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对照组加用单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其中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1.5g/次,3次/d;谷氨酰胺颗粒口服,1.0g/次,3次/d,两组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总胆红素(TB)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浆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分别失访4例与7例,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治疗8周后,两组ALT、AST和TB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血浆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加速肝功能恢复,加速肠黏膜通透性的修复,保护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辅助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脂糖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3例NAFLD患者,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1)和研究组(n=62),其中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脂糖代谢及炎症因子,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2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26%(51/62),高于对照组的63.93%(39/61)(P0.05)。两组治疗12周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NAFLD,用药安全性较好,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脂糖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保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及疗效。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维生素E和熊去氧胆酸等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连用6周。记录并判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内毒素、降钙素原(PCT)和D-乳酸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ALT、AST和GGT水平较治疗前均不同幅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IL-6和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下调血清肝功能、内毒素、PCT和D-乳酸等指标,降低肠黏膜渗透性,增强肠黏膜上皮的修复能力,保护其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肝性脑病患者肠屏障功能及血氨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肝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肝性脑病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血氨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肠屏障功能及血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氨水平、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LP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较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亦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肝性脑病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血氨的生成,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保肝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0.42 g/次,每天3次,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除不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其他治疗措施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肝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水平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较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能明显降低患者肝功能指标,加速肝功能的恢复,并能下调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抑制肝内炎症反应,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辅助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86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整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630mg/次,2次/d,温水口服,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血糖达标情况、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达标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分别较前明显上升和下降,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制剂辅助治疗新诊断T2DM不仅能增加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而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外科门诊就诊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补液盐、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mg/次,2次/d,连用4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上升,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结肠造口术后腹泻患者效果较佳,机制与其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能保护与修复肠黏膜屏障,减少其通透性,改善肠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SBP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保肝利尿、降血氨、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充白蛋白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0 g/次,2次/d,连用2周。对照组患者除不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AO和D-Lac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DAO和D-Lac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χ2=5.31,P〈0.05)。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辅助治疗肝硬化SBP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具有良好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内科门诊就诊活动期UC患者5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粒/次(210mg/粒),饭后30min温水送服,2次/d,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肠镜检查未见肠道病变的正常成人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s0.05),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s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前明显下降(Ps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T、D-乳酸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治疗8周后,血清ET、D-乳酸和P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s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活动性UC能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修复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对重症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3例)和对照组(n=3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吸氧、抗感染、抗休克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或血管活性药物。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420 mg,3次/d,温水服用或水化后自鼻饲注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DAO和D-乳酸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88,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降低血清内毒素、DAO和D-乳酸水平,减轻患者内毒素血症和肠黏膜通透性,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AP患者11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60),对照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性介质、细胞免疫指标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7d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C反应蛋白(CRP)、CD8~+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CD4~+/CD8~+、CD4~+、NK细胞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AP患者在血必净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RVE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予饮食调整、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温水冲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内毒素(ETX)和D-乳酸]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更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ETX和D-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RVE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状况;并与其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减少肠液的分泌渗出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对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HBV)DNA及肠道菌群比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我院传染科诊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收集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患者血清及粪便标本,观察血清及粪便中HBV DNA、9种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细胞因子、肝功能指标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30.0%)高于粪便HBV DNA阴转率(15.0%)。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数量治疗前后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球菌数量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比值、肠杆菌科细菌/梭菌属比值、肠杆菌科细菌/白假丝酵母比值、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属比值、肠杆菌科细菌/普雷沃氏菌属比值、肠杆菌科细菌/瘤胃球菌属比值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肠球菌/双歧杆菌比值、肠球菌/乳杆菌比值、肠球菌/梭菌属比值、肠球菌/白假丝酵母比值、肠球菌/拟杆菌属比值、肠球菌/瘤胃球菌属比值、梭菌属/双歧杆菌比值、白假丝酵母/双歧杆菌比值、普雷沃氏菌属/双歧杆菌比值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IL-17A、IL-17C、IL-17D、IL-17F治疗前后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治疗前后差值较高,总胆红素治疗前后差值较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32.5%)。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有助于降低乙肝病毒DNA及IL-17家族成员水平,改善肠道菌群比值紊乱,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2次/d,连用4周。对照组除不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内毒素、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LT、AST和GGT水平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IL-6和TNF-&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良好辅助治疗作用,能降低血清内毒素、IL-6和TNF—α水平,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抑制肝细胞炎症及免疫损伤,改善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照相同要求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3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用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糖代谢指标、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研究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HOMA-β较前明显上升,HOMA-IR较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上升或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可改善其β细胞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糖代谢功能,有利于血糖稳定,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食、肠道准备,采用开放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第3天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2次/d,连用7d。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7d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及肠黏膜通透性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较前明显下降,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前明显上升(t=2.17、2.25、2.21、2.32、2.89、3.08、2.97、3.12,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14、2.25、2.18、2.23,P0.05);两组血清DAO水平均较前明显上升(t=2.27、3.21,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23,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03,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黏膜通透性上升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用于结直肠癌术后可纠正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紊乱,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保护与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减少或避免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门诊或住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予以护肝利尿、控制门脉压和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2次/d,温水口服,连用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肠黏膜屏障功能[前降钙素(PCT)和二胺氧化酶(DAO)]及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血清ALT、AST和TBIL指标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血清PCT和DAO指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前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CD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能更有效降低ALT、AST和TBIL水平,保护其肝功能;降低血清PCT和DAO水平,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还能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增加其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其对患者血脂、颈动脉斑块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瑞舒伐他汀(10mg/次,1次/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次,1次/d)口服治疗,并根据病情酌情给予降压、降糖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斑块指标[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及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协同降脂作用,并能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IMT及斑块面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