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至1985年,在石家庄、榆林、银川、张掖进行了小麦生态研究的春播试验。这4个试点的纬度基本相同,但经度和海拔差别较大。绵阳11号属于春型小麦品种。在春播试验中,参试品种在不同地点的播种至成熟天数有明显差异。试验表明,在我国北纬38—39度之间的不同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小麦生育期间的平均日均温约降低0.3℃,生育天数约增加2—3天,经度每增加1度,小麦的生育天数约减少2天。  相似文献   

2.
 1982—1985年,在拉萨进行了小麦生态试验。辽春6号属于强春性品种,泰山4号属于强冬性品种。小麦在拉萨抽穗晚,成熟迟,各生育期和全生育期明显加长、千粒重增大是其主要生育特点。温度较低、日长较短是使参试品种生育期长的重要原因。抽穗至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大、夜温低和太阳辐射强烈综合作用,是使小麦在拉萨的千粒重增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 monococcum)、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和黑麦(Secale 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 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 dicoccum)、硬粒小麦(T. 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 aestivum)‘扬麦9号’和‘扬麦158’及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的演变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相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在开花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花以后,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光合能力下降较快;除黑麦外,旗叶光合速率在开花10 d后都低于普通小麦和小黑麦,胞间CO2浓度(Ci)迅速增加,Fv/FmΦPSⅡ和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开花前单株总叶面积和旗叶叶面积较大,花后下降迅速,功能期短;单株穗数也较多,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指数却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因此,小麦长期进化过程中,普通小麦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的光合持续期是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Cd、Cr、Pb污染监测指标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小麦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发芽试验、溶液培养、土柱栽培等毒理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萌芽期、幼苗期及成株期受重金属污染毒害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①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可作为萌芽期重金属污染评价的一项生物指标;Cd、Cr、Pb对小麦根生长的7d半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39、0.20mmo.lL-1和2.75mmol.L-1,据此得到3种重金属对小麦同一性状的毒性次序为CrCdPb;此外各性状抑制率与胁迫浓度的关系可用双曲线模型y=x/(a+x/100)或指数曲线模型y=a(1-exp(-bx))较好模拟。②Cd、Cr、Pb单一污染胁迫对小麦幼苗性状的毒性次序均以影响叶面积和冠部干重为主,表明叶面积和冠部干重为幼苗期污染监测的敏感指标;重金属对除根干重外所有性状的毒性次序:CrCdPb,该毒性次序是根据引起50%抑制的临界浓度即EC50值确定的;各性状抑制率与胁迫浓度的关系可用直线模型、或双曲线模型、或指数曲线模型较好模拟。③重金属单一污染胁迫造成小麦籽粒产量下降幅度是CdCrPb;二元互作对产量影响的重要性次序为CdCrCdPbCrPb;在Cd、Cr、Pb复合污染胁迫条件下,穗数可以作为成株期重金属污染监测的首选指标。以上指标可为农田小麦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EAN)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增铵营养促进了小麦植株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其中基肥、分蘖期、拔节期EAN提高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氮积累量、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小麦的籽粒产量;孕穗期EAN效果不明显;全生育期EAN在促进生长方面的效果并无明显优势,但可有效降低土壤N3--N的淋溶损失.与对照相比,EAN提高了氮流效率和吸收效率,但以拔节前处理最为明显.拔节期EAN主要在于改善后期的叶片光合性能,并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而基肥和分蘖期EAN主要在于提高有效分蘖数.  相似文献   

6.
马新明  王小纯  王志强 《生态学报》2003,23(12):2587-2593
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型豫麦34在硝态氮处理下,生育后期衰老延缓,旗叶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PSI活性(Fv/Fo)、PS 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较高,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降低,发生光抑制的可能性较小,穗部性状较好,穗粒重最高。中筋型豫麦49和弱筋型豫麦50在酰胺态氮处理下,光合和荧光参数较优,穗粒重较高,有利于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7.
CO2浓度倍增对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CO_2浓度倍增对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王修兰,徐师华,李佑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1)THEEFFECTSOFCO_2DOUBLINGONGROWINGANDDEVELOPINGCHARACTERSANDYIELDFO...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EAN)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增铵营养促进了小麦植株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其中基肥、分蘖期、拔节期EAN提高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氮积累量、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小麦的籽粒产量;孕穗期EAN效果不明显;全生育期EAN在促进生长方面的效果并无明显优势,但可有效降低土壤NO3^--N的淋溶损失.与对照相比,EAN提高了氮流效率和吸收效率,但以拔节前处理最为明显.拔节期EAN主要在于改善后期的叶片光合性能,并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而基肥和分蘖期EAN主要在于提高有效分蘖数.  相似文献   

