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γ-射线及大肠杆菌诱导蓖麻蚕产生抗菌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戴祝英  吴冬秀 《昆虫学报》1989,32(3):271-277
1.用γ-射线辐照和用大肠杆菌处理蓖麻蚕五龄幼虫和蚕蛹均能诱导血淋巴产生抗菌物质,两种诱导源诱导所得活性物质的抗菌活性相似.2.研究了五龄幼虫期和蛹期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动力学,发现五龄幼虫在饷食后第2—4天诱导活力最高,产生抗菌物质的持续时间亦较长;蛹期则从化蛹当天至第4天之间诱导活力较高,并可持续15天左右,高峰期一般在诱导后2天至4天之间.3.对诱导后的蓖麻蚕血淋巴进行了电泳测活和葡聚糖凝胶初步分离,发现不论幼虫期或蛹期至少可得三个活性组分,其中既有类似于P5的大分子抗菌物质,也有类似于P9A和P9B的抗菌多肽;并首次发现一种分子量约70000—75000道尔顿的新抗菌蛋白.  相似文献   

2.
家蝇幼虫抗菌相关蛋白/多肽的诱导及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3龄幼虫进行针刺、带菌针刺、热激和超声4种处理,并于处理后不同时间分别收集提取家蝇幼虫体内耐热总蛋白,比浊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经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抗菌相关蛋白/多肽。结果表明,4种处理均能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物质,其中表观分子量为22 kD的蛋白对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抗菌作用,50 kD,13 kD,26 kD,7 kD的蛋白抗菌活性具有专一性。还发现一种37 kD的蛋白对抗菌活性有负作用,推测它可能是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  相似文献   

3.
家蝇抗菌物质的诱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针刺损伤诱导的家蝇三龄幼虫免疫血淋巴对动、植物病原菌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同时,未经诱导的家蝇幼虫也具有抗菌活性。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外源诱导能增强原有抗菌物质的表达量,并能激活新的蛋白产生。家蝇免疫血淋巴中的抗菌物质具热稳定性和耐冷冻贮藏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黄粉甲幼虫抗菌物质的诱导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采用饥饿法、紫外线照射法和针刺法处理黄粉甲Tenebriomolitor 6龄幼虫后均能诱导其 产生抗菌物质,收集的血淋巴上清液对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无抑制作用;经热处理后的血 淋巴上清液则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真菌无抑制作用。SDS-PAGE检测结果发现,与未诱导的 对照相比经诱导的黄粉甲幼虫血淋巴中,原有的一类大分子蛋白质如分子量分别为97kD、44 kD和37 kD左右的蛋白质缺失;而ESI-MS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后比诱导前黄粉甲幼虫血淋巴中有 小分子物质产生,推测可能是此类缺失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抗菌肽,从而表现出抗菌活性 。  相似文献   

5.
不同提取工艺对家蝇幼虫蛋白粗提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不同条件提取诱导过的家蝇Musca domestica 3龄幼虫的总蛋白,并用平板扩散法测定所得蛋白粗提液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收集幼虫时的处死温度、沸水浴时间及提取液的pH值均对家蝇幼虫粗提液的抗菌活性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gfp基因标记的重组杆状病毒对棉铃虫幼虫的侵染历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携带杆状病毒极晚期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重组病毒rHa FGP感染棉铃虫三龄幼虫 .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取样 ,分离不同组织 ,制片 ,置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基因的表达 .结果发现 ,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 ,荧光产生的部位出现更替 ,随后荧光强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荧光出现的先后初步推断出杆状病毒对昆虫幼虫的侵染路线 :中肠上皮→血淋巴→气管系统→脂肪体 真皮 .在幼虫感染后 12h荧光即出现于中肠细胞中 ,表明此时已有极晚期蛋白表达 .说明利用杆状病毒极晚期基因启动子驱动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cry)表达 ,从而提高杆状病毒的杀虫毒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油松毛虫幼虫抗菌物质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内注射法,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3龄幼虫注射浓度为1.0×10^8孢子/mL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悬液,诱导其产生抗菌物质,12h后收集制备血淋巴粗提液。分别测定对4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抗菌活性,并检测温度、pH值变化和反复冻融对抗菌活性的影响。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确定抗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结果发现,诱导后的油松毛虫3龄幼虫血淋巴粗提液对试验的细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和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血淋巴粗提液的的抗菌活性在50℃水浴处理和4~9的pH值条件下保持稳定,反复冻融1~5次抗菌物质的活性降低4.3%~14.9%。电泳结果显示,诱导组血淋巴粗提液在23.2kD和15.0kD处分别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在60.4kD处蛋自带变浅。由此推测从油松毛虫幼虫体内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分子量可能是23.2kD和15.0kD。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保幼激素类似物(juvenile hormone analogues, JHA) methoprene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tNPV)在宿主血淋巴中增殖的影响,以探明JHA促进 SpltNPV增殖的初步机制,为阐明JHA促进病毒增殖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应用SDS PAGE及Western blot法,分析了methoprene对SpltNPV多角体蛋白(polyhedron, POLH)在宿主斜纹夜蛾6龄幼虫血淋巴中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methoprene处理后2~3天可明显促进幼虫血淋巴液中POLH的合成。在此基础上,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methoprene对SpltNPV在幼虫血淋巴液复制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处理后的第4和第5天,该期间polh基因的拷贝数比对照显著增加,拷贝数的峰值达1.22×1010/mL。  相似文献   

9.
