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内产丁酸细菌及其产物丁酸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丁酸细菌是利用糖类发酵产生丁酸的一类细菌,代表种是丁酸梭菌。在动物及人类肠道内存在的产丁酸细菌主要是梭菌属、柔嫩梭菌属、罗斯式菌属、真菌属及丁酸弧菌属。本文一方面介绍部分肠道内产丁酸细菌的种类、特点及膳食纤维的摄入和肠道益生菌对产丁酸细菌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其主要代谢产物丁酸在体内的生理功能进行探讨,以期为产丁酸细菌的应用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脂肪分布与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收治的159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100例单纯性肥胖且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者(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腹腔内脂肪面积(VFA)、腹内脂肪体积(IAFV)、全腹脂肪体积(TAV),并计算IAFV/TAV;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血脂、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骨密度仪测量腰椎骨密度、股骨骨密度、髋骨骨密度。分析VFA、IAFV、TAV、IAFV/TAV与胰岛素抵抗和骨密度之间相关性。结果:观察组VFA、IAFV、IAFV/TAV、FPG、HOMA-IR、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腰椎骨密度、股骨骨密度、髋骨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TA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示VFA、IAFV、IAFV/TAV与FPG、HOMA-IR、FINS、TC、TG、LDL-C呈正相关(P0.05),与腰椎、股骨、髋骨骨密度、HDL-C呈负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FA、IAFV、IAFV/TAV与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腰椎、股骨、髋骨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腹内脂肪异常堆积与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和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检测腹内脂肪分布情况预估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付域泽  焦帅  张乃锋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12):5184-5193
【背景】人类和动物消化道内栖息着极其复杂和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群落分布在肠道的不同位置并执行着特定的功能。近年来,产丁酸菌逐渐成为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产丁酸菌主要为产芽孢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对肠道健康有重要意义。【目的】从反刍动物瘤胃中筛选出产丁酸菌株并研究其生长特性,进一步优化其培养条件,从而提高产丁酸菌的丁酸产量。【方法】以绵羊瘤胃内容物为样品,运用稀释涂布法进行产丁酸菌的筛选,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与Box-Behnken design试验相结合,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筛选菌株在梭菌增殖培养基(reinforced clostridium medium,RCM)中的最佳产酸培养条件。【结果】经过筛选鉴定得到的菌株为梭菌属的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CB),命名为拜氏梭菌R8(CB.R8)。对拜氏梭菌R8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出该菌株在接种量为1.22%、温度为38.45℃、pH6.08和培养时间为64.67h的条件下丁酸产量为2.48g/L。【结论】筛选到1株拜氏梭菌R8,该菌能够在RCM培养基中生长并代谢产生丁酸,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检测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_2DM)和糖耐量正常(NGT)人群肠道中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水平。方法提取上述人群粪便细菌总DNA后,采用16S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普拉梭菌水平进行定量检测;运用Pearson分析普拉梭菌水平与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 (1)16S rDNA基因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新疆维吾尔族NGT组相比,普拉梭菌水平在T_2DM中较低(t=2.590,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新疆维吾尔族上述人群肠道中普拉梭菌水平与FBG呈负相关(r=-0.434,P=0.012),体重呈负相关(r=-0.359,P=0.044),TG呈负相关(r=-0.410,P=0.034)。结论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水平在肠道中降低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能快速筛查和比较大规模人群肠道中柔嫩梭菌类群组成结构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采用T-RFLP技术特异性地分析柔嫩梭菌类群的组成,考察该方法的重复性和灵敏度。用该方法对15个志愿者肠道中的柔嫩梭菌类群进行分析,并与DGGE方法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T-RFLP方法重复性高,最低能检测到群落中1%的细菌,其结果与DGGE的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柔嫩梭菌类群特异性的T-RFLP方法能够对大量肠道样品中柔嫩梭菌类群的结构进行快速、有效的筛查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和两株产丁酸菌(Eubacterium rectale、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结直肠癌患者及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样品中的丰度差异,研究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变化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患者(n=19)、结直肠腺瘤患者(n=12)及健康人(n=19)3组粪便样品,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3组样品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直肠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e)、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以及总菌的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然后利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3组样品中目标菌群的数量和丰度差异。