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稀有鲫是一种2,4-4,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副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鱼类解剖学和口腔医学的角度,观察和讨论了锦鲤咽齿、齿胚的形态结构和咽齿的替换,并对咽齿和咬合板做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锦鲤咽齿替换与齿胚有密切关系;咽齿替换分为两侧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同侧两枚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和单侧一枚齿自主替换3种类型;咽齿替换是终生发生的,遵循着"被替换咽齿的骨性支持从基骨骨孔开始吸收-同名齿胚的移行与就位-旧齿脱落与新齿支持组织改建为骨性"的过程.认为齿胚的发育是启动咽齿替换的起始因素;锦鲤与野生鲤有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鳑鮍鱼类为5-5齿式,主行齿数目为最普通的形式.但鳑鮍鱼类咽齿全部为单行,没有2或3行咽齿存在,咽齿的形态也表现出光滑和有锯齿的变异,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Nakajima对琵琶湖中高体鳑鮍的咽齿替换过程作了简单描述1.由于方法和材料的限制,在他的研究中没有早期的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受精、孵化和室内养殖的方式,从早期材料开始,观察咽齿替换的模式和形态变化,同时对比养殖情况下,自然产卵在蚌内,孵化发育后刚从蚌体游出的仔鱼材料,分析高体鳑鮍咽齿发育的系统学意义和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4.
高体PangPi咽齿个体发育过程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为5-5齿式,主行齿数目为最普通的形式。但鳑鲏鱼类咽齿全部为单行,没有2或3行咽齿存在,咽齿的形态也表现出光滑和有锯齿的变异,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Nakajima对琵琶湖中高体鳑鲏的咽齿替换过程作了简单描述[1]。由于方法和材料的限制,在他的研究中没有早期的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受精、孵化和室内养殖的方式,从早期材料开始,观察咽齿替换的模式和形态变化,同时对比养殖情况下,自然产卵在蚌内,孵化发育后刚从蚌体游出的仔鱼材料,分析高体咽齿发育的系统学意义和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5.
扁圆吻鲴下咽齿的个体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初齿期、过渡齿期和成齿期。初步期符合鲤科鱼类的一般规律;过渡齿期相当延长,产生全部齿位,6或7枚齿,齿的发生存在两种类型;成齿与幼齿的替换规律完全不同,发育进入成齿阶段后,主行齿由奇数齿位与偶数齿位交错替换转变为相二枚齿进行替换,替换公式为1-4,2-5,3-6或1-4-7,2-5,3-6(主行齿6枚或7枚),全部替换一次分三列替换波完成,可将扁圆吻鲴下咽齿的发育模式视为新的类型,副行齿在过渡齿期出现,与主行齿的发展模式不同,替换形式始终为相令齿位交错进行,本文还探讨了咽骨的发育及其对下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鲤咽齿个体发生及其与近缘种间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鲤具鲤科咽齿个体发生的共同性征,又呈现其种的独特性状.主要特性;(1)主列齿相连3齿胚几乎同时出现、同时脱落,形成3个相连齿种同时置换的特殊模式;(2)主列齿发生中曾出现4枚齿,替换3代后A_4齿退化消失,最终齿式1.1.3-3.1.1,成为迄今3列咽齿的鱼类中齿数最少的种类.鲤与其近缘种间系统关系比较结果;依最近缘属顺次排列为中鲤、原鲤、肥鲤;而最近缘的亚科为肥亚科.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渐新世早—中期的鲤科鲤亚科一新属种——伍氏南宁鲤(+Nanningocyprinus wui gen.et sp.nov).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咽喉骨和咽齿.这些咽喉骨和咽齿的以下特征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齿式-3·2·1,主行第一枚咽齿大小是第二枚的3~4倍,第二枚咽齿及第二行第一枚咽齿咀嚼面上各仅有一条沟纹,咽骨前角很发育.该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鲤亚科是鲤科中较早的分支,中国南方很有可能是鲤亚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渐新世早—中期的鲤科鲤亚科一新属种——伍氏南宁鲤(?Nanningocyprinus wui gen.et sp.nov)。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咽喉骨和咽齿。这些咽喉骨和咽齿的以下特征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齿式—3·2·1,主行第一枚咽齿大小是第二枚的3~4倍,第二枚咽齿及第二行第一枚咽齿咀嚼面上各仅有一条沟纹,咽骨前角很发育。该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鲤亚科是鲤科中较早的分支,中国南方很有可能是鲤亚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9.
爪鲵呼吸器官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外鳃、咽等呼吸器官进行了显微观察与比较分析,旨在揭示爪鲵不同发育阶段各呼吸器官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爪鲵的皮肤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厚,幼体阶段其背腹皮肤厚度相差不大,亚成体及成体背部皮肤明显厚于腹部;外鳃是幼体和亚成体爪鲵呼吸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育外鳃逐渐完善,到亚成体阶段达到顶峰,随后逐步退化;咽部是爪鲵的重要呼吸器官,幼体期口腔和咽发育不完善,亚成体咽部逐渐发育,至成体时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0.
