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小鼠肉瘤180(腹水型)的染色体数目和分布以及形态特征。指出肉瘤180是一种超二倍体的肿瘤,染色体众数为45(24.9%),其中包含三种标记染色体:1A、1B和2M。从核型特征来看,S180与ELD、L_1、S37和NK/LY等小鼠肿瘤相类似。对肉癌180染色体进行了G-带和C-带分析,认为B染色体是双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玉米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运淳  刘立华 《遗传学报》1990,17(4):282-288
本文对3个玉米自交系,及其中两个自交系的杂交F_1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的供试材料G-显带的染色体上都具有两种类型的带纹,我们称A型带和B型带。A型带为沿染色体长轴分布,较细的,密切邻近的多重带纹。不同自交系的A型带带型基本相同,杂交F_1的A型带无明显的异型性。非同源染色体间带型各不相同,某些染色体具有易于识别,特征性较强的A型带标记。B型带一般为深染色的大带,位于染色体的近端区。同一自交系每两个同源染色体的B型带可以配对,不同自交系B型带带型互有不同。杂交F_1某些染色体上的B型带带型异型性明显。具异型性的染色体对中一成员的带型与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成员与另一亲本相似。比较对同一细胞先后作G-和C-显带处理的结果表明,B型带和C-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BSG染色体C带显示法,研究了两个蚕豆(Vicia faba)品种嘉定白和平鲁的染色体带型。 平鲁的染色体带型:(1)70%M染色体显示出三条带,一条付缢痕带,二条着丝点带(C臂、O臂各一条);30%M染色体却显现出四条带,除付缢痕带以外,有三条着丝点带(C臂两条,O臂一条)。(2)第二对染色体均有三条带,着丝点两侧有两条着色较浅的带,长臂中央有一条中间带。(3)第三对染色体只有两条带,均位于长臂,一条着丝点带,另一条中间带。(4)第四对染色体与第三对有相似的两条带,但是中间带特别阔,着色最深。(5)第五对染色体虽然也是在长臂上显示两条带,但中间带的位置稍偏着丝点方向。(6)  相似文献   

4.
以波兰小麦品系‘XN555’与普通小麦品系‘中13’杂交产生的99个F10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241个SSR分子标记的A、B染色体组1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并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粒重增长的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平稳期进行千粒重条件QTL和非条件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在小麦A、B染色体组上共检测到5个非条件QTL和5个条件QTL。(2)在小麦粒重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各有2个非条件QTL,平稳期有1个非条件QTL,它们分别位于2B、3A、3B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66%~15.18%。(3)在小麦粒重快速增长期检测到1个条件QTL,平稳期检测到4个条件QTL,涉及1A、2B、5B和7B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01%~29.27%。(4)于2B染色体Xbarc361~Xwmc422标记区间距Xbarc361标记0.05cM处,在粒重快速增长期同时检测到一个条件QTL和非条件QTL,且在平稳期检测到一个非条件QTL。研究表明,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粒重增长相关QTL的数量和遗传效应各不同,同一QTL在不同灌浆时期的遗传效应也不同,即QTL的表达具有时序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小偃麦异代换系山农0095花粉,对其M1、M2代的细胞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1、M2代均出现频率不同和染色体数目不等(2n=41、2n=40和2n:39)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在两个世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普遍观察到单价体、多价体、染色体片段、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微核等现象,说明辐射有效地促进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染色体易位重组。利用已建立的山农0095中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特异SSR标记BARC159240对M2代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部分M2单株仍含有该标记位点,说明这些植株仍然具有标记位点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特异区段:少部分单株虽然保留了该位点.但缺少普通小麦中的条带.这些单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重组。  相似文献   

6.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在其原生质体单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在其原生质体单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品种‘小偃81’和‘西农1376’构建的含236个家系的自交重组系(RIL)群体(F2:7、F2:8代)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2年在陕西杨陵、河南驻马店和山东济南于灌浆期(花后20d)随机取每个株系10株测量旗叶长、宽,并利用172个SSR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 V3.2软件,对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加性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9个旗叶长QTLs位于1A、4A、3B、5D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10%~16.44%的表型变异;10个旗叶宽QTLs位于1A、3A、5A、7A、3B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63%~14.24%的表型变异;12个旗叶面积QTLs位于1A、4A、3B、2D和5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25%~22.67%的表型变异。