【结果】结直肠癌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结直肠腺瘤组(P=0.013)和健康组(P=0.000),结直肠腺瘤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2);结直肠腺瘤组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33);结直肠腺瘤组的总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也显著低于健康组(P=0.002);直肠真杆菌的水平在3组样品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健康人的粪便样品相比,结直肠腺瘤病人的粪便中产丁酸菌普拉梭菌数量下降,而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病人的粪便样品中梭杆菌属数量增加;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上的变化提示它们可能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究丁酸梭菌影响肠炎沙门氏菌(CVCC3377)对SPF小鼠的致病性及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72只6周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阴性对照(CON)、饲喂丁酸梭菌组(CB)、沙门氏菌感染组(SE)和丁酸梭菌保护组(CB+SE)4组,每组18只。CON组和SE组饲喂基础日粮和饮水,CB组和CB+SE组饲喂基础日粮和每天更换添加丁酸梭菌(1×10~7CFU/mL)的饮水,连续饲喂一周;第8天进行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实验,分别对SE组和CB+SE组灌服0.2mL 1.1×10~4CFU/只的肠炎沙门氏菌,同时对阴性对照组和丁酸梭菌组灌服0.2mL生理盐水。在感染后第6天处死小鼠并采集肝脏、脾脏和盲肠及内容物样品。采用H.E染色检测肝脏和脾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脾脏组织中TLR4、MyD88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盲肠组织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丁酸梭菌能够缓解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可以缓解肠炎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可降低脾脏组织细胞中TLR4、MyD88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肠炎沙门氏菌能够显著升高盲肠组织中TNF-α(P0.05)和IL-6的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饲喂丁酸梭菌能够降低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丁酸梭菌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沙门氏菌感染组(P0.05),丁酸梭菌可显著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在肠道微生物中的比例(P0.05),另外,丁酸梭菌可以增加乳酸菌属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对丰度(P0.05)。【结论】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可以提高小鼠免疫力,缓解由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肠道拟杆菌属、梭杆菌属和梭菌属量的变化,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术前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40例及正常对照标本40例,根据细菌的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待测粪便标本细菌DNA,应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拟杆菌属(8.76±0.77;9.85±0.88)、梭杆菌属(7.94±1.25;10.0±1.65)、梭菌属(3.54±0.70;6.56±0.68),拟杆菌属中的脆弱拟杆菌为(2.12±0.48;4.07±1.77)、梭杆菌属中的坏死梭杆菌为(2.31±0.26;7.62±2.68)及梭菌属中的肉毒梭菌为(2.76±1.16;5.43±1.21),实验组数量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拟杆菌属、梭杆菌属和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含量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对6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256 CT平脐经L4、5水平进行扫描并测量皮下及内脏脂肪含量,并以BMI不同进行分组,即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测量入组患者的相关人体指标、空腹血生化检查指标。结果:超体重组、肥胖组患者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 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指标肥胖组、超重组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超体重组、肥胖组内脏脂肪含量、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含量、脂肪总含量、脂肪百分比,超重组、肥胖组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且肥胖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超重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腹部脂肪总含量、内脏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含量、内脏脂肪面积、BMI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而其中内脏脂肪含量及面积关系最密切。结论:内脏脂肪含量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B细胞功能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应用16S rRNA基因技术研究仔猪结肠梭菌Ⅳ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高瑞  谢飞  苏勇?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0,50(10):1373-1379
