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快速HEPES蚀斑法检测狂犬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快速HEPES蚀斑法检测狂犬病毒邵益斌,顾勤,曾蓉芳(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200052)关键词HEPFS蚀斑法,MC蚀斑法,小鼠脑内毒力滴定,狂犬病毒蚀斑法作为滴定活性病毒效价常用的比较精确的方法早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并应用狂...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狂犬病毒CTN-1和4aC株,经Vero细胞传代适应后,以Vero细胞为培养基质,建立了狂犬病毒蚀斑试验和蚀斑减少试验的方法。目前已将此方法应用于病毒鉴定、病毒克隆、病毒滴定以及抗狂犬血清的检测,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流感病毒滴度蚀斑检测方法,研究其适用性,为基于Vero细胞基质的四价流感裂解疫苗原液生产过程提供质控手段。方法通过优化覆盖物琼脂糖含量、病毒吸附时间及培养温度等参数,建立蚀斑法检测流感病毒滴度检测的方法,对其进行初步验证,并与鸡胚法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流感病毒培养条件的优化,确定覆盖物中最佳琼脂糖终浓度为1.0%(P=0.001,P0.05)、最佳吸附时间为90 min(P=0.001,P0.05),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温度(33℃、35℃和37℃)培养条件对病毒滴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毒液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由同一组试验人员连续测定8次,CV在3.73%~7.04%之间;同一组试验人员在不同工作日内对3批甲型(H3N2)病毒液测定,CV在3.46%~4.12%之间;不同试验人员测定结果的CV在1.77%~5.63%之间。表明蚀斑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蚀斑法与鸡胚法检测病毒滴度分别为7.84 lgPFU/mL和7.24 lgEID_(50)/mL,CV分别为2.90%(5%)和10.21%。蚀斑法在流感病毒2017—2018年流行株病毒滴度检测中应用,均获得稳定的检测结果。结论建立的蚀斑法简便、稳定且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地检测流感病毒的滴度,可用于流感疫苗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4.
Wikter于1978年首先建立了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并用它发现了狂犬病毒株的抗原差异,而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报道。为此,在建立快速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和抗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将感染狂犬病毒aG株(我国狂犬疫苗生产毒种)后发病的BALB/c乳鼠脑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融合率为95.7%(401/419),阳性克隆占26.8%。经克隆化  相似文献   

5.
实验建立了Sindbis病毒在BHK-21细胞内蚀斑形成的方法,Sindbis病毒接种于BHK-21细胞内,3天半染色,结果显示蚀斑清晰可见,直径为2-4mm,病毒滴度已达高峰期,同时将此方法用于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实验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客观,Sindbis病毒在S/D低pH孵放法等灭活病毒实验中作为有脂质包膜类病毒的指示病毒具有相对稳定性,较为适宜并且能客观的体现出各种灭活方法灭活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验建立了Sindbis病毒在BHK-21细胞内蚀斑形成的方法,Sindbis病毒接种于BHK-21细胞内,3天半染色,结果显示蚀斑清晰可见,直径为2-4mm,病毒滴度已达高峰期,同时将此方法用于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实验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客观,Sindbis病毒在S/D低pH孵放法等灭活病毒实验中作为有脂质包膜类病毒的指示病毒具有相对稳定性,较为适宜并且能客观的体现出各种灭活方法灭活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组织培养应用于病毒学实践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可以显示单个病毒颗粒作用的实验方法。1952年Dulbecco成功地获得了西方马脑脊髓炎病毒的单个集落——蚀斑,并建立了病毒蚀斑技术。随后,蚀斑法在许多病毒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森林脑炎疫苗的免疫效果,采用森林脑炎病毒的BHK细胞适应株,以BHK细胞为培养基质,建立了检测森林脑炎中和抗体的蚀斑减少试验方法,并用蚀斑减少法、小鼠法及ELISA法检测了原制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免疫人体后的中和抗体水平;免疫血清为按疫苗免疫程序免疫健康志愿者采血分离而制备。结果表明蚀斑减少法与小鼠法的特异性相近且敏感性较好、简便快速,缩短检测周期,为疫苗流行病学调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快速的检测方法;原制灭活疫苗人体二针免疫后,人体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仅30%左右,急需提高现用原制灭活疫苗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谷淑燕  董温平 《病毒学报》1996,12(2):129-134
用间接免疫酶方法在硝酸纤维膜上检查,筛选和回收重线痘苗病毒。作为人用疫苗株的筛选,此法较核酸杂交方法更简便,直观和准确,在筛选重组病毒的同时确定了病毒在感染细胞上的表达。构建了含痘苗病毒7.5K启动子和EB病毒膜抗原基因的转移载体,从转染的病毒混合液中用特异性McAb和间接免疫酶方法直接筛选表达EB病毒膜抗原的重组痘苗病毒,并从阳性酶斑中回收具感染性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狂犬病毒滴度的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噬斑法(PFU),验证其与小鼠脑内攻击法(计算LD50)的相关性,并用于PM株狂犬病毒的滴度测定。方法狂犬病毒做10倍系列稀释,然后接种于单层BHK21细胞上,37℃、5%CO2吸附1h后,加入覆盖液,33℃、5%CO2培养7~10天后用1.5%的结晶紫染色。用建立的噬斑法和小鼠脑内攻击法同时测定狂犬病毒的滴度,以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重复性。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狂犬病毒滴度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为0.939,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呈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噬斑法可替代小鼠脑内滴定法检测狂犬病毒滴度。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蚀斑形成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有报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能在Vero-E6细胞上形成蚀斑。由于蚀斑试验和蚀斑减少试验用于测定病毒滴度及中和抗体效价较其它方法准确,且特异性高,适用于测定出血热病毒间抗原性差异,感染或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但由于EHFV在细胞内繁殖培养时间较长,蚀斑形成的细胞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尚未见成功的报道。我们基本  相似文献   

