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真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32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治疗效果、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327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410株,主要为念珠菌属(80.73%)和曲霉菌属(9.76%),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80.81%),治疗总有效率为61.77%,死亡率为12.84%。抗真菌治疗疗效与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抗真菌药物使用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主要为治疗时未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剂量不合理及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老龄化、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都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不合理使用中用法用量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真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疾病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危险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收集67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和38例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医院真菌感染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大疱性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医院真菌感染率达32.38%,口腔真菌感染率为27.61%,肺部真菌感染率为13.33%,主要病原菌分别为白念珠菌(69.77%),热带念珠菌(11.63%)和近平滑念珠菌(6.98%)。糖皮质激素剂量、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住院日及糖尿病病史明显增加真菌感染危险,其中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糖尿病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疾病患者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高,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糖尿病病史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63例慢阻肺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观察组,统计其致病真菌分布情况。另随机选取同时期收治的慢阻肺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63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共分离出63株真菌,其中以白念珠菌(68.25%)为主,其次为烟曲霉(12.70%);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联合使用抗生素、合并低蛋白血症、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合并Ⅱ呼吸衰竭均为慢阻肺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观察组主要感染真菌为白念珠菌,其次为烟曲霉。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联合使用抗生素、合并低蛋白血症、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合并Ⅱ呼吸衰竭是慢阻肺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分析临床诊断与拟诊患者在临床疗效及住院花费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633例AECOPD患者中,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有90例,其中年龄≥70岁、病程≥10年、基础疾病≥2种、使用联合抗生素及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AECOPD患者更易继发真菌感染(P0.05)。继发真菌感染的AECOPD患者中确诊4例(由于例数较少,缺乏统计意义,予以剔除),临床诊断41例,拟诊45例,后两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使用以及疗效方面无差异,但在住院时间(P=0.016)及花费(P=0.019)上拟诊组患者优于临床诊断组。结论对于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AECOPD患者应尽早评估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拟诊患者尽早抗真菌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花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住院的283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IPA将患者分为IPA组和对照组。结果在纳入研究的283例HBV-ACLF患者中,住院期间并发IPA 39例,发生率13.78%。IPA组和对照组患者在2型糖尿病、肺部基础病,入院时基线TBiL水平、MELD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股静脉置管,住院楼层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V-ACLF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OR=8.981,P=0.002)、肺部基础疾病(OR=8.525,P=0.000)、糖皮质激素使用超过3d(OR=8.856,P=0.000)、广谱强效抗生素使用超过1周(OR=9.823,P=0.000)。HBV-ACLF并发IPA后,病死率达79.48%。结论 HBV-ACLF患者住院过程中易合并IPA。2型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真菌感染发生前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等可能是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HBV-ACLF患者一旦并发IPA,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十年来,随着诊疗模式的逐步完善,初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建立,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其发病率较前下降,但死亡率仍高。合理有效的防治可降低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该综述简述了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预防、治疗策略的更新及目前真菌治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IPFI患者5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糖尿病未合并IPFI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白蛋白、血红蛋白、住院时间、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体内保留导管、有创机械通气、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均是侵袭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进行筛选,选择P0.05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向后剔除法筛选变量,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贫血、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创机械通气均是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预后较差,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和适宜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产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国产伏立康唑治疗6例发生于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例患者中,有效4例,其中完全反应3例,部分反应1例。1例用药第6天出现低钾血症。结论国产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血液病的病理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3例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33例患者中,3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5.5岁(12-78岁)。经病理确诊29例(29/33,87.9%)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29,62.1%)最为常见,其次是NK/T细胞淋巴瘤(3/29,10.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29,6.8%),而伯基特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1/29,3.4%),其余3例未进一步分型。此外,1例(1/33,3.0%)霍奇金淋巴瘤,3例(3/33,9.1%)急性白血病复发累及乳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为19例(57.6%),继发性为14例(42.4%),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8例,54.5%),其次为左侧(10例,30.3%),双侧均累及的为少数(5例,15.2%)。19例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均为淋巴瘤,与14例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其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4),β2-MG显著降低(P=0.049),B症状少(P=0.017),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P<0.01),骨髓受累少(P<0.01)等特点。生存分析提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比继发性患者生存期更长(HR=9.846,P=0.002)。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可导致生存期显著缩短(HR=6.434,P<0.01)。结论: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比继发性发病率高(分别为57.5%和42.5%),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与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血小板计数相对更高,β2-MG水平更低,往往不伴B症状,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骨髓不受累,且生存期显著延长等特点。此外,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