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的斑纹自然突变体——黑色斑,由云南省蚕业研究所杨碧楼同志于1977年春在东肥×671杂交原种中发现。突变体是一头雄蚕。查东肥及671两品种在我国各蚕种场大量饲养已十余年,斑纹稳定,未出现过黑色斑。推想这头黑色斑雄蚕是自然突变而来。把这头黑色斑雄蚕分别与有普通斑的两个品种杂交,次代有黑色斑与普通斑的分离。寄部分蚕种给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2.
陆星坦  杨明观 《遗传》1979,1(3):6-7
从当前蚕茧生产上广泛用的普通斑蚕品种群体中,发现一头雄性黑色斑蚕。保留这头黑色斑蚕继 代,再通过几种杂交试验,肯定黑色斑是自然突变体呈现一对基因遗传的显性性状,且纯合体致死。日 本发现过同样这种斑纹的自然突变体两次,遗传方式也完全相同,基因定为C-,位于第2染色体0.0处。 这次出现的黑色斑是有纪录的第三次。致死作用出现在卵期,存活的杂合体体质虚弱。  相似文献   

3.
孙承铣 《昆虫学报》1958,(4):373-374
在1946年祝汝佐教授调查我国境内的桑树害虫,在家蚕蛾科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发见家蚕(Bombyx mori L.)桑蚕(Theophila mandari-na M.)和桑螨(Rodentia menciana M.)三种,它们在分类学上是同属这一科的,所以性状亦很相近,以前许多学者将这科昆虫的形态与生活史研究得很详细,但是在卵壳方面只有家蚕有人观察过,家蚕卵壳的外面,具有特殊的斑纹,那末桑蚕与桑螨的卵壳斑纹是什么形状的呢?这个  相似文献   

4.
华东地区黑果蝇自然群体同工酶遗传多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顾少华  孔原 《遗传学报》1992,19(3):228-235
我们用标准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水平板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黑果蝇(D.virilis)在合肥、芜湖、九江、南昌、福州、泉州和常州7个自然群体中Est-α、Est-β、Amy、Acph和α-Gpdh 5个座位的遗传变异,发现Est-α、Est-β和Amy 3个座位是高度多态的,Acph、α-Gpdh两个座位则是单态的。根据这5个座位等位基因的频率,我们计算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综合何朝珍报道的宁波、杭州、南京和洪泽4个群体的结果和我们的结果,我们作出系统树并发现泉州、福州两群体和其他群体在基因频率的分布和遗传距离方面有显著差异;分析显示这种差异与群体间地理隔离有关。  相似文献   

5.
家蚕化学诱变剂及诱导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蚕Bombyx mori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其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最重要课题。突变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因此,通过人为诱导获取大量的突变系统是及其重要的手段。本研究用化学诱变剂ENU、MNU、DES、5-BU、EMS诱导处理家蚕标准品种C108,筛选获得了非滞育红卵,长圆筒茧、小茧、丝胶茧及绵茧突变体,致死突变体及无鳞毛蛾翅突变体。结果还表明: MNU、DES诱变家蚕的突变效率高,注射翅原基比腹部更方便且效果好,化学诱导雄体比雌体的效果好; 在时期上,注射蛹和蛾都有诱导效果。上述突变体大多为致死性突变,推测其可能与致死性基因突变有关。同时,本研究为应用TILLING技术鉴定家蚕更多目的基因突变体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杨明观  吴建中 《遗传》1984,6(2):24-26
1981年秋期,我们从家蚕蓝苏品种中发现 了10多头无翅蚕蛹,羽化后蚕蛾也完全无翅, 于是一方面使其相互交配,同时又使之与正常 型交配,作成Fl , F:及F,与无翅回交等数种交 配方式。通过1982年夏期及1983年春期的饲 养观察,查明它由一隐性基因控制,并表现多效 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2005年的春天开始养蚕活动。第1周要来2条蚕,1条黄足蚕,1条是自足蚕。黄足蚕吐黄丝结黄茧,白足蚕吐白丝结白茧。黄足蚕即蚕幼虫的腹足和尾足呈黄色,而白足蚕即腹足和尾足呈白色(比体色稍淡些但不黄)。当幼蚕第2次脱皮后可用手轻轻捉起观察辨认,但这时幼蚕还小,为了避免被捏死,最好等第3次脱皮后观察辨认更清楚。  相似文献   