烟青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复制和染病后血淋巴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塔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93,36(4):423-429
用烟青虫(Hiliothis assulta)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5龄初烟青虫幼虫,以染病后24、48·,72、96/120小时分别测定了虫体血淋巴蛋白浓度的变化。幼虫染病后24小时血淋巴蛋白浓度要高于同期对照组,72小时后染病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较对照急剧下降。在染病及对照血淋巴样品中电泳分析(PAGE)三种蛋白(普通蛋白、糖蛋白和脂蛋白)均可分别染出22条、3条和3条带。分析结果表明,在虫体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主要蛋白可能大多为糖脂复合蛋白,但病毒的侵染能抑制这些变化的产生。电镜观察染病毒后幼虫的中肠组织和气管上皮组织,发现中肠染病轻微,不形成多角体。气管上皮细胞感染情况表明其属于对NPV感染较为敏感的组织之一,并在虫体染病后的病毒二次感染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家蝇Phormicin作为防御素家族的成员,是一类具有广普抗菌活性的抗菌肽.本研究采用原核表达法表达并纯化获得了家蝇PhormicinA蛋白.将家蝇Phormicin A原核表达蛋白与完全佐剂和不完全佐剂乳化混匀,先后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其多克隆抗体.通过原核表达蛋白中和吸附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抗体的特异性.进一步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家蝇三龄幼虫样品,进行内源性验证并测定抗体的效价.结果 显示,该多克隆抗体既可以识别家蝇Phormicin A原核表达蛋白,也可以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家蝇三龄幼虫产生的内源性Phormicin A蛋白.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hormicin在家蝇天然免疫和防御中的机制等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粘虫的血糖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冯慧 《昆虫学报》1965,(5):432-440
本文通过纸上层析和化学方法,研究了粘虫在蛹化前后各虫期血淋巴液中的总糖、海藻糖、葡萄糖和血淋巴的还原值,并与蓖麻蚕进行了比较。此外,还测定了血淋巴海藻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在蛹化前后血淋巴液中的总糖与海藻糖,自末龄幼虫进食以后开始大量积累,到幼虫老熟时达最高。在幼虫蜕皮和停食化蛹过程,血糖含量明显地减少。雌体含量均高于雄体。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粘虫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2)和蓖麻蚕相似,在蜕皮和停食以后的化蛹过程,血淋巴中的还原值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葡萄糖、核糖以及其它还原物质的出现或数量的增加所引起。3)末龄幼虫血淋巴液中的总糖及海藻糖的百分比含量,均比同虫期的蓖麻蚕的含量低2—5倍。粘虫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量只占总糖的66.3%—94%,而蓖麻蚕则为98%—100%。4)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酶活力与家蚕、蓖麻蚕的相同,均在进食期间无活力表现或活力极低;在幼虫蜕皮和化蛹过程则明显出现活力。5)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海藻糖酶活力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文中还分析和讨论了粘虫血糖代谢的特点以及各种糖类物质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家蚕体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调控红系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糖蛋白激素。将合成的EPO cDNA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BacⅢ,使其置于Ph基因强启动子控制之下,获得了转移载体pBlueBacEPO。将pBlueBacEPO DNA与野生型BmNPV DNA共转染BmN细胞,经空斑纯化,获插入EPO cDNA的重组病毒rBmNPVEPO。经Sonthern杂交和PCR扩增鉴定证明人EPO基因已正确组建于BmNPV的预定位置。将重组病毒rBmNPVEPO穿刺接种5龄幼虫和蛹,收集感染第3~5d的幼虫血淋巴和3~6.5d蛹血淋巴。用ELISA检测幼虫血淋巴中EPO表达量高达62800u/mL,蛹血淋巴中表达量达74000u/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幼虫血淋巴和蛹血淋巴均有一条明显的免疫杂交带,分子量均约为26kD。用TF1细胞对幼虫表达产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每毫升血淋巴中EPO活性约为63000u。  相似文献   

13.