(2)控制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的QTLs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3)同一性状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和在不同年份,相同地点下检测到的QTLs有的相同,但有的差异明显。(4)有些控制不同性状的QTLs在染色体的同一标记区间,表现一因多效。研究表明:位于1A和5D染色体上的2个加性QTLs都同时控制旗叶长、宽和面积,且前者为主效基因,后者遗传贡献率也较大,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聚合育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属核型分析和BG染色体组及4A染色体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新方法和N—带技术对小麦属(Triticum)9个六倍体种(AABBDD),8个四倍体种(AABB,AAGG),3个二倍体种(AA,A~uA~u)及B组的可能供体沙融山羊草(Ae. shronensis)体细胞核型和N—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属全部为具中部或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属于“2A”类型,不对称性随倍性提高而有所增加。种问核型有一定差异。所有小麦B染色体组、G染色体组和4A染色体均显N—带,其它染色体则不显带或只显很浅的着丝点带。六倍体种B染色体组带型基本相同,四倍体小麦B组N—带种间有一定差异。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evi)G组带纹数目和分布与B梁色体组有显著差别,作者认为两者非同源。沙融山羊草核型和带型都与小麦B组相近,是B组的可能供体。一粒系小麦A染色体组基本不显N—带,其中无与4A带型相同的染色体,4A起源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RAPD标记的薄荷属(Mentha L.)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标记方法分析了薄荷属(Mentha L. )7个种38个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38个种源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用20条随机引物从38个种源的总DNA中共扩增出1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81.98%,表明薄荷属植物种间和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43 处,供试的38个种源被分为2大类,其中第1大类包含日本薄荷(M. arvensis L. )、灰薄荷(M. vagans Boriss. )、留兰香(M. spicata L. )、皱叶留兰香(M. crispata Schrad. ex Willd. )、椒样薄荷(M.×piperita L. )和薄荷(M. haplocalyx Briq. )的37个种源,第2大类仅包含唇萼薄荷(M. pulegium L. )1个种源.在遗传相似系数0.74处,38个种源被分为6组:A组仅包含日本薄荷1个种源;B组包含灰薄荷的4个种源;C组包含留兰香的2个种源和皱叶留兰香的6个种源;D组包含椒样薄荷的5个种源和留兰香的2个种源;E组包含薄荷的17个种源;F组仅包含唇萼薄荷1个种源.在遗传相似系数0.83处,B组、C组、D组和E组可各自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亚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RAPD标记分析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相吻合;同一种类来源相同或相近的种源聚在一起,说明薄荷属植物种内的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和环境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染色体Giemsa N-带的研究已有报道。Matsui、Funaki等指出,在许多情况下,N-带显示染色体上某一特殊部位,他们用N-带技术确定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NOR)的位置。Islam曾利用N-带技术鉴别小麦、大麦杂种附加系中的大麦染色体,Gerlach曾利用N-带技术研究小麦的起源问题,他们的结果指出,在小麦的A、B、D三组染色体中只有全部B组和A组两个染色体(4A、7A)显带,而与供试野生种(Triticum speltoides)染色体显带有相似之处,从而作者认为小麦B组染色体来源于T.speltoides。Islam和Gerlach的结果表明,N-带技术对大麦和小麦染色体上的NOR并不显色。 我们进行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细胞学方面分析鉴定它门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一株生长迅速、AFP阳性的大鼠肝癌(BERH-2)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 其染色体为非整倍体,众数为72。核型分析显示出各组染色体增加不一。B组、D组增加较多,A组、C组增加较少,以致A组、C组染色体在整个细胞染色体的组间比例显著下降,破坏了原来固有的细胞内染色体组间的平衡关系。BERH-2肝癌细胞中存在着一条外形巨大、具有中部着丝点的异常染色体,由于其外形异常、出现频率高,故认其为BERH-2肝癌细胞的标记染色体。G-带分析表明,此类标记染色体为4号染色体长臂部份在4q22处断裂易位到7号染色体而成,即t(4;7)(7_(qter)→7_(cen)::4_(cen)::4q22→4_(qter))。  相似文献   

14.
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辐射、花药培养及杀配子基因效应已创制出一系列小麦-大赖草易位系.为在其中找出可能的纯合易位系、明确易位所涉及的相关染色体以及易位断裂点的确切位置,利用了已被定位于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长、短两臂上的67个探针进行了RFLP分析,结果鉴定出3个纯合的易位系:T1BL*7Lr#1S、T4BS*4BL-7Lr#1S和T6AL*7Lr#1S.其中,易位系T1BL*7Lr#1S和T6AL*7Lr#1S中染色体7Lr#1的断裂点位于标记MWG808和标记ABG476.1之间,而1B和6A染色体上的断裂点都在着丝粒附近.易位系T4BS*4BL-7Lr#1S中染色体7L#1的断裂点位于标记BCD349和标记CDO595之间,4B染色体断裂点则位于标记CDO541和标记PSR164之间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15.
