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T影像特点及IL-23R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123例肺结核患者,将所选取的患者按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分为单纯肺结核组73例和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50例。分析两组组患者临床表现、CT影像学图片、CT影像学表现、血清IL-23R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单纯肺结核组患者出现14例低热、11例胸闷、17例消瘦、14例气短、18例痰中带血、1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23例咳嗽、21例胸痛。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患者出现16例低热、13例胸闷、21例消瘦、19例气短、20例痰中带血、1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26例咳嗽、23例胸痛,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肺结核组CT影像学图片显示可见结节影或包块影,呈明显分叶征、短毛刺征、空泡征并发肺不张、棘状突起,边缘较清晰,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CT影像学图片显示有分叶、毛刺,同时肺内肿物周边存在晕征、血管聚集征、卫星灶征、胸膜凹陷等表现,此外伴纵膈及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胸壁侵犯。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CT影像中毛刺状结节、胸膜凹陷、空洞、分叶征、肿块、条索影比例均高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患者IL-23R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相比较,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CT影像学特点更为明显,患者血清中IL-23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临床可通过CT影像学结合血清IL-23R检测,以提高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常规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94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CT检查,观察组则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CT肿瘤征象情况(主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钙化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T扫描图像质量,诊断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各项CT肿瘤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P<0.05)。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肺癌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29/30)、95.74%(45/47)、94.12%(16/17),高于常规CT检查的74.19%(23/31)、74.47%(35/47)、75.00%(12/16)。结论:高分辨率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可作为临床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及辐射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辐射度。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扫描图像质量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总管球剂量、有效管球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扫描相当,并可有效减少辐射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数字X线摄片(DR)、CT及其联合应用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6年3月收治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和CT检查,以手术切除或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及其联合对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胸部DR检出空泡征者7例(7.8%),分叶征47例(52.2%),边缘有细小毛刺征36例(40%),胸膜凹陷征9例(10%);CT见病变边缘分叶征71例(78.8%),长短毛刺征57例(63.3%),空洞征27例(30%),胸膜凹陷征32例(35.6%)。DR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81%、85.6%,而CT则为90%,87.6%,90.5%,均高于DR。DR与CT两者联合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为98.4%,显著高于DR(85%)和CT(90%)。结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CT的临床价值显著优于DR,而两者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周围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了10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行X线片检查,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观察并记录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临床TNM分期的诊断效果,评价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肿块、分叶征、支气管气象征、空洞、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胸腔积液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片(P0.05)。根据外科病理TNM分期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2.0%,X线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1.0%,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周围型肺癌各类型影像学征象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对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诊断准确性接近病理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合并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32例和单纯肺结核患者39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肺部病变情况。结果:肺结核合并肺癌组:陈旧性肺结核28例、活动性肺结核4例;病灶位置经典部位29例、非经典部位3例,合并鳞癌11例、腺癌13例、小细胞癌5例、未分化癌3例;10例结核病灶与肺癌病灶不同侧、13例结核病灶与肺癌病灶同侧不同叶、9例结核病灶于肺癌病灶同侧同叶。单纯性肺结核组胨旧性肺结核36例、活动性肺结核3例;病灶位置经典部位34例(上叶尖段11例、后段9例、下叶背段14例)、非经典部位5例。肺结核合并肺癌组患者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以及棘状突起比例高于单纯肺结核组,而空泡影比例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化、斑片条索影、结节影以及空洞或空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合并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1例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6年12月经病理或病原学确诊为肺隐球菌病1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未见明显免疫功能低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例患者(63.6%)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1例有20多年吸烟史,只有1例是体检发现。6例初诊误诊,误诊率为54.54%(6/11),最易被误诊为肺癌(5/6)。较少累及肺外器官。影像学表现以两中下肺单发结节最多见,以肺外周,胸膜下为显著;斑片样渗出影相对较少;10例结节或肿块边缘均有晕征。胸膜反应性增厚或胸膜牵拉7例,周围有毛刺和粗条索的8例;空洞及空腔各1例。11例PC患者中,9例经病理确诊,2例经肺穿刺液涂片找到隐球菌。结论免疫正常PC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多发,高血压、肥胖、冠心病、吸烟者为高发人群,影像学以肺下部单发结节多见,结节周围常常有晕征,不光滑。空洞及空腔少见。