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毛虫蛋白质、核酸酶和羧酸酯酶与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幼虫蛋白质含量、羧酸酯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与虫龄大小成正相关;氰戊菊酯处理后,兴奋期的蛋白质含量和羧酸酯酶活力上升,到抑制期均降低到正常虫体的水平,而多酚氧化酶的变动不大。正常虫体中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和核糖核酸酶(RNase)的活力存在差异:DNase从3—5龄幼虫随虫体增大而上升,到6龄时明显降低;RNase与虫龄大小成负相关;氰戊菊酯处理后,DNase便开始下降并低于正常虫体的水平,而RNase在兴奋期上升,到抑制期下降亦低于正常虫体水平。结果说明,除多酚氧化酶外,蛋白质、核酸酶和羧酸酯酶均与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制酶的抑制剂具有实用意义。根据毒力测定结果,马尾松毛虫幼虫随虫龄增大而耐药力增加,氰戊菊醋对5龄幼虫是3龄的2.8倍,6龄是4龄的2.3倍。因此,掌握在4龄前进行药物防治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der)幼虫蛋白质含量,羧酸酮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与虫龄大小成正相关;氰戊菊酯处理后,兴奋期的蛋白质含量和羧酸酯酶活力上升,到抑制期均降低到正常虫体的水平,而多酚氧化酶的变动不大。正常虫体中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和核糖核酸酶(Rnase)的活力存在差异:Dnase从3-5龄幼虫随虫体增大而上升,到6龄时明显降低;Rnase与虫龄大小成负相关;氰戊菊酯处理后,Dnase便开始下降并低于正常虫体的水平,而Rnase在兴奋期上升,到抑制期下降亦低于正常虫体水平。结果说明,除多酚氧化酶外,蛋白质、核酸酶和羧酸酯酶均与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制酶的抑制剂具有实用意义。根据毒力测定结果,马尾松毛虫幼虫随虫龄增大而耐药力增加,氰戊菊酯对5龄幼虫是3龄的2.8倍,6龄是4龄的2.3倍。因此,掌握在4龄前进行药物防治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4.
5.
将小鼠随机分为饮用磁处理水的实验组及饮用自来水的对照组,每组雌、雄鼠各半,饲养一个月,取血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雌、雄实验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鼠实验组GSH-PX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雌鼠实验组GSH-PX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显示饮用一定时间磁处理水的小鼠机体外理自由基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经1.0mg·L^-1GA3和0.1mg·L^-1BR分别处理后的离体苎麻叶圆片中,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明显增加。过氧化物酶的最大增加值出现在12h;过氧化氢酶与超氧物歧化酶同步,最大增加值出现时间都在处理后36h。0.2mmol·L^-1H2O2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都增加;3.0mg·L^-1NaN3处理的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19.5mg·L^-1KCN处理的过氧化 相似文献
7.
8.
9.
用相奖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粤西部分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最相关的环境因子是越冬期最低月平均温度.用比较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这几个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生态差异和相似性.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给出各县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年增量.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在广东省北部地区每年发生3代,南部每年发生4代。根据历年不同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中部地区发现面积小,年间波动小,其发生呈下降趋势,西南部则是发生面积大,年间波动很小,发生呈增长,趋势一种中间形式的类型区是一个狭长的带。分布于西部边缘地区和中部与东部、北部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T4 RNA连接酶将5'-磷酸,3'-氨基修饰的引物1连接到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第8片段dsRNA的3'-OH端,经逆转录,退火,补齐形成全长双链cDNA。使用单一的互补引物2进行PCR 增,扩增产物克隆在pMD18-T载体上,对重组子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克隆片段全长330bp,S'端具有CPV-1型末端保守序列AGTAAA'端具有保守序列GTTAGCC。起始密码子从ATG位于38-40残基,终止密码子TAA位于1208-1210残基。推测S8片段编码390年氨基酸多肽,分子量为44kDa。与舞毒蛾质多角体病(LdCPV)第8片段相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和98%。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第8片段相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3%和85%。与人的呼肠孤病毒第8片段比较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DpwCPV)的增殖、纯化,获得一株单一类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提纯的病毒粒子经SDS热酚法抽提得到基因组dSRNA,使用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并回收纯化第九片段S9。S9 RNA双链经高温变性,逆转录合成cDNA双链。根据DpwCPV与BmCPV1的同源性设计引物,将S9进行PCR扩增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最终获得一个977bp的序列,其中包含一个963bp的开放阅读框(ORF)。推测DpwCPV S9基因编码一个320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5560。 相似文献
13.
阿维灭幼脲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阿维灭幼脲生物复合剂对3-4龄的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用机率分析法求得马尾松毛虫的死亡率与阿维灭幼脲剂量对数—机率直线,建立毒力回归线。研究表明,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对3-4龄幼虫的致死中稀释浓度为49.6倍液,即LC50=5.04 mg.L-1;阿维灭幼脲悬浮剂与尿素混合剂对3-4龄的致死中稀释浓度为52.5倍液,即LC50=4.76 mg.L-1;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10倍稀释液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LT50为0.57 d,到50倍稀释液时LT50为7.35 d;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与尿素混合剂10倍稀释液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LT50为0.71 d,到50倍稀释液时LT为6.13 d,随着浓度稀释倍数的增加,致死中时间延长。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天敌及其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资料,分析了江西省万年县不同松林中马尾松毛虫不同发生代别低龄幼虫期的主要捕食天敌种类及数量。结果表明低龄幼虫期捕食无敌有13科31种,其中以蜘蛛类最多,其次为蚂蚁类。不同林型中捕食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在年份间代别间均存在一定差异,数量差异尤其显著。在室内研究了几种主要捕食无敌对马尾松毛虫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功能反应为S型,由此建立了它们的功能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7.
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分析武夷山风景区环境因子与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的关系,利用2007年武夷山风景区气象和地理因子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与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量关系显著,但受地区性影响大;海拔和纬度与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量关系显著,但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8.
松树受害后一些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8
通过探讨松树受害后松针的一些化学物质变化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种群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松针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针叶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单宁和总酚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取食被害松针后,体内的2种解毒酶(过氧化氢酶、羧酸酯酶)活性增加,其种群参数表现出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死亡率增加、生殖力下降的变 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接虫咬食伤害与茉莉酸甲酯和萜烯混合熏蒸处理,以正常盆栽马尾松为对照,用TCT-GC-MS分析各处理的正常枝、损伤枝、姊妹枝(正常或损伤对枝)、系统上枝(正常或损伤上枝)和系统下枝(正常或损伤下枝)中挥发物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变化,以探讨马尾松对不同伤害的应急反应.结果显示,虫害和熏蒸处理后,水芹烯的相对含量在损伤枝、姊妹枝、系统上枝和系统下枝中均明显高于对照;β-蒎烯相对含量在损伤枝和姊妹枝中升高,而系统枝条中下降;α-蒎烯相对含量在所测4个部位中除熏蒸后系统下枝升高外其余全部降低;其他挥发性化学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和萜烯混合熏蒸能够代替虫害等外界伤害的刺激,使马尾松启动相似的信号防御系统,达到防御外界伤害的作用;茉莉酸甲酯和萜烯可作为马尾松响应伤害的报警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