【目的】研究从7日龄到35日龄(断奶后两周)仔猪结肠中梭菌Ⅳ群(柔嫩梭菌群,Clostridium Leptumgroup)结构以及数量的变化,探究该菌群与结肠中丁酸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3窝新生仔猪,分别在7、14、21(断奶)、24和35日龄每窝随机屠宰1头,收集结肠内容物,利用气相色谱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fatty acid,VFA);提取结肠内容物总细菌DNA,利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Real-time PCR技术定性、定量分析梭菌Ⅳ群。【结果】对仔猪结肠中梭菌Ⅳ群DGGE图谱进行相似性分析显示,7日龄仔猪样品归于一簇,数值达90%以上,而与其他日龄的样品间相似性较低,断奶前(21日龄)和断奶后3天菌群则没有显著变化。Real-time PCR定量分析显示,仔猪结肠总细菌拷贝数在断奶后3天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与结肠中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丁酸浓度变化相似,而梭菌Ⅳ群拷贝数变化则不显著。克隆和测序分析表明,仔猪结肠梭菌Ⅳ群中的优势菌为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Subdoligranulum variabile以及一些未培养细菌。【结论】7日龄至14日龄仔猪结肠中梭菌Ⅳ群发生改变,但断奶对其影响不大;该菌群和结肠丁酸浓度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洋河酒窖泥细菌群落结构与菌株产酸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背景】窖泥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代谢产物类型是影响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丁酸和己酸等白酒中主要有机酸合成的影响因素之一。【目的】揭示浓香型白酒不同窖龄窖泥细菌群落结构,研究厌氧细菌产酸性能,阐明窖泥细菌与白酒中有机酸合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不同窖龄窖泥细菌的组成。分离获得厌氧细菌,通过比较菌株产丁酸和己酸能力来分析窖泥的微生物代谢特性。【结果】洋河酒窖泥细菌主要分布于梭菌纲(Clostridia)、拟杆菌纲(Bacteroidia)、互营养菌纲(Synergist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20年窖龄的窖泥中氢孢菌属(Hydrogenispora)和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丰度显著增加。窖泥细菌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为窖泥中影响最大的核心微生物,很多微生物与梭菌属(Clostridium)菌株之间多为相互促进关系。通过传统可培养方法共分离得到梭菌目(Clostridiales)的20株厌氧菌。其中梭菌属(Clostridium)菌株产酸能力高于其他菌属,酪丁酸梭菌(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产丁酸和己酸的能力最强。产丁酸能力最高的菌主要分离自5年和20年窖龄窖泥,产己酸能力最高的菌分离自20年窖龄窖泥。【结论】解析了浓香型白酒不同窖龄窖泥的细菌组成,并对菌株产丁酸和己酸的能力进行了比较,为揭示窖泥微生物功能及其对白酒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奠定了相关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苏勇  谢飞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1,51(12):1632-1638
[目的]本试验通过对比健康与腹泻仔猪粪样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 fatty acid,VFA)以及菌群的差异,初步探讨腹泻对仔猪后肠环境的影响.[方法]采集腹泻和健康仔猪粪样,气相色谱测定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提取粪样总细菌核酸,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Real-time PCR技术定性、定量分析总细菌和梭菌Ⅳ菌群.[结果]与健康仔猪相比,腹泻仔猪粪样中乙酸含量有升高的趋势,支链脂肪酸(Branched chain fatty acid,BCFA)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VFA、丙酸和丁酸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乙酸占总挥发酸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丙酸及BCFA占总挥发酸比例则显著降低(p<0.05),丁酸占总挥发酸比例有降低趋势.PCR-DGGE指纹技术分析表明:腹泻发生后,仔猪粪样中总细菌和梭菌Ⅳ菌群在DGGE图谱上并没有特异性的条带消失或出现,但相似性分析显示,腹泻仔猪样品趋于归类于同一簇.Real-time PCR定量分析显示:仔猪腹泻后,粪样中的总细菌和梭菌Ⅳ菌群的数量显著下降(p<0.05);而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不显著.[结论]与健康仔猪相比,腹泻仔猪粪样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发生改变,并且微生物区系中的一些菌群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的特异性引物。收集溃UC患者粪便标本6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60份,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细菌的数量。结果UC患者组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C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与U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复合菌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结肠发酵、结肠黏膜与结肠内容物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育肥猪结肠内容物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育肥猪结肠黏膜与内容物中细菌菌群组成。【结果】饲喂发酵饲料对结肠黏膜及内容物中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猪结肠黏膜中魏斯菌属和柔嫩梭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提高了结肠内容物中魏斯菌属、Subdoligranulum菌属相对丰度(P0.05);饲喂发酵饲料对结肠内容物中pH、乳酸、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结肠内容物中的丁酸水平(P0.05)。【结论】饲喂复合菌发酵饲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肥猪结肠中细菌菌群的组成,促进丁酸生成,对肠道健康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孕妇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孕妇以及新生儿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的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89例为GDM组,血糖正常孕妇96例为对照组。收集孕妇一般资料,孕妇和新生儿糖脂代谢物、孕妇粪便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 GDM组孕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GDM新生儿脂联素和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孕妇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Bacteroides)丰富度最高(36.6%),其次是普雷沃菌(Prevotella)(15.3%)、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10.2%)、考拉杆菌(Phascolarctobacterium)(7.2%)。