罕见累及肺外器官,初诊易误诊为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部炎性假瘤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极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肺部炎性假瘤的患者为病例组,并于同一时期随机选取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各种影像学特征与肺部炎性假瘤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叶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Spearman的秩相关分析发现,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与肺部炎性假瘤诊断呈正相关关系(r=0.738,0.829,0.763,均P0.05),分叶征与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呈负相关关系(r=-0.791,P0.05)。结论:CT影像学表现中的刀切征、分叶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对肺部炎性假瘤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肺部炎性假瘤的重要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征及其与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5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35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HER2突变位点、CT影像学征象、一般资料等资料。分析351例患者中的HER2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单因素、多因素分析HER2突变情况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CT表现特征相关性。结果:351例患者中,基因突变者20例,占比为5.70 %(20/351)。单因素结果表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HER2基因突变与有家族史有关(P<0.05)。病灶边界分叶/毛刺、有坏死征、胸膜凹陷征与HER2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结果表明,有家族史、病灶边界分叶/毛刺、有坏死征、胸膜凹陷征是HER2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家族史、病灶边界分叶/毛刺、有坏死征、胸膜凹陷征与HER2基因突变有关,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形态学上类似肿瘤样病变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的基本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53例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中32(60.4%)例为隐球菌感染,21(39.6%)例为曲霉菌感染。29(54.7%)例为单发病灶,24(45.3%)例为多发病灶。CT表现为实性肺结节的30(56.6%)例,表现为实性肺部肿块的10(18.9%)例,两者都有的13(24.5%)例。病灶大小1~7 cm,中位大小2.5 cm。53例中病灶位于胸膜下32(60.4%)例,肺内其他部位21(39.6%)例。隐球菌和曲霉菌在病灶特征、形态、分叶征、毛刺征、晕征及其他伴随病变如片状浸润灶、粟粒样结节、淋巴结肿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部位(χ2=10.633)、边界(χ2=4.828)及病灶内有无空洞或空腔性病变(χ2=18.70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以隐球菌及曲霉菌感染多见,两种真菌感染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与肺内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影像学特点,深入肺炎型肺癌认识,提高诊断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份至2014年2月份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36例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病变部位在各肺段均有分布,局限性及弥漫性分布均可见,其中局灶性分布较大,未出现跨越肺段侵袭肺叶的病例。影像表现主要为边缘不清云絮状肿块影、云絮状影伴结节、肺段实变影、肺实变伴空泡及蜂窝状影、肺炎纤维样化及混合阴影。其中,单纯性磨玻璃影10例;磨玻璃结节肿块10例;肺段分布实变影7例;肺叶及肺段实变伴空泡或蜂窝状影6例;肺炎样纤维化及肿块10例;混合阴影(4种或4种以上阴影并存)3例。结论:肺炎型肺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多具有肺炎样改变,极易误诊肺炎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结合活检检查技术,有利于改善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浸润性肺腺癌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术(HRCT)的形态学征象与血管、淋巴管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早期肺腺癌患者共60例,所有研究对象按病灶中有无血管、淋巴管浸润分为浸润组、无浸润组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CT形态学表现与血管、淋巴管浸润有关的因素,然后进一步对mGGN的实性成分直径及C/T值等运用ROC曲线分析判断其诊断能力。结果:浸润组和无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形态学征象包括结节直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静脉受累、病理分类(P0.05)。其中,毛刺征和静脉受累为血管、淋巴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2.737,3.894,P0.05)。肺结节直径诊断血管、淋巴管浸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而mGGN实性成分直径、C/T值及两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801,0.909。结论:早期浸润性肺腺癌HRCT形态学征象中毛刺征和静脉受累为血管、淋巴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isher判别对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CT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GGO患者80例,对结节主要CT形态特征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行单因素分析,以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采取刀切法估计误判率。结果:80例GGO分为两组,良性者29例,恶性者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良恶性GGO结节形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以及病灶界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其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所得Fisher判别公式为Z=-1.864X1+1.434X2+2.091X3+1.154X4+0.492X5+0.996X6+0.677X7-1.008,误判率为13.7%,敏感性达91.7%,特异性78%,准确率86.3%。结论:Fisher判别模型诊断GGO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1月到11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CT检查与CT血管成像,记录成像特征与相关血流储备分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60例患者中,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20例,非淋巴结转移40例。转移组的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空泡征等CT征象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的肺动脉BF、BV值显著低于非转移组(P0.05),MTT值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在60例患者中,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MTT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BF、BV值成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CT血管成像在肺癌中的应用能反映患者的血流储备分数状况,有利于判断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肺结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利用CT技术提供的影像学特征,及时准确的诊断肺结节疾病,从而更具体更全面的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确诊的符合相应临床诊治标准的肺结节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CT扫描分析其具体的特征表现。