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气囊管理联合个体化口腔护理对预防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住我科符合入选标准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7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A组34例,观察B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擦拭法行口腔护理;观察A组根据病人的口腔情况选择适宜的口腔护理液及个体化的口腔护理方法;观察B组在观察A组的基础上,在进行口腔护理之前,将患者头颈部处于舒展体位,用气囊压力表监测气囊压力,将气囊压力调整至30~35cmH2O,待口腔护理结束后调整压力为25~30cmH2O。结果对照组与观察A、B组患者的口腔清洁率和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对照组比较,VAP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观察B组的口腔清洁率、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AP指标观察B组优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个体化口腔护理前将气囊压力调高,待口腔护理结束后调整至正常范围,可减少口腔护理过程中冲洗液、口鼻腔内分泌物及气囊上滞留物的反流、误吸,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王飞杰 《蛇志》2016,(2):218-219
正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UEX)临床上又称之为意外拔管,主要表现为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而出现的导管拔出或导管意外脱出。非计划性拔管是考核ICU气管插管患者护理质量的一个相对重要的指标[1]。早在1998年,相关学者将UEX定义为[2,3]:患者自行拔出气管插管,并且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和相关操作时的意外拔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后容易导致患者气道黏膜受到损  相似文献   

3.
林秋娥  林晓红 《蛇志》2014,(3):316-317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理论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患者口腔护理质量,降低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入住我科符合入选标准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实行层级护理,每天由护理组长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选择适宜口腔护理液和个体化的口腔护理方法,开出护嘱,指导责任护士进行口腔冲洗和口腔擦拭。结果观察组口臭、口腔炎、真菌感染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洗和擦洗结合的个体化口腔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的口腔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锋  赵晓琴 《蛇志》2007,19(1):25-27
目的比较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同期ICU住院病人采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的病情转归,使用呼吸机后血气纠正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操作并发症。结果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拔管率42.9%(9/21例),拔管成功率100%(9/9例);气管切开组拔管率60.7%(17/28例),拔管成功率76.5%(13/17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呼吸机后血气纠正时间无明显差别,但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气管切开组(P<0.05)。气管切开组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46.4%(13/28例),而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组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23.8%(5/21例),明显少于前者(P<0.01)。结论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操作简便、实用,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使用呼吸机时间,留置气管导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较气管切开术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蛇志》2020,(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银环蛇咬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银环蛇咬伤患者60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毒蛇咬伤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急救护理路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处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并对预见性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肺部感染与意外拔管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急诊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入院处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在预见性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肺部感染与意外拔管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银环蛇咬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关于家兔三种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AA)建立方法,为实验中快速建立家兔人工气道选择较好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共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气管切开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比较各组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首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明显短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和气管切开法,首次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气管切开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法。经口盲探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5)%,气管切开组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10)%,(30±10)%。结论经口盲探气管插管是现阶段建立家兔人工气道时值得优先考虑的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取代过氧化氢口腔护理液的可行性.方法:将我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101名经口气管插管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患者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为口腔护理液,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3%过氧化氢为口腔护理液,每天进行2次特殊口腔护理,连续3天,比较两组患者在口腔炎症、黏膜改变、口腔异味三项指标上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控制口腔感染、保护黏膜完整、治疗口腔异味各项比较中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拥有与3%过氧化氢同样的效果,且使用中不会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大分子自由基,且刺激和过敏反应较少,是能够取代3%过氧化氢溶液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溶液.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5,(4)
目的分析留置PICC导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2013年1~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327例患者中27例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并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中,静脉血栓形成9例,占33.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占25.9%;导管堵塞4例,占14.8%;导管重度脱出3例,占11.1%;皮肤严重过敏2例,占7.4%;导管与连接器分离,导管完全进入血管内1例,占3.7%;机械性静脉炎1例,占3.7%。结论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李丽萍 《蛇志》2010,22(4):408-409
气管插管是急诊科抢救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措施之,也是危重患者维持气道畅通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导管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医务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不同口腔冲洗液对口腔环境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按冲洗液的不同将9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两组,A组47例予1%双氧水(H_2O_2)溶液+2.5%碳酸氢钠(NaHCO_3)溶液+生理盐水负压冲洗口腔,B组46例予2.5%NaHCO_3溶液+生理盐水负压冲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感染及VAP发生情况。结果干预1、3、5天时,A组口腔异味程度和干预后牙菌斑评分明显低于B组,干预后口腔感染、溃疡以及VAP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用1%H2O2溶液、2.5%NaHCO3溶液和生理盐水冲洗液组合负压冲洗口腔,可有效改善患者口腔环境,减少感染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一种较好的成年大鼠气管插管方法;方法对比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与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的成功率为100%,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的成功率为87%。插管后并发症明显低于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结论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优于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5,(3)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260例住院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结果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医疗护理操作不当。结论对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非计划性鼻胃管拔管率,提高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安全性。方法将121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9例,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于局麻前将气管插管拔出至门齿18~20cm处,观察组在经皮扩张完气管前壁后将气管插管全部拔出。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意外脱出发生率比较,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扩张气管前壁后拔出气管插管更有利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法和内固定法对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内固定法和关节置换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骨密度值。结果:实验组患者下地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优良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0.8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内固定法,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骨密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220例,其中使用可视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观察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道插管后(T_2)、气道插管后5 min(T_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SBP、DBP均低于T_0、T_2、T_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T_3两组患者HR、SBP、DBP、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喉痛发生率为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时使用可视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可有效的减少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可视软性喉镜与光棒用于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60例高位颈椎骨折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可视软性喉镜组(U组)和光棒组(G组)各30例。术前所有患者颈托固定,U组使用UE可视软性喉镜行气管插管,G组使用光棒行气管插管,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后口咽部并发症、插管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U组气管插管时间较G组插管时间长(P0.05);U组和G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插管后即刻G组患者MAP升高较U明显(P0.05);与U组比较,G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的HR升高较明显(P0.05);U组患者口咽部并发症较G组少;两组患者插管后SSEP及MMEP与插管前相比无阳性改变。结论:可视软性喉镜较光棒需要更长的气管插管时间,两者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较高,但可视软性喉镜插管期间循环波动较小、术后口咽部并发症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月香 《蛇志》2014,(2):191-19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1日~11月15日我科置入胃管患者134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择2013年12月1日~2014年1月15日我科置入胃管患者212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PDCA循环管理方法,确立"如何降低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率"为活动主题,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对降低ICU置入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既减少了患者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非计划性拔出胃肠减压管的原因,并制定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科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9例行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性拔管原因中,患者因素68例(68.69%),胃管因素24例(24.24%),疾病因素7例(7.07%)。结论患者自觉不适、不慎拔出或主观不配合等因素是导致胃癌术后非计划性拔出胃肠减压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胃管固定不牢固等因素;责任护士应加强巡视与宣教,保持负压吸引器适度负压,降低患者胃肠不适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地佐辛和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时对术后苏醒期躁动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颈淋巴结核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年龄18~55岁,体质量45~80 kg,随机法分成实验组(地佐辛0.4 mg/kg)和对照组(芬太尼4.0 μg/kg),每组30例;观察两组术毕苏醒拔管期躁动反应结果:在苏醒拔管期芬太尼组比地佐辛组躁动反应明显.结论:地左辛作为诱导药可以显著地减少全麻气管插管时对颈淋巴结核手术后苏醒拔管期躁动反应.  相似文献   

20.
利庆华  黄德斌  李焱  谢绍英 《蛇志》2016,(3):331-332
目的探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实验组采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并于置管后1、2、3、5天于穿刺口取样及拔管前取导管血、拔管后导管头端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