氮(NO)、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差异。 结果 研究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8.16±0.89)lg CFU/g]和乳杆菌数量[(7.92±0.83)lg CFU/g]明显少于健康组[(8.94±0.97)lg CFU/g、(8.63±0.91)lg CFU/g],而大肠埃希菌数量[(8.12±0.81)lg CFU/g]明显多于健康组[(7.30±0.72)lg 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2.35、2.44,P结论 FC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脑肠肽分泌异常,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肠道菌群失调及脑肠肽分泌异常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肠道菌群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内毒素(ET)、外周血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 3(SOCS 3)及Toll样受体(TLRs)水平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5例UC患者按照入组时疾病状态分为活动期组(39例)和缓解期组(36例)。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并检测患者血清中ET、SOCS 3、TLRs水平。 结果 活动期组、缓解期组及对照组患者肠道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活动期组患者肠道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数量最低,小梭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最高(均P结论 活动期UC患者肠道菌群及ET、SOCS 3、TLRs水平均存在显著异常,肠道菌群改变是影响UC患者血清ET、SOCS 3、TLRs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可溶性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42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进一步划分为380例未感染组和40例感染组。感染组根据治疗结局进一步划分为29例治疗好转亚组与11例未好转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的血清PCT、CRP与s TREM-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RP和s TREM-1对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手术后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好转亚组相比较,治疗未好转亚组手术后以及感染后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最佳截断值为1.23 n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0.79,准确度为0.82;CRP的AUC为0.752,最佳截断值为36.07 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81,准确度为0.83;s TREM-1的AUC为0.792,最佳截断值为20.58 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0.84,准确度为0.85;PCT、CRP联合s TREM-1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AUC为0.88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91,准确度为0.92。结论: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与患者血清PCT、CRP和s TREM-1水平相关,早期联合检测血清PCT、CRP和s TREM-1有助于预测肺癌根治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在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和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肺功能指数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72 h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8)及未感染组(n=87)。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 h血清s TREM-1、降钙素原(PCT)水平及术前肺功能指数[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变化,记录感染组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采用Logistic分析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 TREM-1、FEV1、PEF在肺癌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术后入住ICU比例大于未感染组,感染组TNM分期为IV期的比例大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术后6 h血清s TREM-1、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术前FEV1、PEF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痰培养结果提示G-菌为17例,占60.71%;G+菌10例,占35.71%;真菌1例,占3.57%。二元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术后6 h血清s TREM-1水平升高、术前FEV1下降及PEF下降、术后入住ICU为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1.350~1.745,P=0.000),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1.3%与80.6%,优于s TREM-1、FEV1、PEF的单独预测效能。结论:s TREM-1水平升高,术前FEV1、PEF水平降低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对s TREM-1、FEV1、PEF三者联合分析对于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应再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9)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行IL-1β、CRP、MPO水平检测及肠道菌群检测。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中活动期与缓解期患者IL-1β、CRP、MPO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以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1β、CRP、MPO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IL-1β、CRP、MPO水平均升高,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减少,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增多(均P<0.05)。研究组中,与缓解期患者比较,活动期患者IL-1β、CRP、MPO水平均升高,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减少,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增多(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β、CRP、MPO水平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与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β、CRP、MPO水平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刘仁同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4):1932-1938
本研究基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探讨了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s on myeloid cells-1, s TREM-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NT-pro-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等血清生物标志物和细胞因子对新生儿脓毒血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本研究根据28 d死亡率将51例新生儿脓毒血症患儿分为存活组(n=30)和死亡组(n=21)。在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测量血清生物标志物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计算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结果显示:死亡组患儿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 6, IL-6)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预测28 d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下面积显示,降钙素原(PCT)为0.779,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为0.843,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为0.951,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为0.91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降钙素原(PCT)水平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是28 d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存活组中,血清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和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显示随时间有降低的趋势(p0.05),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第3天和第5天的显示出预测效用(p0.05)。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升高的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具有更好的预后准确性。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降钙素原(PCT)水平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的组合可为新生儿脓毒血症死亡率提供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Ab)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腔及肠黏膜内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和TLR4mAb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干预组造模当天给予TLR4m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留取结肠黏膜及粪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所有标本中不同细菌含量。结果 (1)粪便标本:UC组较正常组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含量增加(P0.017),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减少(P0.017),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mAb干预组较UC组,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目标菌含量均有所恢复(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结肠黏膜标本:UC组较正常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增加(P0.017)。TLR4mAb干预组较U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减少(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拟杆菌含量偏高(P0.017),其余目标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模型大鼠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均存在变化,提示U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改变密切相关。TLR4mAb能改善UC模型大鼠相关菌群结构,提示Toll样受体4在UC发生及UC肠道菌群变化中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UC模型大鼠肠道粪便与黏膜标本中目标菌含量变化不同,提示UC的发生中肠道粪便及黏膜相关细菌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载脂蛋白M(APOM)、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185例(脓毒症组),根据28d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12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87例(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OM、sTREM-1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APOM、sTREM-1对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APOM水平降低(P<0.05)。185例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28d死亡死亡率为32.97%(61/18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APOM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性休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增加、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增加、血清PCT升高和sTREM-1升高为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POM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PCT、APOM、sTREM-1联合检测预测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大于血清PCT、APOM、sTREM-1单独检测预测的0.785、0.779、0.783。结论: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和APOM水平降低与预后不良的发生有关,血清PCT、APOM、sTREM-1联合检测对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脂联素(APN)与炎症反应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8年4月期间在重庆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将脓毒症患者分为高分组17例(APACHEⅡ评分≥20分)和低分组43例(APACHEⅡ评分20分)。比较两组血清中的TLR4、APN、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患者血清中的TLR4、APN及炎症因子水平,分析脓毒症患者TLR4、APN的表达与炎症因子、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中的TLR4、PCT、TNF-α、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分组患者血清中的TLR4、PCT、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APN水平明显低于低分组(P0.05)。脓毒症患者TLR4的表达与PCT、TNF-α、CRP、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APN的表达与PCT、TNF-α、CRP、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病情越严重,TLR4水平越高,而APN水平越低,TLR4、APN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影响脓毒症患者的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3.
