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黄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的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对阳坡、半阳坡的不同林龄狼牙刺的生长特征作了系统研究,调查分析了狼牙刺的株高、冠幅、树龄、物种组成、新枝生长量以及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量(以柠条为研究对照)等生长特征指标。结果表明:天然灌木狼牙刺的株高在1.50m左右,冠幅约2.0m×2.0m,平均分枝数约4.45。17龄、14龄、6龄狼牙刺地上部生物量和种群密度分别为21.0t/hm2,10000株/hm2;27.3t/hm2,4375株/hm2;6.8t/hm2,8750株/hm2;6、7、8三个月份是狼牙刺新枝的快速生长期,新枝年生长量大小顺序为14龄狼牙刺>6龄狼牙刺>17龄狼牙刺。流域内,狼牙刺个体地径基本保持直线生长,其种群处于旺盛生长阶段。林龄是造成狼牙刺地上部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内因,而立地条件(土壤水分状况)的优劣以及种群密度则是影响狼牙刺地上部生物量及生长速率的重要外部因素。与柠条相比,狼牙刺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土壤水分环境形成了更为协调的关系,表现出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多年地上部累积生物量,生长旺期盖度均能达到50%以上,应该成为当地造林树种的优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的蒸腾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狼牙刺和柠条的蒸腾日变化、月变化作了动态测定,研究了狼牙刺的蒸腾特性及其同环境因子及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狼牙刺和柠条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基本是以单峰型曲线为主,少数为双峰型。在10:00~14:00时段是狼牙刺和柠条的高速蒸腾期;蒸腾极大值多出现在12:00。(2)从6~9月份,狼牙刺和柠条的蒸腾速率呈逐月下降趋势,不同林龄狼牙刺之间的蒸腾速率月均值差异不明显,但狼牙刺与柠条的蒸腾速率月均值的种间差异比较明显,即柠条的蒸腾作用略高于狼牙刺。(3)一天当中,狼牙刺的蒸腾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密切正相关,与大气湿度负相关;6~9月,狼牙刺蒸腾速率的日均值与土壤水分状况密切正相关。(4)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人工林草植被建设过程中,应该主要充分了解物种在6、7月份(林木生长旺盛期)的耗水特点及土壤供水能力,以保证植被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3.
陕北黄土丘陵区6种植物冠层种子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Artemisia giraldii)、杠柳(Periploca sepium)、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和黄刺玫(Rosa xanthina)6种植物不同时期的冠层种子宿存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种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植冠种子宿存量,翌年4月,黄刺玫的宿存量可达57.60%,狼牙刺的宿存量达31.56%,杠柳的宿存量为6.30%,铁杆蒿的宿存量为2.42%,猪毛蒿的宿存量为1.86%,茭蒿的宿存量为1.16%。猪毛蒿、铁杆蒿、茭蒿、黄刺玫的种子宿存时间可长达7个月之久,狼牙刺、杠柳的宿存时间为5~7个月。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封禁30年前后狼牙刺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荒草坡为对照,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3个生境条件下经30年封禁后的狼牙刺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格局,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自然恢复的狼牙刺种群年龄结构均属于进展型,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其中以半阳坡种群密度最大,不同坡向狼牙刺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Ⅱ型.种群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型,随年龄增加聚集强度增加.影响狼牙刺群落恢复和种群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因子和光照因子.狼牙刺种群恢复状况良好,说明封禁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黄土沟壑区狼牙刺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运用Levin公式和百分率相似公式,对狼牙刺群落中13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及其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依次为狼牙刺(0.964)、茭蒿(0.77)、铁杆蒿(0.664)、黄背草(0.08)、远志(0.48)、狗尾草(0.472)、狗牙根(0.399)、白羊草(0.393)、达乌里胡枝子(0.327)、长芒草(0.321)、杠柳(0.292)、灌木铁线莲(0.21)、糙隐子草(0.234).狼牙刺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比在0.21~0.76之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他种群与狼牙刺之间的重叠值较低,表明狼牙刺与其他种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因而能成为黄土沟壑区狼牙刺群落中利用资源能力和生态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种群,并在维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黄土高原中部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极端干旱能力的差异,构建延安任家台林场油松、狼牙刺和黄刺玫树轮宽度年表,利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定义极端干旱事件,计算干旱频率及强度;利用树轮宽度量化径向生长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抵抗力(Rt)、恢复力(Rc)及恢复弹力(Rs)。结果表明,油松与5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与9月平均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前一年11月降水和7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狼牙刺与前一年9月平均气温,当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8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黄刺玫与7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3个树种径向生长均与PDSI正相关。干旱程度加剧使树木抗旱性降低,导致油松、狼牙刺Rt和Rs减弱。树种间差异表现为,Rt:狼牙刺油松,Rc:油松狼牙刺黄刺玫,Rt:黄刺玫狼牙刺。  相似文献   

7.
陕北黄土区狼牙刺水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压力室水势仪,测定了陕北黄土区狼牙刺2~3年生小枝的水势。以柠条作对照,作了植物水势日变化、月变化动态研究。并分析了水势同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从CID-301PS光合测定仪获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狼牙刺水势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2:00前后;一年中,从植物生长初期至盛期,水势绝对值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狼牙刺水势同光照、气温有显著负相关性,与空气相对湿度有显著正相关性,而与植物年龄无密切关系。水势对比研究表明,狼牙刺较柠条耐旱。  相似文献   