8.
1981年秋期,我们从家蚕蓝苏品种中发现了10多头无翅蚕蛹,羽化后蚕蛾也完全无翅,于是一方面使其相互交配,同时又使之与正常型交配,作成F_1、F_2及F_1与无翅回交等数种交配方式。通过1982年夏期及1983年春期的饲养观察,查明它由一隐性基因控制,并表现多效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油蚕oc突变体是家蚕Bombyx mori油蚕突变体的一种,经典遗传学连锁图谱已经将oc突变基因定位在5号染色体40.8 c M座位。本研究旨在对oc突变体候选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并克隆,探究oc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油蚕oc突变品系和野生型家蚕品系大造(Dz)为亲本,其杂交产生的F1代雄性个体与oc突变的雌性个体进行回交得到的1 397头BC_1代个体为定位材料,以家蚕已经报道的基因组序列为参考设计markers,通过亲本及F1代个体筛选多态性markers,并利用多态性markers和BC_1代个体对oc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通过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筛选oc紧密连锁区间内的候选基因,确定目标候选基因,继而克隆和测序该基因,分析油蚕oc突变的原因。【结果】利用1 397头BC_1代个体和11对有效的多态性markers将oc突变基因定位在M10与M11两个markers之间,物理图谱距离大约为234 kb。通过家蚕基因组数据库对oc连锁区域内的基因进行检索发现该区域有5个预测基因。对这5个预测基因在10个家蚕品系中进行的表达分析发现,只有BGIBMGA003572基因在oc突变个体体壁的表达量明显比正常个体中的低。通过基因的同源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和人类单羧酸转运蛋白9(可能的尿酸转运蛋白)是同源蛋白,推测其为oc突变的候选基因。对BGIBMGA003572进行的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其编码序列有5个氨基酸在oc突变体中发生了突变。【结论】通过定位克隆,本研究将oc突变基因定位在了234 kb的紧密连锁区间,其中编码单羧酸转运蛋白9的BGIBMGA003572可能和oc突变体的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家蚕Bombyx mori非滞育红卵突变体Re-nd是家蚕品种C108经化学诱变剂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 MNU)诱导产生的新型卵色突变体,属于浆液膜突变。本研究旨在通过传统的遗传学方法分析其突变表型产生的机理,为进一步对Re-nd突变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非滞育家蚕突变体Re-nd与野生型滞育的二化品种大造(Dazao)和非滞育的多化品种N4杂交、同胞交配及回交,然后进行遗传分析;同时,Re-nd与已知滞育白卵突变体w-2、桃红眼白卵突变体pe及红卵突变体re杂交、同胞交配及回交,然后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结果显示,Re-nd分别与大造和N4杂交F1代的非滞育卵都为淡红色;同胞交配的F2代非滞育卵色为红色、淡红色和淡黄色,其红卵(包括淡红色卵)与淡黄色卵的数量比基本符合3∶1;回交B1代非滞育卵为红色和淡黄色,其数量比基本符合1∶1。Re-nd与w-2和pe杂交的F1代均表现为淡褐色滞育卵色;与w-2杂交产生的F  相似文献   

11.
蚕豆特矮秆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在国内首次发现的蚕豆特矮秆突变体的优良后代“鄂农 82矮”及高秆品种“启豆1号”为亲本, 研究了株高及其与株高密切有关的两个性状──节间长和节数的遗传。结果表明:株高、节间长、节数3个性状受核基因控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母性遗传。供试双亲株高性状存在一对基因的差异,我们用Df-df表示这一基因座的两个等位基因,高秆亲本基因型为Df Df,矮秆亲本的基因型为dfdf,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数量遗传分析表明,3个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株高、节长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都很重要,显性度接近于1。节数仅受加性效应控制,显性效应不显著。 Abstract:DwarF Enong 82,which derived from the unique dwarf mutant discovered in China,was crossed with the commercial broad bean cultivar Qidou 1.From the crossing six basic generations were generated for studing the genetical behaviors of plant height and two related characters i.e. node length and number of nod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characters were governed by nuclear genes.The difference in plant height between two parents was related to a loci,which was designated Df-df.Generation mea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additive-dominance model was adequate to interpreting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hree characters.The estimates of number of genes controlling these characterswere the same astheresults with Mendlian methods.  相似文献   

