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两组,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其中对照组39人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对两组临床费用、住院时间和冠脉再通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费用、住院时间和冠脉再通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溶栓治疗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优于尿激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TnI)及和肽素(copeptin)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50例记为对照组。分别比较患者H-FABP与cTnI阳性、阴性分布情况以及copeptin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FABP、cTnI、copeptin以及三项联合检测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H-FABP与cTnI阳性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opeptin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FABP、cTnI及copeptin等3个指标均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H-FABP+cTnI+copeptin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分别为86.46%和87.15%。结论: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H-FABP、cTnI、copeptin表达较高,联合检查上述三项指标水平可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时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31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溶栓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发病至溶栓时间6 h)172例、B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6~12 h)102例和C组(发病至溶栓时间12 h)40例,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效果、溶栓后ST段回落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梗死冠脉溶通率、溶栓后ST段回落幅度高于B组和C组,且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ST段回落最大幅度所需时间、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梗死冠脉溶通率更高、ST段回落效果更好,可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郑志刚  贺铿  李莺  石刚  叶君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0):5848-5850,585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GOODMAN血栓抽吸装置联合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试验组)40例和标准PCI治疗组(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TMPG、ST段回落百分比、LVEF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87例及对照组86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行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加用法舒地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TIMI血流分级、左心功能指标及生化指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考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80%,高于对照组的70.9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3级患者较治疗前明显增多,且观察组TIMI血流3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功能指标及生化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6.90%,远远低于对照组的45.35%,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术中使用法舒地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碘克沙醇注射液对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介入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根据选用的造影剂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予碘普罗胺注射液,实验组予碘克沙醇注射液。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质量,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术前术后的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的影像学质量明显改善(P0.05),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显著减少(P0.05),肾功能改变不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克沙醇注射液对介入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造影效果好,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低,更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的表达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依据临床症状收集经冠脉造影显示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50例,其中临床症状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其中包含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50例)。同期收集对照组200例,对照组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正常。ELISA方法检测上述不同人群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表达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不同人群血清中CD4~+CD28~-CX3CR1+T细胞表达含量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趋化因子CX3CL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稳定型冠心病组患者相比较,不稳定型冠心病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组(P0.05);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X3CL1表达水平高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即刻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血清中CX3CL1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血清中的表达含量。冠心病患者CD4~+CD28~-CX3CR1+T细胞受体的表达含量明显增高,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最高(P0.05)。结论:趋化因子CX3CL1可能参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并且可能成为外周血中预测不稳定型斑块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非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次日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中的NT-proBNP、BNP及hs-CRP等指标的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以及观察组中不同血管病变支数患者上述指标水平。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患者间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水平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P0.05)。观察组在出院后为期6个月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50%,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支数与血浆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对患者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判断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脑梗塞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叶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调控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 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1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3.2 g/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Hcy水平均显著下降,叶酸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PCT、Hcy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叶酸水平、临床治疗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能够显著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降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叶酸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结构化电子病历上实现计算机化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进一步评价该方法的试用结果,为辅助临床医生治疗决策、规范治疗行为,并借此提高医疗质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有效的手段。方法:选取最新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作为制定治疗决策方案及编写临床路径的依据;通过程序设计将临床路径编写入医学知识库系统,并将医学知识库系统与结构化电子病历进行无缝连接;将20例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推行计算机化临床路径,在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以及医生对该系统的评价方面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普遍提高(p<0.05);该系统得到所有被调查医生的认可。结论:运用计算机化临床路径管理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在维持甚至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行为的满意度,增强医生对治疗指南的顺从性。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疗效及心功能变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9例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7%(P0.05);LVEF水平提高幅度,HR、LVEDD及LVESD水平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ST段抬高性和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100例在我院接受24h动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结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观察组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结果:对照组LAD(左前降支)闭塞血管比例(52.00%)显著高于观察组(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CX(回旋支)闭塞血管比例(8.00%)显著低于观察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CA(右冠脉主干)闭塞血管比例(40.00%)和观察组(3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支病变比例(46.00%)明显高于观察组(12.00%),对照组三支病变比例(20.00%)明显低于观察组(48.0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二支及正常血管比例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在76%-90%、91%-99%及完全闭塞的比例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在50%及50%-75%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STEMI罪犯血管闭塞以LCX多见,STEMI罪犯血管闭塞以LAD多见;2NSTEMI以三支血管病变较多见,STEMI以单支病变较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9例。A组患者术前顿服阿托伐他汀40 mg,术后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24 h;B组患者术前顿服阿托伐他汀20mg,术后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24 h。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p-PLA2、IL-6、TNF-α、ALT及AST等因子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p-PLA2、IL-6、TNF-α、ALT及AST等因子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患者的Lp-PLA2、IL-6及TNF-α因子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ALT、AST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稳定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ro-BNP,LVEDD及E/A均降低,而LVEF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Pro-BNP,LVEDD及E/A较低,而LVEF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及CRP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及CRP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不同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病变特点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选取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8例,根据心电图ST段的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124例)、ST段压低组(64例)、ST段无偏移组(20例),所有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和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情况和冠脉狭窄程度,比较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在ST段抬高组中,共检测出单支血管闭塞病变99例,占79.84%,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病变25例,占20.16%,其中侧支循环开放19例,开放率为15.32%。在ST段压低组中,共检测出单支血管非闭塞病变6例,占9.38%,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非闭塞病变56例,占87.50%,单支血管闭塞病变2例,占3.13%,其中侧支循环开放34例,开放率为53.13%。在ST段无偏移组中,单支血管闭塞病变15例,占75.00%,单支或多支血管非闭塞病变5例,占25.00%,其中侧支循环开放7例,开放率为35.00%。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以重度狭窄为主,ST段压低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以中度狭窄为主,三组患者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整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躯体受限评分、精神及活动评分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T段压低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ST段抬高组和ST段无偏移组(P0.05)。结论:心电图ST段不同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病变密切相关,且ST段压低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8年3月就诊我院的124例12小时以内发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在入院后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此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A组常规不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d,C组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mg,继之75 mg/d治疗,随访30天。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患者溶栓成功率提高、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减少。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C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主要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氯吡格雷75 mg/d或先予300 mg负荷量,继之75 mg/d口服,均可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而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并不优于普通剂量组,且两组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相应机制。方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入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n=50),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8.4±10.3岁,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组(n=23)和替罗非班组(常规药物+替罗非班,n=27)。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段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测定样本不同时间点(治疗前,给药过程中,给药结束后2小时)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的水平变化。并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常规药物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患者胸痛明显减轻,心电图ST回落指数增加(P<0.05),给药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01),同时血清中PF4的水平也显著降低(P<0.001),并且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性(r=0.86,P<0.001)。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减少PF4的释放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血栓抽吸术后行PCI治疗)和研究组(n=40,血栓抽吸术后,经导管注入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再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变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完全回落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部分回落、无回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例数少于研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P0.05)。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及硝普钠后行PCI,可提高心功能、心肌灌注状态及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未实施PCI或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和同时加服用通心络胶囊的治疗组(20例)。于发病后一月内观察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结果:通心络组心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通心络组再发心绞痛及急性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保守治疗患者不仅减少心绞痛发作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