雅罗鱼亚科咽骨及咽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星玉 《动物学研究》1986,7(2):191-196
本文根据对雅罗鱼亚科咽骨及咽齿的研究,将其咽骨分为三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本亚科咽骨形态及咽齿结构表现有与食性高度适应的现象。本亚科的咽齿有圆锥型,斜齿面型及特化型,这是对三种不同食性适应的结果。依据咽骨、咽齿的结构特点,试拟了雅罗鱼亚科属的检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云南下禄丰组的早侏罗世中国尖齿兽的新材料显示出从前未曾认识到的早期哺乳动物牙齿特征.中国尖齿兽的门齿和犬齿,像非哺乳类犬齿兽一样,是多次替换的。新的中国尖齿兽幼体标本保存有前臼齿,前臼齿替换一次之后,在较大(更老)的标本上就永久消失。犬后齿分化为前臼齿与臼齿,以及前臼齿仅替换一次是现代哺乳动物的衍生特征。中国尖齿兽前边的臼齿可能无后继齿替换而消失;后边的臼齿替换一次.中国尖齿鲁当其成体的牙齿还在经受替换期间,头骨仍在继续生长。中国尖齿首是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的姊妹类群。中国尖齿兽的牙齿替换方式可解释为从爬行类原始多出齿系向哺乳动物进步的二出齿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由中国尖齿兽的多出齿系和其头骨无期限式生长推知,该类动物尚不具备现代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有期限生长方式和哺乳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极显著,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紫色或无色透明,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一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和二行唇齿之间,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故鉴定为红点齿蟾,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3.
鲤形目鱼类咽齿形态及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舜平  乐佩琦 《动物学报》1997,43(3):255-262
对鲤形目所属6科类的咽龄形态及个体发育模型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得出除双孔鱼科鱼类未形成咽齿外,其它5科鱼类在咽齿发生的过程中具有齿着生方向完全相反的两种发育模式。以亚口鱼科,鳅科和平鳍鳅为一类的齿后向增长的类型和以鲤科另一类的齿同增长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金线鲃一新种及其性状的适应性(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明金线,新种SinoryclocheilushyalinusChenetYang,sp.nov.生活于云南阿庐古洞的暗河中,就其性状的适应性演变序列而言,应是迄今发现的5种洞穴定居性金线种类中特化程度最高者.在洞穴鱼类中,类似金线种类普遍存在于头部的感觉突是罕见的,据此推测具2行咽齿的驼背属是源于金线的一个特化分支。  相似文献   

15.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贵州黑洞红点齿蟾组织和器官的δ13C、δ15N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胃肠、肌肉、肾脏、肝脏、骨头的δ13C值平均范围为-23.5763‰~-22.5933‰,跨度为0.9830‰,δ15N值平均范围为6.2940‰~7.2193‰,跨度为0.9253‰;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肌肉胃肠肾脏肝脏,δ15N值大小顺序为骨头肝脏肾脏肌肉胃肠。红点齿蟾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别中,其δ13C、δ15N值也不同,其δ13C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雌性成体雌性幼体雄性成体雄性,δ15N值大小顺序为幼体雄性成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雌性。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点齿蟾肝脏的δ13C值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成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和0.833;其肾脏和肝脏的δ15N值也随其体长和湿重的变化而呈极显著变化(P≤0.01),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95和0.800,0.883。  相似文献   

16.
云南金线ba一新种及其性状的适应性:(鲤形目:鲁科)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透明金线ba,新种Sinocyclocheilus hyalinus Chen et Yang,sp.nov。生活于云南阿庐古洞的暗河中,就其性状的适应性演变序列而言,应是迄今发现的5种洞穴定居性金线ba种类中特化程度最高者。在洞穴鱼类中,类似金线ba种类普遍存在于头部的感觉突是罕见的,据此推测具2行咽齿的驼背ba属是源于金线ba的一个特化分支。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牙齿的形态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牙齿发生于口腔上皮的底层细胞.一颗完整的牙齿由齿冠、纤维环和肉茎三部分构成,为同型钉状双尖齿.牙齿在上、下颌均排列成两排,每个齿位着生1~2颗牙齿.齿位数和齿数通常上颌齿多于下颌齿,上颌舌侧齿多于唇侧齿,下颌唇侧齿多于舌侧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齿位数和齿数会在颌后部增加.亚成体和成体有大量换齿或脱齿现象.牙齿从着生稀疏、功能齿和替换齿夹杂着生趋向功能齿密集整齐着生.同时,将此研究结果与其他蚓螈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蛇头部动脉大体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个已作血管注射的蛇头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外颈动脉分布于下颌,主要分支有活动脉气管动脉、下颌各肌肉的动脉、齿动脉;内颈动脉则主要分布于上颌和脑内,分支有腭浅动脉、颞动脉、口腔动脉、咽动脉、背支(即脑内动脉)、腹支(即上颌动脉)等,静脉大与同名动脉伴行,齿静脉单独进入内颈静脉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19.
巴鲵属犁骨齿列形态的研究及其与北鲵属属征的订正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巴鲵幼体的犁骨齿为位于内鼻孔间略呈“八”形的两列,其前端超出内鼻孔甚多;变态过程中,随着犁骨的生长,其上的犁骨齿前部向内侧弯成直角或锐角。因此,巴鲵属具有小鲵科中与众皆不相同的犁骨齿列型式。研究比较了巴鲵属模式种施氏巴鲵与北鲵属模式种中亚北鲵的国内外各数十号标本,包括二者的模式标本,将该二属的属征加以订正。费梁等认为巴鲵属为北鲵属的异名,可能与他们观察北鲵的标本较少(3号)以及误以为北鲵非繁殖期成体“以水栖为主,均有唇褶”所致。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产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上三叠统横齿兽类北方阔齿兽新材料的牙齿。基于牙齿的特征,尤其是犬后齿的形态,这些标本被暂归入杰斐逊北方阔齿兽Boreogomphodon jeffersoni;不过它们的下阔齿型犬后齿前横脊一般有两个而不是3个齿尖。根据牙齿大小、直接替换情况,推测阔齿型齿从后部萌发,从前部脱落。这个类群仅有一代阔齿型犬后齿;至少有一代,可能是两代裂齿型犬后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