12.
以伪狂犬病毒(PRV)保守的gE基因序列为参考,设计、优化出一对特异的PCR引物和一条TaqMan荧光探针,结合RotorGene检测系统,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伪狂犬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方法线形范围为1.0×102-1.0×107拷贝/μL,灵敏度达102拷贝/μLDNA,比常规PCR高10倍。检测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常规PCR,同时避免了常规PCR因电泳造成的污染。应用该技术检测66例猪组织或鼻咽拭子样品,阳性42份,阳性检出率为63.6%(42/66)。与病毒分离培养、常规PCR相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重复性好和能定量检测等优点,该方法可用于猪场PRV感染的快速定量检测和肉类食品进出口检疫。  相似文献   

13.
以伪狂犬病毒(PRV)保守的gE基因序列为参考,设计、优化出一对特异的PCR引物和一条TaqMan荧光探针,结合RotorGene检测系统,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伪狂犬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方法线形范围为1.0×102-1.0×107拷贝/μL,灵敏度达102拷贝/μLDNA,比常规PCR高10倍.检测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常规PCR,同时避免了常规PCR因电泳造成的污染.应用该技术检测66例猪组织或鼻咽拭子样品,阳性42份,阳性检出率为63.6%(42/66).与病毒分离培养、常规PCR相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重复性好和能定量检测等优点,该方法可用于猪场PRV感染的快速定量检测和肉类食品进出口检疫.  相似文献   

14.
草鱼出血病病毒湖南邵阳株(CCHV—873),常规培养条件下能在鱼肾(CIK)细胞上形成直径约2mm的蚀斑。当采用三种缓冲系统(MFM-NaHCO_3、MEM-Tris、MEMHEPES)的培养液在普通大气条件下分别培养CIK细胞时,三天内培养液的pH略有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2—0.4左右,但细胞生长仍然良好,三者无明显差别。在上述系统,以双相法(培养液-凝胶)进行蚀斑试验时,观察到无机缓冲系统培养液的pH变化较大,有机缓冲系统则较稳定,且蚀斑形成的数量显著不同,后者效价比前者要高出4个数量级。因此,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缓冲液代之以CO_2的调节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高度致命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在五种狂犬病毒蛋白中,糖蛋白是唯一暴露在包膜外的,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可以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本文主要重点介绍了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胡宁病毒是沙状病毒族中的一员,它可引起阿根廷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是以血液、心血管、神经和肾脏改变为特征的。阿根廷出血热的诊断通常是通过全血接种乳鼠,该方法可获得经血清学证实病例中的50~70%查到胡宁病毒。Amtrosia等企图用单层细胞分离病毒,阳性标本的检出率却很低。胡宁病毒在单层细胞中明显缺乏敏感性的原因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从病毒的分类地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毒感染与复制、病毒致病机制及病毒引起的疾病诸方面对狂犬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孙毅  陈伯权 《病毒学报》1990,6(2):117-12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