家蚕体液低分子蛋白Apolipophorin Ⅲ的质谱鉴定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建  赵萍  侯勇  刘鸿丽  邹勇  夏庆友 《动物学报》2008,54(1):122-127
利用SDS-PAGE电泳对家蚕不同时期的血淋巴蛋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家蚕羽化前,血淋巴液中有一个分子量约20kD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为了探究该蛋白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双向电泳分离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对该蛋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此羽化前后高表达的蛋白为Apolipophorin Ⅲ蛋白,该类蛋白被普遍认为与昆虫的飞行能力有关。利用RT-PCR对该蛋白编码的基因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除了在马氏管几乎不表达外,其它组织均有表达,这也暗示了该蛋白除了与昆虫的飞行活动有关以外,还参与了幼虫及蛹期的其他重要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4.
果蝇三龄幼虫是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巨大染色体的好材料 ,如何获取果蝇三龄幼虫 ?我们设计了一个简便的方法 ,效果较好。该方法是 :在天气暖和的日子里 ,取一清洁的广口瓶 ,放入一些已发酵的面团 ,倒入适量凉开水 ,搅拌发面成糊状 ,厚约 2~ 3cm。取纱布盖住瓶口 ,用线扎紧 ,在纱布的中央开一小孔 ,将广口瓶放到窗口。不久 ,就会有果蝇飞进瓶里 ,在发面上生活 ,雌雄果蝇交配、产卵 ,卵孵化成幼虫 ,幼虫以发面中的酵母菌为食。当发现有幼虫爬到瓶壁上时 ,取其大的即为充分发育的三龄幼虫。果蝇生活史 (即卵→幼虫→蛹→成虫 )的长短与温度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测定了桔小实蝇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血淋巴蛋白种类和血细胞的变化以及前裂长管茧蜂的寄生行为对桔小实蝇幼虫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日龄桔小实蝇幼虫的血细胞浓度随着虫龄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龄的16.53×106cells/mL,到3龄的30.14×106cells/mL直至蛹前期的35.94×106cells/mL,但血淋巴蛋白种类没有明显变化。和未寄生幼虫相比,寄生后的幼虫各类型血细胞的浓度均下降,但差异均不显著;血淋巴蛋白种类无明显增减,但浓度有所变化;寄生4 h后血淋巴蛋白质浓度显著降低,接近22 h时升高,至化蛹前期浓度再次下降;寄生行为使幼虫的发育历期从8 d延长至9~11d;4日龄幼虫在被寄生后的第4 d起体重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的桔小实蝇幼虫。  相似文献   

16.
丁翠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81,(2):160-165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等技术测定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血淋巴蛋白浓度和蛋白类型的变化。5龄初期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总浓度在感染后1—3天缓慢上升,到第4天下降;同期的健康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却持续上升。血淋巴蛋白类型的变化是:(1)普通蛋白在健康幼虫中至少有13条宽窄不同的带,而感病幼虫在感染后前3天与健康幼虫无大区别,但感病后第4天蛋白带主带减少;(2)糖蛋白的带数在健康幼虫中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每条带的浓度也随之增加;感病幼虫糖蛋白的带比健康幼虫的少,蛋白浓度也相应低。(3)感病幼虫脂蛋白的变化几乎和健康幼虫无区别。健康与感病幼虫血淋巴萤光物质的变化趋势亦不同。但二个毒株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Lepidoptera:Pyralidae),末龄滞育幼虫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血淋巴滞育关联蛋白的分子量,微量呼吸仪测定了幼虫的呼吸量。同时,对体内水分含量,幼虫对水的耐受性,以及雄性精巢的大小亦进行了分析和观察。发现相应于非滞育幼虫,滞育幼虫有如下特点:1.滞育幼虫的血淋巴中具有一种滞育关联蛋白,它的两个亚肽的分子量分别为72000和840000道尔顿。2.雄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3.体内水分含量占体重的比率较低,相对应干重较高。4.在室温下对浸水窒息的耐受性高。5.幼虫呼吸微弱,氧的消耗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在肠道菌群稳态的维持和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将为靶向破坏肠道菌群稳态的害虫控制新策略研发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作用靶标。【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RfPGRP-L2的序列特征。