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多种无机材料和合成树脂为载体对己酸菌进行了固定化研究。发现吸附树脂、粒状焦渣、M8载体等吸附材料对已酸菌有较好的固定化效率和较高的产酸率,以硅铝酸盐为主体的M8载体物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它可以使已酸菌的产酸期缩短78%;产酸率提高50~90%。还发现钕、铒、钬、镱、镝等稀有金属离子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已酸产量;而钴、镍等金属离子却使发酵体系的产酸量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2.
用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己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定于海藻酸钙、琼脂、卡拉胶、聚丙烯酰胺凝胶,魔芋葡苷露聚糖等几种载体上的己酸菌株(Doseridium sp.WI)批次发酵表明,海藻酸钙包埋己酸菌活性最高。在最适条件下,己酸产量最高可达15mg/ml,经18批次(200余天)的批式发酵,固定化己酸菌产己酸活性稳定性较好,4℃储存二月后的固定化细胞,其发酵产己酸活性与储前基本相同。短暂的与空气接触对固定化己酸菌的活性几乎没受影响。与游离已酸菌比较,固定化细胞的己酸生成速度加快,己酸产量明显提高,单位体积内的细胞数目可高出游离培养的近10倍。  相似文献   

3.
白菜乳酸菌混菌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大白菜乳酸菌乳链球菌DM 2 2和植物乳杆菌UM 2 2混合发酵中的生长和产酸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并对混菌发酵的风味物质作了分析。结果表明 :混菌发酵中 ,DM2 2在发酵前期生长迅速 ,是优势菌群 ,而UM2 2在发酵后期占主导 ;发酵温度、发酵剂组成以及发酵液盐浓度都会显著影响混合发酵中菌的产酸代谢 ;发酵风味物质与单菌发酵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4.
Vc二步发酵新组合菌系B15-14的筛选及其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出了一组Vc二步发酵的新组合菌系(命名为B15-14),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新菌系产酸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组合菌系的最适底糖浓度为7%;温度为29~33℃,31℃为最适;适当增加通气量(20~30 mL装液量,250 mL三角瓶)有利于产酸;起始pH值范围为6.0~7.5;以Bt菌做伴生菌时.发酵40 h就已达到终点.明显缩短了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C(简称维C)"两步发酵法"是我国科学家独创、目前唯一工业化应用的维C工业生产技术,其显著特征是第二步发酵为两种菌的混合发酵.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维C第二步发酵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认为混菌发酵效率取决于产酸菌数量和催化酶(山梨糖脱氢酶)活性,而产酸菌的转化能力又依赖于伴生菌所释放的"伴生物质",并认为伴...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C发酵中伴生菌对氧化葡糖杆菌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分析维生素C二步发酵过程中活菌数、产酸量、pH、糖酸转化活力等 ,研究了蜡状芽孢杆菌 (俗称大菌 )对氧化葡糖杆菌 (俗称小菌 )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大菌存在情况下 ,小菌的活菌数约为单菌培养条件下的 5倍 ,产酸量为单菌培养条件下的 2~ 3倍 ,糖酸转化活力为单菌培养条件下的 2~ 3倍 ,提示在混合菌发酵条件下大菌仅仅是通过刺激小菌的生长而促进小菌产酸。用小菌休止细胞进行的糖酸转化实验结果也表明 ,无论大菌的发酵上清液还是破碎的菌体 ,都未发现对小菌产酸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产酸变化,研究了新菌系混菌状态对产酸的影响。结果显示:新混菌体系中,种液KGA为4.1-5.5mg/ml,混合菌菌群氧化葡萄糖酸杆菌/掷孢酵母为26-35:1,混菌生物量达0.46-0.60(OD值),有利于二菌在发酵中相互协调,促进产酸,调节接种生物量可增加产酸速度,缩短产酸周期,但不影响最终产酸量。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C二步发酵的新组合菌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掷孢酵母作为伴生菌与氧化葡萄糖酸酐菌组成新混菌体系,对其产酸性能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实验室摇瓶结果显示,新菌系混菌状态不同,产酸不同,以KGA含量为4.8,小菌/掷孢酵母为31:1种液接种时,最有利于产酸,增加接种生物量可提高产酸速度,缩短发酵周期,但不影响最终产酸量,相同条件下,新菌系产酸能力高于现有菌系,酸量增加5mg/ml-7mg/ml,发酵周期缩短6h-8h,酸转经率提高3%4-%,最高产酸点PH值下降约0.5,表现出较大的产酸潜力和可修饰性。  相似文献   

9.
2-酮基-D-葡萄糖酸是合成D-异抗坏血酸(简称异维生素C)的前体。而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优良抗氧剂。本文通过新种产酮产碱菌使葡萄糖发酵产生2-酮基-D-葡萄糖酸,并对该菌发酵的碳源、氮源、通气量、温度、金属离子等影响作了探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产生2-酮基-D-葡萄糖酸最佳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并对该菌的发酵代谢作了初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VC二步发酵新组合菌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组成一新组合菌系 ,其摇瓶发酵转化率较原菌系提高 4 .83% ,且具有耐受高浓度 (10 % )山梨糖的特性。在 4m3 发酵罐中 ,连续 4批发酵平均转化率较对照菌系提高 8.16 % ,周期缩短 2 3.7%。新菌组合系的发酵转化率与玉米浆浓度成正相关性 ,尿素浓度x2 =1.4 5 % (g/ 10 0mL)时 ,转化率达最大。  相似文献   