GDM组孕妇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Bacteroides)丰富度最高(29.4%),其次是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19.7%)、普雷沃菌(Prevotella)(11.1%)、考拉杆菌(Phascolarctobacterium)(9.3%)。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与孕妇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77 6,P=0.027 6),拟杆菌(Bacteroides)、埃希菌(Escherichia)与孕妇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027 5,-0.585 8,P=0.023 7,0.041 3)。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与新生儿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397 6,P=0.027 6)。结论 GDM孕妇肠道微生物构成与血糖正常孕妇不同,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并且孕妇肠道菌群与其及新生儿的糖脂代谢相关,调节孕妇肠道菌群或有利于改善其与新生儿的糖脂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泸型酒酒醅中梭菌(Clostridia)群落的演替规律,探讨梭菌群落在酒醅发酵过程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发酵时间泸型酒酒醅中梭菌丰度变化;通过梭菌16S r RNA基因序列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揭示梭菌群落演替规律,并运用LEf Se分析找出标志性OTU;通过PICRUSt分析对梭菌功能组成进行预测。【结果】泸型酒发酵过程酒醅中梭菌的生物量在发酵14 d上升至最高(3.46×10~7 copies/g),梭菌占总细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20 d达到最高(6.67%);对梭菌群落结构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7 d的酒醅梭菌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发酵时间,主要体现为存在17个标志性OTU,其中大部分分类学地位尚不明确;PICRUSt分析显示梭菌主要参与氨糖与核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其次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TCA循环、糖酵解途径、丙酸及丁酸代谢。【结论】泸型酒酒醅中梭菌的生物量和占细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开始后的2-3周内逐渐达到最高,而梭菌群落的结构则在发酵1周内便发生了显著改变,并在发酵2-3周内趋于稳定。在发酵2-3周时有较多与丙酸、丁酸等风味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在酒醅梭菌中被预测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皮质醇激素抑制素(CST)、humanin、血管黏附蛋白-1(VAP-1)与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79例GDM患者(GDM组),另选取同期到我院行产检的52例正常妊娠孕妇(NGT组)。检测并比较血清CST、humanin、VAP-1水平,分析CST、humanin、VAP-1与GDM患者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并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GD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GDM组血清CST、humanin、空腹C肽(FC-P)、C-P峰值/FC-P、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C-P)]水平低于NGT组(P<0.05),VAP-1、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NGT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ST水平与FPG、HOMA-IR(C-P)呈负相关(P<0.05),与FC-P、C-P峰值/FC-P、HOMA-β(C-P)呈正相关(P<0.05)。humanin水平与TG、FPG、HOMA-IR(C-P)呈负相关,与FC-P、C-P峰值/FC-P、HOMA-β(C-P)呈正相关(P<0.05)。VAP-1与TG、FPG、HOMA-IR(C-P)呈正相关(P<0.05),与FC-P、C-P峰值/FC-P、HOMA-β(C-P)呈负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ST、humanin、HOMA-β(C-P)水平降低,年龄、BMI、LDL-C、VAP-1、HOMA-IR(C-P)水平升高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GDM患者血清CST、humanin水平降低,VAP-1水平升高,三者均参与GDM发病和胰岛素抵抗。CST与糖代谢紊乱有关,humanin、VAP-1与糖脂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可通过多基因过表达、同源重组、基于非复制型质粒和非复制型质粒的同源重组等多种遗传操作方式对其进行改造.丁酸是丁酸梭菌发酵的产物之一,丁酸用途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可提高动物抵抗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用丁酸梭菌发酵产丁酸,其产量仍然较低,不利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肠道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的一类活性微生物总称。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骨质疏松等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而丁酸梭菌由于能够促进其他有益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生长,具有其他有益生菌没有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有关丁酸梭菌与神经、内分泌、消化等系统中部分疾病的关系,总结了丁酸梭菌可能具有的治疗机制,并将其与益生菌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所发挥的机制进行对比,以展望丁酸梭菌可能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而且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逐渐成为全球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果人体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紊乱,则可能引起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肠道菌群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相关文献指出肠道菌群中的梭菌属与肠黏膜完整性、内脏脂肪、免疫稳态、能量代谢、肠蠕动有关。本文总结了梭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在机体内的生理功能及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肠道梭菌属与2型糖尿病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