结果:在所选的48例中,纵隔淋巴结增大45例,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44例,胸部淋巴结增大患者48例。肺部病变者33例,其中单发结节患者2例,多发结节患者2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者14例,磨玻璃样影案例者9例,实变案例5例。胸膜病发患者13例。结论: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胸部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形式的肺结节病例诊断较容易,无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利用CT技术诊断肺结节疾病具有特异性意义,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与结节直径的关系及联合高分辨率C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17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SPN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结节组104例和良性结节组5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高分辨率CT胸部增强扫描,并比较不同结节患者的CT影像征象表现。此外,检测并比较不同结节患者的血清CEA、NSE、Cyfra21-1水平,分析血清CEA、NSE、Cyfra21-1与结节直径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EA、NSE、Cyfra21-1水平联合高分辨率CT诊断SPN良恶性的效能。结果:肺恶性结节患者胸部CT影像征象表现为毛刺征、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数征、棘突征人数占比均高于良性结节,而钙化征人数占比低于良性结节(均P<0.05)。肺恶性结节患者的血清CEA、NSE、Cyfra21-1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患者(均P<0.05)。结节最大直径>2.0 cm的SPN患者血清CEA明显高于结节最大直径1.0~2.0 cm患者,而结节最大直径1.0~2.0 cm患者血清CEA明显高于结节最大直径<1.0c m患者(均P<0.05);且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EA水平与SPN患者结节直径呈正相关,而血清NSE、Cyfra21-1水平与SPN患者结节直径无相关性。经ROC曲线分析可得,血清CEA、NSE、Cyfra21-1联合高分辨率CT诊断SPN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上述各项血清学指标和高分辨率CT单独诊断。结论:SPN患者血清CEA水平与结节直径呈正相关,而血清NSE、Cyfra21-1水平与结节直径无明显相关,血清CEA、NSE、Cyfra21-1联合高分辨率CT诊断SPN良恶性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肺癌的核因子-kappa B(NF-κB)表达水平与CT影像的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未经任何治疗的80例周围型肺癌及19例炎症占位组织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avidin peroxide(S-P)法检测NF-κB的核内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所有病变的CT图像资料,观察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进行记录.首先分析NF-κB表达在良恶性占位中有无差异,再分析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有无差异.然后以肿块大小(直径≤5cm组和>5cm组)、有无毛刺、分叶、坏死、转移这五个特点各分为两组,并就各组对应的NF-κB表达进行分析.结果:NF-κB在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在炎症病变中的表达,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的表达无差异.CT表现有毛刺、已有转移者标本中NF-κB表达较没有毛刺及未发生转移组高;瘤体有坏死者表达较没有坏死者低.肿瘤大小组间及有无分叶之间其NF-κB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结论:NF-κB在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在炎症病变中的表达,对应的CT征像有其特点,可能与肺癌的浸润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比较与分析钼靶和超声检查在乳腺癌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2018年8月到2021年1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乳腺肿瘤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钼靶和超声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11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76例、乳腺癌34例。恶性组钼靶的分叶征、钙化、大角征、毛刺征等比例高于良性组,病灶大小也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超声的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高回声晕、回声衰减、微钙化等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钼靶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判断为乳腺良性肿瘤72例,乳腺癌38例;超声BI-RADS判断为乳腺良性肿瘤75例,乳腺癌35例,钼靶鉴别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7.1%,准确性为94.5%;超声鉴别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100.0%,准确性为9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分叶征、回声衰减、毛刺征为导致误诊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在钼靶和超声检查中都有明显的征象特征,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更高,病灶大小、分叶征、回声衰减、毛刺征为影响诊断效果的很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癌的核因子-kappaβ(NF-κB)表达水平与CT影像的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未经任何治疗的80例周围型肺癌及19例炎症占位组织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avidin peroxide(S-P)法检测NF-κB的核内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所有病变的CT图像资料,观察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进行记录。首先分析NF-κB表达在良恶性占位中有无差异,再分析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有无差异。然后以肿块大小(直径≤5cm组和〉5cm组)、有无毛刺、分叶、坏死、转移这五个特点各分为两组,并就各组对应的NF-κB表达进行分析。结果:NF-κB在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在炎症病变中的表达,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的表达无差异。CT表现有毛刺、已有转移者标本中NF-κB表达较没有毛刺及未发生转移组高;瘤体有坏死者表达较没有坏死者低。肿瘤大小组间及有无分叶之间其NF-κB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结论:NF-κB在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在炎症病变中的表达,对应的CT征像有其特点,可能与肺癌的浸润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1例以肺内单发空洞为表现的周围型肺癌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空洞型肺癌误诊为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44岁男性,以咳嗽、咯血症状起病,CT发现右下肺单发空洞,被误诊为肺曲霉菌病7个月,经抗真菌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多次复查胸部CT提示肺内空洞大小未见明显变化,洞壁变厚,原发空洞内结节消失并新发微小附壁结节,空洞边缘出现锯齿状突起,周围出现多发卫星结节,胸膜牵拉、相连渐进明显。后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为右肺下叶中-低分化腺癌。结论肺内单发空洞的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影像学结合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来仔细鉴别,PET/CT可以很好的对其良恶性进行鉴别,组织病理是确诊的金标准,为避免误诊误治,在没有明确禁忌和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及早活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