11.
2-酮基-D-葡萄糖酸是合成D-异抗坏血酸(简称异维生素C)的前体。而D-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优良抗氧剂。本文通过新种产酮产碱菌使葡萄糖发酵产生2-酮基-D-葡萄糖酸,并对该菌发酵的碳源、氮源、通气量、温度、金属离子等影响作了探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产生2-酮基-D-葡萄糖酸最佳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并对该菌的发酵代谢作了初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以掷孢酵母作为伴生菌产生VC前体KG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掷孢酵母作为伴生菌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组成新混菌体系,通过测定生长代谢曲线,对其产酸性能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新菌系产酸能力高于现有菌系,酸量增加5-7mg/ml,发酵周期缩短6-8h,酸转化率提高3-4%,最高产酸点pH值下降约0.5个单位,表现出较大的产酸潜力和可修饰性。  相似文献   

13.
张博  张倩  郭瑞  吕淑霞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5):2191-2203
二步发酵法是工业化生产维生素C (vitamin C, Vc)的主要方法,其中第二步由伴生菌与产酸菌(普通生酮基古龙酸菌)组合进行混菌发酵产生V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eto-l-gluonic acid, 2-KLG)的机制,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通过高通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揭示生物系统中各个组分相互作用关系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利用组学技术解析Vc混菌发酵中两菌互作关系、解除发酵系统的氧化胁迫、伴生活性物质、产酸菌群体感应、外源添加物、基因工程改造产酸菌促进产2-KLG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为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己酸菌所生成的己酸是生产浓香型白酒主体香气己酸乙酯的主要成分,将其应用于白酒的生产,可提高白酒的香气和质量.从我省富裕酒厂的窖泥中分离到一株高产己酸的菌株,通过发酵条件的研究,该菌株己酸最高产量可达540mg/100ml。  相似文献   

15.
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了L-精氢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结果。以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状杆菌AS1.542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多次逐级诱变,获得了一株能够积累大量L-精氨酸的菌株971.1。该菌属于组氢酸缺陷型,并具有对磺胺孤的抗药性。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四天,产酸最高可达25·2 mg/ml,并具有较高的产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红缘拟层孔菌发酵菌丝体对小鼠免疫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缘拟层孔菌是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药用真菌,其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为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以红缘拟层孔菌发酵菌丝体及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单体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者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然后测试免疫功能的4个指标来判断红缘拟层孔菌发酵菌丝体和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单体在免疫系统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红缘层孔菌组的吞噬率、血清溶血素水平、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吞噬指数均有显著提高;在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在低浓度时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P0.05)。因此,红缘层孔菌发酵菌丝体具有良好的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乳酸菌素片生产菌嗜酸乳杆菌菌株的某些特性如质粒、抗药性、遗传稳定性、β-半乳糖甘酶含量以及产酸条件进行了研究。最佳产酸条件为20%脱脂乳,自然pH,37℃发酵72h,产酸443°T。  相似文献   

18.
以光滑球拟酵母(Torulopsis glabrata)TP19为出发菌,经过UV和DES复合诱变选育出一株不利用丙酮酸的高产菌(TP204)。其摇瓶发酵产酸量和产酸率分别比原菌增加了26.4%和26.5%。在5 L罐上的产酸量和产酸率分别是70.23 g.L-1和64.6%,比原菌增加了5.7%和5.3%。  相似文献   

19.
多波长扫描法测定混合菌浓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强  陈惠晴  曹竹安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6):376-378,375
对2一酮基一L一古龙酸发酵过程中,混合菌中各菌量的分别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吸光度法测定菌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14个波长下的吸光度值进行拟合计算,分别求取混合菌量的分析方法——多波长扫描法,并据此成功地测定了本体系发酵过程中大、小菌及芽抱的浓度,平均相对偏差小于4%。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厌氧菌群生物合成己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新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但是其合成效能的提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实际果蔬废弃物为原料,对两相厌氧发酵产己酸的效能进行了研究。首先优化接种比以提高酸化相的水解转化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醇酸比和pH以强化产己酸相的发酵效能。结果显示,果蔬废弃物厌氧产酸的最佳接种比为2∶1,此时水解率和酸化率分别可达到98.1%和83.2%,乙酸和丁酸产量分别达到5.4 g/L和3.3 g/L。合理控制醇酸比和pH对提高产己酸相的发酵效能非常关键。当醇酸比和pH控制为4∶1和7.5时,己酸生成量可达14.9 g/L,约占液相总COD的80.84%;而低醇酸比和低pH易造成丁酸的累积,从而降低了己酸产量。己酸发酵过程属于非生长偶联型,己酸菌(Clostridium kluyveri)指数增长期伴随着丁酸的生成,而己酸合成主要发生在生长中后期。此外,己酸菌对于pH变化较为敏感,适当提高pH有助于减轻有机酸毒性,提高生物量;但是碱性环境会严重抑制己酸菌的生长繁殖。研究表明,通过分别对酸化相和产己酸相进行优化和调控,两相发酵策略更有利于提高己酸合成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