9.
生育阶段小麦冠层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其模糊聚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不同生育阶段小麦冠以反射光谱,并使用傅叶滤波及导数法信号处理技术对反射光谱进行处理,找出能最有效区分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波长和波段,用这些波长和波段对应的反射率为指标,用模糊聚类(FCA)的方法对不同生育阶段小麦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小麦‘矮抗58’为材料,采用根箱种植,设计3种不同产量水平的水肥管理模式[高产高效(HH)、高效(HE)、超高产(SH)],于小麦花后(0、7、14、21、28 d)测定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丙转氨酶(GPT)和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并分析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探讨水分控制、肥料管理等方面集成的大田管理模式下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氮代谢的生理机制,为生产中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显示:(1)在小麦生育后期,20~40 cm土层根系的氮代谢酶活性高于0~20 cm土层根系;HH模式下不同土层根系的4种氮代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SH和HE 模式,而SH与HE 模式间则在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2)3种模式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根系的GS活性在花后14 d有一个小高峰,之后又下降,呈现出降 升 降的变化趋势。(3) HH模式下根系的GOGAT活性强度及维持时间均高于SH和HE模式;HH模式和SH模式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根系的GPT活性在开花期至花后7 d无明显变化, 7~14 d时GPT活性迅速下降,但14~28 d时GPT活性无明显变化。(4)3种模式下不同土层根系的NR活性在开花期至花后21 d下降比较缓慢,花后21~28 d时NR活性迅速下降。(5)3种模式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且HH模式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SH和HE模式。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调控小麦花后根系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花后根系氮同化能力,从而更好地协调小麦地上与地下部的生理活动,保障小麦高产,且HH栽培模式下的小麦根系氮同化能力最强,收获的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上最重要的流行性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陇南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越夏易变区和新小种发源地,了解该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区域内条锈菌遗传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11个种群330个小麦条锈菌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了SSR标记分析。不同海拔区域的条锈菌遗传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高山区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半山区次之,川道区相对比较低。不同生态区域内,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化程度不同,高山区和半山区遗传分化程度大,基因流小,川道区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比较小,基因流大。来自不同海拔区域的菌系具有相同的基因型,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了在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在山区与川地之间存在广泛的菌源交流,可就地完成周年循环。  相似文献   

12.
选用 6个有代表性的强、中、弱筋冬小麦品种在河南省 5个纬度点 (32~ 36 0°N )种植 ,研究了 3种筋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纬度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 :基因型和环境对糊化特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其中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而且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值均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而糊化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淀粉糊化特性指标的变异系数为低谷粘度 >峰值粘度 >最终粘度 >稀懈值 >糊化时间。 6个供试品种中 ,弱筋型小麦豫麦 5 0的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值最低 ,变异系数最大。播种至成熟期总积温、总日照时数与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均呈正相关 ,总降雨量与其均呈负相关。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 ,5月份灌浆期不同阶段气象因子对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不同 ,其中上、下旬气象因子与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更密切。据此对小麦淀粉品质改良、区域化种植和优质高效栽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外源NO对不同UV-B辐射天数处理的小麦叶片总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霞  韩榕 《生物学杂志》2013,(5):37-40,48
研究外源NO对不同UV-B辐射天数处理的小麦叶片总蛋白的影响.采用蒸馏水和0.1 mmol/L 硝普钠(SNP,一种NO供体)浸种24 h,试验设置不同的处理组:CK、CK+B、SNP、SNP+B.待幼苗生长7天后取其叶片进行总蛋白的提取及SDS-PAGE凝胶图像的分析.不同处理对叶片总蛋白含量、电泳图谱及电泳条带数目的影响不同;外源NO能显著增加不同UV-B处理天数下小麦叶片总蛋白的含量,且SNP和SNP+B处理组的电泳条带均较CK和CK+B处理组的电泳条带变宽且颜色变深.外源NO能显著增加UV-B辐射下小麦叶片的总蛋白含量.同时,不同处理组电泳条带数目的变化反应出一些蛋白的降解和合成,最终也体现了不同处理组蛋白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不同海拔生态区来源的307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等4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鉴定评价.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地方稻种的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分级与其分布的生态区海拔高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云南地方稻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生态区的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分布在高海拔生态区的地方稻种各...  相似文献   

15.
强春性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春性小麦品种在生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要求不严格,生育早期没有低温效应。它们对日长也无严格要求,其光周期反应不具有长日植物的性质。在我国南北不同播期的不同温光组合中,都能顺利通过各生育时期,正常抽穗和开花。这种品种类型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在科研和生产中均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夏播小麦的生态条件及生育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小麦在异常种植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表现,从面揭示其温光反应规律。 1982—1985年连续三年在北京地区进行的小麦夏播生态试验证明:强春性小麦品种在北京晚夏播种,能很快地顺利出苗,并能抽穗成熟。在高温和长日条件下,它们的生育进程快,植株低矮,千粒重低。在生育早期未出现低温效应,可不发生田间春化反应。此外夏播小麦在科研与生产上都具有一定意义,浮小麦和麦苗都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小麦生育前期POD同工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复性电泳技术 ,对 2个小麦品种 (冬性品种、春性品种 )从出苗到拔节初期绿叶中的POD酶谱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 1)小麦从出苗到拔节初期 POD的分子量均在 35k D以上 (含 35k D) ;( 2 )三叶期以前叶片中 POD活性比三叶期以后的弱 ;( 3)小麦叶片中 POD酶带变化主要集中在 52~ 146k D间 ;( 4 )从出苗到拔节初期小麦绿叶中始终含有 30 0、 52、 39、 37k D4条活性较强的过氧化物酶 ;( 5)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和环境条件下 ,绿叶中 POD的种类和活性均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春播小麦品质与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1998~2000年,用10个小麦品种在北京进行了3个年度的春播试验,以探讨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年度间差异显著.播种.成熟天数和籽粒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天数与籽粒湿面筋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与籽粒NIR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辐射量、昼夜温差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辐射量、总日照、日均温、昼夜温差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在春播小麦优质栽培中,根据不同需要,既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也可使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时,可与间作、套种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20.
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综合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穗防效和相对防效均达90%以上,其中氟唑菌酰羟胺防治效果最佳,病穗防效在94%以上,相对防效在93%以上.小麦白粉病于发病初期用药,防控效果最佳,大发生年份若发病初期用药仍不能控制其扩展,可在扬花初期使用40%环丙唑醇结合小麦赤霉病一并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