12.
黑果蝇(D.virilis)自然群体遗传多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向忠  洪伟 《遗传学报》1999,26(3):198-202
利用9种限制性内切酶对D.virilis兰州群体作了mtDNA的RFLP分析,结合其他地区D.virilis群体的mtDNA的RFLP数据,用UPGMA法构建了聚类图。发现大陆D.virilis聚成明显的3支:兰州和青岛群体、华东群体、福建群体,呈一纬度梯度分布。单纯以地理隔离不能解释D.virilis自然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温度依赖性的选择可能是纬度梯度分布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多穗高梁自然突变体(多A)进行了细胞学、遗传学和同工酶电泳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多A”雄性不育性状由一对细胞核隐性等位基因控制,它与核、质型雄性不育系(3A)之间未发现有亲缘关系。染色体行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数目不等的不联会、早离及落后现象发生,正常染色体数目为n=10。“多A”不育花粉单核期的过氧化物同工酶为11条带,“多B”可育花粉为8条带。三核期的花粉,“多A”为7条带,“多B”为5条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家蚕Bombyx mori非滞育红卵突变体Re-nd是唯一在非滞育状态下卵色呈现鲜红色的突变品种。本研究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和定位克隆的方法确定Re-nd的突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及紧密连锁位置,为后续Re-nd的功能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家蚕卵色突变体Re-nd和野生型大造进行杂交,配制基因连锁分析群体材料和定位克隆群体材料;针对家蚕全染色体进行SNP标记开发,利用BC1代群体材料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确定Re-nd的突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针对定位的Re nd的突变基因所在染色体进行SNP标记开发,利用BC1群体材料对Re-nd的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克隆。【结果】基因连锁分析结果显示Re-nd的突变表型与第6号染色体上的SNP标记完全连锁;初步定位克隆结果显示Re-nd的突变基因位于SNP标记SNP7和SNP17之间,物理距离4.04 Mb;以SNP7和SNP17之间筛选出的6个SNP标记和25个重组个体进行精细定位克隆,结果显示Re-nd的突变基因所在的区域位于SNP10和SNP12两个SNP标记之间的nscaf2853上,物理距离949.3 kb左右。【结论】将Re-nd的突变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2个SNP标记SNP10和SNP12之间,物理距离约949.3 kb。本研究为后续Re-nd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功能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家蚕近交系IS-c108A的遗传纯度,为家蚕实验动物化的培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应用经过筛选的20条随机引物对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的3个蛾区各30个个体和该近交系的亲本系统c108、对照实用化品种871各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计算个体间和蛾区间的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结果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的3个蛾区内的多态性带频率分别为1.807%、1.841%、1.841%,平均为1.830%;起点亲本c108个体间多态性带频率为7.207%,对照品种871个体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7.08%;而近交系IS-c108A与c108之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49.20%,c108和871品种之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58.33%。家蚕近交系IS-c108A10的3个蛾区内个体之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99581、0.99555、0.99551,总平均为0.99562。结论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已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合度,家蚕具有易于获得高纯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正向遗传筛选斑马鱼肝脏、肠和胆囊发育缺陷突变体。方法 ENU诱变野生型斑马鱼并开展经典的F2代筛选,以lfabp为探针的全胚原位杂交、BES-H2O2-Ac荧光染料分别检测斑马鱼早期胚胎肝脏、肠和胆囊的表型。结果在128个突变基因组中筛选获得了源自14个F2家族的斑马鱼消化器官发育缺陷突变体品系23个,并按表型划分为6类。结论斑马鱼肝脏、肠和胆囊的发育调控机制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新的小麦黄化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莉  王辉  孙道杰  冯毅  李学军  闵东红 《遗传》2008,30(12):1603-1607
摘要: 通过对冬小麦“西农1718” 自然黄化突变体多年连续自交、与突变亲本回交以及与其他基因型进行正反交, 研究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观察统计发现, 突变体中金黄株发育至抽穗-开花期前后死亡, 黄-绿株自交后代表现为1金黄株︰2黄-绿株︰1绿株, 绿株自交后代不再分离; 黄-绿株与突变亲本回交及与其他基因型正反交, 后代均表现为1黄-绿株︰1绿株。遗传分析表明, 该小麦黄化突变体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不完全显性遗传, 其中, 金黄株是纯合体(au/au), 表现为致死, 黄-绿株为杂合体(Au/au), 绿株为纯合体(Au/Au)。  相似文献   

19.
烟草抗黑胫病突变体的细胞筛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周嘉平  黄河 《遗传学报》1990,17(3):180-188
经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在细胞水平上筛选烟草抗黑胫病突变体的筛选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为:γ-射线500—2000拉德诱变高度感病品种的花药后用50—80%的黑胫病菌粗毒素为选择压力,筛选出抗毒素花粉植株,用离体叶片法测定选出抗病植株,再从后代鉴定中选出抗病性能够稳定遗传的突变系。γ-射线及高浓度毒素处理均能得到抗病植株。选自感病品种的花粉植株中约有9—50%是真正抗病的。这些抗病植株中有一部分的抗病性能够稳定遗传。用该法已从感病优质品种小黄金1025及乔庄黑苗中选出6个突变系。并自N.C.628(抗)×小黄金1025(感)及N.C.628(抗)×庆胜2号(感)的F_1花粉植株中选出4个抗病系。所有的抗病系经3—4代后均表现出稳定抗性。其中一个突变体(R400)的抗性似由不完全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两广地区家蚕白僵菌的SSRs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广东和广西地区家蚕Bombyx mori病原白僵菌的来源及其菌株间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利用了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技术, 分别对采自广东、 广西蚕区的白僵菌菌株居群之间和居群之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两广白僵菌居群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是0.0590, 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7.73%, 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896, Shannon氏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3165, 表明两广家蚕来源的白僵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 两个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分别是广东白僵菌居群的PPL=68.18%, H=0.1910, I=0.3044, 而广西白僵菌居群的PPL=65.91%, H=0.1713, I=0.1791, 表明广东白僵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广西白僵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最后, 利用Nei氏遗传距离进行了两广地区白僵菌菌株间地理来源关系的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实验室保存菌株单独聚为类群Ⅰ, 而不同采集地的菌株聚为类群Ⅱ。结果反映了生产来源的白僵菌菌株存在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分化现象, 暗示了家蚕白僵病病原来源的复杂性, 还说明应用SSRs技术进行家蚕白僵病病原的溯源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