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体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本文以16种鱼的16个元素含量和相应水环境中的元素含量的大量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鱼体内微量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鱼体内一些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一种元素的含量能较好地用几种其它元素的回归方移表示。鱼体对微量元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12种微量元素在12种鱼体的个均富集系数(鱼体/过滤水)在792-21206之间,文中比较了不同元素的富集水平,以及不同鱼种的富集能力。鱼体和水中的徽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00。  相似文献   

2.
木论林区稀有濒危植物元素背景值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分析了木论喀斯特林区12种稀有濒危植物中11种元素的背景值。结果表明,在12种稀有濒危植物中,同一元素在不同植物的背景值差异较大,多数元素的背景值与生长于林区内和林区外石山的其他植物的元素背景值相似,但有一些较高,一些则较低,其中Ca、N的背景值最高,而Al的背景值比其他植物低10~30倍。12种稀有濒危植物的元素背景值与土壤的元素背景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这些稀有濒危植物对土壤中的多数元素都有较强的吸收和累积能力,Ca、N的Ax值达100n以上,P、Cu的Ax值在10~100n之间,K、Mg、Mn、Zn的Ax值在1~10n之间,Si、Fe、Al的Ax值最小,仅0.1~1n,11种元素的Ax值大小顺序与林区外石山和土山植物的Ax值大小顺序相似。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元素归还系数大小及其顺序与Ax值相似。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汞污染的化学生态效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测定长江三峡库区江段鲤、铜鱼、鲇、长吻中的砷、镉、铜、汞、铅、硒、锌等元素的含量。比例匹配分析表明,样品或元素间无显著相关。铜鱼、鲤、鲇及长吻对汞的富集系数分别为8.0×103、1.5×104、3.3×104、8.4×104(L/kg)。这表明鱼体汞元素含量与鱼类在食物链营养级的位置密切相关,食物链越长,汞的富集系数越高。鲤、鲇及长吻的肌肉、肝、肾和牌间的汞含量比值约为6:2:1,而铜鱼为1:1:2.5。三峡库区降低鲤、鲇及长吻的肌肉有机汞含量占总汞含量的84%-92%,肝、肾和脾的有机汞占总汞的55%-77%。但铜鱼脾中的无机汞约占总汞的89%。并且有机汞与总汞含量间具有显著地线性关系:肌肉:Hg-o=-0.001094+0.9101Hg-gP<0.01这表明鱼体肌肉是储存有机汞主要组织。并且鱼体肌肉汞元素含量C与鱼的体长L或体重W间满足经验方程:LnC=A+BLnLLnC=A'+B'LnW三峡库区江段因受川东高汞背景的影响,鲤肌肉汞含量高于长江水系鲤汞含量的背景水平。  相似文献   

4.
放牧绵羊毛、血、粪、尿中矿物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金凤  张力 《生态学杂志》2013,32(3):668-674
为探讨青藏高原放牧绵羊矿物元素含量变化规律,本研究分春、夏、秋3季采集青海湖南岸绵羊毛、血清、粪、尿样品,测定Cu、Mn、Zn、Mg、Se和Mo的含量,并考查了各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血清中除Mn、Se,其余元素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毛中除Se其余元素差异显著,尿中各元素均差异显著,粪中除Zn其余元素差异显著(P<0.05).同一样品内不同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元素间的正相关较夏季和秋季多;粪内元素间关联度较高;Mg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协同关系较多,而Se元素则相反.同一元素在不同样品间的相关性表明:尿中矿物元素与其他样品显著相关;Zn、Se与其他元素相关关系紧密,而Mo元素则不甚紧密.综上,对于放牧绵羊而言,推荐尿液作为矿物元素实时监测指标;春季适时补充矿物质,可将Se与其他元素分开以避免相互拮抗.  相似文献   

5.
王旭  章申 《生态学报》1988,8(4):354-362
本文以我国云南典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物质循环较封闭的地段,按照不同地貌部位、不同的物质淋溶堆积景观类型进行采样,采样时在同一单元景观内同时收集土壤、风化壳、植物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各样品中九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土壤风化壳样品中各元素的六种赋存形态的含量分布,通过对比元素在不同单元景观间、不同景观要素间和景观要素内部的分异特征,从而给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分布形成规律和动态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藏高原植元素背景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藏植物样品中化学元素的测定结果,提出了西藏高原植物中36种元素的背景值并与全球平均值作了比较。初步研究了西藏高原植化学元素的特点,认为本区植物有营养元素亏缺现象,营养水平较低;Al,Ti,Cr,Ba的含量偏高;大多数元素含量高低与其生长地的土壤环境有关,植物地下部分元素含量较根系丰富,不同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营养元素上。  相似文献   

7.
西藏高原植物元素背景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藏植物样品中化学元素的测定结果,提出了西藏高原植物中36种元素的背景值并与全球平均值作了比较。初步研究了西藏高原植物化学元素的特点,认为本区植物有营养元素亏缺现象,营养水平较低;Al,Ti,Cr,Ba的含量偏高;大多数元素含量高低与其生长地的土壤环境有关;植物地上部分元素含量较根系丰富,不同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营养元素上。  相似文献   

8.
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波  王丁  张先锋  郭政  张菁 《动物学报》2006,52(4):731-737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公鸡(Gallusdomesticus)红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测定了23头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的基因组大小(或称C值)。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保存在3中不同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全血样品,用3种不同的方法提取白细胞。为了获得本实验所用的公鸡红血细胞DNA含量的准确值,首先以人(Homosapiens)的C值为标准,对其进行了校正。然后其C值(2C=2.35pg)用于长江江豚的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发现:长江江豚的单倍体DNA含量为3.27pg/C,由此得出其基因组大小为3.17×109bp;雌性和雄性的C值分别为3.25pg和3.29pg,野外长江江豚和豢养长江江豚的C值分别为3.30pg和3.05pg。对雌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江江豚的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的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2)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和野生长江江豚之间的基因组大小有明显差异,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基因组明显小于野生条件下的长江江豚。据此推测必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DNA含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下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与样品采集,通过对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样品中N、P、K元素含量分析与生物量测定,揭示了下沙主要类型湿地的植物N、P、K元素的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N、P、K元素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特征均各具特点。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营养元素在不同植物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含量排序的差异明显。N、P、K贮量分布特征因湿地植物种类、构件以及生物量不同而异。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其原因在于,与营养元素含量相比,生物量是制约植物营养元素贮量的主要因子。下沙湿地3种湿地植物及其构件的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一般都低于上沙湿地。3种湿地植物营养元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一般生长初期营养元素含量高,生长停滞期含量低。3种湿地植物N、P、K含量的动态特征存在差异,总趋势为N、P、K含量随生长过程的进行而下降,相对下降速度排序为:KNP。受局地环境条件影响,上沙与下沙湿地的植物N、P、K元素的含量、分布、贮量与动态变化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磷酸二氢钠为磷源,制成含磷水平为0.53%—1.61%的7种半精制试验饲料,饲养7组三重复的翘嘴隔冬鱼种。试验鱼每尾平均体重3.79±0.20g。饲养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磷含量不足会导致鱼体生长不良,饲料效率低下。饲料磷为0.88%或以上时,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提高。全鱼脂肪含量随饲料磷水平上升而呈下降趋势,但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的粗灰分含量与饲料磷水平呈正相关。饲料磷水平为0.88%或更高时,全鱼磷含量和脊椎骨的灰分含量稳定在同一水平上。饲料磷水平对全鱼水分、全鱼粗蛋白、鳞片灰分、鳞片磷和脊椎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满足翘嘴鱼种生长所需的饲料磷为0.88%。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