利用RT-qPCR分析RfPGRP-L2在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脂肪体、表皮、前肠、中-/后肠、血淋巴)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经注射(注射1 μL OD600=1.6的菌液)和喂食(取食涂抹1 mL OD600=1.6的菌液的甘蔗薄片)两种不同方式分别感染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进行RfPGRP-L2原核表达,利用体外孵育方法检测重组蛋白RfPGRP-L2对大肠杆菌DH5α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集和抑菌活性;RNAi干扰RfPGRP-L2后,检测红棕象甲4龄幼虫血淋巴和肠道中大肠杆菌菌落数的变化;利用RT-qPCR分析RNAi干扰RfPGRP-L2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脂肪体和肠道中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利用基于细菌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分析RNAi干扰RfPGRP-L2对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SMART预测发现红棕象甲RfPGRP-L2基因编码的蛋白中无跨膜结构域也无信号肽,这表明RfPGRP-L2是一种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T-qPCR检测发现,RfPGRP-L2主要在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血淋巴、肠道和脂肪体等免疫组织中表达;被注射感染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 h和12 h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脂肪体中RfPGRP-L2的表达量分别显著上调;被喂食感染大肠杆菌6 h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中RfPGRP-L2的表达量显著增加。重组表达蛋白RfPGRP-L2能引起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凝集反应,这说明RfPGRP-L2能够识别这两种细菌。当RfPGRP-L2被干扰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对肠道和血淋巴中感染EGF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清除能力显著弱于对照组;肠道中抗菌肽基因RfCecropin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中细菌的菌落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肠道菌群结构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红棕象甲体内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能够通过识别细菌并激活肠上皮细胞中相应的免疫信号通路促进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对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蜚蠊灭菌肽的诱导及初步分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然  陈濂生 《昆虫学报》1990,33(1):7-13
昆虫经诱导盾产生灭菌肽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有翅亚纲内生翅类鳞翅目(主要是蚕类)昆虫和少数双翅目昆虫为材料.本文首次以有翅亚纲外生翅类蜚蠊目的美洲蜚蠊(Ptriplaneta americana L.)为实验昆虫,用Escherichia coil K12 strain D31作诱导源,对不同发育期、不同性别、不同成虫期的蜚蠊进行诱导后,采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方法,就存在个体数及能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成虫日龄在10天之内的雄性蜚蠊能够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百分比最高.抗菌物质出现的高峰期是在诱导后第三、四天.用滴滴涕和溴氰菊酯作诱导源对雄性蜚蠊的诱导实验表明,杀虫剂也能诱导蜚蠊产生抗菌物质,而且所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活性强度(用抑菌圈直径表示)高于大肠杆菌所诱导的.滴滴涕和溴氰菊酯的重复诱导可提高蜚蠊产生抗菌物质个体百分比.蜚蠊经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苏云金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D31、大肠杆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和溶壁微球菌等有较弱的抗菌活性.用肽类物质的指纹图谱法分离蜚蠊血淋巴抗菌物质,发现经诱导后血淋巴中确有新的肽类物质产生,该物质具抗菌活性,用DABITC法分析,其N-末端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20.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了棕尾别麻蝇幼虫和蛹血淋巴凝集素。以兔红细胞吸附幼虫血淋巴凝集素为抗原制备的抗体、球球蛋白和甲状腺蛋白等三种亲和层析吸附剂纯化得到的幼虫凝集素是相同的,其分子量73kD左右。用甲状腺球蛋白为亲和配基纯化的蛹血淋巴凝集素由二种亚基组成,其分子量分别为30和32kD。幼虫和蛹血淋巴凝集素活性的抑制糖明显不同: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半乳糖胺对幼虫血淋巴凝集素活性有抑制作用;而甘露糖胺、半乳糖胺和葡萄糖胺则对蛹血淋巴集素有一定抑制。而且,用兔红细胞吸附幼虫血淋巴凝集素为抗原制备的抗血清对蛹的凝集素活性无交叉反应,表明这两种凝集素是不相同的。虽然本文所纯化的麻蝇蛹血淋巴凝集素的分子量和Komano等报道的麻蝇蛹以及幼虫体壁 伤害诱导的凝集素SPL相同,但其糖的抑制特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