8.
沙生槐[Sophora moocroftiana(Wall.)Benth.ex Baker]又称西藏狼牙刺,分布在冈底斯山南侧,喜马拉雅北侧和雅鲁藏布江中游一带,海拔3000—4100米之间的山坡、河谷和台地上。常同下列耐旱植物共同组成西藏狼牙刺群落,覆盖度  相似文献   

9.
以野生狼牙委陵菜(Potentilla cryptotaeniae Maxim.)为试材,从种子萌发特性、个体发育节律、开花传粉习性等方面,对其生物学及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狼牙委陵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20℃,对光需求敏感。幼苗属子叶出土型,发芽后第9d露出第一片真叶,20d出现第二片真叶,40d子叶开始出现脱落。一年生实生苗的叶片数、叶长和冠幅呈“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当年10月下旬进入枯萎期。花黄色,花径9—15mm,单花开放时间4—6d,单株开放时间40~60d。狼牙委陵菜传粉方式主要为虫媒授粉。通过以上研究,初步了解了狼牙委陵菜的生物学特性,为丰富其基础研究资料,进一步为杂交育种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子午岭大披针苔草能量与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群落的优势伴生种--大披针苔草的能量和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大披针苔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去灰分热值呈下降趋势.狼牙刺群落的大披针苔草地上部分去灰分热值最高,沙棘群落的最低; 狼牙刺群落的大披针苔草地下部分去灰分热值最高, 辽东栎群落的最低.不同群落大披针苔草地上部分热值均明显高于地下部分, 且不同群落大披针苔草地下部分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均呈极显著差异.处于演替早期的各群落(狼牙刺、沙棘、山杨和白桦群落)内的大披针苔草热值差异较大,而演替后期的油松和辽东栎群落的大披针苔草热值差异较小.大披针苔草地下部分干质量热值与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Furanoditerpenoid lactones from the seeds of Caesalpinia minax Hanc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Jiang RW  But PP  Ma SC  Mak TC 《Phytochemistry》2001,57(4):517-521
Two furanoditerpenoid lacton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eeds of Caesalpinia minax Hance. Their structures and stereochemistry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spectral data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analysis.  相似文献   

12.
Two alkaloids, named sterculinine I and sterculinine II, together with thirteen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 extract of a well-known Chinese traditional drug, Pangdahai (the seeds of 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NMR, UV, IR and MS spectroscop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13.
盐旱胁迫对3种新疆造林树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种新疆常见造林树木白榆、大叶白蜡、梭梭种子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土壤含盐量(0.1%~0.5%)和含水量(9%~23%)复合胁迫作用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以探讨3种种子萌发对盐分和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梭梭种子对盐和干旱胁迫的适应范围最广,大叶白蜡次之,然后是白榆.(2)在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2%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17%以后,3种树木种子发芽率都在50%以上;而当土壤含盐量为0.3%时,3树种种子仅在23%含水量下有较高发芽率;0.4%土壤含盐量条件下,只在含水量为23%时,梭梭、大叶白蜡萌发率能达到50%以上;0.5%土壤含盐量时,仅梭梭种子萌发率达到50%.(3)白榆、大叶白蜡、梭梭的耐旱临界值分别为15.1%、10.7%、9.6%,耐盐临界值分别为0.34%、0.41%、1.03%.研究表明,盐旱胁迫存在明显互作效应,盐旱复合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危害性明显强于单一的盐胁迫或旱胁迫.  相似文献   

14.
韩善华  张红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8):1512-1516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根瘤侵染细胞中液泡内含物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早期发育侵染细胞的液泡中只含有少量的纤维状物质。随着细胞的发育,液泡不断变大,液泡中的纤维状物质和膜状物质越来越多。在中央液泡形成后,液泡中的纤维状物质逐渐减少,类细胞质、泡状和膜状物质明显增多,它们常由一层来自液泡膜的膜包围,其形状一般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液泡内含物的大量出现可能与红豆草及其根瘤具有高度的抗旱件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以黄土高原4个乡土树种的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模拟土壤干旱环境,研究土壤干旱对不同树种水分代谢与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叶细裂槭、虎榛子叶水势、叶片含水量下降迅速,叶片离体保水能力降幅明显;白刺花、辽东栎则表现为叶水势、叶片含水量缓慢下降,组织相对含水量在中度胁迫下略有上升。白刺花在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离体叶片保水力明显高于其它树种。1个树种可溶性糖含量随土壤干旱程度加剧明显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树种之间变化较为复杂,无明显规律性。K^ 离子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中度水分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白刺花在土壤干旱进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K^ 离子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树种。综合水分代谢和渗透调节物质来看,水分胁迫条件下,白刺花以保持高水势、减少组织水分散失和增加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细胞原生质浓度,增强其抗旱性。  相似文献   

17.
Three new cassane diterpenes, sucutiniranes G (1), H (2) and I (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eeds of Caesalpinia minax Hance.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various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UV, IR, MS, CD, 1D and 2D NMR). All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for cytotoxic activities against MCF-7 and HepG-2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18.
Tissue slices from the roots and seeds of sanifoin (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 exhibit bright autofluorescence when illuminated with blue (495 nm) light. This autofluorescence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of fluorescein, the commonly used fluorochrome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procedures. Rhodamine isothiocyanate, when coupled to immunoglobulin, and excited with green light at 546 nm, exhibits a reddish-orange fluorescence with an emission maximum at 590 nm. Plant tissue has little or no autofluorescence when illuminated at this wavelength and viewed with a 580 nm barrier filter. Therefore, use of rhodamine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in plant tissue avoids interpretative complications due to inherent autofluoresc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