用C—带技术识别小麦21对染色体及染色体结构变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钟少斌  徐杰 《遗传学报》1989,16(6):415-419
用C-带技术分析了普通小麦中国春、84001-1-33和扬麦3号的根尖染色体,结果如下:(1)除1A外,普通小麦的所有染色体均可显示出稳定的区分性带型;(2)以中国春小麦为标准建立了C-带核型;(3)对照中国春的C-带核型,发现84001-1-33的5B,7B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形成了重组染色体——5BS/7BS和7BL/5BL;(4)扬麦3号的1B,4B染色体与中国春明显不同,从带型上看有可能扬麦3号的1B和4B的长臂之间发生了相互交换,交换的区段包括1B,4B长臂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半矮秆基因brh1在大麦中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从大麦、小麦和水稻中分离的RFLP标记 ,构建了大麦半矮秆基因brh1精细图谱。以快中子处理六棱大麦品种Steptoe的种子 ,从M2 代中选择出brh1突变体FN5 3。brh1是一个极易鉴别的形态学标记 ,通过对FN5 3×Morex的F2 代群体进行鉴定表明 ,brh1基因为隐性 ,前人通过BSA法将其初步定位在大麦第 1染色体 (7H)短臂上 ,靠近端粒区。这一区间还有一个控制秆锈病抗性的显性基因Rpg1。所以 ,brh1的精细定位不仅对研究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也为Rpg1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更大的重组配子群体。定位实验全部以F2 中具有brh1特征的个体为对象完成 ,鉴定工作在苗期进行。在该精细图上 ,brh1区间长15 .2cM ,各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0 .8cM。其中 ,大麦的cDNA克隆MWG2 0 74B与brh1共分离。 2 0 74A在靠近着丝点一侧 ,与brh1相距 0 .8cM。BCD12 9和R3139在定位群体内呈现与MWG2 0 74A共分离。CDO5 4 5位于端粒一侧 ,距离brh1为 0 .8cM。根据禾谷类作物基因组的共线性原理 ,CDO5 4 5成功定位在水稻的同源染色体即第 6染色体短臂brh1区间内。然而 ,由于在定位亲本间缺乏多态性 ,BCD12 9和MWG2 0 74的 2条主带A和B均未能定位在水稻的共线性区段内。推测MWG2 0 74的其他各带可能被定位在水稻的目标区间内 ,从而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高大山羊草(Aegilops longissima)的C-带带型,并对“中国春”-高大山羊草双端体异附加系(21"+t"_Bl)、双端体异代换系(20"+t"+t"_Bl)、2个二体异代换系(20"+1"_Bl)和易位系(4A/4Bl)进行了鉴定。本文还对小麦的B染色体组和4A染色体的起源进行了讨论。从带型上的明显差别可以推测高大山羊草不是B染色体组的直接供体。它们可能共同起源于一个原始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8.
沅江芦荟染色体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非富芦荟的基础理论研究,给芦荟的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采用F-BSG制片法,对沅江芦荟染色体组型及Giemsa C-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沅江染色体数目为2n=14,核型公式为2n=14st 6sm 4m,染色体长度比为2.20,N.F值为24,属3B核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4=4L 2M2 6M1 2S;Giemsa C-带带型主要为着丝点带和部分全带。  相似文献   

19.
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5种6个居群火绒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银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ouliei 2n =2x=24=13M+8m+3sm,1B;坚秆火绒草L.franchetii 2n=2x=26=6M+ 18m +2sm,2A;华火绒草L.sinense;四川木里海拔2406m的居群:2n=2x=26=4M+22m,1B,四川木里海拔3074m居群:2n=4x=52=16M+36m,1B;美头火绒草L.calocephalum 2n=4x=48=3M+43m +2sn,1B;毛香火绒草L.stracheyi 2n=4x=48=13M+35m,1A.对现有的染色体资料分析表明:火绒草属的染色体核型比较对称,但种间具一定的变异;多倍化可能是该属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强烈物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大白菜不育材料"939A"为母本,携带恢复基因的材料YDQ56A为父本构建隐性雄性不育F1S4分离群体,利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对不育基因初定位;同时以"939A"为母本,携带保持基因的材料yellow sason为父本构建显性雄性不育F2分离群体,对不育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在F1S4群体中获得与不育基因连锁的标记2个,A08_1900和Br ID111035,与不育基因分别相距8.8c M和2.5c M,物理距离为804.1kb;F2群体中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分离比符合3∶1,不育基因表现为显性。通过标记验证,F2和F1S4两个群体定位结果一致,均位于A08染色体末端,通过新标记的筛选获得不育基因两侧紧密连锁的标记Br19470306和Br19675586,与不育基因分别相距1.6c M和2.4c M,物理距离205.28kb,其中包含58个基因。该结果为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以及转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