李晨陆王雪曹先通胡佳文杨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12):1418-1423
目的 探究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免疫失衡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脉搭桥术后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划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n=70)和短期预后不良组(n=18)。对比两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乙酸、丙酸及丁酸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短期预后不良组患者粪便肠杆菌属和埃希菌属的丰度以及血清TMAO、乙酸、 IL-6、 MCP-1、 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短期预后良好组患者(t=3.325、2.366、3.643、3.050、3.147、2.847、4.220,均P<0.05)。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MAO、 IL-6及TNF-α水平升高均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9、 1.312、 1.532,均P<0.05)。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患者预后不良均具有较高预测效能,其中血清TMAO、IL-6及TNF-α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883,P<0.05)。结论 不同预后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及免疫炎症因子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MAO、IL-6及TNF-α对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对于更好地评价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IE)的病原菌分布并探讨分化簇64(CD64)指数、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7月济南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5例(125眼)白内障术后IE患者为IE组,选取同期150例(150眼)白内障术后无术后IE患者为非IE组。分析术后IE患者病原菌分布,计算CD64指数和检测血清sTREM1、HMGB1表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64指数、血清sTREM1、HMGB1表达对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诊断价值。结果:125例术后IE患者房水或玻璃原液中检测出138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分别占比81.88%(113/138)、16.67%(23/138)、1.45%(2/138)。与非IE组比较,IE组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比例、CD64指数和血清sTREM1、HMGB1水平升高,手术时间更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延长和CD64指数、sTREM1、HMGB1升高为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64指数与血清sTREM1、HMGB1联合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独预测。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CD64指数和血清sTREM1、HMGB1表达与白内障患者术后IE独立相关,可能成为白内障患者术后IE的辅助诊断指标,且三指标联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酚妥拉明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重症肺炎患儿肺功能、炎性因子以及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给予静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滴酚妥拉明注射液。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儿退热时间、肺啰音和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测定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血清sTREM-1、sICAM-1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退热时间、肺啰音及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_aO_2)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_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_aO_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和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中sTREM-1、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酚妥拉明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肺炎患儿,可以明显提高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血清中sTREM-1和sICAM-1水平,促进症状好转,提高疗效,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王晓霞侯浩李政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12):1424-1428
目的 分析四君子汤加减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效果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乳腺癌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且接受术后化疗。采用简单随机抽签分组的方法,规定抽取奇数的为单纯化疗组(n=70),偶数的为中药联合组(n=80)。单纯化疗组:术后2周开始化疗,选择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第1 d环磷酰胺600mg/m2+第1 d表阿霉素60 mg/m2+第1、8 d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滴注,21 d为1个化疗周期间隔,共治疗6个周期。中药联合组:在上述化疗基础上服用四君子汤汤剂,1剂/d,疗程同单纯化疗组。评估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检测化疗前后肠道菌群与免疫细胞的变化,观察毒副作用。结果中药联合组脾气虚证证候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Z=2.394,P=0.017)。化疗后,中药联合组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增加且多于单纯化疗组(P<0.001),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且低于单纯化疗组(P<0.001),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高于单纯化疗组(P<0.001)。中药联合组的胃肠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化疗组(χ2=5.133,P=0.023)。结论四君子汤加减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效果有提升作用,可改善患者术后中医脾气虚证相关证候,调节肠道菌群及细胞免疫功能,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相关炎症因子和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分为腹泻组(IBS\|D组,40例)和便秘组(IBS\|C组,40例)。以40例结肠息肉或胃息肉切除术后复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定植抗力(B/E值)。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血清NPY、SP、5\|HT水平变化。 结果 IBS\|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结论 IBS会导致患者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进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并伴随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NPY、SP、5\|HT水平升高。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ALT、TBA和γ-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BIL、ALT、γ-GT、TB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炎性因子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群,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可能对肝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9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肠内营养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观察化疗前后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为(6.7±0.5)lg CFU/g、乳杆菌数量为(8.5±0.4)lg CFU/g,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出现反酸、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肠内营养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B)、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及营养不良的发生,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